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狼》说课稿13篇

    时间:2024-02-27 14:3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狼》说课稿这两天在万市的活动让我有很多的感受,感觉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真的感到很欣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狼》说课稿13篇,供大家参考。

    《狼》说课稿13篇

    《狼》说课稿篇1

    这两天在万市的活动让我有很多的感受,感觉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真的感到很欣慰。在这次活动中我见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还认识了不少新同行,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成长,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自由的、争抢着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都让我印象深刻。

    做为一个六年级的老师,这两节课我都上过,但是行色匆匆,从来没有好好的静下心了认真去思考,相比较而言,《百分数》的这节课我听到的次数比较多,所以重点来说说我的感受。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经过前一天的探讨,我们基本达成的框架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初步感知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势;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大家的初步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生活中的百分数导入;

    (2)利用几个具体情境,让孩子们自己读写百分数,老师做必要的提点;

    (3)充分利用情境,结合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4)将百分数和分数进行区分;

    (5)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百分数的意义;

    (6)必要的练习。

    这节课的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从具体的情境到抽象概括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这点是比较难的。而区分分数与百分数更是让孩子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今天听了郑老师的课,以及后来大家的评论,以下几点让我有所体会:

    1.好的老师更注重对细节上的修缮。在写百分号这个环节中,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在老师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更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指导,即便是我们成人不注意也会对百分号这样的小问题产生偏差,更何况是从未接触过的孩子呢?如果对于102.3%这样的百分数多加提点,也更容易让孩子发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重要的不是降低教学的难度,而是降低教学的坡度。五年级的孩子来上六年级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认知上的差异的,但是从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有了很好的坡度,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百分数的产生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部分量与总体的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对于部分和总体的比较我觉得郑老师的做法是很好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就容易让孩子理解。但是在甲乙两个量的比较上我的意见是做成动画形式,将比较量进行不断的增长而标准量不变,这样既能突破100%的局限又能体会到百分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3.数形结合更利用孩子的理解。郑老师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她做的很好。首先是在一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60%这一环节上,孩子们通过另外的一种方式更好的理解了百分数,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撑才能进一步有抽象思维的提升,只是在学生呈现的方式上如果能更丰富一些,比如出现十分之几的形式进行比较的话就更好了。其次郑老师很好的利用了百格图来理解了百分数,这点是在以往教学中比较忽视的,个人认为百格图更利于教学部分量与总体这类百分数,同时也可以看到凡是这类关系的(合格率、成活率等)都不可能突破百分之百。

    4.取舍之间方显教学的灵动。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也更应学会“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重点只有一个。在这节课中,百分数意义是重点,而作为拓展“ 500毫升中有多少果汁”这样的问题,在这节课中点到为止,以后百分数解决问题才来细细研究可能更好。

    5.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才能留下我们进步的痕迹。这节课很多学校都“磨”过,很多老师都上过教研课,但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见解也有所不同。

    新教材的使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百分数这一知识点在老教材中也有,但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虽然我们看上去每天都在重复着教学,但是对人的教育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变,老师在变,只要有想法,只要有思考,就会有新发现。

    《狼》说课稿篇2

    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本课的教学理念有: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资料,这一部分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好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基础。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的认识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白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规律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决定及动手实践的潜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用心主动学习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观察事物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说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直观演示法

    先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2、实际操作法

    指导学生亲自动一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多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启发式教学法

    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用心的思维

    4、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分层练习法,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到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四、说学法

    1、学生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学生在折纸上画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后,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之后老师透过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证明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让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自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到达检验自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为:

    第一、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王大爷分地的故事,让王大爷给三个儿子分地,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用心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先,三个儿子分到的地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但是是平均分的分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第二、发挥群众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潜力。为了有效解决教学中“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现象,我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观察相等分数的变化规律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滴,逐步发现从左往右,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依次乘2、乘4、乘8,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变化规律。从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潜力。数学教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传统教学教师往往进行所谓的题海战役,让学生反复做、重复做,这样不仅仅做累了学生同时也做怕了学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所以如何使学生愿做、乐做,同时又能到达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潜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也精心设计练习题。首先是题型变化丰富。练习中,我安排了一些决定题、口答题。题型的丰富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总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

