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8篇

    时间:2024-03-08 09:4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二、产品概述(一)产品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产品理论概述8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8篇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篇1

    二、产品概述

    (一)产品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受“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影响,公务旅游消费急剧下降,商务旅游消费明显放缓,国民休闲旅游消费增长势头强劲。

    2014年上半年,我国旅游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增长。但三大市场表现各异——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继续保持“两升一降”局面。

    在内需启动、消费升级以及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根据规划,中国政府将多策并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内旅游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行业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国内旅游业现状

    2013年中国旅游业现状分析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国家层面上,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十一五”阶段所奠定基础上,未来几年,伴随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大众消费能力加快提升、各类危机影响减缓、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功能将进一步释放,进入战略性发展机遇期。(一)大众消费能力持续提升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旅游成为国民重要生活方式和“大众消费”重要载体。2008年,中国GDP超过3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达39.8万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元,比2005年的10493元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6.7%下降至2010年的35.7%,下降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3000-5000美元阶段是旅游休闲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爆发期。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从13.9亿人次增长到21.0亿人次,增加了51.1%。到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达到33亿人次,国内居民人均出游率将上升到2次以上,旅游消费将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伴随世界经济温和回升和中国经济稳定恢复,以及更加注重消费和民生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预计“十二五”期间旅游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二)社会环境和配套条件优化 一是城镇化持续推进,旅游环境优化、消费主体壮大。2009年末中国城镇人口达6.22亿,城镇化率为46.6%,到2015年城镇人口比例有望超过60%。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可达性增强。1979年至2008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74246亿元,年均增长19.9%,网络里程从1978年的123.5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473.18万公里,增长2.8倍,目前已基本形成由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居民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截至2009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2.19亿人、3.17亿人和1.24亿人,全国纳入了农村低保、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分别达4284.3万和8.15亿人,覆盖城乡的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四是带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实,工休制度渐趋科学合理。目前已经形成2个“黄金周”加5个小长假的固定假日制度安排,全年节假日达115天,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带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实,国民出游时间将更加充裕。(三)应对危机优势和综合功能凸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优势凸显。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调结构、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成为核心战略,旅游以其最终性与发展性、综合性与多层次、可重复可持续以及恢复能力强等消费特点,以其促进就业、均衡财富、促进交流、广惠民生等社会功能,已成为较快恢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要产业。二是旅游业成为重大社会事件中的新亮点。在近年“SARS”、“冬季冰雪灾害”、“5.12大地震”、“甲型H1N1”、“青海玉树地震”等公共灾害事件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大型节事活动中,旅游业以其敏感但不脆弱、极具弹性的特点,成为灾后重建的重点产业,成为各大节事活动的主要效益来源。(四)产业地位提升与政策环境优化 国家层面上,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此外,以国务院文件方式确定的“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等25个区域性国家战略,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地方层面上,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如河南推出“旅游立省”战略、云南旅游实施“二次创业”、广东推出“国民休闲计划”、江浙北京等省市发放旅游消费券鼓励旅游消费等,目前已有27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龙头产业。从协调推动方式看,各地在落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过程中,目前国家旅游局已与18个省区市、5个国家部委局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就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达成共识,形成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合作机制。(五)旅游业自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经受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新疆“7.5”事件、甲型H1N1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仍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9万亿元。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旅游业竞争力在世界排名位列47,比2008年上升15位,是133个国家和地区中上升最快的国家。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44万亿元。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众化需求不断发展,发展中大国的大众旅游优势日益凸显,全球旅游大国地位更加突出,为迈向世界旅游强国奠定了基础。总结“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一是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为0.82%,入境过夜人数年均增长率为0.63%,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5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94%;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9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7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5.44%,旅游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0.08%,居民出游率年均增长10.86%。二是规模体系较大。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6万余家,各类旅行社2.1万家,旅游景点2万余家,农家乐130万家,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多样化市场需求逐步发育。已经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旅游消费逐渐从观光旅游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并举发展。四是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随着旅游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旅游知名品牌,出现了经济型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旅游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旅游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等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实现互利共赢。五是综合性发展功能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促进旅游就业,大力实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了乡村旅游工程等。目前中国旅游直接就业总人数已达1100万,每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约50万,加上间接就业达6500万,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7%。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许多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动力。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9年中国乡村旅游年收入已经超过2300亿元,提供农村旅游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人。六是国际化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持续升温,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139个,已经实施的有104个。伴随国家政经合作,以周边地缘为依托进行的大图们江、大湄公河、东北亚、中日韩等区域旅游合作成效显著,全面实现睦邻友好,基本形成与世界旅游交融、服务大国外交的格局。此外,中文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中国旅游行业加入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PATA),成为全球旅游界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旅游业的特点

    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呈现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现在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中国是把旅游业定位成了战略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来加以培育,出台了《旅游法》。美国发布了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些措施,包括针对中国旅客的签证便利化措施,同时还增派了50名的领事官员来华工作,俄罗斯政府也是批准了2011——2018年的发展旅游业标计划。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二个特点就是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第三个特点是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重心在逐步的东移,在2012年时,欧洲仍然是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占全球的比重达到51.6%。未来来看,预测亚洲的旅游市场国际有客接待量会占全球比重到2020年达到30%,2030年将超过36%,而欧洲的比重将分别会降到49%和41%。另外,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还呈现了一个特点就是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大众化的旅游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旅游业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域,诸如上海迪士尼,它的总投资是290亿元,目前以已经完成了131亿元的投资;另外还有一笔大投资的项目就是,云南打造十大立体文化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是大约达到了2000亿元。中国未来旅游特点会呈现新趋势,旅游业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层出不穷,像海洋旅游、自驾车旅游还有房车旅游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引领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的领域。所以总体来看2014年旅游的发展总体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四)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行程的网民规模达到1.81亿人,年增长6910万人,增幅61.9%,使用率提升至29.3%。近年来,资本市场对于在线旅游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足以反映出在线旅游作为服务类电商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

    从投资方向来看,近年投资的重点集中在两个:一个是针对休闲度假等产品,另一个是旅游信息媒体类网站。前者体现出继机票、酒店等产品之后,度假产品将成为在线旅游下一个支柱型产品;后一类公司“轻”(信息媒体类网站仅做相关的信息聚合和流量转移工作,发挥媒体价值,并不直接持有库存和销售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资本推动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时效性更强,而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也预示着是在线旅游行业必将持续景气。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篇2

    关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概述

    公共产品理论是当代西方财政理论的核心,其发展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古典学派,以大卫·休谟关于“草地排水”的分析和亚当斯密关于政府执行的三项国家职能等相关理论为代表。20世纪50年代,萨缪尔森完成了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确定了现代公共产品理论的正式形成。

    所谓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指一个人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的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比如国防、公安等。

    公共产品的分类。依据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可以将不同的物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同时具备两个特征的是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不拥挤也不收费的公路;两个都不具备的是私人产品,比如食品、衣服、拥挤且收费的公路;只具备一个的是准公共产品,比如有线电视、不拥挤但收费的公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纯公共产品很少,大多数物品都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提供。由于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市场不能以有效的数量水平提供公共产品,使得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来提供。从范围上来讲,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就是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或者服务,一般来讲,像国防、环境保护、法律等;从提供的规模上来讲,最优规模是要符合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从资金来源上来讲,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自于政府拨款和向消费者收费等方面。

    公共产品问题。公共产品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将多少资源配置到公共产品上是合适的;第二,如何分担政府的成本;第三,如何分配公共产品的利益;第四,以何种方式实施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五,以上问题谁来进行决策;第六,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或扮演何种角色。

    公共产品理论的现实意义。公共产品理论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社会契约论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起点,将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作为公共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为解决市场失灵、缓解本国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摩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时期,首先,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是仅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根本无法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民众对公共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垄断经营,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所以,从现实出发,应该引进市场机制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应树立公共产品的市场化经营理念,破除公共产品“福利型”、“供给型”的观念,同时引进多个市场主体,在公共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公共产品的高效配置。

    四、产权理论的概述

    产权的界定。关于产权的定义,到目前为止,理论界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如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 可以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 帮助人们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诺斯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权利;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用途进行多重选择的权利。归纳一下各学者的观点,关于产权,它首先是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归属问题;其次它是一种经济权利和行为规范;再次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权力束,其中有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转让权等;最后它的作用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只有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发挥作用。

    产权的内容。产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所有权、所有权的分割、非物质权利或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人权等;又如张五常教授的观点,认为产权包括资源的使用权、收入权和转让权。

    产权的种类。人类社会经历的产权制度可以分为四类:私有产权、国有产权、社区产权、共有产权。其中,私有产权是将资源或财产的权利界定给个人,其他人不得侵犯;国有产权是将资源或财产的权利界定给国家;社区产权是由某个社区拥有财产的权利,排除外人使用,并调控内部人使用;共有产权是资源或权利属于所有人共同所有,实际上就是没有人拥有产权,如空气、太空等。

    产权的重要性。首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合理界定产权,有利于克服资源稀缺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鼓励个人以最有利于他人的形式开发并利用资源,使各种资源要素在国家法律、政策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使私有者具有强烈的提高财产的成本效用的动机,能够监督并防止经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增进公众的福利,克服“搭便车”行为和产权拥挤现象;其次,一个准确界定的、稳定的财产所有权制度, 不但保护了自由, 而

    且为更高级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空间, 并且最终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产权理论的提出,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挑战,其强调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了权利体系演变的重要性,使得西方经济些的分析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产权理论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丰富了经济分析的思路,无论是对环保问题,还是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等的分析,都拓展了经济学分析的视野,使得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我国,同样重视产权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五、交易费用理论的概述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科斯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思想,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后经新制度经济学家阿罗、阿尔钦、巴泽尔、威廉姆森、张五常等的研究和努力,最终使交易费用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体系。

    关于交易费用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交易费用仅指市场交易的费用,包括进行交易所需的搜寻费用、谈判费用以及履行合约的费用等;广义的交易费用不仅包括市场交易费用,还包括社会交易和政治交易的费用。如阿罗吧交易费用看成是“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张五常把交易费用看成制度运作的费用。

    交易费用的分类。交易费用包括市场交易费用,经理交易费用,政治交易费用。具体来讲,市场交易费用,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签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经理交易费用,是交易由企业来组织时所涉及的费用,典型的是在企业和雇员之间执行劳动合同的费用,以及经理决策失误的费用;政治交易费用,是通过集体行动来供给公共物品的成本,如设立、维持和改变一个体系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组织的成本、营运一个国家的成本等。经理交易费用和政治交易费用都可以看成是委托-代理费用。

