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空间生产视角下抚仙湖马房村空间转型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3-06-21 09:5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 李蕊倩 LI Ruiqian 毛志睿 MAO Zhirui 伍春艳 WU Chunyan

    乡村发展转型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在各类乡村建设活动以及抚仙湖生态保护政策等综合影响下,抚仙湖周边聚落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乡村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转型。由于外来人口、产业和文化等冲击,单一的生产功能逐步向居住、休闲和消费等多功能转变[1],同时乡村的土地利用、空间形态格局和结构等产生了改变[2]。乡村空间转型是乡村为适应一定时期内产业、社会和经济发展变化的一种空间演变模式,其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变迁,背后蕴含了社会关系变化、多元空间主导者需求、空间占有权利等复杂问题。探讨乡村空间转型对于缓解乡村空间“城市化”“去生活化”和空间竞争危机具有重要意义[3]。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从土地、城乡关系、产业、资本和权利等视角出发,在土地利用变化[4]、乡村转型模式和路径[5-7]、转型影响因素和特征[8-10]等方面对乡村空间转型进行了研究,但在生态保护约束背景下,从微观视角层面分析西部高原湖泊乡村空间转型特征的案例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从“谁主导空间生产”以及“空间生产的内容是什么”2 个方面对抚仙湖北面的马房村空间转型的特征、转型机制进行解读,由此探讨土地流转和旅游消费重塑下的空间优化策略,为云南抚仙湖聚落同类型的乡村转型发展提供一些路径参考。

    1.1 研究方法

    空间生产理论最早由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提出,用来解释社会关系的生产对于空间被重新改造过程中的影响。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空间,还包括附属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空间[11]。具体空间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各种社会关系生产出来的附属空间则具有交换价值[12]。社会关系、生产模式或生产方式的变革都会生产出新的空间,特别是空间生产本身也是一种资本、权利等主导的生产方式[13]。

    马房村的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建设为资本下乡提供了很多机会和条件,带动了村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型,但同时打破了乡村原本的熟人社会,新的产业、人口和技术的涌入使乡村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化。随着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村民对于乡村空间的使用和支配地位降低,并逐渐向权利和资本主导和重构乡村空间的方式转变[14]。在马房村土地流转和旅游建设过程中,市场引导、旅游开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和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等推动了乡村空间转型,空间生产理论为不同时期乡村空间发展模式和空间功能变化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图1)。

    图1 研究路径图

    1.2 研究对象

    马房村位于云南省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南临抚仙湖,总户数619 户,总人口1 768 人,耕地面积56.5 hm2(图2)。马房村是云南抚仙湖聚落中传统的农业村和渔村,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捕鱼为主,主要农作物为烤烟、水稻、蔬菜、小麦、蚕豆等。村民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烂菜叶、塑料薄膜等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活污水、化肥污染的地表水等直接排放抚仙湖,对抚仙湖污染较大。

    图2 马房村区位图

    近年来在保护抚仙湖背景下,不断实施抚仙湖退人、退房、退田等“四退三还”项目。2014 年,马房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生态搬迁,实施全域土地流转和控制农作物种植的种类,减少滥用化肥、农药等对抚仙湖造成的二次污染。为了弥补土地流转后的经济损失,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马房村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生产性湿地,打造兼具田园观光的荷藕种植产业,开启了以民宿、餐饮为主,农业观光旅游为辅的农旅融合乡村转型历程。

    1.3 数据来源

    本文搜集马房村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建设前后的卫星影像图,并通过对村庄管理人员、旅游运营负责人员和村民等进行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乡村土地、产业和旅游等宏观和微观数据。

    2.1 乡村自主下的空间生产特征

    在传统农业型村庄,马房村村民是村庄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和支配者,村庄的土地必须满足村民的物质条件生产和获取经济收入的需求。这一时期的乡村空间发展受到外界权利和资本的影响较少,自然条件基础和传统单一的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空间生产的路径和方式。土地利用呈现出传统农业型村庄“空间实践”的生产生活特征,即土地利用布局以方便村民居住和生产为主,通过耕地面积最大化来满足经济产出和维持生存需求。

    马房村在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建设前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功能布局呈现出“核心居住+周边农业生产”的传统空间格局(图3)。住宅用地分布在村庄的中心位置,周边布局家禽养殖、蔬菜园地和耕地等生产和生活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偏少。本时期的乡村空间生产特征较为顺应自然,农业生产的耕作模式促使了大片农业景观的形成。

    图3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

    2.2 政府和市场主导下的空间生产特征

    在政府主导下,马房村转变为生态为主的新型土地利用模式,进而重塑了乡村的空间景观和空间功能。抚仙湖保护的迫切性要求马房村必须将大水大肥的农业种植模式转变为生态种植模式,并转变原有的生产方式、生存模式来适应新的休闲、娱乐和消费导向的乡村旅游模式。村庄转型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导致产业和人口的涌入以及对空间需求的多元化[15]。马房村的空间功能转型实际上是政府、旅游公司、游客和村民等多元空间使用主体,根据其各自需求对乡村空间的再次改造。

