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纯真”]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阅读答案

    时间:2019-01-02 03:33: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讲述了她那个时代纽约社会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本文试图从小说题目的寓意入手,对“纯真”一词的含义进行剖析,以揭示老纽约“纯真”面纱背后的残酷,以及其社会风俗礼仪和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束缚。
      关键词: 《纯真年代》 老纽约 纯真 残酷 人性束缚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社会风俗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大多以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记录了她那个时代纽约社会风俗礼仪和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束缚。她所塑造的主人公多被大环境中的“风俗、礼仪、文化”等自己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所缠绕,通常只有悲剧性的结局(潘建,2002:161)。华顿于192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纯真年代》被评论界认为是她最成熟的作品,这部作品使她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女作家。《纯真年代》的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纽约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作出爱情抉择的故事。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Newland Archer)即将与门当户对、美丽纯洁的未婚妻梅・韦兰(May Welland)结婚,可是这时梅的表姐――已嫁为人妇的埃伦・奥兰斯卡(Ellen Olenska)从欧洲回到纽约,以逃离风流成性的粗暴丈夫。从欧洲回来的埃伦成熟、美丽,充满激情和自由的气息,一下子把乖巧温顺的梅给比了下去,纽兰被她深深吸引并爱上了她。然而,面对社会压力和道德传统的约束,他们的爱情注定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
      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文学评论家们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包括作品的结构、人物个性塑造、社会道德、人物心理等方面,涉及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但很少有人真正去体会“纯真”一词在小说中的意义。我试图从小说题目的寓意入手,揭示华顿笔下“老纽约”社会真正的面目和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英文题目(The Age of Innocence)常见的译法有两个版本:《天真时代》和《纯真年代》。字典对Innocence这个词的解释通常有三种:①天真的,单纯的。也就是指一个人思想像孩子一样的单纯无邪,看不清事实;②无害的,无恶意的;③无罪的,清白的。我认为译为“纯真”要比译为“天真”好。因为“纯真”不仅仅包括了天真无邪,还暗含了上面的第二和第三个意思在里面,更能表达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华顿之所以这样定这部小说的题目,绝不是为了歌颂以梅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纽约女性的纯真善良,也不是为了表现男女主人公的纯美爱情,而是讽刺老纽约的伪纯真,以及其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
      
