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移民,杀手孤儿与文豪] 哥布林杀手漫画31话

    时间:2019-04-22 03:17: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东伦敦的幽灵中,不仅有“开膛手杰克”这样的“新闻时代里第一位连环杀手”,还无论如何都无法缺席狄更斯笔下的涂炭生灵,福尔摩斯与华生于街角处惊鸿般的身影,甚至,追溯得更久远些,还有莎士比亚:位于Shoreditch地区的The Theatre是伦敦最早的一家戏院,莎士比亚曾是这里的演员及剧作家。
      哪怕在今天,似乎也仅仅只需要一场大雾,就可以复活这全部的幽灵,影视剧更便利了我们的想象:一口令人晕厥的东区口音的卖花女My Fair Lady奥黛丽·赫本,追捕开膛手杰克的毒瘾侦探From The Hell约翰尼·德普……半封闭屋顶的伦敦碗中届时的人头攒动,与伊丽莎白王朝老戏院,在一场大雾之下,也不难消弭界限,透露其隐隐的相关处。
      携带一场想象之雾,借奥运一探东区这些幽灵的究竟。
      移民写就的街区历史
      17世纪工业革命开启了英国经济轰鸣向前的引擎,伦敦成为希望之城,吸引着那些惟愿逃离困境、渴望创造财富、希望大隐于市或者依然天真地以为这里满地黄金的浪漫主义者们。
      而在伦敦城的东尽头,一个由大量外来廉价劳动力和本地穷人聚集而成的新移民贫民窟迅速成长起来。“东伦敦”开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特指名词。随着整个大伦敦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个区域也变得异常拥挤,成为各种犯罪、黑社会故事及秘闻的温床。
      在19世纪之前,这个地区仅仅是一些围绕着伦敦墙或者沿着泰晤士河而建的小村庄以及农场,主要服务于皇家海军。直到工业革命开始后,这里开始大规模兴建各种船坞和码头,对卸货及运货工人的需求开始大量吸引乡村人口前来寻找工作。
      从17世纪开始到19世纪末,很多新移民选择在那里定居,因为那里离他们登上这片土地的码头最近,而且提供最便宜的住宿和零工机会。尽管东伦敦是个穷脏乱之源,但至少能够给无家可归者栖身之地。
      最早来到这里的移民是法国胡格诺教的流亡者,他们在17世纪后半段因为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迫害而大规模外迁,而来到英国的这一支就围绕着Spitalfields建立了一个小镇定居了下来。他们其中很多都来自法国刺绣工业发达的地区,比如里昂,因此得以将真丝刺绣的工艺带到了这里。
      但18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给这些手工艺人的生存带来了威胁,维持基本的温饱已经成为一种挑战。正如一个当时的评论家所记录的那样:“这些贫穷的刺绣工人和他们的家庭一起挤在污浊不堪的房间里,连最基本的舒适都谈不上。”直到1830年,比较成功的胡格诺教教徒得以搬离东伦敦,其他的人则搬去了相邻但更便宜的Bethnal Green。
      不久后东伦敦迎来了另外一支数量巨大的新移民——爱尔兰人。这些来自爱尔兰支柱产业农业的富余劳动力们在18世纪里的每年夏天农忙季都到伦敦工作,收入也会比在家里高,而冬天就在河边打些零工。1840年代,大量爱尔兰人开始移民美国,一小部分则到英国利物浦和伦敦讨生活。在1841至1851年间,运河、道路、铁路和码头都非常需要体力劳动者,东伦敦的爱尔兰人口因此大幅上升。
      从17世纪中叶开始,伦敦有了犹太人的足迹,但他们形成真正的族群,还是1835年波兰限制犹太人进行专业和贸易行业后,大量犹太人选择另觅栖身之地。到1871年,东伦敦共有1000名左右的荷兰和波兰犹太人。1880年代,随着俄罗斯1881年对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刺杀成功,针对犹太人的歧视和仇恨变得合法化,来自东欧的更多犹太人开始逃亡到英国,聚集在Spitalfields和White Chapel地区。
      伦敦东区最近的一批加入者就是20世纪的孟加拉移民。他们中的大部分劳力都加入了制衣工业,由于基本上属于没有技术或者技术非常贫乏的劳力,这个地区的工资水平也就相当的低,从而导致了整个伦敦东区的生活水平恶化。
