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国际中文教育与中文国际传播:概念内涵与研究取向的比较*

    时间:2023-06-30 16:0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周智婉, 王 辉

    (1.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
    2. 浙江师范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疫情交织叠加,正在重塑世界格局,各种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文国际传播是增进国际理解、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文国际传播快速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迈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9月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中增设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

    然而,当前学界存在混淆“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两个概念的现象,(1)“中文国际传播”以前称为“汉语国际传播”,本文将二者视为同一术语。为尊重引文作者使用习惯,本文在讨论时将对引文中“汉语国际传播”的提法原样保留。主要表现为对二者不加以区分或是区分不当。厘清“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的概念内涵和研究取向非常必要。本文将对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的概念内涵和研究取向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一)国际中文教育

    2019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大会的召开将“国际中文教育”这一新名词带入公众视野。2020年6月,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作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的慈善组织,在北京成立。“国际中文教育”这个名词从此被固定下来。此后学界开始讨论“国际中文教育”这个新名词的内涵问题。“国际中文教育”是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后的又一次学科名称的嬗变,也是融贯“华文教育”后的学科名称的整合。

    目前学界对该名词的内涵进行了初步阐释,主要观点如下。郭熙、林瑀欢将“国际中文教育”界定为“中文在全球的传播与传承工作,它包括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海外的国际中文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2)郭熙,林瑀欢.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3-16.王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全球范围的各类中文教学,既包括国内面向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又包括国外面向当地居民的中文教学和面向华侨华人的华文教学”。(3)王辉.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国际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4).吴应辉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包括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国外的中文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三大组成部分,既包括各层次学历教育也包括各类非学历培训”。(4)吴应辉.国际中文教育新动态、新领域与新方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以上学者对“国际中文教育”的认识基本一致,仅表述用词略有不同。上述观点凸显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包容性,均将华文教育纳入其中。

    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一般涉及教学者、教学对象、语言、教学环境等要素,我们可以从上述四个维度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者可以是中国人、华侨华人及外国人,教学对象可以是母语非中文的外国人,也可以是母语或第一语言非中文的华侨华人及其子女;
    所教的内容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中文;
    教学地点可以是在国内、海外或者是虚拟空间。

    “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三者的内涵并没有根本差异,其本质都是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但在教学者、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方面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国际中文教育”在上述三个方面均呈现范围扩大的特点。从长远看,“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及“华文教育”三者可放置于“国际中文教育”大框架下,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定位和特点,又协同、融合发展,共同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中文教育”交叉学科理念和新发展格局。

    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全面看待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用系统观念引领国际中文教育生态良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理念和融合的路径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兼容并蓄,协调发展。

    (二)中文国际传播

    1. 语言传播

    语言传播是当前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尽管语言传播现象年深日久,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库珀(Cooper)才明确将“语言传播”(language spread)定义为“一个交际网络为实现特定交际功能而采用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随时间推移该交际网络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5)王辉.语言传播的理论探索[J].语言文字应用,2019,(2).李宇明将语言传播界定为“A民族(包括部族)的语言被B民族(包括部族)学习使用从而使A民族(语言领属者)的语言传播到B民族(语言接纳者)”,(6)李宇明.成功的语言传播——序王建勤等《全球文化竞争背景下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2).这个定义强调了语言的族际传播。贺阳认为“语言传播是指掌握和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数增加和该语言使用范围的扩大”,(7)贺阳.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J].语言文字应用,2008,(2).该表述与库珀的定义有相似之处,但更易于理解。以上研究表明,语言传播是一种语言的扩散现象,表现为某种语言在更大的范围和群体中被学习和使用。

    社会语言学通常把语言传播分为两类,一是自然传播,一是对某种语言有意识的传播。(8)郭熙.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按照语言的传播范围还可以将语言传播分为对内语言传播和对外语言传播。对内语言传播指语言的传播发生在一国疆域之内。对外语言传播也称语言国际传播,指语言跨越国界向其他国家传播,通常是一门语言从母语国向非母语国传播。(9)王辉,郑崧.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非洲中文传播的实践进路[J].西亚非洲,2022,(5).