    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威廉姆森概括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与交易有关的人的因素,因为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和机会主义的,使得交易双方既不可能估计到所有的情况也不可能防止他人投机取巧,所以必须采取一些预防性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产生,比如婚介所、职介所的存在。另一个因素是与特定交易有关,包括资产的专用性(如打印机,除打印外没其他什么用途)、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程度、交易的频率(次数越多,费用越高)三方面,为了降低由资产的专用性所造成的交易障碍和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过多造成的高成本等问题,需要建立某种一般性的治理结构或中介组织来降低费用。

    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认识。交易费用理论引发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同时也为现实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并在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可以发现,交易费用处处存在,比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原来的国家-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向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转变所造成的转制成本,就属于张五常定义的制度运作所造成交易的费用;又如随着自然

    资源的日益稀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基于产权界定的市场手段配置这些资源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交易费用的高低。只要交易费用低廉,市场配置就有可能。故交易费用理论像产权理论一样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于交易费用的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这样可能会导致交易费用理论被滥用等问题;又如,交易费用在实际生活中难以量化;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很难找到心理学基础或者决策模型等,还是需要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继续探讨这些问题,以促进交易费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篇3

    二、产品概述

    (一)产品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受“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影响,公务旅游消费急剧下降,商务旅游消费明显放缓,国民休闲旅游消费增长势头强劲。

    2014年上半年,我国旅游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增长。但三大市场表现各异——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继续保持“两升一降”局面。

    在内需启动、消费升级以及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根据规划,中国政府将多策并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内旅游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行业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国内旅游业现状

    2013年中国旅游业现状分析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国家层面上,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十一五”阶段所奠定基础上,未来几年,伴随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大众消费能力加快提升、各类危机影响减缓、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功能将进一步释放,进入战略性发展机遇期。(一)大众消费能力持续提升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旅游成为国民重要生活方式和“大众消费”重要载体。2008年,中国GDP超过3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达39.8万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元,比2005年的10493元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6.7%下降至2010年的35.7%,下降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3000-5000美元阶段是旅游休闲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爆发期。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从13.9亿人次增长到21.0亿人次,增加了51.1%。到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达到33亿人次,国内居民人均出游率将上升到2次以上,旅游消费将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伴随世界经济温和回升和中国经济稳定恢复,以及更加注重消费和民生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预计“十二五”期间旅游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二)社会环境和配套条件优化 一是城镇化持续推进,旅游环境优化、消费主体壮大。2009年末中国城镇人口达6.22亿,城镇化率为46.6%,到2015年城镇人口比例有望超过60%。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可达性增强。1979年至2008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74246亿元,年均增长19.9%,网络里程从1978年的123.5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473.18万公里,增长2.8倍,目前已基本形成由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居民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截至2009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2.19亿人、3.17亿人和1.24亿人,全国纳入了农村低保、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分别达4284.3万和8.15亿人,覆盖城乡的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四是带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实,工休制度渐趋科学合理。目前已经形成2个“黄金周”加5个小长假的固定假日制度安排,全年节假日达115天,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带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实,国民出游时间将更加充裕。(三)应对危机优势和综合功能凸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优势凸显。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调结构、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成为核心战略,旅游以其最终性与发展性、综合性与多层次、可重复可持续以及恢复能力强等消费特点,以其促进就业、均衡财富、促进交流、广惠民生等社会功能,已成为较快恢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要产业。二是旅游业成为重大社会事件中的新亮点。在近年“SARS”、“冬季冰雪灾害”、“5.12大地震”、“甲型H1N1”、“青海玉树地震”等公共灾害事件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大型节事活动中,旅游业以其敏感但不脆弱、极具弹性的特点,成为灾后重建的重点产业,成为各大节事活动的主要效益来源。(四)产业地位提升与政策环境优化 国家层面上,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此外,以国务院文件方式确定的“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等25个区域性国家战略,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地方层面上,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如河南推出“旅游立省”战略、云南旅游实施“二次创业”、广东推出“国民休闲计划”、江浙北京等省市发放旅游消费券鼓励旅游消费等,目前已有27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龙头产业。从协调推动方式看,各地在落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过程中,目前国家旅游局已与18个省区市、5个国家部委局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就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达成共识,形成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合作机制。(五)旅游业自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经受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新疆“7.5”事件、甲型H1N1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仍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9万亿元。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旅游业竞争力在世界排名位列47,比2008年上升15位,是133个国家和地区中上升最快的国家。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44万亿元。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众化需求不断发展,发展中大国的大众旅游优势日益凸显,全球旅游大国地位更加突出,为迈向世界旅游强国奠定了基础。总结“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一是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为0.82%,入境过夜人数年均增长率为0.63%,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5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94%;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9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7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5.44%,旅游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0.08%,居民出游率年均增长10.86%。二是规模体系较大。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6万余家,各类旅行社2.1万家,旅游景点2万余家,农家乐130万家,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多样化市场需求逐步发育。已经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旅游消费逐渐从观光旅游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并举发展。四是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随着旅游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旅游知名品牌,出现了经济型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旅游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旅游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等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实现互利共赢。五是综合性发展功能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促进旅游就业,大力实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了乡村旅游工程等。目前中国旅游直接就业总人数已达1100万,每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约50万,加上间接就业达6500万,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7%。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许多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动力。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9年中国乡村旅游年收入已经超过2300亿元,提供农村旅游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人。六是国际化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持续升温,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139个,已经实施的有104个。伴随国家政经合作,以周边地缘为依托进行的大图们江、大湄公河、东北亚、中日韩等区域旅游合作成效显著,全面实现睦邻友好,基本形成与世界旅游交融、服务大国外交的格局。此外,中文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中国旅游行业加入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PATA),成为全球旅游界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旅游业的特点

    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呈现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现在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中国是把旅游业定位成了战略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来加以培育,出台了《旅游法》。美国发布了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些措施,包括针对中国旅客的签证便利化措施,同时还增派了50名的领事官员来华工作,俄罗斯政府也是批准了2011——2018年的发展旅游业标计划。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二个特点就是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第三个特点是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重心在逐步的东移,在2012年时,欧洲仍然是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占全球的比重达到51.6%。未来来看,预测亚洲的旅游市场国际有客接待量会占全球比重到2020年达到30%,2030年将超过36%,而欧洲的比重将分别会降到49%和41%。另外,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还呈现了一个特点就是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大众化的旅游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旅游业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域,诸如上海迪士尼,它的总投资是290亿元,目前以已经完成了131亿元的投资;另外还有一笔大投资的项目就是,云南打造十大立体文化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是大约达到了2000亿元。中国未来旅游特点会呈现新趋势,旅游业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层出不穷,像海洋旅游、自驾车旅游还有房车旅游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引领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的领域。所以总体来看2014年旅游的发展总体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四)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行程的网民规模达到1.81亿人,年增长6910万人,增幅61.9%,使用率提升至29.3%。近年来,资本市场对于在线旅游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足以反映出在线旅游作为服务类电商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

    从投资方向来看,近年投资的重点集中在两个:一个是针对休闲度假等产品,另一个是旅游信息媒体类网站。前者体现出继机票、酒店等产品之后,度假产品将成为在线旅游下一个支柱型产品;后一类公司“轻”(信息媒体类网站仅做相关的信息聚合和流量转移工作,发挥媒体价值,并不直接持有库存和销售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资本推动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时效性更强,而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也预示着是在线旅游行业必将持续景气。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篇4

    TnPM 理论概述

    从TPM到TnPM 全员生产维修,又译为全员生产保全,即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日本企业推广,后逐步在世界范围企业得到应用。它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

    TPM强调五大要素,即:

    ——TPM致力于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TPM在设备一生建立彻底的预防维修体制; ——TPM由各个部门共同推行;

    ——TPM涉及每个雇员,从最高管理者到现场工人; ——TPM通过动机管理,即自主的小组活动来推进。TPM的推进遵循以下阶段: ——初始清扫;

    ——对问题根源的攻关研究解决; ——形成规范和文件化;

    ——建立检查评估体系和自我诊断; ——整理、整顿和清洁;

    ——合理化建议和现场改善; ——培训与教育;

    ——自主维修和自主管理。

    TPM管理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就引进到中国,但多年来很多中国企业推广应用得并不成功。1998年,广州大学李葆文教授在多年研究和推广TPM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员工行为特点,提出了规范化的TPM的概念,即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

    TnPM理论概述 TnPM体系要素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TnPM),是规范化的TPM,是全员参与的,步步深入的,通过制定规范,执行 TnPM 理论概述

    规范,评估效果,不断改善来推进的TPM。TnPM是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保养维修体制。

    1.1 TnPM八个要素

    TnPM的成功推行,离不开八个方面要素的相互配合和协力支持,这八个要素分别是:

    ——以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OEE)和完全有效生产率(TEEP)为目标; ——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体系为载体; ——全公司所有部门都参与其中;

    ——从最高领导到每个员工全体参加; ——小组自主管理和团队合作;

    ——合理化建议与现场持续改善相结合;

    ——变革与规范交替进行,变革之后,马上规范化; ——建立检查、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1.2 TnPM四个“全”

    ——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 ——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体制为载体 ——以员工的行为全规范化为过程 ——以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

    1.3 TnPM五个“六”

    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

    6I,即6个Improvement, 又称6项改善,其内容是: ——改善影响生产效率和设备效率的环节;

    全员参与

    全规范

    全系统

    全效率 TnPM 理论概述

    ——改善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细微之处; ——改善影响制造、维护成本之处; ——改善造成员工疲劳状况;

    ——改善造成灾害的不安全之处; ——改善工作和服务态度。

    6Z,即6个Zero, 又称六个“零”的活动,其内容是: ——追求质量零缺陷:Zero Defect ——追求材料零库存:Zero Inventory ——追求安全零事故:Zero Accident ——追求工作零差错:Zero Mistake ——追求设备零故障:Zero Fault ——追求生产零浪费:Zero Waste

    6T,即6个Tool,又称6大工具,其内容是: ——单点课程OPL体系; ——可视化管理; ——目标管理; ——绩效管理; ——团队合作; ——项目管理。

    6H,即清除6个Headstream,6个源头是: ——污染源

    ——清扫困难源 ——故障源 ——浪费源 ——缺陷源

    ——事故危险源

    1.4 SOON模式

    在TnPM体系里,除了生产现场操作员工参与的规范化活动之外,精心设计的预防维修体系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个体系我们称为SOON流程,即 TnPM 理论概述

