•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中职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中职学校存在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1-03 03:24: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低,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和后续发展不足等方面。主要原因有来自社会环境、政策措施、学校培养和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因素。职业学校应更新观念,以适度前瞻的眼光,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 中职生 就业率 就业质量 对策
      
      为进一步了解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我们选取我校近三年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和本地相关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跟踪调查工作。
      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但总体就业质量不高。“窥一斑而见全貌”,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折射出中职生就业的总体现状,值得引起各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内在要求。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就业现状
      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线上;毕业生就业以进企、事业单位和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为主,其中绝大部分是二、三产类专业的毕业生。
      1.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线上。据我校招生就业处统计,2005年以来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
      2.就业趋向分布。进企、事业单位直接就业是毕业生的首选,近年来其人数均超过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且绝对人数和所占比例都呈扩大态势;其次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006年以来,两者的合计比例均占毕业生总数的95%以上。也有少数同学选择到家族企业工作或在父母的帮助下自主创业。
      3.就业的产业分布。从人数分布上看,二产类和三产类专业毕业生占绝大多数。2007年,二产类、三产类专业毕业生合计人数占总数的98.5%。随着大批台资企业(多为电子企业)入驻淮安,二产类专业毕业生的比重有大幅度增加。2008年,二产类专业毕业生的比重超过50%。其中信息系、机电系毕业生大多去了电子行业的工厂,而建工系毕业生多选择大中型建筑公司。财贸系毕业生大多数在三产行业就业,但去向较为分散,有到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做财务工作的,有到各类超市当收银员的,也有转行做文员的。
      二、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下凸现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和后续发展不足等方面。
      1.专业对口率低,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资本或优势就是专业特长。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我们跟踪调查的毕业生中,一半以上认为初次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
      2.工资等福利待遇不到位。毕业生工作的平均月工资为800元左右,加上加班费和其它,一般不会超过1800元。不少就业单位没有为其交纳三金。
      3.工作稳定性较差。从2007年7月到2009年6月短短的两年间,毕业生中已有超过一半的人更换了单位。不少毕业生在初次工作6个月以内就更换了工作单位,许多毕业生尚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中职毕业生的工作不够稳定。
      4.后续发展不足。毕业生就业后从事低层次技能的工作居多,在工作中能力提升的空间不大,加之底子薄,学习力不足,交际面不广,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中职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社会环境、政策措施、学校培养和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1.社会环境和政策措施方面的原因。目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技术劳动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技能型人才的价值无论是薪资还是晋升通道尚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万多元,而生产技能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2万多,不到管理人员的一半。我们的调查统计显示,在更换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所在单位工资待遇太低的缘故。另外,由于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要得到提升和晋级也十分困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半更换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就是由于待遇低和对个人发展不利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选择离开的;同时,仍留在原单位的毕业生中,已得到提升或晋级的也寥寥无几。
      2.职业学校培养方面的原因。目前部分职业学校正面临着“结构性失业”。一方面,某些专业的学生比较难对口就业,而另一方面,许多技能型职位却长期空缺。这些空缺的职位主要集中在部分制造类和现代服务类行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跟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教学走的是普高教育的路线,重理论、轻实践。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显现出与职业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由于收入偏低,造成优秀教师部分外流,形成教师质量下降、总量缺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紧缺,难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践的需要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3.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自身看不起职业教育或所从事的技术工作或服务性工作。目标定位不准,现实情况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相当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尤其是制造加工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愿到一线岗位就业。除工资待遇太低和对个人发展不利的原因外,另有不少学生是由于对单位性质不满意、工作强度过大、人际关系紧张、单位所在地太远等原因。另外,目前的城市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比较脆弱。一些农村学生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差,但在家长的溺爱下,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懒散,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吃苦耐劳。
      四、建议
      从宏观层面来看,要改变目前中职生就业的不利局面、提高其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提高其社会地位。
      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学校应更新观念,以适度前瞻的眼光,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一方面,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衔接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所教内容应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未来规划来进行学校专业建设的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为三产服务的有关专业。
      例如,淮安是淮扬菜美食文化的发源地,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学校可以考虑发展相关专业。淮安建筑业发展迅猛,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大,学校专业设置也应随之作出调整。同时,新崛起的大量中小企业(含私营企业)急需大量的基层复合型人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先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很多相关企业也在淮安落户,需要大量的灰领人才;淮安已成为新的台商聚集高地,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开发区形成,给淮安带来了很多商机。另外,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给学生低成本创业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进一步与企业联合搞好实践教学和“出口”环节。职校应与部分企业合作办学,开办精英班、品牌班,尝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实践能力。
      3.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师资质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合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有效教学,坚持行动导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提升。
      4.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5.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心学生的成长。目前中职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中职教育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很多中职学校过于强调专业性、实用性,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这种品质在短期内也许无法看出成效,却决定着一个人的后续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其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6.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条条大路通罗马,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社会阶层由低向高的流动。中职生大多是城市平民和农民(包括农民工)的子弟。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文化底子薄、综合能力差、行为有偏差,加之没有人脉资源,信息能力差,大多处于社会底层。因此,我们应加大电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增加机房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力,引导学生娴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这样有助于中职生填平信息鸿沟,提高自主学习和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让中职毕业生能用自己的才华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同时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2]许士海,颜新新.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11).
      [3]周瑞芳.外贸类中职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9,(8).

    推荐访问:生就 对策 现状及 中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