      孤儿与杀手 维多利亚时代的东区图景
      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详细而耐心地记录了伦敦东部和南部穷人的生活,他的名著《雾都孤儿》完全是以维多利亚时代,即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的东伦敦作为背景。
      根据1881年人口普查的结果,那段时期东伦敦大概有100多万人口,其中三分之一属于贫困人口。对于东伦敦之外的人来说,这里就像个充满贫困和犯罪的外星球一样无法涉足。经常可以看到一整个大家庭,或者一大群陌生人会群居在一个小房间里,吃喝拉撒都在一起。窗户是用破毯子封上的,饮用水是从街上共享的水管接入的,人均寿命仅有30岁,每十个孩子中就有两个会夭折,活过5岁的仅有45%,肺结核、软骨病和猩红热随处可见。而流浪汉更是无所不在。这么说吧,一个东伦敦劳力活过19岁就算赚了。
      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这里又是给他们安全感的栖身之所,特别是从东欧逃难而来的大量犹太家庭,还有少部分爱尔兰码头工人和亚洲甚至中国的海员们。小手工业是那些求安定的人们的谋生手段,比如裁缝和制靴者,缝地毯的,以及糊144个火柴盒可以挣2.5个便士的家庭妇女;有点力气的便去街上找点体力活儿,诸如扛大包或者是屠宰场干活。
      糟糕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让很多最最贫穷的居民开始向酒精靠拢。东伦敦的小酒馆和小音乐坊非常流行,足以带给可怜人们一点点温暖和慰藉。酒很便宜,小酒馆的营业时间特别长,醉汉们也算有了归宿。声名狼藉的白教堂谋杀案凶手“开膛手杰克”的所有受害者都是重度酒精中毒者。
      作家萧伯纳曾经直白地说道:“一个开膛手杰克,足以比任何社会改革家更能曝光伦敦东区的可怕生存条件。” 因为这个恶性案件曝光的不仅仅是底层人民毫无保障的生存状态,也曝光了在这个族群构成复杂的地区颇为紧张的社会关系。
      1888年8月7日至11月9日,短短三个月间,伦敦东区的白教堂地区的五名妓女被残忍杀害,受害者都是穷困潦倒的中青年妇女。尸体显示这名连环杀手具有专业解剖技术,行事冷静,谋杀绝不是突发的而是深思熟虑的。他习惯把受害者开膛破肚,因此被称为“开膛手杰克”。据称他还喜欢在犯罪现场留下种族歧视的挑衅文字,比如“犹太人遭人恨是有理由的”。为了不进一步刺激已经很紧张的族群关系,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伦敦警察选择立刻抹掉了这段文字。   犯案期间,“开膛手杰克”曾数次非常嚣张地致信报纸公开挑衅刑侦手段落后的伦敦警方。而媒体对这系列恶性案件起劲的炒作反而帮了倒忙,这位白教堂的杀人狂魔成为全社会热衷谈论的话题。但人们对他的认识却不得不一直都停留在想象中,因为他从未被抓获过。
      恶性连环谋杀案的发生,进一步印证了其他伦敦地区的人们对“可怕的东区”的印象,这里干脆成为了犯罪温床和伦敦最黑暗地区的代名词。而一战前非常流行的侦探小说,包括埃德加·华莱士和柯南道尔塑造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都进一步刻画了这个区域的特点。开膛手杰克更成为各种电影电视小说作品的素材,到伦敦旅行的人甚至可以找到专门经营“开膛手杰克路线步行导游”的服务。而以他为题材的电影更是“合理地想象”了他在东区迷雾笼罩的破烂胡同里引诱可怜的受害者的场景。
      另一个杰克,来自美国的著名作家杰克·伦敦1892年走访了东伦敦,并在这里待了三个星期,写出了《深渊里的人们》一书并于1902年出版。讽刺的是,作为一个外国人,杰克·伦敦在抵达之初找到了英国本土最成功的旅行社汤玛斯·库克旅行社,希望他们能安排他在东伦敦的游览,但这个可以设计无数花俏而奢侈的产品的旅行社,却拒绝了为他在东伦敦的走访提供帮助。