    “Strategy——On-sit1-information——Organizing——Normalizing”,意思为“策略——现场信息——组织——规范”流程。详细展开为图1-1所示具体化流程。

    图1-1 SOON体系框架

    这是一套比较严密的设备防护体系设计。首先,根据不同设备类型及设备的不同役龄,选择不同的维修策略;然后通过现场的信息收集,包括依赖人类五感的点巡检、依靠仪器仪表的状态检测以及依赖诊断工具箱的逻辑推理,以此对设备状况和故障倾向进行管理;下一步是维修活动的组织,包括维修组织结构设计、维修资源的配置等;最后是维修行为的规范和维修质量的评价。宝钢的点检——定修和作业长制就包含在SOON体系的两个O中。

    1.5 FROG体系

    TnPM的全员规范化是与员工的培训和成长同步进行的。因而,员工能力成长决定企业的发展,也决定着TnPM的稳定持续发展。

    我们把“员工未来能力持续成长”的英文定义为Future Re-boosting Operators’ Growth,简化为FROG,把她幽默化为“青蛙”活动。这一活动由以下过程构成。

    ——自我工作能力分析

    员工自我工作能力分析主要集中在与工作技能相关的能力分析上,侧重员工工艺规范执行能力、质量保障能力、自我安全防护能力、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知

    On-site 现场

    Strategy 策略

    Normalizing

    规范

    Checkin

    g 检查

    Monitoring 监测

    Diagnosing 诊断

    Organizin

    g 组织O O

    N S TnPM 理论概述

    识、问题诊断能力、设备维护能力、紧急情况应对、变通能力等。——成长约束分析

    任何系统都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构成,环环相扣,整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中最弱的一环。约束理论应用在团队成长和员工个人成长领域。按照约束理论的思想,员工个人成长也存在着“瓶颈”,如果找到这个“瓶颈”,再回答改进什么(方向),改进成什么样子(目标)和如何改进(途径),就会有效地促进自身的成长。

    员工成长约束分析主要侧重成长的障碍,如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专业培训、自学习能力差、不擅长沟通、干扰太多、工作过于疲倦、缺乏学习和进步兴趣、缺乏信心等。

    ——树立几个新观念

    通过沟通和宣传,给员工树立乐观、自信的新观念。——制订个人成长计划

    自主计划更容易变成行动。——目标导向的自上而下培训

    建立包含层次、时间、专业、素养的四维培训计划体系。——员工自主式的单点课程培训体系建立 让OPL纳入程序管理。——迈出行动的每一步

    把培训效果转化为员工的行为,建立评价体系检验FROG的效果。——让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

    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企业成长带动员工成长,员工成长促进企业成长。FROG体系流程如图1-2所示。TnPM 理论概述

    图1-2 FROG体系流程 TnPM体系推进流程

    TnPM的推进由以下步骤构成:

    2.1 起步领导认识,导入培训,概念开发

    统一思想,进行骨干培训;

    2.2 第一步企业全面调研,认识基准和起点,树立目标

    全面了解现状,建立标杆,树立阶段目标。

    2.3 第二步建立组织,成立TnPM专职机构

    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包括专职机构和基层组织。

    2.4 第三步制定公司TnPM目标、推进计划和实施计划

    制定全公司计划和目标,将公司目标分解,落实部门计划和目标,以三个月的滚动时间表作为实施计划;

    2.5 第四步 TnPM发动

    在全公司发动展开TnPM,舆论工具宣传造势;

    2.6 第五步以6S为切入点,开展TnPM

    制订详细的6S实施计划,体现5W2H,建立包括6S评估的闭环管理,深入

    自我工作能力分析

    成长约束分析

    树立新观念

    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自上而下的培训计划

    迈出行动的每一步

    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 TnPM 理论概述

    单点课程体系的建立

    开展6S活动;

    2.7 第六步“六源”的解决

    面对六源,组织全员攻关活动,让明显的六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8 第七步以规范化为主线,创建样板机台

    在生产现场建立“设备工艺作业规范”和“清扫点检维护保养作业规范”两个作业指导书;在维修部门建立“设备维修作业规范”和“设备点巡检作业规范” 两个作业指导书;其他部门建立相应的作业规范,形成事事讲究,规范一切,一切规范的管理体系。规范从选择的样板机台(装置)开始,样板的选择注意典型、带动性和机台责任者的参与热情。

    2.9 第八步样板示范,全面推广

    领导主持样板机台的示范和推广会,以点带面,促进全公司规范化体系的建立。与此同时,设备管理与维修部门开始进行SOON体系的总体设计,包括维修模式的选择、资源配置比例的确定、流程组合维修模式设计以及相关管理流程策划。

    2.10 第九步现场改善、合理化提案和OPL活动

    设计改善合理化提案和员工“单点课程”(OPL)的管理闭环流程,调动员工的参与意识,深入挖掘员工的智力资源。

    2.11 第十步 展开“员工未来能力持续成长”活动——FROG

    通过员工能力分析、成长约束分析、积极思维的引导、自我成长计划、四维培训计划以及单点课程体系的建立,让员工同企业一同成长。

    2.12 第十一步建立TnPM考核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面设计变权的TnPM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依此建立员工激励机制,以变化的权重引导TnPM的良性发展。

    2.13 第十二步与其他标准化体系衔接

    将TnPM与企业相应的质量、安全、环境与健康标准化体系衔接,将TnPM的相应文件融入各类标准化文件,与各类标准化体系无缝连接。同时建立以设备 TnPM 理论概述

    为中心的五阶评价体系。

    总结第一阶段推进成绩和经验,制订新目标和新计划,总结第一阶段成果,表彰先进团队,研究经验教训和改善之处,制定新目标和新计划。TnPM规范化体系与其它标准化体系的关系

    3.1 TnPM对质量、安全、健康与环境的承载作用

    TnPM是以设备为核心的生产现场管理体系,管理重心在设备,管理范围涵盖生产、质量、安全、环境,甚至员工绩效评估和激励,员工学习、培训和成长等领域。由于设备对上述要素的承载功能,TnPM体系对上述要素的承载作用就十分明显,由图1-3所示。

    图1-3 TnPM体系与生产、健康、质量与环境的承载作用

    3.2 TnPM标准化体系与相关标准化的关系

    TnPM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就决定了TnPM标准化体系不但不会与其它标准化体系发生冲突,而且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带动企业进步。其关系如图1-4所示。

    图 1-4 TnPM标准化体系与相关标准化的关系

    T n P M

    安全

    质量

    健康

    环境

    生产

    TnPM标准化体系

    ISO18000

    ISO9000

    QS9000 TnPM 理论概述

    HSE OHSAS

    ISO14000 VDA6.1

    TS16949 GMP TnPM对JIT准时生产,LEAN——精益生产的支持

    JIT为Just In Time 的简写,即准时化生产,又称及时生产、适时生产模式。即在适当的时候生产适当的中间或最终产品。反过来说,也就是零库存生产系统。从广义上说,是一种生产管理哲理,其基本目标是寻求消除企业生产活动各方面的浪费原因,包括员工关系,供货商关系,技术及原料、库存等方面。它还是一种现代经营观念和先进的组织原则,它所追求的是生产经营全过程彻底的合理化。从狭隘上看,JIT即是在各个环节消除库存的活动,是杜绝任何浪费的活动。JIT主张消除“除了生产不可缺少的最小数量的设备、原料、零部件和人工以外的任何浪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库存的浪费

    ——过量生产的浪费 ——等待时间的浪费

    ——过程(工序)的浪费 ——动作的浪费 ——运输的浪费

    ——产品缺陷的浪费

    准时化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以需求拉动生产系统,消除超前、超量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消除浪费,提高效益,迅速及时、适时、适量地生产出客户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准时化生产实施的主要技术手段是按照需求拉动的逆流生产安排以及生产负荷的均衡与准确。

    如果将JIT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即为精益生产。所谓的LEAN PRODUCTION,即以最终客户的角度,精确定义价值,确定产品和产品流、价值流,消灭浪费。并让有价值的部分流动起来。按客户需要的时间设计及提供给客户所需的产品,追求产品完美和效益最佳。

    精益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施价值流管理和持续改进,在全系统实现流动,减少浪费。对于生产流程而言,LEAN与JIT的实质是相同的。作为整个生产系统,LEAN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包括了非生产组织结构,全公司的节约和改善活动。

    显然,设备是精益生产的后盾和直接支撑,设备的频繁停机、维修等待以及 TnPM 理论概述

    维修成本居高不下,都会导致准时生产和精益生产失效。TnPM对6σ管理的支持

    所谓的6σ管理法可以理解是TQM的延伸,是一种促进绩效的方法,可以达到的目标是:

    ——减少成本 ——提高生产力

    ——减少周期循环时间 ——减少失误和缺陷 ——改善产品和服务

    6σ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有: ——辨别核心流程和关键顾客 ——评估系统效率 ——改进6σ管理流程 ——扩展、整合流程

    虽然不少人把6σ管理看成是通过统计学技术辅助来提升生产过程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方法。其实,评价与统计只是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一个工具,并不代表6σ管理方法的全部。6σ管理是一个提升企业业务进程能力和绩效的灵活系统,也是一种文化的变革。

    生产现场的设备运行体系是质量体系的支撑,TQM目标的实现需要设备运行系统的配合。6σ管理方法通过DMAIC模式,即定义(Define)、评估(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使过程不断完善。这种模式不过是PDCA的变形,它更测重于对问题的评估、分析和改进环节。6σ的主题和实践贯穿于日常管理活动中,并在流程绩效和顾客满意度上持续改进。正如质量体系与设备的密切关系一样,对大工业生产系统而言,6σ也将围绕生产现场和设备系统做文章。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篇5

    相关理论概述

    证券市场的相关概念

    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解决资本供求矛盾和流动性而产生的市场。证券市场以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方式实现了筹资与投资的对俄,有效地化解了资本的供求矛盾和资本结构调整的难题。

    证券市场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证券市场是价值直接交换的场所。证券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有价证券,而有价证券是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价值的直接交换场所。

    第二,证券市场是财产权利直接交换的场所。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本身是一定量财产权利的代表,代表着对一定数额财产的所有权或债权以及相关的收益权。

    第三,证券市场是风险直接交换的产所。有价证券既是一定收益权利的代表,同时也是一定风险的代表。有价证券的交换在转让出一定收益权的同时,也把该有价证券所特有的风险转让了出去。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第一,筹资-投资功能,是指证券市场一方面为资金需求者(资金短缺者)提供了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机会,另一方面为资金供给者(资金盈余者)提供了投资对象。筹资和投资是证券市场基本功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市场的严重缺陷。