    《狼》说课稿篇3

    使用教材:《梁祝》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欣赏音乐,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本课教学内容

    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学唱爱情主题《化蝶》。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并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视唱爱情主题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学法、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这节课主要运用以下学法:

    1、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认真感受乐曲中不同节奏速度变化,对不同主题中能正确区分判断。

    4、积极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本人的教学思路为:组织教学----欣赏音乐----讲解分析----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1、让学生先欣赏感受、聆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并让生自由讨论什么是奏鸣曲。

    3、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

    4、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5、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附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狼》说课稿篇4

    蔡老师执教的《分数乘分数》这一课,它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在课的开始,教者通过两组题目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在新知教学中,教师结合直观图,逐步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在练习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商榷之处:

    1、例4的教学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2、直观图的出示最好应该利用课件分步出示,使学生更加明确。

    《狼》说课稿篇5

    一、教学内容

    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本节"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实验研究a、F、m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应当指出的是,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这个实验。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采用倾斜平面以平衡小车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气垫导轨来做实验,这样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实验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本课时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实验,如利用金科龙公司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制作小车受力的运动动画课件来模拟小车的运动来研究a、F、m三者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节的难度,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为什么此处第一次不用实物来做,用实物又该怎么来做,进一步巩固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能力目标:能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3、思维品质目标: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

    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四、教学程序:

    1、新课的引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2、 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根据初速为0的物体运动规律,在t相同的情况下,a∝s,通过测s来达到测a的要求。

    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0.1kg,小车1受0.1N的拉力,小车2受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F.

    {例题1}、P89-ex2(1)

    3、 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模拟实验二:两小车均受0.1N的拉力,小车1质量为0.1kg,小车2质量为0.2k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1/m.

    {例题1}、P89-ex2(3)

    4、牛顿第二定律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果,得出a、F、m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文字表述: B、 数学公式 C、力的单位N的定义(2)理解:

    A、矢量性

    B、瞬时性

    (3)、应用

    A、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B、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例题3}、p89-ex2-5

    5、小结本节内容

    本节在前一节定性研究a、F、m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验结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单的运用,本节重点应放在对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运用则在以后的练习中逐步深化。

    6、 布置作业 p89-ex2(2)、(4)

    五、 板书

    1、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a∝F.

    3、 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a∝1/m.

    4、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 文字表述: B、 数学公式: a∝F/m. F=maC、 力的单位N的定义: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 瞬时性

    (3)应用: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5、作业 p89-ex2(2)、(4)

    《狼》说课稿篇6

    一、说意图

    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要求通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现代幼儿艺术教育则强调精神创造的意义;强调艺术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我选择了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动手动脑的美术创作活动--有趣的陀螺,让幼儿自由选择,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考虑。通过"目测、尺量、棉线、纸条"多种方法找出圆的中心点后来制作陀螺,让幼儿去体验、感受色彩变化的美丽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

    二、说教材

    1、内容分析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具体的美术活动能力,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活动内容、材料。"用尺量、棉线量、纸条对折"这些在平常美术活动中是很少见的操作方法来进行制作陀螺,这就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欲、积极性,最关建的是这些活动形式让孩子充分锻炼了他们的动脑、动手的能力,只要动脑、动手就能创作出漂亮有趣的作品。体验审美愉悦以及满足感、成功感。还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自由构图、用色;大胆表现自我;促进个性发展。

    2、目标分析

    知识性目标:

    ⑴让幼儿学习掌握用目测、尺、棉线量、纸条量的方法确定圆的中心点。

    ⑵体验色彩变化的美,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社会性目标:

    ⑴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愉悦的情绪下自由想象及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⑵肯定每个幼儿的作品,让他们获得创造后的愉悦体验。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制作陀螺的方法。难点:找出圆的中心点。

