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场所依恋的住区归属感重构——以广州文冲村改造为例

    时间:2023-06-25 19:5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武美辰

    (山东农业大学)

    场所依恋是人与建筑空间环境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它基于特定空间或场所的记忆,而空间与场所是一种可复现的物质空间,因此可以作为城中村更新改造中人们相互联系的工具。城中村是广州推进国际大都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障碍。顺利推进城中村改造,应该着重于场所依恋理念的使用,让人们重拾对住区的归属感,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城市的过度开发和老城社区的大量解体导致了文化记忆的丢失,使人们越来越无法找到社区集群的归属感。特别是面对传统居住社区内原有居民的外迁及外来人口的涌入,使人们对社区的情感越来越冷漠,造成社区认同感的丧失和身份认同感危机。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脉是城市的魂。老城区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其根深叶茂的根源、安身立命的根本,城中村一直被看作是城市发展遗留的问题,但也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随着“大拆大建”的改造,城中村的文脉保护形势严峻,对其历史价值的储存与唤醒是必要与迫切的。

    场所理论(也被称作“场所文脉理论”)是城市规划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理论之一,其主要描述一个有意义、功能的空间边界感,能通过有形或无形的作用关系使事物之间出现关联性,这样的空间则可被定义为场所[1]。场所理论着重描述的是空间的边界性、功能性与关联性。城中村作为城市与村落的过渡点有着特定的价值,可能作为年轻人进入城市的出发点,也有可能是廉价劳动者栖息场所,其多元的文化会带给原居住地居民交流碰撞。

    4.1 场所记忆的储存:储存要素

    场所记忆的要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空间、文化、行为、感知(见图1)。

    图1 文园村场景提取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1.1 空间要素

    1)住区肌理

    住区肌理反映了区域独特的文化特色。例如:古代东西方的住区肌理分异较大,西方路网更密,之间散布着零零散散的公共空间,体现了自由交流的人文精神;
    东方住区肌理在地形条件下,仍保存较为规整的格局,体现了秩序性。尊重肌理,延续风貌的同时,就是最大程度留住场所记忆。

    2)街巷空间

    在岭南传统住区中,街巷在社区交往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这里遍布着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景,也是场所记忆中重要的因素,展现着社区生动活泼的风貌。

    3)景观风貌

    景观风貌是社区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和居民的行为活动共同塑造了当地的特色风貌,对周边居民心理、行为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4.1.2 文化要素

    民俗文化是当地居民文化传承中最贴近生活的文化,由日常生活习惯或是重大事件纪念而来,是居民的集体记忆,例如南方渔民的菠萝诞祈福活动、婚丧礼仪的传承文化等。居民将日常的行为生活习惯沉淀下来,经过岁月的变迁,相继加入不同的内涵,构成人们的精神支撑。

    4.1.3 行为要素

    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住区居民为了纪念某件重要事或是遵循约定俗成的生活惯性,在一定区域进行集聚活动的形式。

    2)个人活动在街巷中居民每天都会有大量遵循惯性的个人活动,这些稍有差异的个人活动,构成了集体活动的基点。所以在塑造依恋感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个人活动,可以进行归类梳理,若能在更新后做到旧景复现,居民的归属感会更强。

    4.1.4 感知要素

    我们在与外界环境感知和互动时,每个感官都参与到记忆的获取以及信息的再现中。视觉、声音、味觉、听觉和嗅觉综合加强了人们对场景的记忆,丰富了场景的感知体验,构筑了住区的归属感。

    4.2 场所记忆的储存途径

    场所记忆的储存途径分为两种:官方和民间。官方通常记载是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或者活动,表述受主流文化的影响,是自上而下的形式。

    民间“市井化”的场所记忆,有赖于口口相传,更接地气。这种记忆在意识主管下形成,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个性。由于是自发形成,体现了该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丰富和完善设想依恋的场所有很好的补充。

    4.3 场所记忆的重构

    4.3.1 场所记忆的提取

    对于过去经历或经常感知的事物出现时,我们脑海深处的记忆会被唤起,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提取以前的物质,例如:看到楼下熟悉的餐馆、熟悉的食客以及亲切的阿姨叫卖声,过去在村口街巷生活的一段段记忆碎片便会在眼前凝聚,汇成一股熟悉感。在实践中,对于那些具有凝聚住区归属感但已经消失的建筑形态、生活形态、风俗文化、味道感知等进行提取和复原,从而延续它的历史价值。

