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18-12-23 19:46: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政治教学应实现一个转变,即由“单纯智育型”向“思维创新型”转变,并就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政治教学 转变 创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美国的英格斯也认为,国家向现代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国家的现代化应该包括人的现代化。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必然的价值取向,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这已逐渐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政治学科的教学应如何以学生为本,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方向呢?我认为,政治教学应实现一个转变,即由“单纯智育型”向“思维创新型”的转变。
      
      一、转变的必要性
      
      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如爱迪生、爱因斯坦,华罗庚、牛顿等,但他们都成就了事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思维具有创新性,不拘泥于前人,不受困于旧理论。由于青少年时期成长所具有的方向不确定性,我们很难断言某个学生有没有发展前途。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现代教育,如果还单凭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那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是过于片面的,没有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扼杀性。这种凭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教育方法便是“单纯智育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很多弊端。
      第一、忽视了教学的主体性。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未注意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人,存在差异性,应该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大包干”,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表演”,在唱独角戏,学生则成为“观众”,不能参与教学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变得被动盲从,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使教学陷入僵化的局面。
      第二、忽视教学的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这个基本素质不仅包括智力,还包括德、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现在的政治教学常常以成绩作为最主要的价值取向,政治教学更多迎合考试需要,注重向学生灌输课本理论,而过于忽视在教学中贯穿其它方面的教育。
      第三、忽视教学的生动性。很多人认为政治是“贝多芬”,因此上课时照本宣科,呆板枯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旧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课本理论的记忆,不注意利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来吸引、打动学生,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使学生对政治学习失去兴趣,嚼之如蜡。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常说要教学创新,那就意味着现在的教学应有所拓展。美国柯林提出:“几乎各行各业的知识,每隔两三年就会倍增。这意味着你的知识必须倍增,否则,你就会落伍。”传统的教学注重授学生以“鱼”,但这已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当务之急,应是授学生以“渔”,教会其学会学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第一、要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式。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但在高二哲学教学中强调,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思维方式。比如,讲对外开放问题时,既要让学生看到其给我国带来的“新鲜空气”,又要看到飞进的“苍蝇”、“蚊子”,这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再如,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教学,应与资产阶级政党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二者的关系及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发展过程,这是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发散性思维方式。即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知识角度、不同的出题方向来综合进行思考。例如,对北京申奥成功问题,既可以从经济学角度来认识,又可以从哲学角度来分析,还可以从政治学角度来理解。又如,对邓小平理论问题,出题就可以从其产生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方向来考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已注意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表现在客观题的“母子题”(即一材料下设置若干道小题)和主观题中一题多问。
      第三、求异思维方式。教学中,教师可掌握和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允许并鼓励他们怀疑或否定课本中所阐述的观点、原理,使他们有兴趣地去思考,由消极地听课变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如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可提请学生举出没有矛盾的事物来驳倒这个观点。学生兴趣来了,举出“两人争夺一个鸡蛋,产生矛盾,在争夺中鸡蛋被打碎,两人不用再争了,这时候矛盾就没有了”的例子;又有学生举出例子:一个人死了,与世无争,也就没有矛盾了。这时,教师借机引导大家讨论辨析哲学中讲的“矛盾”和生活中“矛盾”的区别;矛盾形式的转化和没有矛盾的区别。这样激发求异,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逆向思维方式。就是从原来结论人手,提出和原结论相反的观点,通过论证相反观点的错误来反证原来结论的正确性,所以,如果从各方面都不能驳倒原来的结论,学生就会信服和接受原结论,达到真正的领会。如讲“物质决定意识”后,反问学生:有没有意识起决定作用的事例?教师提出:曹操的“望梅止渴”故事,是说明精神、意识起决定作用吗?请学生思考讨论。待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面对口渴难忍的士兵,机智的曹操用“前有大梅林”一句话,“使士卒口皆出水”,振奋士气,摆脱困境,确是意识起作用。但如果没有“梅子甘酸可以解渴”的事实和现实生活的实践经历(吃过或有过类似的体会),士卒会流口水吗?显然不会,可见这种“望梅止渴”的精神作用,是建立在“吃梅能止渴”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的。从中也就证明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正确。
      第五、逻辑思维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思考问题、解答主观题中,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学生们解答主观题往往会发怵,主要原因就是逻辑思维方式有缺陷,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应怎样着手。其实,任何形式的题目的解答,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都有一条清晰的轨迹。而解答主观题便要求学生用词准确、富有条理、言之有物,忌罗哩罗嗦、条理不清、离题万里。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
      
      首先,教师讲课思路要清晰。教学过程应脉络清楚,教学内容要表达明白,详略得当,语言准确,板书逻辑关系顺畅,甚至教学衔接语也要精心设计,使之合理自然。这有助于以身作则,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式。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主体权还给他们,要还给他们,就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而且,还应多鼓励学生要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要有自己的解题风格。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式、辩论式、论文式等。
      再次,主观题不设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会禁锢学生思维,使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自然也就称不上创新思维了。因此,对练习背后的答案应向学生指出那仅为“参考答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地分析、论证,不要拘束自己的思想,特别是一些与时政热点结合紧密的题目,更要学生积极思考。当然,教师也要把握好答案的度,要事先让学生对解答思路有所了解,否则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离题万里,又与我们的初衷相背。
      最后,适当设置开卷考试。现在一些省市的中考已出现开卷考试,即允许考生带课本进试场考试。在高中教学中,也不妨适当设置几次开卷考试,笔者认为是“开卷有益”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改正学生对课本理论只求记忆不求理解、运用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迫使学生从“圣贤书”中抬起头去关注国内外时政大事;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政治课教学改革,使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搜集与课本理论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的运用能力。设计开卷考试试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材料题、漫画题、图表题、小论文题、分析题等等,总之,设计出的试题应能让学生自主地、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课本中的理论进行解答,而且有创见的还应予以表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传统的单纯智育型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政治教学,每一位教师都应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 课教学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