      一、“纯真”背后的冷酷纽约上流社会
      
      华顿笔下所描绘的纽约上流社会是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有人曾把《纯真年代》中的上流社会生活比作一种“衬套里的生活”,意思是纽约上流社会的生活是一种表面看起来被很光鲜而实际上却死气沉沉的生活。“19世纪70年代的纽约社会及其风俗被华顿以一种神秘的精确描述出来。小说中人物那种类似禁锢的生活、虚伪做作的行为标准、千篇一律的清规戒律、逐渐僵化的热情、不断冷却的心和华丽外表下的行尸走肉都被作者毫不犹豫地表现出来”(Charles McGrath,1998:43)。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人们的社交活动上。那个时代的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非常沉闷,似乎除了宴会外就是歌剧。因为在纽约贵族的眼中,这些才是“高雅”的活动。除此之外,人们很少有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那种“纯真”,他们在宴会上除了吃喝就是逢场作戏地谈论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因为他们“害怕丑闻甚于疾病”,所以他们说话都非常小心,回避谈论离婚等他们认为粗俗、不体面的话题。然而,这种“纯真”带来的反效果――厌倦、孤独、无知、逃避和虚伪却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安全价值,因为人们害怕听到“不体面”的话,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失信(Helen Killoran,2001:99)。纽兰对梅的爱情背叛也是植根于这一深层的社会原因。
      纽约的冷酷更表现在对待“新”事物上。当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时代,美国正经历着一场时代的变迁,正处于一个社会新旧价值交替的极为敏感的时代里。新兴资产阶级大刀阔斧地闯入保守衰败的贵族资产阶级的世袭领地(谢荣贵,2006:203)。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纽约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团结一致,用本阶级的封建价值观和社会习俗来衡量一切,于是他们以“纯真”为幌子,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小的金字塔里,严格抵制任何塔外的入侵者,不允许任何有悖于‘时尚’的行为存在”(史菊鸿,2000:70)。这个金字塔里的人们害怕一切“有害的东西”。当浑身洋溢着开放思想和自由观念的埃伦出现在纽约时,大家对她几乎都持惊恐和抗拒的态度,因为她无论外表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与保守的纽约习俗礼仪格格不入。在老纽约人的眼里,她代表了一种“放荡不羁的人”(Helen Killoran,2001:102)。而她的亲戚们知道她要与自己的丈夫离婚,都认为这是一件给家族抹黑的丑事,甚至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即便在明白埃伦的丈夫是个恶棍后,但依然为了家族名声而百般阻挠她与丈夫离婚并企图再次将她“送羊入虎口”。他们认为只有把埃伦送回欧洲,才能把“有害的东西”剔除,才能保持纽约社会的纯洁。于是纽约把“不纯真”的她排斥在“金字塔”外,甚至把与她一同进餐当作耻辱。而她与纽兰的爱情更不可接受,因为他们的结合将违反老纽约的社会习俗。纽兰作为一个已经订婚的男人,如果与一个已嫁为人妻的公爵夫人相爱,那就是偷情。这种不齿的行为在上流社会传统观念种就是一种“罪孽”。所以,在梅功于心计的为埃伦举行的所谓“欢送晚宴”上,纽兰也明显地感觉到他和埃伦就像一对犯了“罪”的“囚犯被一群武装分子包围着”(Edith Wharton,2004:221)。这精心策划的这场“忘却耻辱与恢复名誉的阴谋”正是“杀人不见血的老纽约做派”(Edith Wharton,2004:220,222)。
      老纽约是个传统的男权社会,它的“纯真”还表现在长久以来男人凭优势建立起来的男权体制所形成的一种无形的习俗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被要求应该是温柔,美丽,善良和纯洁的。这种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特征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和控制”(刘慧英,1993:16),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女性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和装饰品。她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自由,只能当好妻子、母亲等传统的女性角色。如纽兰在母亲和妹妹面前显示的男性权威,如同他就是一家之主,即使是他母亲也得听他的。显贵的范德卢顿太太无论什么事都“惟恐给人未与丈夫商量就率先表态的印象”。还有老明戈特太太(Mrs.Mingott),年轻时“勇敢地走着自己路,无拘无束地混迹在外国的交际界,敢做任何男人敢做之事”,也可谓那时的“女强人”,可在传统的纽约社会里,她却不得不听从于儿子和律师。她很想帮助孙女埃伦,想把她留在纽约自己的身边,并且她也一直想撮合埃伦和纽兰在一起。可惜,在以她的儿子儿媳为代表的强大的老纽约道德传统压力下,她的保护没有起作用。纽兰没能如她所愿地和埃伦走到一起,而最终与代表男权社会审美标准的梅结婚,这也表明了男权社会里传统社会习俗的胜利。
      在许多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的“纯真”,女性还往往成为牺牲品。“善解人意”的梅就是一个最大的牺牲品。她的全部教养和精力就是为了成为一位成功的妻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她将“自由献在妇道的祭坛上”,并且自己“丝毫没有不自由感”。而博福特太太在自己的丈夫破产后,把丈夫的耻辱戴在自己头上,销声匿迹于上流社会,悄然死去。在男权社会中,爱情赋予女人的是要有自我牺牲的品质(谢贵荣,2006:205)。追求自由的埃伦在爱情面前也失去了自我,选择妥协与屈服。梅明明知道纽兰对自己的背叛也没有勇气失去这个男人,而是一直活在自欺欺人的谎言中直到死去。
      
      二、纽兰的天真――未成熟男人的理想主义
      
      圣西亚・沃尔夫(Cynthia G. Wolff)把《纯真年代》这部小说看成是一部教育小说,而纽兰经过爱情的重重历练之后才从一个“不更事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中年男人(Helen Killoran,2001:99―100)。纽兰的爱情抉择见证了这个未成熟男人的成长过程,那是属于纽兰的纯真年代。华顿笔下的纽兰在老纽约社会长大,受过良好教育,深谙纽约社会的风俗时尚。他读过许多书,思考得多,见识得多,所以他拥有超出这个社会之上的见解。特别是与单纯美丽的梅相比,他更显得饱经世故。从他关于女性自由的言论,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充分的女性意识的男性”(仲敏义,2005:67)。但纽兰的这种意识与他所处的社会和历史时代并不相融,他的“男女平等”思想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也就显得天真和不切实际。在上流社会的传统道德风俗的约束下,男人都不能自由,更何况女人呢,更别说男女平等自由了。所以他对埃伦的爱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因为他们永远没有办法走到一起。首先,纽约上流社会不可能接受埃伦这样的女人。其次,纽兰没有勇气与上流社会决裂,他的“女性自由平等”的口号只是他追求理想爱情的借口。当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埃伦以后,他曾经尝试过很多办法想要和她在一起。他曾向埃伦表白说只要她接受自己,他愿意和梅解除婚约,但是他根本没有勇气这么做,因为这将意味着他向上流社会传统发起挑战。于是他又渴望梅快点死去,这样他就能和埃伦结婚。但这种幻想也不切实际,因为梅还很年轻很健康。最后他想到要和埃伦私奔到一个“另一个国度”,一个没有道德观念束缚,只要两个人相爱的地方。可是这种幻想中的“其他什么事都无关紧要的国度”也并不存在。其实纽兰根本就想不出什么办法能使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的爱情能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维持。在世俗面前,他“并没有想到要公然反抗社会规范,而只是一味地想着如何逃避” (张建红, 2007:18)。实际上,“埃伦的出现是纽兰成长的一种‘催化剂’。生活在纽约上流社会,纽兰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养和责任感使他维护自己的家族的名誉,但是他又对老纽约传统的不可改变性深深恐惧,所以他只好转向埃伦寻求逃避。然而,埃伦却逼得他只能面对现实。所以小说结尾,纽兰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命运的安排,安心做一个好公民”(Helen Killoran,2001:100)。
      