    三、说方法设计

    1、谈话、提问法引出主题谈话法维护宽松的精神氛围和自主表现的时空,而提问的方式又能引导幼儿靠近主题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2、观察、学习法提高幼儿审美感受通过欣赏教师制作的陀螺,激发幼儿的兴趣。

    3、探索法让幼儿了解、掌握找出圆的中心点的几种方法。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探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www..com)主动性和积极性。

    4、选择操作法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根据活动内容、材料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放置三个辅助材料:尺、纸条和棉线。让幼儿自己选择探索活动。给每个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

    5、个别指导法为幼儿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幼儿美术活动虽然游戏性很强,又非常自由,但它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或消遣,老师在把握幼儿现有水平和每个孩子的特点的前提下,对个别幼儿适时、适当的指导才能出成果。

    四、说教学准备

    1、活动前两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从家中带来各种陀螺陈列在教室内。

    2、教师制作多种图案的陀螺若干个。

    3、陀螺画面色彩图一幅。

    4、印有直径6厘米圆形的硬纸片和白色硬纸、牙签、彩笔、剪刀,供画圆用的圆形瓶盖、短尺、火柴棍等。

    五、说教学

    第一部分:谈话、提问引出主题

    老师以谈话的方式,逐一提问①小兔玩具店又有新玩具,你们看这是什么?

    第二部分:欣赏观察色彩组合图,体验色彩的美

    老师逐一出示色彩组合图,幼儿欣赏观察,引导幼儿说出或表现出感受。

    本环节中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老师的陀螺画面色彩图,让孩子了解掌握陀螺的画面设计及涂色方法。

    第三部分:幼儿分组创作

    第一步:示范创作方法

    1、老师简单示范制作,让幼儿掌握制作陀螺的基本技能、常规。

    2、个别幼儿上前来按老师的讲解操作,老师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

    3、老师据幼儿掌握情况再示范1-2次。

    第二步:介绍活动内容、材料,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组。

    第三步:鼓励幼儿大胆制作。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下,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对一些不够大胆的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对个别不会的幼儿做详细的讲解;对一些领悟强、制作较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引导。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讲解和示范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老师个别指导突破难点。

    第四部分:幼儿作品展示

    本部分主要采用谈话法,通过讨论,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作品内容表达出来,这是本次活动较重要的一环。老师要肯定每个幼儿的作品,让幼儿获得成功后的愉悦体验。

    第五部分:结束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后,把自己的作品送到小兔的商店。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制作陀螺,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狼》说课稿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品鉴技巧之美。

    3.体会作者投身自然并从中寻找到精神慰藉,进而摆脱现世苦难的旨趣。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在苏轼第一处贬所——黄州,此时他45岁。三年前,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变法派、实权派李定等从诗作中断章取义,摘出一些讽刺性诗句,以便扫除旧党,送御史台,即“乌台”受审,所以这个案子叫“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待了四个多月,后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还无权签署公文,不准擅离此地,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学士、礼部尚书(相当于国务院礼宾司司长)啊,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四年的黄州生涯,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170多篇散文,尤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作家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和南宋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散文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汉代以后,演变为律赋、骈赋和文赋。律赋、骈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押韵也很严格,而文赋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较多吸收了散文笔法,清新流畅。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整体把握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表达游赏之乐。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4段,是苏轼陈述见解,宽解对方。第5段,主客畅饮,忘怀得失,超然物外。总体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浓缩为乐——乐极生悲——悲——悟——乐。

    朗读全文,把握语气。

    1段超然、欢快,2段前欢快,后凄清,3段读出悲怆,4段雄辩的语气,慷慨陈词,5段喜悦超然。

    四、文章第一段。

    1、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主客有了怎样的心情?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月出东山徘徊斗牛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清风和明月交织,天光和水色相接,浩瀚苍茫,宁静朦胧,空明澄澈,游者心怀洒脱,超然独立,如同飞升仙境,泛舟之乐,溢于言表。这段因景生情,融情入景。

    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水、月、风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体意象,空灵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朗读体会。

    五、第二段讲析

    1、“空明”与“流光”,一为月下之水,一为水上之光。歌词也紧扣住水与月这两个意象。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是指君主或美好理想。

    3、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呜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朗读体会。

    六、学习第三段

    1、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其中先发历史兴亡之感,再写现实苦闷之悲。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2、本段是如何巧妙运用主体意象的?