      开膛手杰克的系列杀人案后,东区的生存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花街、迪恩街和多塞特街被推倒重建成为居住示范地区,手艺人们可以从慈善机构那里租到真正的居所。以前的棚户区开始逐渐消失,卖淫和犯罪率也开始下降。当然,这里依然是贫穷和拥挤的代言词,直到1901年,多塞特街依然被描述为“伦敦最糟糕的街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同样是激进政治家的诞生地,也是社会改革大实验田:英国共产党在这里发家,这里还是妇女投票权大运动的诞生地以及抵抗“法西斯主义黑衬衫”运动的主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伦敦的船坞、码头和铁路成为敌军持续轰炸的重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这个贫困区进行了“拆迁”。二战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伦敦开始被重建为一个“正常”的城市区域。而1980年,最后一个伦敦东区的船坞“伦敦港”的关闭,正式打开了东伦敦的发展之路。
      糟污之地的文艺花朵
      东伦敦人有个专有名词,“Cockney”,可以翻译为“东伦敦佬”或者“伦敦东区佬”,俗语说“在圣玛利勒布教堂钟声所及的地方出生的人才是真正的东区伦敦人。”其中固然有对自己的一种自嘲,同时也是一种骄傲。这种骄傲,一方面因为东伦敦是最古老的伦敦,另一方面,伴随着东伦敦的混乱与黑暗,硬币的另一面却是从未断过的文艺传统。
      伴随奥运而来的种种宣传,让人们知道了东区在今日已是各种先锋艺术家、时尚和新锐设计师们趋之若鹜之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东区实际一直拥有生命力旺盛的文艺的传统。
      早在16世纪后半叶,这里便先后出现了两家剧院——The Theatre和Curtain Theatre。两家剧院都与莎士比亚有着紧密联系,后者曾是莎士比亚剧团的驻场戏院,在环球剧院修建之前,《罗密欧与朱丽叶》、《亨利五世》等戏目常年在此上演。实际上,东区的Shoreditch地区,在当时是伦敦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戏剧娱乐区,遍布赌场、酒馆、妓院与戏院。风化不良,却拥有巨大的艺术创造力,这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当时伦敦市长禁止在老城区内演出戏剧的禁令,艺人们在老城墙之外,与引浆卖流者杂居,于糟污之地,兴旺出最早的文艺之花。
      在莎士比亚之后,两三百年前的历史中,各种各样下里巴人的艺术形式从未中断过:小剧场从不闲着,有演出的小酒馆也人满为患。在这个大量移民聚集的区域,生活固然贫困,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并未停歇,日常艺术生活也必然反映了多元化的移民品位。除了不定期有演出的小酒馆之外,一些固定的文艺场所也受到大量欢迎。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凉亭剧院(Pavilion Theatre) ”。
      1855年,该剧院上演的新戏——“里昂纺织工”,就是以从法国逃亡而来的胡格诺新教徒作为描写对象。1860年7月28日,凉亭剧院还以爱尔兰文化为背景,举办了一场爱尔兰娱乐文化庆典,舞台的落地大背景就是以爱尔兰海滨城市基拉尼为对象而制作的巨画,同时一部叫做“老国家”的爱尔兰戏剧也在当地其它剧院和音乐厅轮番上演。
      19世纪80年代,犹太人口愈发壮大。1881年12月26日,凉亭剧院的常驻作家和导演迪克·维廷顿上演了自己的剧目,成功塑造了Alderman Fitzwarren这个犹太织物商人、高利贷放贷者。
      但对于犹太人本身来说,他们更喜欢的是东区音乐厅。为了拉拢这些挑剔的观众,凉亭剧院考虑到很多犹太人的母语都是意第绪语,而在20世纪早期专门安排了大量的意第绪语戏剧,而且内容都非常煽情,特别在新移民背井离乡的复杂感情上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大受欢迎,而其中的某些演员也因此在波兰和纽约扬名立万。一位1913年移民到东伦敦的乌克兰女孩依然记得那些在凉亭剧院度过的周六夜晚,她回忆道:“那些都是非常好的戏剧,很真实,绝不是敷衍了事。大部分时候好戏都安排在星期六,但如果周一晚上有特别好的剧目,比如莫里斯·马斯克维奇或者雅克布·阿德勒出演的‘犹太人埃尔文’,那我很可能周一晚上也会去看戏。”

    推荐访问:文豪 孤儿 移民 杀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