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语言魅力】汤姆.索亚历险记

    时间:2018-12-24 03:18: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其语言魅力体现在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语言。   关键词:《汤姆索亚历险记》 语言魅力
      
      1.引言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文学要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就不能不以各种人物作为描写的中心。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可以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儿童小说与一般小说相同,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任何一部小说,它的社会作用都要通过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运用想象再造出艺术形象――从再造的艺术形象身上获得审美享受而最终实现的。因此,努力塑造性格鲜明、反映一定社会生活、概括一定生活本质、以少年儿童为主的人物形象是儿童小说的重要任务。具有艺术魅力的中外优秀的儿童小说,无不以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发挥着巨大的精神感召作用,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公然蔑视传统势力、不屑于当少爷受束缚、宁愿离家出走、追求发展自由个性的主人公小汤姆。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出生于密苏里州门罗县偏僻乡村的一个地方法官家庭。他十二岁丧父后,就踏上独立谋生的道路,从事过排字、印刷、引航等多种工作。1867年他以短篇小说《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受到读者赞赏,不久又为一家报馆聘为旅欧记者,从此开始了文学生涯。1873至1888年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镀金时代》(1873)、《汤姆・索耶历险记》(1876)、《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等名著均出于此时。他一生游踪极广,遍及国内外许多地区,对社会各个阶层都很了解,因而其作品涉及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是他以前的美国作家所不及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然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回顾过去,而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因此,尽管这本小说描写的是孩子们的历险生活,而且颇有浪漫传奇色彩,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写得极其完整和谐的具有严肃内容的作品,往往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才能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邃内涵。
      
      2.《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语言魅力
      
      2.1诙谐
      “他的靴子头尖尖的,向上翘着,这在当时非常时髦,好像雪橇下面翘起来的滑刀一样――这种时新式样是年青人耐心地、吃力地一连几个钟头地坐着把脚趾拼命顶着墙的结果。”“当祷告讲到最后一句时,他弓着手背悄悄地向苍蝇靠过去,‘阿门’刚一说出口,苍蝇就做了阶下囚。”“这副眼镜是很考究的,也是她的骄傲,她配这副眼镜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装饰’,为了‘漂亮’。她看东西时,即使戴上两片炉子盖也照样看得一清二楚。”这些充满诙谐元素的句子在书中随处可见,它会使人在笑声中惊叹作者内心的敏感。作者能从生活中发现那么多真实的细节,并能恰如其分地用儿童的视角和语言表达出来,更值得仔细品味。
      2.2幽默
      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贯穿和渗透全书的那种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了不起的粉刷工”,“主日学校里出风头”,“猫和止疼药”,我们读着这些生活情趣浓郁、笔调轻松幽默的故事,一定会忍俊不禁,为小主人公的聪明机智拍案叫绝。处于当今之世,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物质富裕但精神生活贫乏,普遍感到身心疲惫,因此更需要这种幽默的熏陶和滋养。当然,马克・吐温的幽默有别于博人一粲的滑稽小品。他的幽默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因而极具价值和发人深思;他的幽默是在真实生活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使之典型化的,所以是真实的,常常给读者以人生警悟和启迪的幽默。例如:“那位中年人原来是一位挺有来历的大人物――居然是县法官――可算是孩子们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威严的角色――他们琢磨不透他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一方面想听他大吼一声,一方面又害怕他吼出声。他是康士坦丁堡镇上的人,离此地十二英里――算是出过远门,见过世面――他那双眼睛曾经仰望过县法庭――据说县法庭的屋顶是铁皮做的。”这一段看似是一个无知顽童的懵懵懂懂的推理,是一种稚拙、可笑的坦陈,但实际上是对司法制度的怀疑和挖苦,是对道貌岸然的“大人物”的冷峻的嘲讽。
      2.3充满个性的语言
      小说中充满个性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如汤姆和陌生男孩的对话:“我能打得过你!”“我倒想见识见识。”“那好,我就打给你看。”“得了,你不行。”“我行。”“你就是不行。”“我就是行。”“不行!”“行!”“不行!”“你吹牛。”“你也是吹牛。”孩子之间的对话多么生动,它把逞强好胜、惹是生非的小汤姆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再如汤姆和小女孩贝基的对话:“真的没什么,你也不爱看这个。”“我爱看,我真的爱看,请你让我看吧。”“你会告我。”“不,我决不告――一定、一定、双倍一定不会告你。”“你不管跟谁都不说吗?一辈子永远都不说吗?”“不管跟谁我永远不说。”汤姆慢慢让自己的小手移开,后来终于露出三个字:“我爱你。”这充满童趣的对话是多么真实,它把小汤姆爱慕小女孩的心理刻画得多么纯真可爱。小说用这种儿童式的口语写成,不但细腻深入地描绘出儿童的复杂心理及其变化过程,揭示出儿童内心世界的秘密,而且更直接地表现了儿童的身份和个性特点,读来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天马行空的言谈、难以忘怀的友情以及无数个逐渐模糊的记忆碎片不知不觉闪现在脑海中。
      
      3.结语
      
      《汤姆・索亚历险记》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读这部童趣盎然的作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份惊奇和快乐。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参考文献:
      [1]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汤姆 历险记 魅力 语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