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萧公权:融合中西两大学术传统的菁华之学人

    时间:2023-06-24 12:4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天宇

    萧公权,江西泰和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的变与常,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史、制度史等领域颇有建树。他以西方学术体例和治学路径不断发掘整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为中国政治学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范式。

    萧公权生于1897年,祖籍江西省泰和县。其家族为当地大族,世代耕读,据萧氏族谱记载,其祖先可追溯至西汉第一任宰相萧何。作为旧式家庭的一份子,萧公权少时父母早逝,后过继给从商的伯父。1902年,他随伯父到四川定居,伯父重金为其聘请了私塾教师。在塾师的教导下,萧公权开始阅读《史鉴节要》《地球韵言》《声律启蒙》和《千家诗》等蒙学读物,随后陆续学习《论语》《孟子》《国语》等古书,初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

    历任教师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何笃贞先生,并称之为“幼年读书的重要关键”。在何先生的教导下,他开始涉猎《十三经》《纲鉴易知录》《文选》等书籍。自此萧公权开始“粗浅地认识了中国经史文学的轮廓”,并逐渐养成博览的习惯以及思考、写作、填诗的能力。良好的旧式私塾教育为萧公权日后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萧公权(1897-1981)

    在接受旧式教育的同时,萧公权的伯父还为其聘请了英语和日语教师,较为开明的家庭氛围使他很早便接触到西方思想。1915年,萧公权考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接触到几何、代数、物理、历史等现代科目,开始系统接受西方现代教育。他学习刻苦加之基础深厚,很快便跳级至五年级,并于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的高等科三年级,不久成为“庚申”留美预科班的学员。在清华读书期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新旧思想激烈交融碰撞。青年萧公权一方面和其他进步学生合办《民钟日报》,积极响应爱国思潮,另一方面也对时局动荡冷静地进行分析和思考。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当然有责。但匹夫要能尽责,必须先取得‘救国’的知识和技能。仅凭一腔热血,未必有济于事。读书应该不忘救国,但救国必先读书。”

    得益于良好的旧式家庭的国学教育以及西方世界的开明姿态,在完成了两年清华预科班学习之后,24岁的萧公权到大洋彼岸开启“问学新大陆”的留学生涯。1920年,他入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后因新闻专业课程难以应付和对哲学的强烈兴趣,他于第二年转投哲学系并师从著名政治学家乔治·萨拜因。在萨拜因教授的指导下,他以英国学者拉斯基的多元政治理论为研究对象,于1923年完成硕士论文《多元国家的理论》。

    随后萧公权选择到康奈尔大学继续读博深造,师从弗兰克·梯利,主修哲学,副修政治学。在康奈尔大学,他继续以拉斯基的理论为研究对象,并于1926年完成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萧公权在《政治多元论》中,围绕“政治多元论”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面对多元现代社会和有局限的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萧公权提倡“善”的共同体,并强调要促使经济阶级积极合作,承担起共同体治理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产生真正民主的体制。该书于1927年出版,并在西方政治思想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也让刚逾而立之年的萧公权跻身世界知名学者行列。

    萧公权在青年时代便立志不做“官”,专求“学”,将教育视为终身之追求。1927年,回国后的萧公权收到张伯苓的邀请执教南开大学,讲授政治学概论、法理学等课程,随后又陆续开设中国政治思想、西洋政治思想和社会演化论等课程。当时的南开大学规模尚小,学科体系尚不完备,萧公权在南开执教期间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教材编写,为南开大学的政治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至1932年,萧公权又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燕京大学,讲授政治学概论、西洋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等课程。

    1932年,萧公权受到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浦薛凤的邀请,回归母校从事教学工作,主要负责中国政治思想史和当代西洋政治思想这两门课程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萧公权注重培养学生“学以求知”的风气,他对学生强调:“作研读报告的意义,不在‘应付功令’,而在培养研讨的能力和取得写作的经验。选择专题应当以本人的兴趣为标准,撰写报告应当以写成的文字有日后参考的价值为目的。”他鼓励学生在治学中要“放眼读书”,反对那种带着观点找资料的做法。他要求学生在开展研究时“一是要尽量阅览有关的各种资料;
    二是极力避免主观偏见的蒙蔽”,在假设和求证之前一定要对研究对象加深理解,对研究资料的阅读尽量广博,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经得起推敲。