    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

    朗读体会

    板书

    乐——乐极生悲——悲

    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空明水——羡长江之无穷

    月——月出东山徘徊斗牛月——流光月——抱明月而长终

    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风——托遗响于悲风

    因景生情以歌抒情以景抒情

    借物喻理(消极虚无)

    现实中的“水月”——空灵之美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

    哲理中的“水月”——睿智之理

    第二课时

    一、第三段补讲:

    1、听本段朗读。2:10——3:50、

    2、本段是如何巧妙运用主体意象的?

    第三段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板书)

    3、本段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的?

    通过“客曰”,“西望夏口”到“郁乎苍苍”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以曹操和自身作对比);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板书:悲叹

    水——羡长江之无穷

    月——抱明月而长终

    风——托遗响于悲风

    以景抒情、借物喻理(消极虚无)

    二、导入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成熟,在课文当中体现得最充分的莫过于第四段主对客的一段劝慰,它体现了苏轼独有的人生观。

    三、研习第四段:

    (齐读)

    1、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苏子陈述己见以宽慰对方,他的观点阐发分为哪两步?他在论述时是怎样运用“水”、“月”、“风”这三个主体意象的?本段表现了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第一步——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以此类推,人生得意与失意,人的祸福、得失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现在得志的人将来也可能失意,这样一想,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苏轼当然不懂得什么是物质不灭定律,但这样一说倒还挺吻合的,万物最终归于一种基本平衡)总之,以水与月为载体,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板书:变与不变

    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庄子的相对论并非科学,它是否定差别,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的。变换角度来“齐物”,本会致人至怀疑主义的怪圈,但苏轼却用得恰到好处。

    第二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说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找到精神寄托。板书:可取和莫取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乐观,超脱,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返归自然的。

    2、你知道苏轼的人生观受哪三家哲学的影响吗?

    除上面说到的庄子观点外,佛家说与世无争、随缘,道家说要顺其自然。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时比较圆融通达,常能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来解脱人生的忧患和苦恼;同时,原有的儒家思想又能使他坚持理想,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赤壁赋创作于一场人生的大灾难后,然而在人世的苦难和艰难的炼狱中,东坡却获得了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脱胎换骨。这时获得的乐是真正的乐。

    读结尾段。照应开头,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由悲而喜,照应首段。

    四、“客”是真实存在的吗?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客,不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苦闷的过程。最终主说服客,表明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潇洒达观、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从结构上说,使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五、小结: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水、月、风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体意象,空灵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第三段中客的一番议论,扣住水、月、风表达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四段,苏子反驳,以水与月譬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再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与上文相同,是一篇写出理趣的山水散文。

    五、文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

    东望武昌——名作状

    特殊句式: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何为其然也——倒装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被动句

    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一词多义:

    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远处看)

    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月缺)

    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六、练习四

    所谓“穷而后工”之“穷”,不单单指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仕途坎坷等物质的“穷”,更深的是指有志难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心理上的“穷”。而所谓“工”的文学,都是能够传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作者经历了艰难的人生之路后诞生的。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shuì)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仁安书》

    就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穷困是作家的不幸,却是文学的万幸。恰恰是因为“穷困”,才能激发人的心灵,激活人内在隐藏的潜能,从而爆发激昂悲慨的创作力,写成千古传颂的奇文。所以说“穷而后工,工源于穷。”

    七、书目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

    韩小惠《读人记微笑着面对》

    《康震评说苏东坡》

    板书:悟

    水月——变与不变议论

    可取和莫取

    借物喻理形象抒情内涵

    《狼》说课稿篇8

    一.说教材

    1.1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数学(第二册)》5.6函数图象的定位作图法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基本函数 与一般函数 间的图象平移变换规律。