    2. 中文国际传播

    文章所讨论的中文国际传播属于对外语言传播,即语言国际传播的范畴,指中文跨越母语国国界向其他国家传播,从而使中文的学习和使用人数增加,使用范围或使用区域扩大。早年中文在域外的传播一般表现为自然的人际传播,如今的中文国际传播是我国主动通过统筹内外、协调上下而向外传播中文及中华文化的有意识行为。

    21世纪初,随着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受到关注。如章新胜阐述了汉语国际传播对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10)章新胜.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 促进多样文化的共同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08-25(001).郑梦娟梳理了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11)郑梦娟.汉语的国际传播: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6).李宇明强调要重视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研究。(12)李宇明.重视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此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从2007年第5期开始连续举办“汉语国际传播笔谈”并开设《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专栏,对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江学术》2007年也专门开辟了“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专栏,探讨汉语国际传播的方略和路径。(13)赵世举.《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专栏弁言[J].长江学术,2007,(2).

    吴应辉较早对“汉语国际传播”做出界定:“汉语国际传播是指建立在世界各国对汉语需求的基础之上,汉语遵循语言传播规律,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语言传播现象”。(14)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0,(3).骆峰从战略角度提出“汉语国际传播是社会组织为主导的基于国家利益和群体需要在国际社会中进行的语言和文化传播活动”并认为汉语国际传播的根本性质是“文化传播”。(15)骆峰.汉语国际传播的性质、体系和模式[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3,(1).卢德平则指出“中国目前所推行的汉语国际传播实质上是一种政府和民间合作实施的传播运动,其出发点是推介中国的传统和现实(讲好中国故事),凸显了传播主体的意志”。(16)卢德平.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维度[J].语言战略研究,2016,(4).上述定义主要从汉语国际传播的规律、内容或方式等方面加以阐释,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杜敏认为“汉语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进行的、以汉语及其负载的信息为主要传播内容,以教学传播为主要形式,同时兼具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其他渠道的互动性的国家传播”。(17)杜敏.“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及其特点[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这个定义主要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涵盖了传播内容、形式、渠道、方式、性质等,表述比较全面。这些界定对理解中文国际传播的内涵有一定帮助,但对中文国际传播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和提炼。

    综合考虑中文国际传播的历史事实、未来发展方向和当前学界认识,我们认为中文国际传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着眼于传播途径,狭义的中文国际传播专指国际中文教育,或者说教育领域的中文国际传播;
    广义的中文国际传播指国家、组织或个人等多元传播主体通过各种领域、场域、媒介等进行的中文传播。着眼于传播内容,狭义的中文国际传播指中文语言的国际传播,广义的中文国际传播则包括中文及其承载信息的国际传播(18)李宝贵,尚笑可.“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新作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杜敏.“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及其特点[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19)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特征及发展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5,(4).我们持广义观点,认为中文国际传播是多元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的中文及其承载信息的对外传播。

    (三)比较分析

    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都具备“事业”与“学科”的“双重属性”(20)宁继鸣.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与“学科”双重属性的反思[J].语言战略研究,2018,(6).,同时国际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传播行为。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从事业发展地位、学科定位和理论基础以及传播要素的构成内容三个方面比较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同中寻异,厘清二者关系。

    1. 事业发展地位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初次使用“战略传播”一词,明确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方向:“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为我们厘清目前中文国际传播和国际中文教育暧昧不清的关系,开创中文国际传播新局面提供了新思路。“战略传播”是“政府或组织为实现特定战略利益,动员协调各种资源,向特定目标受众传递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21)毕研韬,王金岭.战略传播纲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是当前应对全球变革和不确定性的必然选择。从战略传播的高度看,中文国际传播即是由我国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将一切与中文传播有关的运作系统和目标对象进行整合,形成完备的中文国际传播体系和可持续的传播能力,最终实现认知提升、形象塑造和价值认同等中文国际化战略目标。

    国际中文教育则是中文国际传播运作系统中的重要组件,以教育传播的形式发挥作用。所谓教育传播,是指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传递给特定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使之产生认知与行为改变的活动,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22)南国农,李云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从教育传播的角度看,国际中文教育是中文及其负载信息在教育领域的传播,是教育者与中文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战略传播视野下,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开展要更加强调“对多元主体和多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协调”,(23)史安斌,童桐.从国际传播到战略传播:新时代的语境适配与路径转型[J].新闻与写作,2021,(10).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是中文国际传播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学科定位和理论基础

    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都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相关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知识。如前文所述,国际中文教育囊括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及针对华侨华人及其子女的华文教育。从学科理论体系看,国际中文教育以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理论作为学科理论基础。2022年9月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中,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类别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53),增设博士专业学位,并将其设置在教育学门类之下,明确了其教育学属性。此举或将为一直以来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归属之争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国际中文教育的教育学学科属性将得到强化。