    第二,定价功能。证券市场的运行形成了证券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的结果是:能产生高投资回报的资本,市场的需求大,相应的证券价格就高:反之,证券的价格就低。因此,证券市场提供了资本的合理定价机制。

    第三,资本配置功能。在证券市场上,能提供高报酬率的证券一般来自那些经营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或者是来自新兴行业的企业。由于这些证券的预期报酬率高,其市场价格相应也高,从而筹资能力就强。这样,证券市场就引导资本流向能产生高报酬的企业或行业,从而使资本产生尽可能高的效率,进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证券发行制度

    核准制和注册制(1)注册制。证券发行注册制实行公开管理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发行公司的财务公开制度。证券发行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证券发行注册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提供据以判断证券实质要件的形式资料, 以便作出投资决定, 证券注册并不能成为投资者免受损失的保护伞。(2)核准制。核准制实行实质管理原则,发行人申请发行证券,不仅要公开披露与发行证券有关的信息,符合《公司法》和《证券法》所规定的条件,而且要求发行人将发行申请报请证券监管部门决定的审核制度,行政机关对披露内容的投资价值作出判断。我国的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

    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区别在于审核机关是否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判断,这一点是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划分标准。

    IPO的相关概念

    IPO是英文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缩写,是首次公开募股的意思。首次公开招股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向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2011年4月以来,中国股市在原材料价格暴涨,官方CPI向上突破4%,5%,6%,和随之而来的货币紧缩,内外需求下滑的三重打击下,从3000点之上,跌倒2000点以下。2012年11月,IPO“被迫暂停”。2013年12月30日晚间,纽威阀门、新宝电器、全通教育、我武生物、楚天科技5家已过会企业率先获得IPO的发行批文。随后一天,奥赛康、炬华科技、天保重装、良信电器、众信国旅、陕煤股份6家已过会企业获得了IPO批文。至此,A股告别史上最长IPO暂停。

    回顾中国的证券市场,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诞生。我国证券市场仅仅有 23 年的历史,就已经经历了 8 次 IPO 暂停和重启,累计暂停时间达到 4年半之久。暂停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股市行情低迷、不景气,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新股发行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某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不惜提供虚假陈述、粉饰利润等。同时,新股“三高”发行成为了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首要问题,一直为投资者所诟病。它不仅严重透支了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价值,极大地增加了投资风险。而且很多发行人巨额的超募资金最终只能闲置在银行,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是,回过头来看,如果只是加强审核,而不改革整个发行制度,可能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近曝光的万福生科造假案,其中承销商在发行中采取的是类似“作坊式”的模式,投行人员拉来项目,就由他们搭班子来做,监管内审以及风控之类,几乎全然成为摆设。虽然事后承销商表态自己“技不如人”,绝非故意造假。但是人们很容易想到,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出问题可能是偶然的,而出问题是必然的。显然,如果说要改革发行制度,规范承销商的发行模式乃至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以往,这方面往往是以“自律”的名义交给承销商自己去做,那今后管理层是否至少该制定一个很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引呢?

    另外,现在的询价体系,看上去是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作用,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抽签制度的存在,使得参与询价者未必要对自己的询价结果负多少责任,这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是脱节的,因此也就难以从根本上避免“人情报价”。在二级市场买股票,需要对买入的结果承担责任;而在一级市场商议股票的发行价,却无需对结果负责,这显然是荒唐的。从海外市场的实践来看,新股发行定价,主要还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来确定,特别是承销商,是其中的主角,必须要为此承担比较大的责任。那种新股并非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而严重破发,可承销商照拿巨额承销费的局面,应坚决改变。

    现在新股分别在网上网下发行,客观上有资格参与网下申购的大资金具有更多获得配售的资格,盈利机会较只能在网上申购的中小投资者要多。特别是取消网上申购获配部分的三个月锁定期以后,大资金参与申购新股的优势更加突出。浙江世宝上市后股价上涨,某个在一级市场获得配售的机构盈利近亿元,比发行人筹集到的资金还多几倍。在这一荒唐现象的背后,是发行制度的重大欠缺,凸显了市场的不公,这同样是应予以改变的。说到底,IPO制度多年来被反复修改,但关键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真正解决。也正因如此,每当股市低迷,投资人总会把批评矛头指向IPO制度。所以,现在需要痛下决心,深入彻底改革IPO制度,而再不能小打小闹,缝缝补补。不在制度上改革创新,过去的问题就一定还会再现,市场怎么可能健康发展呢?

    一、新股发行“三高”现象

    ⑴高市盈率

    1995年新股首发市盈率为4.14倍,1998年至2008年新股首发市盈率均在33倍以下,其中2000年、2001年、2007年超过了30倍,2006年、2008年在24倍左右,其他年份均在20倍以下。但是在2009年,新股首发市盈率上升到了46.41倍,2010年进一步攀升到58.31倍,而2011年更是高达62.55倍,2012年截止到4月20日,新股首发市盈率为31.81倍。

    ⑵高超募资金

    新股超募资金在几亿至几十亿之间,森马服饰超募资金为26.34亿,华锐风电超募资金高达60.12亿,此两只新股曾创下两市之最;而新股超募比最高的是铁汉生态,高达481.67%,东软载波、风范股份、宁基股份等超募比均在400%以上,超募比在300%以上的有秀强股份、维尔利、雷曼光电、天瑞仪表、万达信息、华中数控、永清环保等7只股票。

    ⑶高发行价

    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都是由高发行价决定的。因为股票市盈率等于新股的市场价格除于每股收益,在新股发行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首发的发行价越高,发行市盈率越高,并且在发行的股票数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发行价越高,超募资金也就越高越高。

    二、新股发行中“三高”现象的原因分析

    ⑴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1、资本市场定位不正确

    正确的资本市场定位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资本市场具有筹资-投资、定价和资金配置的功能,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很多上市公司把股市当做“圈钱”的地方,企业往往通过设定高发行价实现高超募,然后将圈来的钱放在银行里面吃利息。

    对广大投资者而言,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稳定的长期投资市场,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旧是一个投机市场。这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分红制度方面极度缺乏,投资者只能通过买卖股票从中赚取差价收益,而这一方式对于长期投资来说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要求股民频繁的买卖不同公司的股票才有可能从中获取差价收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证券市场的年换手率高达8倍,平均持股天数仅为32.7天,而香港、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相对成熟,年平均换手率在1到1.5倍之间。

    2、新股发行制度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新股发行价格采取询价制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级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询价对象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和相应的市盈率区间。发行价格区间确定后,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在发行价格区间向询价对象进行累计投标询价,并根据累计投标询价的结果确定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

    现在的询价体系,看上去是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作用,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相关法律均没有规定承销商和发行人对新股高价发行承担任何责任,只是不断提醒主承销商和保荐人要本着勤勉尽职、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原则确定新股发行价格,但道德在巨大经济利益面前则显得渺小。由于承销商能够从高价发行中获取最大利益,却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哪怕新股上市后破发甚至退市,承销商与发行人的利益都丝毫不会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发行机制下,承销商不仅人为地拔高发行人的投资价值,而且操纵新股发行的询价过程,甚至公开要求询价机构提高报价。

    由于保荐券商也要根据募集的资金获取承销费用,和拟上市公司的利益高度一致。因此,券商和发行人热衷于不断抬高发行价,并且股票市场的总体供不应求状况为券商提高发行价提供了便利。此外,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事务所等各大中介服务机构,也都希望新股高价发行,从而获得不菲的中介费。

    同时,我国的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发审委主要侧重于合规性和实质性审查,但在要求拟上市公司确保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加上投资者基于对核准机构的信赖心理,错误地认为经过核准发行的股票一定具有较高投资价值,成为导致新股发行“三高”的主要原因。

    3、公司制度不健全

    我国企业现代化之路的历史十分短暂,以信托责任为基础的股份有限公司是证券市场稳定运行的良好基础,而我国的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极不健全,没有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公司也普遍缺乏规范的分红制度。从数据上来看,1990年至2010年,A股市场总共融资4.3万亿,而流通股的股东所获得的分红仅仅为0.54万亿,只占融资额的13%;缺乏规范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使得投资者对从上市公司取得稳定的分红回报只是奢望,这种情况就促使投资者只能追逐新股,通过短期内买卖新股从中赚取差价收益,导致新股发行“三高”现象难以根治。

    4、证券监管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短暂,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缺乏有效的经验。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目标不惜财务造假,粉饰财务报表,而不真正致力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导致上市之后没有公司业绩作为支撑,公司股价不断下跌,最终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此外,证券市场没有完善的退市制度,这就使得拟上市公司有愿望上市且首发定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却不能为自身的经营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而付出代价。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违法的成本太低,守法的成本太高,这就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功能,使得中小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受损并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严重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使得新股发行“三高”现象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完善的淘汰机制是其基本功能之一

    在上市资格被视为“稀缺资源”的A股市场,退市意味着市场的清理门户、重树信心,有利于遏制垃圾股炒作与炒壳重组,更有利于恢复股市的资源配置,还原股价信号的本来面目。不过,此番开启的新退市,其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监管层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完善退市制度。只有不断淘汰劣质企业,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才会不断达成共识。

    要做好退市后责任追究和赔偿机制。

    在完善退市制度,建立对上市公司高管、中介机构、发审委和监管部门的问责和追求机制之外,还要建立对中小股民的赔偿制度。

    ⑵外部环境允许

    1、炒新资金规模巨大

    长期以来,A股市场“逢新必涨”,因此,大家也就“逢新必打”,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不断携带规模巨大的炒新资金加入到新股申购的队伍之中,而新股是有限的,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主承销商有信心、有底气把发行价定得过高,在对新股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的情况下,就会很自然地导致新股发行的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资金。

    2、投资者缺乏理性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短暂,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比较,不仅在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完善,而且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

    成熟市场上的投资者会对新股价值进行理性分析,会摒弃那些高发行价、高市盈率的股票,因为投资者如果以较高的发行价申购到股票,就必定需要较长的投资周期才能收回投资成本,就更不用说获取额外的分红收益了。我国许多投资者不对新股进行理性分析,只是希望博取短期价差,中国股市就象在演绎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只是比谁更傻,只要找到比自己更傻的投资者,愿意以更高价格买入股票就行,这种投机盛行的氛围助推新股高溢价发行。

    3、二级市场价格泡沫推高新股发行价 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想象空间和供给稀缺的双重刺激下,新股估值更上一层楼,在比价效应带动下中小板个股不断上涨。因为新股发行价通常是参照二级市场价格制定的,二级市场的价格泡沫,进一步拓展了新股高价发行的空间。