    函数图象的平移,既是前阶段函数性质及具体函数研究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阶段定位作图法以至解析几何中移轴化简的基础和渗透,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段内容还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映射与对应思想、换元方法等。

    1.2 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⑴、给定平移前后函数解析式,能熟练叙述相应的平移变换,正确掌握平移方向与 、 符号的关系。

    ⑵、能较熟练地化简较复杂的函数解析式,找出对应的基本函数模型(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等)。

    ⑶、初步学会应用平移变换规律研究较复杂的函数的具体性质(如值域、单调性等)。

    1.2.2能力目标

    ⑴、在数学实验平台上,能自主探究,改变相应参数和函数解析式,观察相应图象变化,经历命题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⑵、结合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会借助于数学软件等工具研究、探索和解决问题,学会数学地解决问题。

    ⑶、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化归、映射的思想,换元的方法)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合情推理、直觉等)。

    1.2.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在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念(态度、兴趣等)。

    1.3 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思路

    重点: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

    难点:经历数学实验方法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律化简函数解析式、研究复杂函数

    教材在这段内容的处理上,注重直观性背景,注重学生丰富感性知识的获得,淡化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即平移公式。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不经受足够的亲身体验而简单的记住结论的话,往往很难在形式化的解析式与具体的图象平移之间建立联系,并且移轴与移图象之间也容易搞混,说明这段内容不能采取简单的“告诉”方式,须让学生自主发现命题、发现规律,让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⑴、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学力的数学实验平台,分层次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平移方向与函数解析式中 、 符号的关系,抽象、归纳出平移变换规律。

    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能借助于数学软件多角度积极探求错误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形如 的函数须提取 前的系数化为 的形式,从而真正认识解析式形式化的特点。

    ⑶、数学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研究共同完成简单实验报告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对平移变换规律知识的建构。

    二.说教法

    针对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实验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亲历数学知识建构过程,体验数学发现的喜悦。

    本节课的设计一方面重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活动的过程,因此不是按照已形式化了的现成的数学规则去操作数学,而是采取数学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经受足够的亲身体验,亲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提取适当的概念,从观察到的实例中进行概括,进行合理的数学猜想与数学验证,并作更高层次的数学概括与抽象;从而学会数学地思考。

    另一方面,注重创设机会使学生有机会看到数学的全貌,体会数学的全过程。整堂课的设计围绕研究较复杂函数的性质展开,以问题“函数 的性质如何”为主线,既让学生清楚研究函数图象平移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又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价值,增强求知欲。

    总之,本节课采用数学实验发现教学,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三.说学法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让我听见的,我会忘记;让我看见的,我就领会了;让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在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的基础之上,真正正确掌握平移方向。

    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指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做数学”,将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数学改变为“研究”数学。从而,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学会数学地思考。

    四.说程序

    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简要回顾前面研究的具体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性质后,提出问题“如何研究 的性质?”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两种思路,即:思路

    1、通过描点法作出函数的图象,借助于图象研究相关性质;思路

    2、将 的性质问题化归为 的问题,借助于基本函数 的性质解决新问题。

    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关键是找出 与 的关系,尤其是图象间的联系。更一般地,就是基本函数 与 间的联系。

    4.2数学实验,自主探索

    这一环节主要分两阶段。

    1、尝试初探

    引例、函数 与 图象间的关系

    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发现,意在突出两函数图象形状相同、位置不同,后者可以由前者平移得到。

    讲解时,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给出两个对应点的坐标,易于学生发现点的坐标关系,并给出相应的辅助线,一方面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定位作图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实验发现

    本阶段由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索的形式完成,通过填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探索规律的任务。

    实验

    1、试改变实验平台1中的参数 ,观察由 的图象到 的变换现象,依照给出的样例填写下表,并总结其中的平移变换规律。

    2、函数 解析式平移变换规律12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上平移1个单位 实验结论

