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双减”政策视域下基础教育教学变革路径探析

    时间:2023-06-21 22:0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文芳,王亭亭

    (1.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15;
    2.温州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的重要战略目标,旨在治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表现突出的学业负担过重,教育短视化、功利性等乱象,以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1]。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在此基础上同时推进“双增”[2]是人们多年来一直苦苦探寻的问题。“小切口”撬动基础教育变革[3]。反思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教育减负的经验与教训,探索“双减”政策视域下教育教学变革的路径,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选择。

    “双减”政策能否得到落实,“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4]对新时期达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认识和分析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一环。

    (一)以升学率为单一导向的教育政绩观偏离素质教育初衷

    传统义务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倾向,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存在唯升学率至上的政绩导向,即以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质量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单一指标因子。在这种畸形的管理观念下,学校围绕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与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健全学生个性的培养目标相偏离。更有甚者,部分地方教育部门纵容学校违规办学,对学校违规招生、违规补课等视而不见。要扭转义务教育的应试导向,首要的就是转变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唯升学率至上的教育政绩观。

    (二)“唯分数”的教育评价观导致教师教育行为走偏

    “唯分数”的教育政绩观及唯升学率至上的教育评价观对教师的影响极为深刻。长期以来,一些教师为提高升学率,盲目追求分数,分分计较,表现为重考试课程,轻非考试课程;
    重知识性课程,轻操作性课程;
    重题海战术,轻教法改革。换言之,教育不是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是靠超纲、超量、超时加重课业负担,机械重复练习获取教学业绩;
    不是靠启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乐学、善学,而是靠高压,办辅导班,课内不教课外教,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等方式“提质增效”。教师产生“减负”焦虑,其内在逻辑是课业减轻,学生分数降低,影响个人前途。模糊“应然”与“实然”边界,导致“吃不饱”、“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三)家长教育理念陈旧错位加速基础教育内卷

    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步入公众视野且愈发趋于激烈,加之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人们开始审视各个行业中的内卷问题,包括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内卷化。仅就教育内卷化而言,在传统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教育理念的陈旧错位是造成教育内卷化的主要推手。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提出的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指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5]。据此理论可以推演,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总是在子女培养方面,将子女向家长所希冀的“不能胜任的”理想层次推动,以此达成跨越社会阶层的最终目标。这种狭隘的功利性家庭教育忽视了学生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使子女在教育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家长要求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给孩子增加课后作业,加之教培行业在资本的裹挟下大肆渲染焦虑情绪,扭曲的教育内卷化不可避免。

    (四)过重课业负担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定、合理的课业负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知识,发掘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动力。然而,一直以来,中小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性单一等问题饱受诟病,提前增负、超前教育、拔苗助长等现象的发生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已是学界共识。现有的研究表明,作业过量或难度过大会导致包括且不限于以下现象发生: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低下,身心机能无法合理放松;
    学生情绪低下,心理焦虑;
    家庭活动时间骤减,亲子冲突加剧;
    师生关系恶化,学生滋生厌学情绪,学习兴趣降低,主动性缺失等。学生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压制,这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课业改革迫在眉睫。

    “双减”改革促使我国基础教育围绕质量变革形成了三个倒逼机制:一是节假日不允许补课,学校不能再把提高考试升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补课上;
    二是控制学生作业量,教师不能再把提高学业质量的希望寄托在题海战术上;
    三是课后教育回归学校,家长不能再把校外补课作为升学竞争的重要法宝[3]。基于上述矛盾分析和三个倒逼,本文从管理及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评价、家校社合作、课后服务六方面探究教育教学变革的应有之路。

    (一)转变管理及教育理念,构建“双减”新格局

    “双减”政策的落实,一方面需要转变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政绩观,另一方面亟需引导学校、教师及家长摒弃根深蒂固的传统应试教育育人观念,转分数至上观为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观。

    1.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形成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单位,既要对教学负责,也要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评价考核。在对上负责主导的思想观念及多数政府部门以升学率为考核单一指标的共同影响下,减负政策形如空谈,素质教育纸上谈兵,应试教育就成必然。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牢牢把握“双减”政策中“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工作原则。政府部门应依法治教,将关注点由升学率转向学校课程的开设及课程教学的完成情况,严格遵循“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要求,监督学校依法办学;
    同时放权给学校,让其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切实推进教、管、办、评等分离改革,全面推动地方政府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2.强化“弱势”学科教学,形成科学教育观

    “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改革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是必由之路。统筹课程品质、师资力量、教学宗旨,协调教师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应对“双减”政策所迎来的挑战,把握教学改革机遇,以实现高质量人才输送的社会任务。学校应改变以往对艺术类课程等“弱势”学科的弱化和忽视,着力提升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加快教育改革进程,结合地方或学校特色开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并创建一系列活动项目,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储蓄力量。

    3.树立全人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其代表人物心理学家罗杰斯表示,教育应基于尊重人的自然性,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全面提升以及学生自我的不断完善。倡导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以全人教育作为指导思想,真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神实质[6]。

    高质量教学应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以“全人”教育思想代替传统的教学目标,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探索自身的需求与发展潜力,挖掘其可持续发展的动能,通过政策手段保障学生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安排,投入各类艺术性活动,在实践中将自身的兴趣爱好点转化为能力,培养知情意行均衡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4.推行全纳教育观念,减负增效相辅相成

    “全纳教育”理念于1994年在《萨拉曼卡宣言》中被正式提出,倡导教育应包容所有学生,强调学生积极性,重视合作,反对一切歧视行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类需求[7]。其所提倡的无歧视的教育理念符合双减政策的精神内涵。教师应贯彻落实“教育面向全体同学”的教育理念,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融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借助“人性化教学管理理念”有针对性地依据学情实况开展个性化教学。