    从事教学相长工作的同时,萧公权还十分关心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1931年他曾在《独立评论》上发表《如何整顿大学教育》一文。文中他尖锐地批评了政府在改革高等教育中对“实科”的侧重而限制文法教育的方针,并认为教育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政府仍未摆脱中国传统教育中“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大学教育仍然认作是实用教育。在他看来,高等教育应当和专门或职业教育进行分离;
    应当实行教育自治以避免出现政府过多干涉教学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整顿大学教育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将培养治学人才与专门教育分途并进;
    确定治学人才的出路;
    培养求知的科学精神,放弃学以致用的科举观念。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强的进步意义,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1937年6月,中国文化基金会为充实内地的高等教育,决定在四川大学设立庚款基金讲座教授,并邀请萧公权执教。全面抗战爆发后,出于个人意愿和对时局动荡的迷茫,萧公权未随清华大学南迁,而是接受邀请,于1938年南下成都执教。此后他先后执教四川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光华大学等,继续从事中国政治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当时,为适应抗战之需要,1939年,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国防委员会,许多著名学者都被邀请担任参事。当时学者从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萧公权也在被邀之列,但他决心坚守教育行业,婉言谢绝了张群和蒋廷黻的劝说。他在《问谏往学录》中谈及此事时打趣道:“生平唯一从政的机会于是放过了。”1943年,陈布雷又积极邀请萧公权加入国民党,并主动提出担任入党介绍人,他又婉言谢绝,于是他又“放过了入党的一个好机会”。

    萧公权不从政、不入党,始终将教育事业作为其毕生的追求。作为一个终身以教育为职业的学者,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仕”应当广义解释为“服务社会”,不必狭义解释为“投身政治”。1948年,萧公权被评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不久他接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邀请,前往美国执教直至1968年退休。他一生投身教育事业,从大陆到台岛直至美国,42年间未曾离开过三尺讲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青年时代“专于学”的信念。

    除了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萧公权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开创了新的路径。1926年归国之际,他便有志从事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他说:“我今后要利用留美所受的一点训练,多得的一点知识,去从长研究中国文化。我在美国曾研究西洋政治思想,我回国后的主要工作当是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此后他便利用在南开、清华等校任教的课余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全面抗战爆发后,萧公权避乱成都,在四川大学执教期间他开始着手编撰《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最终于1940年完成这部巨著。

    1957年4月4日,萧公权(左一)参加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二次院士会议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绪言中,萧公权自称“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学之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他在书中采用双重分期,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划分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
    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他按照政治学观点对中国历朝历代60余位政治家、思想家的核心观点进行了分类和梳理,在叙述各家观点时,也力争客观,夹叙夹议,文字贯通,极有系统。

    得益于良好的国学功底和西方学术体系的系统训练,萧公权在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过程中可以游刃于中西,既能借鉴西方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又不拘泥于西方的分析框架。在书中他采用中西互诠的方式,将西方政治体例和中国政治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以现代思想和西方思想去帮助现代人理解古代思想史。在他看来,中西文化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性质上的不同,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可以让西方学者更加便捷地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实质与价值;
    亦能使中国人较为直观地观察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同异何在。

    正如近代史学家汪荣祖所言:“《中国政治思想史》最基本的贡献在于展现明确的中国政治思想,及其在二三千年时间长河里的演变,有力而具体地回应了轻视中国政治思想及其价值的议论。证明中国自有其政治思想与不可磨灭的价值。”《中国政治思想史》开创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新途径,其出版后至今仍然被海内外多所高校列为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亦可见萧公权在中国现代学术上的贡献至钜。

    在风云变幻的现代中国,萧公权始终保持冷静的思考和广袤的视野,他不从政,不当官,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他既能深入西方知识系统,利用其不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能会通中西思想,努力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潮流,不愧于“融合中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菁华之学人”的称誉。

    猜你喜欢公权思想史政治涉税信息共享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平衡——以纳税人权利保护为切入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年4期)2021-08-30“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萧公权的治学转向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有权不用、小权滥用、公权私用 这些权力堵点正在损伤发展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东南法学(2015年1期)2015-06-05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6期)2013-03-01论私权对公权的冲突与限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2011-04-03

    推荐访问:公权 菁华 两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