    《狼》说课稿篇9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在教学时,我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环节中,在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反复品读后出示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画面,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环节中,通过自行朗读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 m..com ,因为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这个地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理,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感悟性阅读 抓住重点,这一块的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解。课的最后,链接本文的作者王尔德,名人档案。拓展作业,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把《巨人的花园》编成童话剧,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狼》说课稿篇10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牙齿》,这节课是小学《体育与健康》省编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28课的教学内容。

    1、 教材简析:

    人人都有一副牙齿,拥有一副好牙齿是健康的体现,那怎么样才能够爱护好自己的牙齿呢?今天这节课意在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

    2、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牙齿的部位、名称,知道蛀牙是怎样形成的。了解爱护牙齿的一般常识。

    (2) 技能目标: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孩子懂得养成良好的爱护牙齿习惯的重要性,保护好牙齿。

    3、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懂得爱护牙齿的重要性。

    (2) 难点: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4、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牙齿模型牙刷 刷牙方法的课件 每组一个盆(提供学生刷牙吐水时使用)。

    (2) 学生准备:每人一面小镜子每人一套刷牙用具(课前在水杯中放入多半杯凉水,以备课上练习刷牙时使用)。

    二、 本课使用教法、学法

    教法:我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法,出示谜语,揭示课题。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并通过讨论、练习、游戏等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听、练、议、评、想、唱的学练方法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懂得正确的刷牙方法,明白爱护牙齿的重要性。

    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为随后的智力活动提供适宜的背景。由于本课的教材是"爱护牙齿",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谜语来揭示本课课题。

    2、让学生观察牙齿,了解牙齿的结构

    由教师出示牙齿模具,讲解牙齿的结构、名称以及每个牙齿的作用。再请学生拿出小镜子来观察一下自己的牙齿是否健康。

    3、交流蛀牙的体验

    (1) 播放动画《小红脸和小蓝脸》,学生思考回答:小明是怎么会牙痛的?教师总结:早晚不刷牙,饭后不漱口,睡前吃甜食(如糖果、饼干等),把食物残渣藏留在了牙缝里。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蛀牙。

    (2) 教师播放课件看一名小朋友有了蛀牙后的情景,让学生加深印象。

    (3) 学生分四组讨论:如何预防蛀牙?再进行交流:为什么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切记:睡觉前不吃糖果、饼干等甜食。

    (4) 师生共同小结:要爱护好我们的牙齿,就必须改掉一切不良的用牙习惯。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甜食,而且还要注意用牙卫生,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希望小朋友们都能明确: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4、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这一阶段分为三个步骤:

    (1) 首先,教师出示牙齿模具,演示错误的刷牙方法和正确的刷牙方法,让学生来分辨,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学生讨论:

    1、 怎样刷牙才能将牙齿刷干净?

    2、 比较横刷、竖刷两种不同的刷牙效果,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 其次,播放正确的刷牙方法课件,引导学生练习,鼓励学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刷牙。正确的刷牙时间为5—8分钟。

    儿歌:小牙刷手中拿,我们大家来刷牙,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咬合面要上下来回刷,小朋友们要记住,保护牙齿不能忘。

    (3) 最后,播放课件"刷牙歌",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让学生把正确的刷牙方法牢牢的记在心中。

    四、小结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会送给每位小朋友一张"刷牙星"累积卡,鼓励小朋友们能够每天早晚使用正确的方法刷牙。

    《狼》说课稿篇11

    《检阅》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在国庆节检阅的时侯,儿童队员博莱克的左腿截肢了,但他还是勇敢地,不怕困难地走上了检阅台。

    我非常地佩服博莱克这种不怕困难,不怕痛,勇敢的精神。想到平常胆小如鼠的我,连一条毛毛虫都怕,真是很惭愧。

    在平时,我才不会像博莱克那样有恒心,不怕困难。我一碰到一点小挫折,做上三下两下,干脆不干了。哪像博莱克每天坚持去练习踏步,争取不为儿童队丢脸。尽管再疼,他也坚持不懈。他为了自己而练习吗?不是,博莱克为的是团体。大家已经商定让他排在队伍的第一排的时候,大家已经信任他能做得好,博莱克要好好表现自己。博莱克坚持练习了十多次,当然没有给儿童队丢脸。

    博莱克真伟大,他无私地练习,自己的脚十分疼,疼得简直不可想象,却不求回报,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狼》说课稿篇12

    尊敬的各位家长:

    下午好!