    5.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改善基础教育内卷环境

    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内卷化现象,损耗着家长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形成了注重教育工具性价值的观念,认为读书的最大目就是将来找个好工作。这种教育工具化、功利化的思想倾向背离了教育初衷,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是改善教育内卷化环境的必由之路。一是加强家校间的充分良性互动,学校应给予家长教育指导,遏制家长焦虑情绪的传播,缓解教育内卷化。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注教育的本体性价值。秉承“人们接受教育最关键的动机是提升自身素质并全面发展”的本体性价值理念。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育内卷化环境[8]。引导家长重视孩子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三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破除“唯分数论”传统观念,理性看待孩子客观成长的规律,建设和谐自然的家庭教育生态系统。

    (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奠定“双减”坚实基础

    “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9]。课堂是开展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师等相关主体应围绕课堂教学深化改革,打造“减负增效”双赢局面。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主导课堂教学增质

    教师作为“双减”政策的最终实施者,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直接决定学校教育质量高低。为此,学校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奠定“双减”物质基础。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学生有效学习,身心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教师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正确理解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必然会对教学过程中“学”这一方面重视起来,认真研究,千方百计地把它搞好,也就必然会根据具体内容和条件,探索、创造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而不是对某一种具体形式绝对地肯定或否定[10]。通过专题培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活动,促进教师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碰撞思维,激发教育灵感,创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智慧和专业能力,提高自我效能,增强教学力,进而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双减”政策下的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2.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综合成效

    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容易导致教师中心主义倾向,不利于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内学足学好。

    一方面,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立场。在教师“教”的前提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度学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从认知深度看,学习不是简单的记背,而是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高级认知思维的。从社会参与深度看,学习不是被动机械而是积极主动、多元互动的活动;
    是社会参与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德性及人际交往的智慧,要发挥团队协作沟通的学习功能。从发展深度看,学生既要会学,又要会评,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诊断、调适,明晰进步与差距,将结果应用于自我完善上[11]。

    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并非代表着教师盲目围着学生转,这将会导致“教”与“学”的错位与失衡,防止学生中心主义倾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应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知识、方法和情感的多向传递。

    (三)构建校本作业体系,强化作业分层设计

    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业存在着机械重复性强、数量过多、质量较低、功能异化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进度有快慢、学习能力有差异,兴趣特长各不相同,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机会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类型、作业数量以及在何时完成哪些作业。教师在创造这一条件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为学生做好多样化分层作业设计,避免一刀切[12]。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为解决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提供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导。文件明确要求要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方面开展作业治理。要求学校及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个性化作业设计体系。从作业设计的理念、种类、内容、形式以及总量等方面加以考量。强化作业的辅导、批改、反馈、分析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作业设计上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减量增质的理念;
    形式上保证多样性、灵活性、有趣性相结合;
    内容上体现科学性,层次性,适量性有机统一。包括基础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提高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四个层次;
    难度上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管理上实行弹性制度,保障作业基础性的同时留存提升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四)科学运用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影响学生发展。长期以来,评价仅依据学生学业成绩,这与“双减”政策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去甚远。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种智能又有多种表现方式,很难用一种标准评价所有学生,应积极开展多元评价。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及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考量[13]。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扩展评价的主题,将思想道德、艺术修养、社会交际、身心协调纳入评价之中,建立综合素养档案袋,从多元角度进行考察,作为学生不同阶段评价的重要依据。围绕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以量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质评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激励学生进步。从评价主体看,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及专家评价结合起来。要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做出解释、说明和评价意见,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以评促学[14]。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想要实现全面转型,还需要从根本上找寻出口,高考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制约着实际教育教学的发展改革。因此,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与落实将是实现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保障。

    在“双减”政策下,应进一步推进学生评价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综合利用多元性的评价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五)家校社合作凝聚“双减”合力

    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应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作用,明确各自任务,摒弃“减负单纯做减法”错误观念,树立家校社一体的“大教育观”[15],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打破壁垒,“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育人协作共同体,优化教育生态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16]

    在家校社协同减负的框架之下,学校应置于引领者的位置,肩负着联结家庭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中介作用,除了发挥好自身在“双减”过程中主力军作用以外,还应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为实现“双减”提供坚实保障;
    应以开放的心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引入校外高质量教育资源为学校课后服务增加韧性,满足家庭教育需求,使三方教育资源互补共生;
    建立家校社三方协同机制,提升协同减负能力[12],为形成“双减”合力保驾护航,确保“双减”目标实现。

    (六)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满足家庭和学生对课后教育服务的需求。由于学生学习需求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学校必须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为核心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多样化课后服务体系,创新课后服务模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应丰富课后服务内容、途径,优化课后服务师资、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多元筹措服务资金,保障课后服务持续性、常态化。特别要关注相对弱势群体的课后服务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活动设计可依据区域特色、学龄层次需求,设置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活动项目。活动的主题可涉及劳动、科技、历史、文艺、革命教育等。另外,还可以与社区、博物馆、教育基地建立合作,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平台,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轨。充分利用校外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资源,架构“课上+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良好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猜你喜欢双减作业评价“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10期)2021-03-02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中旬版(2019年2期)2019-05-08作业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19期)2015-03-01我想要自由儿童故事画报(2013年3期)2013-06-24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俄罗斯问题研究(2012年1期)2012-03-25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推荐访问:视域 探析 教育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