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面向“双万计划”的物流管理专业生态协同建设研究

    时间:2023-06-22 22:0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梁培培,赵亚娟,包 青

    (安庆师范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
    b.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当下如何打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同质化的藩篱,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需要深思的问题。“双万计划”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工程,但该计划只指明了专业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原则,具体专业建设的路径尚需摸索实践,可供借鉴的模板也鲜为少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特性,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物流管理的专业特色建设问题,建设视角和路径新颖,契合国家“双万计划”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迎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需求和目标需要。

    “双万计划”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1],教育部试图通过“双万计划”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它是面向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的前瞻性政策,相比传统专业建设体现出不同的新元素和新要求。具体表现如下:建设目的突出全员、精英并重的育人导向;
    建设导向从同质化建设向通专融合、特色化建设转变;
    建设过程注重全过程、动态适应性建设。

    从既往全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来看,出现了诸如同质化建设、全员化建设、重复性建设等违背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共性问题。同质化建设体现在:未根据自身办学传统、区位优势、地方发展需要等条件,盲目效仿其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路径与经验,导致专业办学定位相似,特色不鲜明。全员化建设体现在育人层面中课程体系设置的非系统动态性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单一性,这样既无法满足培育精英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无法适应基层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结构性矛盾的产生。重复性建设则主要体现在高校专业结构层面,出现了在既定有限资源下增设同类热门相关专业的现象,导致了对资源的恶性竞争。因此,在辩证看待高校性质和专业规范性建设前提下,如何统筹协调专业建设资源,突出“双万计划”下专业建设的新元素和新要求,是一流专业建设、专业特色凝练的重点关注问题。

    2.1 内涵界定

    基于生态系统原理,专业生态系统可以理解为专业生物群落之间及其与专业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形成具有丰硕专业建设成果和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化”系统。专业生物群落是专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涵盖政府、院校、企业、师资、学生等。而专业环境依据“是否可控”属性分为两种,可控环境主要指专业建设所处的制度环境和资源环境,不可控环境包含国家对专业建设的政策导向、学校办学层次的发展定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环境、专业生源环境等。

    2.2 运行机制构建

    专业生态系统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动态工程,系统输出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同层面专业特色的凝练、专业建设成果的取得,均体现了系统演化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结果的获得,是专业生态系统核心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依据复杂系统演化的基本内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专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内在运行机制。

    图1 专业生态系统演化运行机制示意图

    基于谢如鹤对专业特色的内涵界定[2],专业特色指的是依托地方发展需要,紧抓学校区位优势与办学传统,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科研创新、资源建设等内容体现专业建设特色。

    3.1 学校层面的顶层规划与设计

    3.1.1 人才培养特色的定位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还需结合学校类型辩证看待,针对综合性大学,其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应依托传统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立足点,将“物流管理”融入统计学、信息科学、数学等学科,为社会输出“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依托学校传统的“铁路”特色,本着加强基础、学科融合等原则,明确了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应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物流相关产业链,输出与行业需求匹配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安庆师范大学立足皖西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把培养安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需要的物流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立足点;
    浙江万里学院迎合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突出了地方应用型特色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理念。

    3.1.2 专业特色建设的资源与政策支持 学校对专业特色建设的资源与政策支持属于专业生态系统的可控资源,是专业生态系统的重要输入,然而资源多寡却又决定了专业生态位不同的演化方向与速度[9]。其具有两面性:专业资源不足将难以支撑专业特色建设的推进,特色课程资源不足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反而牺牲了专业特色,与其他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形成明显特色,降低了人才培养的适应度。而资源过度倾斜又将导致专业建设过于迈进,违背内涵式建设的内涵。从专业群落竞争关系来看,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金融工程等经管类专业将产生直接的资源竞争,其他专业群落的资源“让位”或资源“共享”将打破专业群落生态平衡,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生态位过宽,极易引致特色化程度的降低和泛化特性的产生。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厘清专业特色建设内容的资源属性,界定专业群落生态位的资源边界,科学规划专业建设资源,合理制定相关支持性政策。

    3.2 学院层面的特色建设内容

    3.2.1 分流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现有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大众化、全员化”的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学生考研与就业的差异化需求,无法充分释放师资与学生的个体潜能,为使得人才培养更好地契合个体发展的诉求,可以通过构建分流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因材施教赋予新内涵。其基本思路是,本科一、二年级以基础专业教育为主;
    三、四年级根据学生的自身定位和目标导向,通过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强化方案,调整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资源的比重,实行“研究、应用型人才”分类别、分层次培养。