    受朱校长委托,要求我今天来为大家做一个家庭教育的讲座,这真让我诚惶诚恐。我想朱校长之所以让我来做这个讲座,主要是因为朱校长知道我在这个方面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同时朱校长大概也十分赞同我对我女儿的教育方式、方法。我的女儿尽管不十分优秀,但她的优秀已经远远超过我对她的期望。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因此适用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肯定也不一样。所以我的方式、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孩子,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因此,说讲座我是万不敢当,只能说是和大家做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交流。

    德国有个著名的教育家叫卡尔·威特,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叫《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介绍了他是如何通过早期的家庭教育,把他的儿子,一个出生时有些痴呆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举世公认的天才。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观点只有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是由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的。”

    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做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重点交流三点。

    第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努力保持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这种权威一旦丧失,就是你教育孩子失败的开始。

    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看到家长送孩子到学校,在学校门口,家长与孩子常常因为零花钱的事谈不拢。家长说:昨天才给了五块钱,怎么今天就没了?不给。孩子说:昨天买作业本了。家长又说:不是前天才买了几本作业本的吗?肯定是买吃的了。孩子又说:只买了一点点吃的。家长又说:不是说好了,一个星期五块钱的零花钱的吗?这才两天就没了,不给!常常为这种事家长和孩子争执很久,孩子甚至又哭又闹,死死不放家长走,最后往往都是以家长的迁就、退让、妥协收场。

    说给就要给,说不给就不给;不允许的事,要从一开始就不允许,这样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标准不一,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

    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记住:摇摆不定、标准不一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必须要指出的是,权威不能“以势压人”,而应该是“以理服人”;更不能什么都是“老子说了算”,而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合理要求。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都和孩子商量好,事先制定好孩子应该遵守的规范,然后孩子执行,家长监督。

    我经常和我的女儿一起制定她的学习计划,尤其喜欢在她考试考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她知道发愤图强,或者说喜欢发宏愿。什么我要读多少书,加做多少作业;什么推迟30分钟睡觉,提前30分钟起床------这个时候,我会和她一起计划一下,剔除一些不切实际的内容,补充一些必要的细节。在这个时候,孩子非常乐意接受你的意见,你要做的就是当计划制定好了之后,严格监督执行。这个计划一般很好执行,因为几乎都是她本人制定的,她自己就不好反对了。这就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要讲的第二点就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间。对于我们小学生的孩子家长来说,对孩子最佳的教育时间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因为,孩子上学,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

    尽管古人说:“食不言,寝不语”,好像是说,吃饭的时候不应该说话。但我对它的理解是:嘴里有食物的时候不应该讲话。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时,一定要讲话,因为这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黄金时间。

    说什么呢?我们应该让孩子讲一讲,他在学校里遇到什么有趣的人,碰到什么有趣的事?他对这些人和事的真实看法;他自己在学校里又做了什么令他本人印象深刻的事。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谈话,对他进行因势利导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他一起探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通过吃饭时的谈话,我们知道了孩子在学校里干什么,想什么。

    我每天最期待的时间就是和我女儿一起吃晚饭的时间。因为,我女儿总会告诉我们她一天的见闻和感受。由于她本身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起来总是绘声绘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由于她还有一点表演的能力(在表演上她获得的奖更多),说到精彩的地方,她还会放下筷子,表演给我们看。尽管在她绘声绘色演说和活灵活现表演之时,我的内心不免疑惑,她上学时到底有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但是我们还是鼓励她尽可能多地把她一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我们。并且,我们的晚饭不仅有演说和表演,而且有热烈的讨论。而就是这个讨论在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了我对我女儿的家庭教育。