    4.3.2 场所记忆的构建

    我们可以在新建构的空间中置入足够的线索,让居民在线索要素的提示下进行联想:比如旧村中的购物场景,由于空间的狭小导致许多盆盆罐罐物品只能垒起来卖,货架高显得琳琅满目,在货物堆积的空间选购也是以前居民的记忆。选择开阔空间,划一块区域作为集市货品堆叠的地方,用临时的置物架呈现出琳琅满目的感觉。又或是旧时在街边食堂大快朵颐的场景,提取之中的板凳、沿街放置的肠粉机,在新建住区的深夜食堂再现,甚至可以邀请原来的店主,住户还能感受到熟悉的味道。

    这次研究的对象——文冲村是有部分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居住社区。唤醒村民的场所记忆,需要进行历史的情感追溯,再通过完整性、原真性、集体性、地域性、延续性五大原则[2]使历史生活场景和历史质感与原居民日常生活无缝对接,从而唤醒场所记忆。规划立足于村民们的传统记忆,从文物建筑保护、传统生活再现出发,建立中心保护区,以该区为核心,扩散至整个规划小区,力图打造一个包含场所记忆的新型城中村改造。

    5.1 中心保护区功能分区设计

    结合整体文冲村改造规划,将基地原有水塘至碉楼这个范围作为主要保护核心,作为村民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及活动广场,满足其古建筑展示、文化宣传及商业休闲功能,打造一个场所记忆的示范性区域。

    5.1.1 古建筑展示

    区域内将原地保护建筑与迁建保护建筑合理排布,打造极具广府传统的村落布局形象,展示区与新时代商业区相融,再现传统古村落风光,激发其居住此地人群的场所记忆。

    5.1.2 文化宣传

    文化宣传区坐落于基地西侧,独立于古建筑展示及商业休闲区。新建村民文化站建筑充分利用基地中原有的水塘与树丛等景观,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风格上,使用现代手法演绎传统韵味,通过空间的围合与流动共同营造轻松、闲适的文化气氛[3]。

    5.1.3 商业休闲

    商业休闲区位于基地中部,集中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建筑风格上以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加以现在建筑材料,营造出一种具有商业氛围的古建筑形象。

    5.2 保护区轴线设计

    整体保护区由一个广场、两条轴线构成,顺应原有文冲村古建筑群肌理,结合现有改造规划,营造出更多空间与动线。

    一个广场指入口的戏台广场,通过戏台、牌坊及建筑的围合,形成居民聚会和游览观赏的聚集性空间。

    两条轴线包括商业步行轴与传统村落轴,商业步行轴通过结合广府建筑风格,运用现代手法,与周围传统建筑融合一体,即戏台广场——商业休闲——传统古建筑。传统村落轴以东侧迁建保留的文冲东门楼为起点,新建西门楼为结尾,串联一串文化韵味极强、宗族关系清晰的古祠堂、古书院,聚集了整个文冲村的文化气息。两条轴线通过巷道相互联系,创造出疏密有序,布局得当的空间架构。

    5.3 重要节点设计

    规划设计中将原有的文冲村记忆,包括门楼、戏台广场、宗祠广场、水塘及巷道等纳入,使传统的场所记忆得到新的发展。

    5.4 建筑单体改造设计

    整个文冲村的建筑可以分为传统建筑改造与新建建筑两个方面进行。传统建筑利用传统施工方法进行修复及保护,而新住宅、新商业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手段。一方面可以增强本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成为一张文化展示名片,同时按照新规划置入新的功能。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文冲村属于典型的广府自然村落,同时也是华南十二古村落之一。笔者以文冲村改造为例,进行改造策略分析,同时结合场所记忆理论、文脉保护理论等,找到基于场所记忆的新式城中村改造策略。同时,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分析,发现本案例改造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最终,以此案例为基础,打造一种基于场所记忆理论的城中村改造方式。城中村的改造不是一刀切,而是要遵循文脉传承,找到原有村民的场所记忆,形成文化新名片。

    猜你喜欢住区城中村归属感“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2期)2022-03-08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中华建设(2019年5期)2019-07-05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智能城市(2018年8期)2018-07-06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推荐访问:归属感 为例 广州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