    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长期存在,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上市公司和承销方在现有机制下按照行业规则高溢价发行,过分强调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利益,导致了许多公司超募现象严重,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另外高于二级市场同类公司估值水平的发行价,也为个股上市后的价值回归走势埋下伏笔,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存在,尽管给券商和上市公司带来短期收益,但却是以透支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必须采措强有力措施,多管齐下,改变目前新股发行“三高”现象。

    三、破解新股发行“三高”对策

    ⑴明确资本市场定位,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

    1、明确长期投资市场定位

    资本市场的正确定位是其他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基础,只有首先明确了资本市场是长期投资市场的基本定位,才能从诸多方面破解困扰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筹资投资功能、资产定价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三高”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改革机遇与挑战,能否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对于经济的成功转型,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把资本市场定位为长期投资市场。

    2、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

    在正确定位资本市场为长期投资市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文化具备强大的指引功能。上市公司树立了从投资者获取资金就要给予回报的理念,就能够不断的改进公司的生产技术,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盈利能力,最终给投资者以较好的回报;证券服务机构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和重要性,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投资者只有树立了长期投资理念,才能不断的探索公司的发展能力,将目光集中于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而不是炒作新股,制造市场的混乱,因此这对于解决新股发行“三高”也能够起到抑制作用。总而言之,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规范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在新股发行上市中存在多方主体服务机构,如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机构,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上市这些服务机构的作用可谓不可或缺,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必然要求这些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及服务水平,明确自身的职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协助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协助公司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一个规范的资产市场服务体系下,对于新股发行“三高”问题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推动资本市场不断向前发展。

    ⑵改革新股发行制度,逐步推进市场化原则

    1、一级市场去行政化

    成熟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大多采用注册制,发行人只要充分披露了有关信息,在注册申请后的规定时间内未被证券监管机构拒绝注册,就可以进行证券发行,无需再经过批准。而中国目前采用的是审核制,发行申请需由保荐人推荐和辅导,由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中国证监会核准。相对来说政府对于新股发行采取了诸多行政化的管理,限制了新股发行的按市场需求以及上市公司的发展要求来筹集资金。由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是股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行政化干预手段要逐渐退出,证监会发审委只“依法对发行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作出判断”,而将上市资格、发行价格、发行数量等行为交给交易所,让交易所来甄别其是否符合上市条件以及发行数量、价格是否合理。

    2、逐步推进市场化原则

    可以看到1992年,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市场化原则逐渐深入人心,实践也证明了市场化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采取市场化发行定价,完全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新股发行价格。同时,可以取消存量发行的制度,而配以批量发行的方式,可以使得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的过度投机与赌博现象有所缓解,因为市场化的选择与批量发行的多选择可以增加投资者的多样化选择,能够有效避免新股发行的“三高”现象。

    3、完善资本市场配套制度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配套制度。在新股发行中普遍存在主承销商与机构投资者违规作弊现象,肆意提高发行价等,因此可以采取新股发行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保荐机构以合理约束,促进其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完善多层次证券市场建设,加快国际板建设,引入更多QFII促进市场竞争,完善新三板的建设增加市场多样化选择;构建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我们知道美国纳斯达克有全球最大的场外交易市场,并且在成熟资本市场,OTC的交易量远远大于场内交易量,完善OTC市场也能够使得投资者降低炒新股的动机,有利于解决新股发行“三高”问题。

    ⑶加强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设,完善退市制度

    1、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

    完善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也是投资者看好公司的理由之一,只有投资者能够获得稳定的合理的回报,投资者才愿意在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企业才能够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以看到由于投资者缺乏稳定的股息红利回报,于是爆炒新股成为为数众多的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可以说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是资本市场成为长期投资市场并长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一套完善的分红制度必然让投资者将精力集中与寻找公司具有长期发展的的能力以及较好的盈利能力的公司身上,这就能够有效解决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

    2、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 2009年创业板建立以来,争议就一直没有停过,因为我们看到的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现象频频在创业板出现,并且不断创出新高的时间屡见不鲜,甚至新股“破发”、“破净”也是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创业板没有一套完善的退市制度所造成的,由于创业板多数为风险较高的科技类公司,其本身的特点加上资本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尤为突出。建立一套创业板退市制度,强化淘汰制度能够给上市公司较强的约束力,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可以说退市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能够有效解决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为完善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⑷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

    1、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关系到各方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些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问题。有些上市公司为了筹集到资金不惜弄虚作假,伪造财务报表,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等,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也不利于证券监管主体的合理监管,给资本市场造成混乱。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是对相关利益各方的有力保障,能够为各方提供相关的投资决策,也有利于证券服务机构的针对性服务。强大的信息披露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上市公司弄虚作假,也就能够让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得以缓解甚至彻底解决。

    2、强化市场主体归位尽责

    资本市场主体广泛,各方任务不同,责任重大。但是在当前相关各方在利益面前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各自责任的现象也是时常存在,这也就使得市场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新股发行“三高”问题频频出现,如主承销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有动机促使其提高股票的发行价,从中获得最大的差价收益,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利益也不能完全按照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要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甚至帮助公司财务造假以获得服务费,等等。强化市场主体归位尽责能够约束各方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格审查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发展能力,盈利水平,为新股发行合理定价进行评估,这就能够有效避免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泛滥。

    ⑸健全证券监管法律体系,改革监管制度

    1、完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是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从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国家的经验来看,一套良好的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对于维系市场运行的作用不可小视。如美国制定的《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法》、《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市场能够规范的运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心未艾,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机,加快完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只有一套完善、合理、有效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作为后盾,证券市场才能够健康有序的运行,而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2、加大证券违法打击力度

    毫无疑问,有了法律体系仅仅是有法可依,对于维护市场健康运行而言,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可以看到新任证监会主席上任以来逐渐加大了对证券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证券市场还普遍存在一些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证券欺诈现象,要想彻底根除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这些无视法律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让其不敢疏忽大意甚至公然违法。可以想象,在监管机构强有力的打击下,市场中犯上作乱者必定减少,人人必定安守本分,这对于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股发行中各方也将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里运作,因此彻底解决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的“三高”问题也就不再困难了。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篇6

    关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概述

    公共产品理论是当代西方财政理论的核心,其发展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古典学派,以大卫·休谟关于“草地排水”的分析和亚当斯密关于政府执行的三项国家职能等相关理论为代表。20世纪50年代,萨缪尔森完成了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确定了现代公共产品理论的正式形成。

    所谓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指一个人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的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比如国防、公安等。

    公共产品的分类。依据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可以将不同的物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同时具备两个特征的是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不拥挤也不收费的公路;两个都不具备的是私人产品,比如食品、衣服、拥挤且收费的公路;只具备一个的是准公共产品,比如有线电视、不拥挤但收费的公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纯公共产品很少,大多数物品都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提供。由于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市场不能以有效的数量水平提供公共产品,使得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来提供。从范围上来讲,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就是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或者服务,一般来讲,像国防、环境保护、法律等;从提供的规模上来讲,最优规模是要符合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从资金来源上来讲,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自于政府拨款和向消费者收费等方面。

    公共产品问题。公共产品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将多少资源配置到公共产品上是合适的;第二,如何分担政府的成本;第三,如何分配公共产品的利益;第四,以何种方式实施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五,以上问题谁来进行决策;第六,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或扮演何种角色。

    公共产品理论的现实意义。公共产品理论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社会契约论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起点,将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作为公共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为解决市场失灵、缓解本国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摩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时期,首先,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是仅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根本无法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民众对公共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垄断经营,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所以,从现实出发,应该引进市场机制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应树立公共产品的市场化经营理念,破除公共产品“福利型”、“供给型”的观念,同时引进多个市场主体,在公共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公共产品的高效配置。

    四、产权理论的概述

    产权的界定。关于产权的定义,到目前为止,理论界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如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 可以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 帮助人们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诺斯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权利;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用途进行多重选择的权利。归纳一下各学者的观点,关于产权,它首先是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归属问题;其次它是一种经济权利和行为规范;再次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权力束,其中有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转让权等;最后它的作用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只有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发挥作用。

    产权的内容。产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所有权、所有权的分割、非物质权利或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人权等;又如张五常教授的观点,认为产权包括资源的使用权、收入权和转让权。

    产权的种类。人类社会经历的产权制度可以分为四类:私有产权、国有产权、社区产权、共有产权。其中,私有产权是将资源或财产的权利界定给个人,其他人不得侵犯;国有产权是将资源或财产的权利界定给国家;社区产权是由某个社区拥有财产的权利,排除外人使用,并调控内部人使用;共有产权是资源或权利属于所有人共同所有,实际上就是没有人拥有产权,如空气、太空等。

    产权的重要性。首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合理界定产权,有利于克服资源稀缺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鼓励个人以最有利于他人的形式开发并利用资源,使各种资源要素在国家法律、政策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使私有者具有强烈的提高财产的成本效用的动机,能够监督并防止经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增进公众的福利,克服“搭便车”行为和产权拥挤现象;其次,一个准确界定的、稳定的财产所有权制度, 不但保护了自由, 而

    且为更高级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空间, 并且最终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产权理论的提出,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挑战,其强调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了权利体系演变的重要性,使得西方经济些的分析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产权理论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丰富了经济分析的思路,无论是对环保问题,还是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等的分析,都拓展了经济学分析的视野,使得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我国,同样重视产权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五、交易费用理论的概述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科斯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思想,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后经新制度经济学家阿罗、阿尔钦、巴泽尔、威廉姆森、张五常等的研究和努力,最终使交易费用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体系。

    关于交易费用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交易费用仅指市场交易的费用,包括进行交易所需的搜寻费用、谈判费用以及履行合约的费用等;广义的交易费用不仅包括市场交易费用,还包括社会交易和政治交易的费用。如阿罗吧交易费用看成是“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张五常把交易费用看成制度运作的费用。

    交易费用的分类。交易费用包括市场交易费用,经理交易费用,政治交易费用。具体来讲,市场交易费用,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签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经理交易费用,是交易由企业来组织时所涉及的费用,典型的是在企业和雇员之间执行劳动合同的费用,以及经理决策失误的费用;政治交易费用,是通过集体行动来供给公共物品的成本,如设立、维持和改变一个体系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组织的成本、营运一个国家的成本等。经理交易费用和政治交易费用都可以看成是委托-代理费用。