    但是,晚饭时间和孩子的交流有一点需要千万注意,那就是绝对不能在吃饭时间谈一些让孩子不开心的话题,不能训斥孩子。不管孩子在这一天中做了什么不对的事,都不要在饭桌谈论,以免影响孩子吃饭的兴致。

    我还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注意:当你的孩子不愿意把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你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的家庭教育已经失败了。

    如果我对你讲的第一点和第二点都觉得难以操作,那么,我现在要讲的第三点你就要注意了。

    我要讲的家庭教育的第三点就是:要让你的孩子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谈到课外阅读,很多家长,甚至很多教师都不以为然。他们往往认为:课本上的知识还没有掌握,还读什么课外书,那不是浪费时间吗?有时间还不如去多做做练习题,还不如上上补习班。

    我女儿从没有上过补习班,也几乎没有做过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的作业,从一年级到初三,从没有做过一本《寒假作业》和《暑假作业》。但她读过很多书,许多人认为我读过不少书,但是我可能读得还没有我女儿多。

    我们常常感叹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可是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够聪明。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不够聪明,是因为他的理解力不够;之所以他的理解力不够,是因为他在学习新知识时缺少背景知识;他之所以缺少背景知识,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他之所以缺少足够的词汇量,是因为他没有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因为他只读了几本语文书。

    因此,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孩子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有了广泛的课外阅读,他就会拥有足够的词汇量;有了足够的词汇量,他就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他就有了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理解力;有了理解力,你的孩子就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识,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那么,让孩子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你每天只需要十分钟!

    如果你识字,那么请你每天为你的孩子朗读十分钟的课外书。如果你不识字,那么请你听你的孩子为你朗读十分钟的课外书。如果上面两个十分钟,你一个也做不到,那么下面这个十分钟,你一定能做到。

    如果你的孩子在睡觉前想看十分钟的课外书,请你务必允许。

    在我的微信群里有三位特殊的联系人,他们是三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位是我所教班级的学生顾同生的家长;一位是我的同事姜xx老师;一位是远在xx阿xx的一位叫陈xx的学生的家长(家长叫什么我也不知道),他们三位都希望我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给予他们一点点帮助。我给他们开出的药方都是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当然,三个孩子所看的书都不一样。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也不可否认,不是每个人都会以科学的方法爱自己的孩子。

    由于时间关系,我非常欢迎在会后,在今后的日子里能与更多的家长朋友就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作更多交流。

    谢谢大家!

    《狼》说课稿篇13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九节《解三角形》的内容,与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有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在实际测量问题及航海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用,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并且在探索建立余弦定理时还用到向量法,坐标法等数学方法,同时还用到了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三角形中的求角问题中作用更大。做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学好学透这节知识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理解掌握余弦定理,能正确使用定理

    ②培养学生教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定理的探究及应用

    教学难点:定理的探究及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职业高中的高一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的智利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余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发想、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余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教学理念的创新。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定理,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定理,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从用正弦定理可解的两类三角形出发,揭示勾股定理特点,说明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不完备,还有用正弦定理不能直接求解的三角形,应怎样解决呢?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引出课题。

    (二)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定理,回顾分析,形成结论,再认识结论,总结用途。变形延伸,培养发散,对比特殊,认知推广。落实定理,构建定理应用体系。

    (三)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余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回顾余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四)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审题确定条件。

    2、明确求解任务。

    3、确定使用公式。

    4、科学求解过程。

    (五)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两种表达。

    3、两类问题。

    (七)思维拓展,自主探究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即余弦定理的推论。

    推荐访问:说课稿 彼得与狼说课稿 《狼》说课稿和ppt 《狼》说课稿课件ppt 《狼》的说课稿 狼的说课稿一等奖 狼说课稿第一课时 狼说课ppt 狼说课逐字稿 部编版狼说课稿 狼的说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