    我们持中文国际传播的广义观,认为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能够为中文国际传播所涵盖。基于这一前提,我们认为中文国际传播是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交叉产生的战略性新兴学科,可按照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来建设,学科理论以上述两个一级学科为主,并以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一级学科为辅。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已经设置为教育学门类下的硕、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与教育学等学术型学位类别(可视为一级学科)并列起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也可理解为国际中文教育已获得了一个“准一级学科”的地位,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地位的极大提升。理想地说,如果下一步将中文国际传播新增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则可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一起,形成学术型学位和实践型学位发展相得益彰的效果。

    3. 传播要素的构成内容

    从传播学视域对“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作出解读有助于厘清二者在传播要素上的异同。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者)、传播客体(受传者)、传播信息(内容)、传播媒介(渠道)、传播效果(反馈),我们可以从以上5个方面对“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的内容进行比较。

    在中文国际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指在国际上传播中文和中华文化的行为主体,传播客体指国际上所有对中文及中华文化有学习需求和了解意愿的人,传播信息是中文和中华文化,(24)张德瑞,孔雪梅.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与推进策略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传播媒介包括互联网、电视、广播和书籍等,期待的传播效果是提高传播客体对中文及中华文化的学习意愿和认知水平,增进其对中文及中华文化的好感度并最终外化于其言行之中,以达到构建“情感共同体”的目的,让人们理解并认可中国。(25)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5,(3).具体来说,中文国际传播的行为主体包括:(1)政府组织,如教育部及其他政府部门等;
    (2)非营利性组织,如各类院校、基金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及各类语言研究机构等;
    (3)企业,如出版发行机构、影视传媒机构、国际中文教育培训机构及师资培训机构等;
    (4)个人,主要有国家领导人、关键意见领袖、中文教师、海外华侨华人等。我国出口的优秀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也会促进传播客体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诸多机构和行业的传播主体都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中文教育以教育传播的形式在中文国际传播运作系统中发挥作用,是中文国际传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中文教育的传播主体也涉及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企业机构和个人4个层面,但其中真正作为传播实施者的主体则是具备专业素养的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如中文教师、中文教师志愿者、本土中文教师及海外汉学家等。传播客体为国内外的中文二语学习者,传播信息以中文知识和技能为主,一般通过以口语、板书和体态语为主,辅助投影和计算机课件的课堂教学或以应用程序(APP)、线上教学平台等为主要传播媒介,期望达到的传播效果是促进传播客体掌握中文语言技能和中华文化知识,引导传播客体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并促成其行为上的变化。

    研究取向通常可以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等方面加以分析。以下我们将从上述三个维度进一步辨明二者异同。

    (一)研究视角

    国际中文教育本质是汉语二语/外语教学,其研究可包括以下视角。以二语习得视角展开语音、词汇、语法等习得规律的研究;
    采用二语教学视角进行教学法、教材、教学标准等研究;
    运用国别化研究视角对各国或地区的中文教学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
    (26)王辉,史官圣.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内在逻辑与范式建构[J].世界汉语教学,2023,(1).采用跨文化视角对国际中文教师培养、教学模式等问题作出阐释等。综合来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偏好在中文教学框架中运用语言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开展研究。近年来采取多学科理论视角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的趋势越发明显。

    中文国际传播的研究视角较国际中文教育而言相对多样化:根据传播学所揭示的基本规律观照中文国际传播的各个环节;
    从宏观社会语言学视角探讨中文国际传播对中国国际地位、国家软实力发展和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影响;
    采取国别化研究视角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中文传播情况进行考察,剖析传播政策、分析传播动因和规律并建构传播模型等。综合来看中文国际传播的研究视角更为丰富多样,其中既有以世界眼光把握国际局势,为中文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擘画蓝图的宏观研究,也有聚焦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与发展路径的微观研究。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基于材料、数据的研究,非实证研究是不以系统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从具体的研究路径来看,实证研究又可以分为定量研究、质性研究、混合研究(27)曹贤文.应用语言学实证研究方法与量化数据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视角[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国际中文教育侧重实证研究,以实际材料作为分析依据,注重研究的可应用性和实用性。一般以定量研究为主,采取调查法、实验法、语料库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展开。定性研究则采取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描述分析某种教学相关的现象或问题。非实证性研究以教学设计类为主,偏重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阐述说明。上述研究方法是普适性较高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吴应辉基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特点还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量化研究方法和三种原创性研究方法:问题本位研究法、全球视野比较法和整体系统分析法(28)吴应辉.国际中文教育新动态、新领域与新方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一般多采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实证主义(29)廖圣清,朱天泽,易红发,周源,于建娉,谢琪如.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知识谱系:议题、方法与理论(1998~2017)[J].新闻大学,2019,(11).,我国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具有诠释主义和实证主义兼顾的研究取向。诠释主义研究范式下的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主要采取扎根理论方法、深度访谈法、民族志(包括田野调查、虚拟民族志)、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如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中文传播者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探讨,用民族志的方法深入考察华裔中文学习者的身份认同问题,用案例分析法研究线上中文教学的互动性等。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下的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如对非洲国家华文媒体的内容分析,对中文教师数字化胜任力的调查研究,对中文学习者汉字认知与习得的实验研究等。此外,还有研究采取逻辑思辨范式,一般不涉及具体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描述性,如中文国际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中文国际传播实践进路等研究。

