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8篇

    时间:2024-01-16 14:1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8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8篇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1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2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土地利用)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2、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热、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3)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

    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1)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2)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

    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

    (2)稳定的销售区

    (3)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1)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3)要避开低湿地点;

    (4)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

    (1)平原地区: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2)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区域地理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 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开采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调整产业结构;

    (3) “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1、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3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或是临海地带。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3、世界的人口问题(有社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亚、非一些国家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处于负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世界的人种: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书本71面)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4

    一、牢固基础——“善记”

    每年的地理会考考试说明中都会清晰提出对识记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孩子们能够达到“善记”

    地理知识点繁多,没有头绪是不可能考好的。虽然现在的会考重在考察孩子的能力,但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的,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谈能力的。

    因而在复习中必定要了解地理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了解重难点(如经纬线、重点国家、我国地形图、我国政区图等),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以干带枝,重在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如:自然地理部分要 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简单的几句话了解并记住关键知识点等。

    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析概念,做到所答对所问

    地理中有许多概念,有些同学不注重区分熟记,往往考试时混淆而丢分。在复习进程中应有意识地将一些近似的概念进行比较,弄懂其内在和外延,在考试时才不会答非所问。如地形、地势、地貌之间的关联及差异。

    2、要重视区域地理的基础

    (1)准确判断地理事物,学会区域空间定位方法,要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重要国家、省份、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等。

    (2)用地图辅助进行区域地理的复习。由于地理科学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所以用地图来巩固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已经为学生所重视的方法之一。亲手画一画,不要注记,在画图及复习的过程中,了解地图的内容,把重点要记住的地图,例如中国地理的中国地形、政区,各大自然区图等用空白方式边温习、边画。这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熟练运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3)形成能够剖析区域地理特点的知识结构。

    (4)注重区域之间差异的比较,重点突出可持续发展观点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3、熟记原理,锻炼解题思路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晰原理、掌握规律,解好地理题就入了门。因而要仔细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规律。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关健是掌握解题思路。

    4、查漏补缺

    根据“木桶原理”,一个人最终掌握多少知识、是否系统化地掌握、应用时效益怎么样,取决于知识结构中最薄弱的部分。

    怎么加强薄弱环节,使自已的基础知识、能力以及思路更完善呢?这就需要查缺补漏,它可以加强各知识点间的关联,在提取信息时会能够更加迅速准确。

    在复习中,找出平常做过的练习题和试卷,把学习过程中出错的习题再次进行剖析,看看当初自已知识上存在的缺漏及错误,是否已经完全查补,自已对知识点是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掌握,把发现的新的知识关联也融汇到其知识系统之中,最终做到完善成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 把握知识——“善思”

    思考是复习的灵魂,怎样才能做到“善思”呢?

    1、始终保持问题意识

    要让自已经常保持着问题意识,使大脑处于思维状态,对所学的知识要经常去问“为什么”和“怎么样”。然后把为什么和怎么样有机的关联在一起。

    2、理清知识结构

    整理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利用知识之间的因果框架图,也可以利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以某知识为起点、在头脑中联想与其关联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树枝状结构)。

    在复习中要经常性地自画简图,促进思维导图系统的完善。通过简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图形链,经过这样加工后的知识体系,往往能起到一个提纲的效果,使许多相关知识点能通过这一框架,找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形成日趋完善的知识系统。

    三、解决疑难——“善问”

    1、问自已,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的主人是自己,碰到疑难问题,首先要问自已,想想解出当前问题需要哪些背景知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过去有没有见到过类似问题,生活中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等。

    2、问同学,学会合作学习

    当问题自已实在无法解决时,如果时间和精力都允许,先要选择与同学讨论,因为彼此的知识和经验是相似的。

    3、问老师,学会使用资源

    充分借助老师这个‘学习资源’,有利于把握知识本质,让自已在复习中少走弯路。 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后,要把这些问题记下来,日后还要时常复习,以便长时间保持这些学习效果。“错题集” 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四、提升能力——“善用”