    3.2.2 分阶段科研育人模式的构建 传统囿于课堂知识传授的本科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教育的情境和平台架设,因此有必要针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植入不同的科研育人理念。基础专业教育阶段,科研育人应该以创新引导为主。可以通过课程兴趣小组的设置、专业学术讲座的开设、物流科研项目实地调研的参与、物流设计大赛案例的节选解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为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提供多方位的渠道。针对分类别教育阶段,科研育人应该以强化创新为主。学院可以出台学生刊发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物流夏令营的资助办法;
    教师,让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为学生详细阐述项目研究意义和技术方案,在严格指导下让学生协助教师完成项目的某个子课题。

    3.2.3 “三个导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其一,实践教学目标需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的目标,针对性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其二,实践教学过程需以岗位技能标准为导向。有规划性、选择性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物流行业一线,与实践岗位的企业化训练,提升学生物流行业视野和岗位职业素养。其三,实践教学方式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倾斜、本科生校外导师制的设置、企业物流诊断方向的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培训。

    3.2.4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作为专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要充分释放其在系统中的活性,一方面需要学院在加大师资建设力度的同时,根据专业定位,进一步夯实教研室在教师师德师风与能力建设并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施教师教学与学术双提升工程;
    另一方面,聘请高水平行业专家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形成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两个层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1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生态协同建设

    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首当其冲需要对学科、专业和课程进行生态协同建设[3],以生态协同建设为特色,为人才培养构建一个具有协同效应的专业生态系统,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系统观的“1+1+1>3”,需要学校、学院从观念上进行统一,从全局视角进行顶层规划设计,统筹可控制资源,推进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协同建设。例如定位的动态调整、政策的适度倾斜、资源的适当支撑、制度的优化保障。其次,需要明确学科、专业与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重要功能,包含专业与课程建设,二者是学科建设的主要支撑,因此应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主线,以学科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引领,动态调整专业建设的内容和方向,优化课程建设的内容。例如坚持学科引领,构建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在不同高校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一级学科的基础支撑专业。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推进与学校理学、信息与工程、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与跨学科科研团队,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特色的支撑厚度,用专业建设成果与资源助力学科建设,反哺专业人才培养。最后,突出师资队伍的重要地位。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和课程协同建设的主体,也是前提;
    实现产学研生态链的有效构建,优质的师资团队是链的节点,也是保障。因此,需要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师资坚持德育、引育并重,坚持走“双师型”师资“内培外聘”的特色道路。

    4.2 政校行企“四元”生态协同建设

    201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共治理念。通过多主体生态协同建设实现要素“聚能”,实现稳定的生态合作模式构建,进而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共同体。首先,平衡相关方利益需要高校摒弃人才“卖方”观念,主动开放生态系统,让加入生态圈的政行企能够感知合作价值,让政府与行业协会通过生态协同合作感知高校借智赋能的益处,固化“四元”主体共治的理念。其次,需要充分发挥专业生态系统元素的化学反应,通过“聚能”让专业从“渐变”向“突变”的良性区域演化,形成一个具有特色鲜明的自适应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行业导师的全程参与,进一步深化现在众多高校施行的本科生导师制;
    可以通过“联合培养、多学科共建、科教产教融合”等专业建设新模式,提升专业美誉度和人才适应度;
    通过“四元”主体共建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将生态协同建设推向纵深。最后,评价作为生态系统良性演化的重要调节机制,可以从评教、评学、评环境三个维度落实反馈机制,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常态化评价间接调控可控资源的配置;
    通过采取督导、领导、专家、学生四位一体评价,督促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
    借助政府行业对人才培养环境的准确研判,反向引导专业办学定位的适应性调整。

    专业特色建设可以对“双万计划”带来的新问题、新要求予以有效呼应,是一项动态性、持续性的工程。在“物流”方面的特色体现,需要立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区分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工程专业的建设侧重点。同时,基于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导向,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做好两个维度的生态协同建设路径。所论述的专业特色建设内容以及所厘清的建设层次关系,可为应用型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但具体专业特色的建设内容与路径尚需结合区位、办学传统、专业特性、优势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

    猜你喜欢双万计划物流特色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基于“双万计划”的“野外损伤的救援与处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考教师·中(2020年1期)2020-04-07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新一代(2019年19期)2019-11-26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17期)2019-10-30中医的特色英语学习(上半月)(2019年9期)2019-10-10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年8期)2019-09-04“双万计划”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建设内涵探讨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9年12期)2019-02-03“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完美的特色党建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

    推荐访问:协同 物流管理 面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