    (三)研究重点

    1. 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包括面向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外语言对比研究、“三教”问题和中文教育案例研究等;
    中观层面涉及机构、领域、行业、社区等层面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及相关的项目管理研究;
    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标准体系研究及区域国别中文教育政策研究等。

    综合来看,以往学界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微观层面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教学研究以及汉语本体研究等方面,运用语言学和教育学学科理论和方法展开的研究是主流,除了对海外孔子学院的研究相对较多外,对于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研究议题关注度较低。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亟须加强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应继续深化微观层面的研究,夯实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这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

    2. 中文国际传播

    从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出发,中文国际传播侧重于传播环境、动因机制、传播路径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中文国际传播环境指的是中文国际传播活动赖以开展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媒体环境等,囊括从国际社会、某个国家或地区、公共领域、社区到家庭等大小不一的各类环境,其中国际和国家层面的环境对中文顺利传播有全局性影响。相关研究如各国教育传播体制研究、语言传播的媒介环境研究、国外语言传播政策法规研究、语言传播的跨文化研究等等。动因机制研究着重探讨中文本身的传播价值和受传者对中文的学习需求,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因素对中文传播的影响等。传播路径研究主要涉及对传播手段和传播过程的研究,例如对多元传播主体协同机制、教育传播技术、中文国际传播平台、中文多模态传播模式及提升中文价值的体系建构等。传播效果研究主要为评估中文国际传播的有效性提供依据,例如中文国际化标准研究、中文国际形象研究(30)王辉,沈梦菲.汉语真的难学吗——汉语国际形象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21,(3).及中文国际传播典型案例研究等。

    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对“中文”这一内核的研究有不同侧重方向。国际中文教育着重研究作为传播内容的中文,强调中文的符号系统本质,主要开展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中文本体以及语言对比等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等。中文国际传播则着重分析作为传播媒介的中文,(31)杜敏.“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及其特点[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突出中文的信息载体功能,重视中文国际传播渠道、中文国际形象的塑造及中国文化的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两者都致力于研究中文学习和传播的规律,前者侧重于服务于中文教学实践,后者则侧重于提高中文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传播效率和效果。

    (四)二者的交叉融合

    通过引入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中常用的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升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的系统性,拓展国别化研究和孔子学院研究等宏观、中观研究的深度。传播学理论关照下,可促使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更重视传播者、传播媒介与传播客体之间的互动;
    重新审视教育媒介的功能,使其在作为中文知识和信息渠道之外成为受传者可以参与其中进行信息反馈、综合评价交流互动的平台。

    中文国际传播可以借鉴国际中文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宏观研究如研究各国中文教育政策法规、海外中文媒体的教学功能、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指数等;
    (32)王辉,韩进拓.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指数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2).中微观研究如研究跨国公司的中文语言管理、(33)王辉,赵双花.跨国公司语言管理研究——兼论跨国公司的中文语言管理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面向特定受众的教学资源建设,各类中文传播主体的能动性等。

    文章从概念内涵和研究取向两个方面对“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进行了界定和比较。国际中文教育是包容性很强的新名词,而中文国际传播既是年岁久远的语言自然传播现象,也是如今我国实施的战略传播体系的一部分,两个概念同中有异。在厘清二者概念的基础上,从事业发展地位、学科定位和理论基础以及传播要素的构成内容三个维度对“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进行了比较辨析;
    同时着眼于两者不同的研究取向,阐述了二者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
    最后着眼于二者的共同点讨论了将二者进行交叉融合研究的路径,以期构建二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随着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快速推进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突破性发展,我们亟须站在统筹全局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并明确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的概念内涵、相互关系及研究取向等,促进二者研究的交叉融合,从而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推动构建中文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汉语语言研究学汉语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3期)2022-05-23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辽金历史与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语言是刀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9年4期)2019-05-21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3期)2018-04-18追剧宅女教汉语课堂内外(高中版)(2017年9期)2018-02-24汉语不能成为“乱炖”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推荐访问:中文 国际 取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