    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威廉姆森概括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与交易有关的人的因素,因为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和机会主义的,使得交易双方既不可能估计到所有的情况也不可能防止他人投机取巧,所以必须采取一些预防性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产生,比如婚介所、职介所的存在。另一个因素是与特定交易有关,包括资产的专用性(如打印机,除打印外没其他什么用途)、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程度、交易的频率(次数越多,费用越高)三方面,为了降低由资产的专用性所造成的交易障碍和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过多造成的高成本等问题,需要建立某种一般性的治理结构或中介组织来降低费用。

    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认识。交易费用理论引发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同时也为现实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并在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可以发现,交易费用处处存在,比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原来的国家-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向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转变所造成的转制成本,就属于张五常定义的制度运作所造成交易的费用;又如随着自然

    资源的日益稀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基于产权界定的市场手段配置这些资源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交易费用的高低。只要交易费用低廉,市场配置就有可能。故交易费用理论像产权理论一样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于交易费用的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这样可能会导致交易费用理论被滥用等问题;又如,交易费用在实际生活中难以量化;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很难找到心理学基础或者决策模型等,还是需要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继续探讨这些问题,以促进交易费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篇7

    相关理论概述

    证券市场的相关概念

    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解决资本供求矛盾和流动性而产生的市场。证券市场以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方式实现了筹资与投资的对俄,有效地化解了资本的供求矛盾和资本结构调整的难题。

    证券市场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证券市场是价值直接交换的场所。证券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有价证券,而有价证券是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价值的直接交换场所。

    第二,证券市场是财产权利直接交换的场所。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本身是一定量财产权利的代表,代表着对一定数额财产的所有权或债权以及相关的收益权。

    第三,证券市场是风险直接交换的产所。有价证券既是一定收益权利的代表,同时也是一定风险的代表。有价证券的交换在转让出一定收益权的同时,也把该有价证券所特有的风险转让了出去。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第一,筹资-投资功能,是指证券市场一方面为资金需求者(资金短缺者)提供了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机会,另一方面为资金供给者(资金盈余者)提供了投资对象。筹资和投资是证券市场基本功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市场的严重缺陷。

    第二,定价功能。证券市场的运行形成了证券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的结果是:能产生高投资回报的资本,市场的需求大,相应的证券价格就高:反之,证券的价格就低。因此,证券市场提供了资本的合理定价机制。

    第三,资本配置功能。在证券市场上,能提供高报酬率的证券一般来自那些经营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或者是来自新兴行业的企业。由于这些证券的预期报酬率高,其市场价格相应也高,从而筹资能力就强。这样,证券市场就引导资本流向能产生高报酬的企业或行业,从而使资本产生尽可能高的效率,进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证券发行制度

    核准制和注册制(1)注册制。证券发行注册制实行公开管理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发行公司的财务公开制度。证券发行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证券发行注册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提供据以判断证券实质要件的形式资料, 以便作出投资决定, 证券注册并不能成为投资者免受损失的保护伞。(2)核准制。核准制实行实质管理原则,发行人申请发行证券,不仅要公开披露与发行证券有关的信息,符合《公司法》和《证券法》所规定的条件,而且要求发行人将发行申请报请证券监管部门决定的审核制度,行政机关对披露内容的投资价值作出判断。我国的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

    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区别在于审核机关是否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判断,这一点是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划分标准。

    IPO的相关概念

    IPO是英文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缩写,是首次公开募股的意思。首次公开招股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向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2011年4月以来,中国股市在原材料价格暴涨,官方CPI向上突破4%,5%,6%,和随之而来的货币紧缩,内外需求下滑的三重打击下,从3000点之上,跌倒2000点以下。2012年11月,IPO“被迫暂停”。2013年12月30日晚间,纽威阀门、新宝电器、全通教育、我武生物、楚天科技5家已过会企业率先获得IPO的发行批文。随后一天,奥赛康、炬华科技、天保重装、良信电器、众信国旅、陕煤股份6家已过会企业获得了IPO批文。至此,A股告别史上最长IPO暂停。

    回顾中国的证券市场,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诞生。我国证券市场仅仅有 23 年的历史,就已经经历了 8 次 IPO 暂停和重启,累计暂停时间达到 4年半之久。暂停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股市行情低迷、不景气,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新股发行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某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不惜提供虚假陈述、粉饰利润等。同时,新股“三高”发行成为了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首要问题,一直为投资者所诟病。它不仅严重透支了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价值,极大地增加了投资风险。而且很多发行人巨额的超募资金最终只能闲置在银行,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是,回过头来看,如果只是加强审核,而不改革整个发行制度,可能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近曝光的万福生科造假案,其中承销商在发行中采取的是类似“作坊式”的模式,投行人员拉来项目,就由他们搭班子来做,监管内审以及风控之类,几乎全然成为摆设。虽然事后承销商表态自己“技不如人”,绝非故意造假。但是人们很容易想到,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出问题可能是偶然的,而出问题是必然的。显然,如果说要改革发行制度,规范承销商的发行模式乃至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以往,这方面往往是以“自律”的名义交给承销商自己去做,那今后管理层是否至少该制定一个很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引呢?

    另外,现在的询价体系,看上去是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作用,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抽签制度的存在,使得参与询价者未必要对自己的询价结果负多少责任,这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是脱节的,因此也就难以从根本上避免“人情报价”。在二级市场买股票,需要对买入的结果承担责任;而在一级市场商议股票的发行价,却无需对结果负责,这显然是荒唐的。从海外市场的实践来看,新股发行定价,主要还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来确定,特别是承销商,是其中的主角,必须要为此承担比较大的责任。那种新股并非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而严重破发,可承销商照拿巨额承销费的局面,应坚决改变。

    现在新股分别在网上网下发行,客观上有资格参与网下申购的大资金具有更多获得配售的资格,盈利机会较只能在网上申购的中小投资者要多。特别是取消网上申购获配部分的三个月锁定期以后,大资金参与申购新股的优势更加突出。浙江世宝上市后股价上涨,某个在一级市场获得配售的机构盈利近亿元,比发行人筹集到的资金还多几倍。在这一荒唐现象的背后,是发行制度的重大欠缺,凸显了市场的不公,这同样是应予以改变的。说到底,IPO制度多年来被反复修改,但关键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真正解决。也正因如此,每当股市低迷,投资人总会把批评矛头指向IPO制度。所以,现在需要痛下决心,深入彻底改革IPO制度,而再不能小打小闹,缝缝补补。不在制度上改革创新,过去的问题就一定还会再现,市场怎么可能健康发展呢?

    一、新股发行“三高”现象

    ⑴高市盈率

    1995年新股首发市盈率为4.14倍,1998年至2008年新股首发市盈率均在33倍以下,其中2000年、2001年、2007年超过了30倍,2006年、2008年在24倍左右,其他年份均在20倍以下。但是在2009年,新股首发市盈率上升到了46.41倍,2010年进一步攀升到58.31倍,而2011年更是高达62.55倍,2012年截止到4月20日,新股首发市盈率为31.81倍。

    ⑵高超募资金

    新股超募资金在几亿至几十亿之间,森马服饰超募资金为26.34亿,华锐风电超募资金高达60.12亿,此两只新股曾创下两市之最;而新股超募比最高的是铁汉生态,高达481.67%,东软载波、风范股份、宁基股份等超募比均在400%以上,超募比在300%以上的有秀强股份、维尔利、雷曼光电、天瑞仪表、万达信息、华中数控、永清环保等7只股票。

    ⑶高发行价

    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都是由高发行价决定的。因为股票市盈率等于新股的市场价格除于每股收益,在新股发行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首发的发行价越高,发行市盈率越高,并且在发行的股票数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发行价越高,超募资金也就越高越高。

    二、新股发行中“三高”现象的原因分析

    ⑴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1、资本市场定位不正确

    正确的资本市场定位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资本市场具有筹资-投资、定价和资金配置的功能,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很多上市公司把股市当做“圈钱”的地方,企业往往通过设定高发行价实现高超募,然后将圈来的钱放在银行里面吃利息。

    对广大投资者而言,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稳定的长期投资市场,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旧是一个投机市场。这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分红制度方面极度缺乏,投资者只能通过买卖股票从中赚取差价收益,而这一方式对于长期投资来说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要求股民频繁的买卖不同公司的股票才有可能从中获取差价收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证券市场的年换手率高达8倍,平均持股天数仅为32.7天,而香港、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相对成熟,年平均换手率在1到1.5倍之间。

    2、新股发行制度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新股发行价格采取询价制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级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询价对象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和相应的市盈率区间。发行价格区间确定后,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在发行价格区间向询价对象进行累计投标询价,并根据累计投标询价的结果确定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

    现在的询价体系,看上去是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作用,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相关法律均没有规定承销商和发行人对新股高价发行承担任何责任,只是不断提醒主承销商和保荐人要本着勤勉尽职、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原则确定新股发行价格,但道德在巨大经济利益面前则显得渺小。由于承销商能够从高价发行中获取最大利益,却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哪怕新股上市后破发甚至退市,承销商与发行人的利益都丝毫不会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发行机制下,承销商不仅人为地拔高发行人的投资价值,而且操纵新股发行的询价过程,甚至公开要求询价机构提高报价。

    由于保荐券商也要根据募集的资金获取承销费用,和拟上市公司的利益高度一致。因此,券商和发行人热衷于不断抬高发行价,并且股票市场的总体供不应求状况为券商提高发行价提供了便利。此外,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事务所等各大中介服务机构,也都希望新股高价发行,从而获得不菲的中介费。

    同时,我国的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发审委主要侧重于合规性和实质性审查,但在要求拟上市公司确保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加上投资者基于对核准机构的信赖心理,错误地认为经过核准发行的股票一定具有较高投资价值,成为导致新股发行“三高”的主要原因。

    3、公司制度不健全

    我国企业现代化之路的历史十分短暂,以信托责任为基础的股份有限公司是证券市场稳定运行的良好基础,而我国的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极不健全,没有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公司也普遍缺乏规范的分红制度。从数据上来看,1990年至2010年,A股市场总共融资4.3万亿,而流通股的股东所获得的分红仅仅为0.54万亿,只占融资额的13%;缺乏规范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使得投资者对从上市公司取得稳定的分红回报只是奢望,这种情况就促使投资者只能追逐新股,通过短期内买卖新股从中赚取差价收益,导致新股发行“三高”现象难以根治。

    4、证券监管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短暂,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缺乏有效的经验。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目标不惜财务造假,粉饰财务报表,而不真正致力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导致上市之后没有公司业绩作为支撑,公司股价不断下跌,最终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此外,证券市场没有完善的退市制度,这就使得拟上市公司有愿望上市且首发定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却不能为自身的经营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而付出代价。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违法的成本太低,守法的成本太高,这就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功能,使得中小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受损并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严重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使得新股发行“三高”现象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完善的淘汰机制是其基本功能之一