      三、梅的伪纯真与埃伦的真纯真
      
      小说在描写梅这个人物时,常常用“innocent”、“child”等词。因为“在华顿生活的社会,理想的女性就是孩子般天真的女人,这是男人观念里为女人设定的模式”(Helen Killoran,2001:100)。表面上看起来,梅似乎就是一个纯真的女性化身。但事实上,梅的这种“纯真”是虚伪的,或者说是“人造的”,是纽约上流社会的传统和男权制度造就了她这个“纽约婚姻市场上最畅销的商品”。梅美丽纯洁,表面上单纯无知,实际上却功于心计。她用微笑、温顺和计谋小心地维持着自己的婚姻。她明明知道丈夫纽兰和表姐埃伦之间的暧昧关系,却又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对埃伦的所作所为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斗争。她先是装可怜假装让纽兰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当纽兰出于责任感安慰她说“他没有别人”时,梅才“恢复正常,就像一个冒险过度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中寻求庇护一样”(Edith Wharton,2004:103)。她假装要纽兰好好照顾埃伦,但实际上却偷偷关注他们。在埃伦的离婚问题上,她坚决站在老纽约人的一边,支持把埃伦赶回欧洲丈夫的身边。最后,当纽兰想要向她吐露自己心声的时候,她觉得该采取进攻手段来阻止纽兰离开她,于是以为埃伦举办告别宴会的方式把埃伦排挤出纽约社会,又适时地宣布自己怀孕的消息,彻底打破了纽兰与埃伦私奔的梦。实际上,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男权社会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在她美丽无暇的外表下只是苍白、肤浅的内心。她注定只能成为男权社会华丽的装饰和附属品。
      埃伦是一个与梅相对照的形象。她更自信、成熟,有着更多的阅历。与梅的虚伪纯真相比,她的纯真来得更真实。一个纯真的人应该真实面对生活,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不虚伪,不做作。埃伦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她反对传统习俗、追求独立人格、向往自由生活、具有叛逆精神。虽然她的生活很不幸,但她对自身意志的自信与坚持、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使她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她的思想敏锐、深刻,敢想敢说。她敢于说圣奥斯特雷公爵是她见过的最愚蠢的男人,敏感地觉察到范德卢顿夫妇之所以这么有威望是因为他们很少接见客人。她让纽兰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她的出现让纽兰越来越深切地感受他所处社会的缺陷(仲敏义,2005:68)。埃伦的纯真还表现在她的善良。即便亲人都排斥她,都反对她离婚,但她始终对他们抱着感激的心,所以她不能接受纽兰的爱,因为那样会伤害曾经帮助和关心她的家人。此外,她不为上流社会的道德偏见左右,用宽容和同情对待这个社会的失败者,比如博福特太太。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女人,我们怎么能说她不是那个时代最纯真的人呢?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华顿笔下的纯真年代其实并不纯真。她这样命名她这部小说旨在暗示读者,在老纽约上流社会伪纯真的面具背后人性往往被扭曲,即使是纯真的爱情,只要不符合它的道德习俗,也将被扼杀。在《纯真年代》里,华顿以其鲜明的背景,幽默的讽刺,犀利的笔锋,以及深刻的含义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纽约上流社会女性的遭遇和男性的困惑,从而对旧纽约上流社会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讽刺和批评(杨仁敬,2000:115)。
      
      参考文献:
      [1]潘建.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研究评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2,(1).
      [2]谢荣贵.美国“金字塔”里的女性悲剧――评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J].外国语言文学,2006,(3).
      [3]史菊鸿.浅议《纯真年代》中的性格决定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三联书店,1993.
      [5]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0.
      [6]仲敏义.现实囚笼中的精神自由――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6).
      [7]张建红.论《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解构与建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8]Charles McGrath.Books of the Century――A Hundred Years of Authors,Ideas and Literature[M].New York:Random House,1998.
      [9]Helen Killoran.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Edith Wharton[M].New York:Camden House,2001.
      [10]Edith Wharton.The Age of Innocence[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推荐访问:纯真 解读 年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