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医学形态学教学改革与探讨——以“组织学”课程为例

    时间:2023-06-23 16:3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刘珊珊,张征宇,王曌华,马宁芳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1436)

    组织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机体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1]。伴随着显微镜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组织学研究深度及授课方式也随之改变[2]。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之间出现较大矛盾,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作者剖析了组织学授课现状及学生成绩后,初步探索实践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医学逻辑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督促和引导作用,以期达到优化教学成果的目的。

    1.1 授课内容太过基础,与临床知识较难衔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细微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包括人体四大基本组织及系统器官等内容,涉及面广、专业名词多,且记忆性知识点丰富,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面临知识点难以理解且掌握较差等情况。此外,组织学作为一门描述人体正常形态的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病例间关联较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很难将生动的临床相关内容融入课堂中来,因而造成课堂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医学基础薄弱,专业知识储备缺乏,很难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其他科目融会贯通。因此,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1.2 组织学学时少而教学任务重

    根据本校新一轮培养方案要求,临床相关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儿科学等)组织学课程教学时数大幅缩减,但教学大纲中对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要求并未减少,使得日常教学面临任务重、学时少及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的现象;
    且根据病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反馈,学生对基本人体结构知识掌握较差,对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1.3 授课教师易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播,且组织学专业名词多、知识点分散无明显关联,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考核量化;
    此外,单一授课方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较少,违背了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准则。

    组织学是医学形态学的重要分支,且该课程为医学院校大多数专业本科生的必修科目,因此学好组织学对后续生理学和病理学学习至关重要。传统的组织学教学模式以线下教学为主,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以验证性为主,辅助教学工具及资源很少,学生被动学习效率较低。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互联网+教育”新型教育形式走进了高校师生的视野[3]。该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成本,节约学习时间,对传统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变革空间。然而,传统课堂中面对面的师生沟通及人文关怀却很难在线上课堂完成,且教师在监督和管理学生这一层面的作用也较难通过线上课程来替代。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当前组织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线上和线下有机整合,互相协调,充分发挥各自教学上的优势,实现从教学模式、教学主体及培养需求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转变。

    2.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2.1.1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超星学习通内授课视频及重要知识点预习)

    首先,教师通过电脑端在学习通平台进行该课程的相关建设、上传资料、添加班级等。课前教师需将授课PPT、授课视频、微课等相关资料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
    其次,教师在开课前一周按班级发送本次课前预习要求,后台记录学生观看授课视频情况,结合教师在线解答,可在课前实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为教师在课内调整知识点、讲授方式及内容提供指导;
    再次,针对此次课程内容设计日常生活常见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并吸引学生学习该章节内容的兴趣。例如,针对骨组织这一章节,教师提前在学习通班级讨论区发布问题,如:“为什么航天员回到地球后需要被抬出来而不是自己直接走出来?”,“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且预后较差?”等。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后进行讨论,该环节教师可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完善课堂设计及内容,优化时间分配,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广度及知识储备;
    最后,利用在线数字切片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镜下结构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内容掌握更加完善。

    2.1.2 课中拓展:多种教学方式混合应用

    理论课:(1)以问题为导向配合“结构与功能”的针对性教学。首先,课程开始阶段,教师根据本次授课内容设计问题导入,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互联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医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对本次课程新知识、新领域学习欲望及内驱力。其次,组织学学习人体结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讲授过程将结构与功能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记忆能力。比如,讲授“上皮组织”这一章节内容时,抛出问题,“造成肤色差异主要原因是什么?”“皮肤擦伤后怎么判断是否会留疤?”“皮肤为什么是我们机体防御的第一道屏障?”等,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通过学生思考与探索,进一步理解上皮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学生初步掌握上皮组织基本知识后,继续抛出问题,为什么食管上皮是复层扁平上皮,气管上皮则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呢?提示学生结合两种器官的功能来理解结构的差异,如食物通过食管时需要复层上皮起到很重要的保护作用,若进食较硬或较热的食物时上皮组织容易受损,进一步还可结合临床诱发食管癌的高危因素来帮助学生详细掌握相应知识点;
    气管内通行气体则需要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中杯状细胞分泌粘液,柱状细胞游离面的纤毛定向摆动黏附并清除吸入的病原微生物及尘埃颗粒等;
    最终通过反向提问加深学生理解及思考,设计问题如“假如食管粘膜上皮分布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后果是什么?每次进食后上皮的损伤如何修复?”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导向式学习方法,不仅有效触发学生思考及讨论热情,还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2)提炼重点,提高授课深度。随着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变化,我国也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高校教师授课方式也应由填鸭式逐渐过渡为诱导启发式。合理分配授课时间,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课堂中来,不仅可扩展学生视野,还可启蒙学生科研兴趣。比如,讲授结缔组织这一章节时,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结缔组织内七种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若逐一进行讲解,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全部消化,知识点吸收效率很低。教师可适当调整授课方案,例如,首先归纳总结组织学中描述细胞形态结构特征的方法,包括细胞形状、细胞核及细胞质等方面。接下来详细围绕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描述来开展讲述,继而引导学生从结构过渡到功能及成纤维细胞在结缔组织内存在的意义,最后利用文献引入成纤维细胞在科研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例如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开展深入探讨。