    在上市资格被视为“稀缺资源”的A股市场,退市意味着市场的清理门户、重树信心,有利于遏制垃圾股炒作与炒壳重组,更有利于恢复股市的资源配置,还原股价信号的本来面目。不过,此番开启的新退市,其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监管层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完善退市制度。只有不断淘汰劣质企业,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才会不断达成共识。

    要做好退市后责任追究和赔偿机制。

    在完善退市制度,建立对上市公司高管、中介机构、发审委和监管部门的问责和追求机制之外,还要建立对中小股民的赔偿制度。

    ⑵外部环境允许

    1、炒新资金规模巨大

    长期以来,A股市场“逢新必涨”,因此,大家也就“逢新必打”,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不断携带规模巨大的炒新资金加入到新股申购的队伍之中,而新股是有限的,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主承销商有信心、有底气把发行价定得过高,在对新股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的情况下,就会很自然地导致新股发行的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资金。

    2、投资者缺乏理性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短暂,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比较,不仅在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完善,而且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

    成熟市场上的投资者会对新股价值进行理性分析,会摒弃那些高发行价、高市盈率的股票,因为投资者如果以较高的发行价申购到股票,就必定需要较长的投资周期才能收回投资成本,就更不用说获取额外的分红收益了。我国许多投资者不对新股进行理性分析,只是希望博取短期价差,中国股市就象在演绎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只是比谁更傻,只要找到比自己更傻的投资者,愿意以更高价格买入股票就行,这种投机盛行的氛围助推新股高溢价发行。

    3、二级市场价格泡沫推高新股发行价 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想象空间和供给稀缺的双重刺激下,新股估值更上一层楼,在比价效应带动下中小板个股不断上涨。因为新股发行价通常是参照二级市场价格制定的,二级市场的价格泡沫,进一步拓展了新股高价发行的空间。

    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长期存在,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上市公司和承销方在现有机制下按照行业规则高溢价发行,过分强调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利益,导致了许多公司超募现象严重,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另外高于二级市场同类公司估值水平的发行价,也为个股上市后的价值回归走势埋下伏笔,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存在,尽管给券商和上市公司带来短期收益,但却是以透支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必须采措强有力措施,多管齐下,改变目前新股发行“三高”现象。

    三、破解新股发行“三高”对策

    ⑴明确资本市场定位,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

    1、明确长期投资市场定位

    资本市场的正确定位是其他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基础,只有首先明确了资本市场是长期投资市场的基本定位,才能从诸多方面破解困扰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筹资投资功能、资产定价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三高”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改革机遇与挑战,能否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对于经济的成功转型,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把资本市场定位为长期投资市场。

    2、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

    在正确定位资本市场为长期投资市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文化具备强大的指引功能。上市公司树立了从投资者获取资金就要给予回报的理念,就能够不断的改进公司的生产技术,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盈利能力,最终给投资者以较好的回报;证券服务机构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和重要性,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投资者只有树立了长期投资理念,才能不断的探索公司的发展能力,将目光集中于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而不是炒作新股,制造市场的混乱,因此这对于解决新股发行“三高”也能够起到抑制作用。总而言之,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规范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在新股发行上市中存在多方主体服务机构,如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机构,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上市这些服务机构的作用可谓不可或缺,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必然要求这些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及服务水平,明确自身的职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协助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协助公司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一个规范的资产市场服务体系下,对于新股发行“三高”问题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推动资本市场不断向前发展。

    ⑵改革新股发行制度,逐步推进市场化原则

    1、一级市场去行政化

    成熟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大多采用注册制,发行人只要充分披露了有关信息,在注册申请后的规定时间内未被证券监管机构拒绝注册,就可以进行证券发行,无需再经过批准。而中国目前采用的是审核制,发行申请需由保荐人推荐和辅导,由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中国证监会核准。相对来说政府对于新股发行采取了诸多行政化的管理,限制了新股发行的按市场需求以及上市公司的发展要求来筹集资金。由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是股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行政化干预手段要逐渐退出,证监会发审委只“依法对发行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作出判断”,而将上市资格、发行价格、发行数量等行为交给交易所,让交易所来甄别其是否符合上市条件以及发行数量、价格是否合理。

    2、逐步推进市场化原则

    可以看到1992年,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市场化原则逐渐深入人心,实践也证明了市场化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采取市场化发行定价,完全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新股发行价格。同时,可以取消存量发行的制度,而配以批量发行的方式,可以使得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的过度投机与赌博现象有所缓解,因为市场化的选择与批量发行的多选择可以增加投资者的多样化选择,能够有效避免新股发行的“三高”现象。

    3、完善资本市场配套制度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配套制度。在新股发行中普遍存在主承销商与机构投资者违规作弊现象,肆意提高发行价等,因此可以采取新股发行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保荐机构以合理约束,促进其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完善多层次证券市场建设,加快国际板建设,引入更多QFII促进市场竞争,完善新三板的建设增加市场多样化选择;构建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我们知道美国纳斯达克有全球最大的场外交易市场,并且在成熟资本市场,OTC的交易量远远大于场内交易量,完善OTC市场也能够使得投资者降低炒新股的动机,有利于解决新股发行“三高”问题。

    ⑶加强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设,完善退市制度

    1、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

    完善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也是投资者看好公司的理由之一,只有投资者能够获得稳定的合理的回报,投资者才愿意在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企业才能够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以看到由于投资者缺乏稳定的股息红利回报,于是爆炒新股成为为数众多的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可以说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是资本市场成为长期投资市场并长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一套完善的分红制度必然让投资者将精力集中与寻找公司具有长期发展的的能力以及较好的盈利能力的公司身上,这就能够有效解决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

    2、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 2009年创业板建立以来,争议就一直没有停过,因为我们看到的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现象频频在创业板出现,并且不断创出新高的时间屡见不鲜,甚至新股“破发”、“破净”也是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创业板没有一套完善的退市制度所造成的,由于创业板多数为风险较高的科技类公司,其本身的特点加上资本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尤为突出。建立一套创业板退市制度,强化淘汰制度能够给上市公司较强的约束力,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可以说退市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能够有效解决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为完善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⑷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

    1、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关系到各方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些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问题。有些上市公司为了筹集到资金不惜弄虚作假,伪造财务报表,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等,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也不利于证券监管主体的合理监管,给资本市场造成混乱。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是对相关利益各方的有力保障,能够为各方提供相关的投资决策,也有利于证券服务机构的针对性服务。强大的信息披露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上市公司弄虚作假,也就能够让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得以缓解甚至彻底解决。

    2、强化市场主体归位尽责

    资本市场主体广泛,各方任务不同,责任重大。但是在当前相关各方在利益面前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各自责任的现象也是时常存在,这也就使得市场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新股发行“三高”问题频频出现,如主承销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有动机促使其提高股票的发行价,从中获得最大的差价收益,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利益也不能完全按照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要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甚至帮助公司财务造假以获得服务费,等等。强化市场主体归位尽责能够约束各方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格审查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发展能力,盈利水平,为新股发行合理定价进行评估,这就能够有效避免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泛滥。

    ⑸健全证券监管法律体系,改革监管制度

    1、完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是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从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国家的经验来看,一套良好的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对于维系市场运行的作用不可小视。如美国制定的《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法》、《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市场能够规范的运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心未艾,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机,加快完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只有一套完善、合理、有效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作为后盾,证券市场才能够健康有序的运行,而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2、加大证券违法打击力度

    毫无疑问,有了法律体系仅仅是有法可依,对于维护市场健康运行而言,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可以看到新任证监会主席上任以来逐渐加大了对证券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证券市场还普遍存在一些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证券欺诈现象,要想彻底根除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这些无视法律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让其不敢疏忽大意甚至公然违法。可以想象,在监管机构强有力的打击下,市场中犯上作乱者必定减少,人人必定安守本分,这对于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股发行中各方也将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里运作,因此彻底解决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的“三高”问题也就不再困难了。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篇8

    TnPM 理论概述

    从TPM到TnPM 全员生产维修,又译为全员生产保全,即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日本企业推广,后逐步在世界范围企业得到应用。它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

    TPM强调五大要素,即:

    ——TPM致力于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TPM在设备一生建立彻底的预防维修体制; ——TPM由各个部门共同推行;

    ——TPM涉及每个雇员,从最高管理者到现场工人; ——TPM通过动机管理,即自主的小组活动来推进。TPM的推进遵循以下阶段: ——初始清扫;

    ——对问题根源的攻关研究解决; ——形成规范和文件化;

    ——建立检查评估体系和自我诊断; ——整理、整顿和清洁;

    ——合理化建议和现场改善; ——培训与教育;

    ——自主维修和自主管理。

    TPM管理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就引进到中国,但多年来很多中国企业推广应用得并不成功。1998年,广州大学李葆文教授在多年研究和推广TPM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员工行为特点,提出了规范化的TPM的概念,即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

    TnPM理论概述 TnPM体系要素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TnPM),是规范化的TPM,是全员参与的,步步深入的,通过制定规范,执行 TnPM 理论概述

    规范,评估效果,不断改善来推进的TPM。TnPM是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保养维修体制。

    1.1 TnPM八个要素

    TnPM的成功推行,离不开八个方面要素的相互配合和协力支持,这八个要素分别是:

    ——以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OEE)和完全有效生产率(TEEP)为目标; ——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体系为载体; ——全公司所有部门都参与其中;

    ——从最高领导到每个员工全体参加; ——小组自主管理和团队合作;

    ——合理化建议与现场持续改善相结合;

    ——变革与规范交替进行,变革之后,马上规范化; ——建立检查、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1.2 TnPM四个“全”

    ——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 ——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体制为载体 ——以员工的行为全规范化为过程 ——以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

    1.3 TnPM五个“六”

    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

    6I,即6个Improvement, 又称6项改善,其内容是: ——改善影响生产效率和设备效率的环节;

    全员参与

    全规范

    全系统

    全效率 TnPM 理论概述

    ——改善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细微之处; ——改善影响制造、维护成本之处; ——改善造成员工疲劳状况;

    ——改善造成灾害的不安全之处; ——改善工作和服务态度。

    6Z,即6个Zero, 又称六个“零”的活动,其内容是: ——追求质量零缺陷:Zero Defect ——追求材料零库存:Zero Inventory ——追求安全零事故:Zero Accident ——追求工作零差错:Zero Mistake ——追求设备零故障:Zero Fault ——追求生产零浪费:Zero Waste