    1、善于使用不同形式表达地理信息

    文字和图表是地理信息最主要的两种表达形式。 读文字信息时,要善于划出“关键词语”,通过关键词语理解题目条件和题目要求。历届会考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图形知识的考查。复习阶段要加强地图的学习,重视地图、 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转化,努力提高读图、 识图、 填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平时复习时,要善于观察各种图表上有哪些基本要素,掌握阅读各类图表的基本方法。 读图要注意以下要领:(1)先读图名,确定知识范围

    (2) 细辩图例和注记、 发现图像信息

    (3)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数据(注意辅图),如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

    (4)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 判断

    (5) 读图时要注意突破思维定势。

    2、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身边事

    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能“盘活”理论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或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地理事实材料, 将这些问题落实到一定的区域,回归到课本,合理地寻找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链接点,用地理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阐述和评价、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热点、焦点问题有: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与重点工程、中国经济区域问题、台湾与祖国统一问题、灾害与灾难问题等。

    3、善于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到回答问题的策略。

    会考复习应是应试技巧的训练,它可查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及开阔思路,这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地理思维的必要手段。

    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精选练习试题。对这些试题的处理要做到“一题三用”,首先做完试题后进行订正分析;其次,听教师进行试题命题思想的剖析和点评;再次,会考前抽点时间拿出试题重新进行回顾、 体会,发现题目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思想,思考同类试题的处理方法。

    通过典型试题的练习,掌握同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 如通过对京九铁路的区位作用,考虑青藏铁路全线开通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在地理的复习中, 若能按照完善的步骤,结合自身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使复习过程更加系统、完善,使自已的各种能力和地理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5

    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1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1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1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1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1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1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2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2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2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2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2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2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2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2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3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6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地球自西向东转,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转

    12、地表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级递减至零;

    13、除南北极点外,地表任一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为15°/h;

    14、北半球观察北极星的仰角大小即为当地的纬度大小;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15、在地球公转运动中,近日点(1月初)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达值,远日点(7月初)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达最小值;

    16、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17、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春秋分直射赤道;

    18、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约每天移动0.26°,每月移动8°;

    19、晨昏线的判读: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线为昏线;

    在侧视图中,左夜为晨,右夜为昏;

    在晨昏线上的点,如果地方时<12时,则该点所在线为晨线,如果地方时>12时,则该点所在线为昏线;

    20、太阳高度判断:

    昼半球中太阳高度>0,

    夜半球中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21、在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22、在光照图中,晨昏线上纬度点(即转折点)所在经线地方时要么为0时或24时,要么为12时;

    如果该转折点所在纬线刚好出现极昼,则过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如果该转折点所在纬线刚好出现极夜,则过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⑴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⑹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洲:①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①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①世界上平均海拔一洲(2350m);

    ②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7

    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三: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8

    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共20个邻国,任列举一邻国名俄罗斯。

    (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省、县、乡三级。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包括23省,5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4我国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

    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不均,以黑河和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

    和东北地区。

    7填出下列民俗所属的主要民族: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泼水节傣族(孔雀舞、竹筒饭、高脚楼),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

    8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9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0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11我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13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4我国温度带划分热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15我国干湿地区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16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季风气候最典型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灾害也较严重,如夏季风异常带来水旱灾害,冬季风异常带来寒潮和冻雨。

    17我国南北方河流比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长。

    18自然资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如:水(土地、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19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0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均匀,地区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

    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22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23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修水利工程;

    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修水库,试举一例:三峡

    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试举一例:南水北调

    24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是“先行官”,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25我国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为主,大连的主要铁路线是哈大线。

    26我国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又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旱田区和南方水田区

    27我国四大牧区主要有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28我国林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西部非季风区)三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林区(横断山区),东南林区(人工林)

    29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主要是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和珠江三角洲基地。

    (辽中南: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0我国最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是北京中关村。大连计划发展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班加罗尔是印度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以下我国部分之最

    31我国位置最北、纬度的省级行政区:黑龙江省;

    32我国面积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3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34我国面积的平原:东北平原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35地势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的高原:青藏高原

    36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含沙量的河流:黄河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面积的湖泊(咸水湖):青海湖

    推荐访问:知识点 会考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2022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2023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2023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新教材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 初中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2023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