    (3)课程思政及渗透式人文融入日常教学。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及医生综合素养的期望和需求日益提高。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拥有较高的人文关怀及素养。作为基础医学课程专任教师,我们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更需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及价值追求导向的培养。此外,我们在讲述胃黏膜固有层中的壁细胞时可以这样举例,壁细胞分泌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若壁细胞功能障碍,则会导致内因子分泌不足最终引起贫血发生。胃黏膜内壁细胞功能与骨髓造血之间的关联启发学生思考我们人体是完整统一的,同样的,进一步引申出我们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也是完整统一不容分割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5]。通过将组织学专业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培养有灵魂、有温度并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卓越医学人才。

    实验课:(1)翻转课堂。将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课堂转换为以学生讲授与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实验课前将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平台上供学生参考,结合在线数字切片资源对上课内容进行系统的预习。实验课上教师针对本次授课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精讲,强化重点,留出充足时间进行答疑解惑;
    另外,组织学生开展翻转课堂,学生分组汇报每一章节内的重要知识点,其余学生补充提问,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导课堂,但学生可全程参与并展示语言表达能力、仪容仪表、知识点的掌握及团队合作意识。例如,组织学各论是以器官系统为导向,知识点涵盖多个器官,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由低倍到高倍、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该过程可充分展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表达及掌握知识点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多次的实验课锻炼,学生PPT制作、展示及表达能力均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保留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传统组织学实验课上学生以观察切片为主,综合应用实物切片及数字切片,验证性归纳总结课本知识。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人为制片因素或切片角度造成的知识盲区会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诸多困扰。例如,切片裂痕与血管的鉴别,染色深浅如何影响胞质嗜色性,器官取材的差异是如何影响观察范围等问题。因此,在保留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强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本教研室开设有形态学实验技术、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学习组织学同时选修上述与实验有关的技术课程,促进学生对石蜡切片技术及HE染色有更深的理解,培养部分与整体的概念,有助于形态学相关课程的学习。

    2.1.3 课后检验与反馈

    课后,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及时完成作业、测验及绘图作业,并通过班级讨论区反馈教学效果及提问,教师在收到学生信息后可实时回复学生问题并参与讨论。此外,教师在学习通内可定期查看所带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效率,对进度较差的同学进行督促及帮助,确保所有同学能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提醒学生利用移动设备登录在线数字切片库,校园内全覆盖随时登录观察组织学切片,将课堂扩展到课下,培养学生自学及主动思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定期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扩展学习思维,以期达到国家对高等教育及教师的要求。

    2.2 形成性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是判断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其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组织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比如,期末考试占40%,平时形成性评价占60%,其中形成性评价分为多种方式,包括测验、作业、绘图、考勤、翻转课堂、讨论等。这种评价方式更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知识领域的拓展、个人能力的锻炼及兴趣爱好的发挥。同时,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考量不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也可在整个过程中提升教学能力及影响力。

    2.3 教学实践

    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改革的成效,我们以近6年来麻醉专业学生为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2016-2018级学生开展线下传统教学模式,2019-2021级学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各级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综合成绩(83.3±11.6)显著高于对照组(76.7±6.4)。此外,实验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组织学课程成绩比较(分)

    综上所述,在组织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可最大程度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通过教学改革,教师的主导课堂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导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会由长足的进步。鉴于组织学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与合理性是现阶段授课教师需要持续探索和尝试的重要举措,以满足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

    猜你喜欢组织学知识点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2年3期)2022-05-12一张图知识点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7期)2021-11-20一张图知识点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6期)2021-11-02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2期)2021-10-12《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中国兽医杂志(2019年2期)2019-06-25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7年1期)2017-06-15关于G20 的知识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16年9期)2016-05-25“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10期)2015-03-01

    推荐访问:形态学 组织学 教学改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