    6T,即6个Tool,又称6大工具,其内容是: ——单点课程OPL体系; ——可视化管理; ——目标管理; ——绩效管理; ——团队合作; ——项目管理。

    6H,即清除6个Headstream,6个源头是: ——污染源

    ——清扫困难源 ——故障源 ——浪费源 ——缺陷源

    ——事故危险源

    1.4 SOON模式

    在TnPM体系里,除了生产现场操作员工参与的规范化活动之外,精心设计的预防维修体系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个体系我们称为SOON流程,即 TnPM 理论概述

    “Strategy——On-sit1-information——Organizing——Normalizing”,意思为“策略——现场信息——组织——规范”流程。详细展开为图1-1所示具体化流程。

    图1-1 SOON体系框架

    这是一套比较严密的设备防护体系设计。首先,根据不同设备类型及设备的不同役龄,选择不同的维修策略;然后通过现场的信息收集,包括依赖人类五感的点巡检、依靠仪器仪表的状态检测以及依赖诊断工具箱的逻辑推理,以此对设备状况和故障倾向进行管理;下一步是维修活动的组织,包括维修组织结构设计、维修资源的配置等;最后是维修行为的规范和维修质量的评价。宝钢的点检——定修和作业长制就包含在SOON体系的两个O中。

    1.5 FROG体系

    TnPM的全员规范化是与员工的培训和成长同步进行的。因而,员工能力成长决定企业的发展,也决定着TnPM的稳定持续发展。

    我们把“员工未来能力持续成长”的英文定义为Future Re-boosting Operators’ Growth,简化为FROG,把她幽默化为“青蛙”活动。这一活动由以下过程构成。

    ——自我工作能力分析

    员工自我工作能力分析主要集中在与工作技能相关的能力分析上,侧重员工工艺规范执行能力、质量保障能力、自我安全防护能力、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知

    On-site 现场

    Strategy 策略

    Normalizing

    规范

    Checkin

    g 检查

    Monitoring 监测

    Diagnosing 诊断

    Organizin

    g 组织O O

    N S TnPM 理论概述

    识、问题诊断能力、设备维护能力、紧急情况应对、变通能力等。——成长约束分析

    任何系统都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构成,环环相扣,整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中最弱的一环。约束理论应用在团队成长和员工个人成长领域。按照约束理论的思想,员工个人成长也存在着“瓶颈”,如果找到这个“瓶颈”,再回答改进什么(方向),改进成什么样子(目标)和如何改进(途径),就会有效地促进自身的成长。

    员工成长约束分析主要侧重成长的障碍,如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专业培训、自学习能力差、不擅长沟通、干扰太多、工作过于疲倦、缺乏学习和进步兴趣、缺乏信心等。

    ——树立几个新观念

    通过沟通和宣传,给员工树立乐观、自信的新观念。——制订个人成长计划

    自主计划更容易变成行动。——目标导向的自上而下培训

    建立包含层次、时间、专业、素养的四维培训计划体系。——员工自主式的单点课程培训体系建立 让OPL纳入程序管理。——迈出行动的每一步

    把培训效果转化为员工的行为,建立评价体系检验FROG的效果。——让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

    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企业成长带动员工成长,员工成长促进企业成长。FROG体系流程如图1-2所示。TnPM 理论概述

    图1-2 FROG体系流程 TnPM体系推进流程

    TnPM的推进由以下步骤构成:

    2.1 起步领导认识,导入培训,概念开发

    统一思想,进行骨干培训;

    2.2 第一步企业全面调研,认识基准和起点,树立目标

    全面了解现状,建立标杆,树立阶段目标。

    2.3 第二步建立组织,成立TnPM专职机构

    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包括专职机构和基层组织。

    2.4 第三步制定公司TnPM目标、推进计划和实施计划

    制定全公司计划和目标,将公司目标分解,落实部门计划和目标,以三个月的滚动时间表作为实施计划;

    2.5 第四步 TnPM发动

    在全公司发动展开TnPM,舆论工具宣传造势;

    2.6 第五步以6S为切入点,开展TnPM

    制订详细的6S实施计划,体现5W2H,建立包括6S评估的闭环管理,深入

    自我工作能力分析

    成长约束分析

    树立新观念

    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自上而下的培训计划

    迈出行动的每一步

    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 TnPM 理论概述

    单点课程体系的建立

    开展6S活动;

    2.7 第六步“六源”的解决

    面对六源,组织全员攻关活动,让明显的六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8 第七步以规范化为主线,创建样板机台

    在生产现场建立“设备工艺作业规范”和“清扫点检维护保养作业规范”两个作业指导书;在维修部门建立“设备维修作业规范”和“设备点巡检作业规范” 两个作业指导书;其他部门建立相应的作业规范,形成事事讲究,规范一切,一切规范的管理体系。规范从选择的样板机台(装置)开始,样板的选择注意典型、带动性和机台责任者的参与热情。

    2.9 第八步样板示范,全面推广

    领导主持样板机台的示范和推广会,以点带面,促进全公司规范化体系的建立。与此同时,设备管理与维修部门开始进行SOON体系的总体设计,包括维修模式的选择、资源配置比例的确定、流程组合维修模式设计以及相关管理流程策划。

    2.10 第九步现场改善、合理化提案和OPL活动

    设计改善合理化提案和员工“单点课程”(OPL)的管理闭环流程,调动员工的参与意识,深入挖掘员工的智力资源。

    2.11 第十步 展开“员工未来能力持续成长”活动——FROG

    通过员工能力分析、成长约束分析、积极思维的引导、自我成长计划、四维培训计划以及单点课程体系的建立,让员工同企业一同成长。

    2.12 第十一步建立TnPM考核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面设计变权的TnPM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依此建立员工激励机制,以变化的权重引导TnPM的良性发展。

    2.13 第十二步与其他标准化体系衔接

    将TnPM与企业相应的质量、安全、环境与健康标准化体系衔接,将TnPM的相应文件融入各类标准化文件,与各类标准化体系无缝连接。同时建立以设备 TnPM 理论概述

    为中心的五阶评价体系。

    总结第一阶段推进成绩和经验,制订新目标和新计划,总结第一阶段成果,表彰先进团队,研究经验教训和改善之处,制定新目标和新计划。TnPM规范化体系与其它标准化体系的关系

    3.1 TnPM对质量、安全、健康与环境的承载作用

    TnPM是以设备为核心的生产现场管理体系,管理重心在设备,管理范围涵盖生产、质量、安全、环境,甚至员工绩效评估和激励,员工学习、培训和成长等领域。由于设备对上述要素的承载功能,TnPM体系对上述要素的承载作用就十分明显,由图1-3所示。

    图1-3 TnPM体系与生产、健康、质量与环境的承载作用

    3.2 TnPM标准化体系与相关标准化的关系

    TnPM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就决定了TnPM标准化体系不但不会与其它标准化体系发生冲突,而且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带动企业进步。其关系如图1-4所示。

    图 1-4 TnPM标准化体系与相关标准化的关系

    T n P M

    安全

    质量

    健康

    环境

    生产

    TnPM标准化体系

    ISO18000

    ISO9000

    QS9000 TnPM 理论概述

    HSE OHSAS

    ISO14000 VDA6.1

    TS16949 GMP TnPM对JIT准时生产,LEAN——精益生产的支持

    JIT为Just In Time 的简写,即准时化生产,又称及时生产、适时生产模式。即在适当的时候生产适当的中间或最终产品。反过来说,也就是零库存生产系统。从广义上说,是一种生产管理哲理,其基本目标是寻求消除企业生产活动各方面的浪费原因,包括员工关系,供货商关系,技术及原料、库存等方面。它还是一种现代经营观念和先进的组织原则,它所追求的是生产经营全过程彻底的合理化。从狭隘上看,JIT即是在各个环节消除库存的活动,是杜绝任何浪费的活动。JIT主张消除“除了生产不可缺少的最小数量的设备、原料、零部件和人工以外的任何浪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库存的浪费

    ——过量生产的浪费 ——等待时间的浪费

    ——过程(工序)的浪费 ——动作的浪费 ——运输的浪费

    ——产品缺陷的浪费

    准时化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以需求拉动生产系统,消除超前、超量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消除浪费,提高效益,迅速及时、适时、适量地生产出客户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准时化生产实施的主要技术手段是按照需求拉动的逆流生产安排以及生产负荷的均衡与准确。

    如果将JIT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即为精益生产。所谓的LEAN PRODUCTION,即以最终客户的角度,精确定义价值,确定产品和产品流、价值流,消灭浪费。并让有价值的部分流动起来。按客户需要的时间设计及提供给客户所需的产品,追求产品完美和效益最佳。

    精益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施价值流管理和持续改进,在全系统实现流动,减少浪费。对于生产流程而言,LEAN与JIT的实质是相同的。作为整个生产系统,LEAN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包括了非生产组织结构,全公司的节约和改善活动。

    显然,设备是精益生产的后盾和直接支撑,设备的频繁停机、维修等待以及 TnPM 理论概述

    维修成本居高不下,都会导致准时生产和精益生产失效。TnPM对6σ管理的支持

    所谓的6σ管理法可以理解是TQM的延伸,是一种促进绩效的方法,可以达到的目标是:

    ——减少成本 ——提高生产力

    ——减少周期循环时间 ——减少失误和缺陷 ——改善产品和服务

    6σ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有: ——辨别核心流程和关键顾客 ——评估系统效率 ——改进6σ管理流程 ——扩展、整合流程

    虽然不少人把6σ管理看成是通过统计学技术辅助来提升生产过程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方法。其实,评价与统计只是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一个工具,并不代表6σ管理方法的全部。6σ管理是一个提升企业业务进程能力和绩效的灵活系统,也是一种文化的变革。

    生产现场的设备运行体系是质量体系的支撑,TQM目标的实现需要设备运行系统的配合。6σ管理方法通过DMAIC模式,即定义(Define)、评估(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使过程不断完善。这种模式不过是PDCA的变形,它更测重于对问题的评估、分析和改进环节。6σ的主题和实践贯穿于日常管理活动中,并在流程绩效和顾客满意度上持续改进。正如质量体系与设备的密切关系一样,对大工业生产系统而言,6σ也将围绕生产现场和设备系统做文章。

    推荐访问:概述 理论 产品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ppt 公共产品理论概述怎么写 公共产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产品理论的基本原理 公共产品理论概念 公共产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产品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解释了什么问题? 公共产品理论的核心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