    马房村由传统农业村向农旅融合转型发展后,乡村空间整体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生态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开敞空间的活动用地也逐渐增加,但依旧以宅基地为核心开展各类生产和旅游经营活动。整个村域空间功能由原来单纯的生活居住和农业生产转变为“核心居住和旅游接待+周边旅游休闲服务+生态涵养”的多功能空间(图4)。

    2.2.1 土地流转下的生产空间

    马房村土地流转背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土地的使用和支配者由村民转变为外来旅游开发商和本村种植大户,农田被规模化的集中种植和经营。这种新的土地利用和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重构和改造了马房村的生产空间,生产模式从过去追求土地经济产量为主转变成以生态保护和农业景观性为主,并辅助服务和带动乡村旅游业。

    转型发展后集中了连片的荷藕农业庄园,提高了农业景观性的同时有助于水质净化,降低了农药、化肥对环境污染率,构建了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体系。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急剧转变,目前马房村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导致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单一,农业观赏期短暂且固定,不利于扩展乡村旅游市场、吸引游客流量和带动旅游消费。

    2.2.2 旅游消费下的生活空间

    乡村旅游建设为马房村生活空间中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外来的开发商、商户、打工者和旅游者的涌入,使乡村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化。在旅游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旅游公司作为主导者,将村民的日常生活居住空间转为旅游消费空间和乡村文化、生活的体验空间。村民在缺少资金、技术和旅游策划知识的条件下,更多的是表现出顺应和认同的行动策略方式,参与性和话语权不强。

    村民住宅外观改造,包括统一外立面颜色、绘制乡村场景墙画、增设乡土风格装饰等,虽强化了乡土概念和乡土氛围,但同时又充满了外来的乡土文化符号。与旅游服务共建共享的道路硬化、美化绿化、截污治污、公厕升级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的宜居度(图5)。生活空间虽然商住化明显,但民宿、餐厅和商店等旅游消费产业的单调性以及产业链不长导致了游客消费力度小,旅游品牌难以形成,村民旅游经济收入并不理想(图6)。

    图5 建筑外立面、村道、街巷改造对比图

    图6 2021 年服务设施及业态分布图

    2.2.3 生态保护下的生态空间

    保护抚仙湖背景下,生态空间系统修复是马房村的一项重点工程。大尺度的生态网络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马房村的生态大环境,改变了农业社会时期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2014 年,在政府主导下完成了沿湖273 户,共计856 人的整体搬迁,沿湖居住用地改建成了马房村生态湿地,与百米调蓄带、污水沉淀池形成了保护抚仙湖的面源污染物的拦截系统,构建了集“截、储、调、回、净”为一体的生态涵养模式。

    马房村生态空间的带状与面状水域与农田相间相融,共同构成了联动、渗透的生态体系。除了静态的生态保育功能、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外,调蓄带与生态湿地中园路、小广场和景观植物多样式的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户外露营、风筝比赛等活动的举办,将游客和村民的乡村休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生态保护背景下,马房村发展转型受到多元驱动力量的共同作用,逐渐引导空间转型。除了地域资源基础、政策导向和市场引导,人文因素导向也至关重要。空间转型机制是分析空间转型的重要基础因素,同时也是理解各空间生产主体能根据各自需求完成相应空间生产内容的重要原因。在马房村发展转型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

    3.1 自然、历史基础作用

    自然历史条件是旅游型乡村空间转型的基础。马房村属于山区平地,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种植莲藕、烟草、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因靠近抚仙湖,村民过去还以捕鱼为生。马房村曾名为“小营盘”,历史上是元末时期梁王的战马营地。20 世纪50 年代前后交通工具匮乏时期,大多数村民养马用于生产生活。因此,马房村具备的农耕文化、军马文化和渔文化等文化,以及迥异于城市的山、水、林、田、湖的空间景观,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特色的乡村生活、文化体验。

    3.2 区位优势的发挥

    马房村区位优势明显,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市场和客源机遇。自然区位上,马房村离抚仙湖直线距离仅500 m,中间仅隔一个湿地公园;
    交通区位上,村庄西临仙湖路次干道,澄川线次干道从村庄南侧穿过并设有公交车站,公共交通可达性高;
    城乡区位上,村庄距离澄江市区仅4 km,属于典型的城郊型乡村,有利于吸引周边城市客源。因此,区位的优势吸引了周边潜在的市场、客源基础。

    3.3 人文条件的诱发

    驻村的旅游策划公司、村干部和党员能够及时的带领村民适应政策变化,完成身份转化的同时保持村庄发展的惯性,是村庄空间转型的重要人文条件。2018 年,澄江作为澄江市的试点,开始实施土地流转,并一次性流转了数百亩土地。但每年6 元/m2的土地流转租金与原来种植蔬菜每年45~60 元/m2的收入相比,经济收入的落差导致了很多村民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村里首先统一了党员的思想,又通过党员做群众工作,从保护抚仙湖的角度宣讲政策算生态账,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算经济账,最终获得了村民的支持和信任。

    3.4 政策制度的保障

    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为马房村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保证了旅游开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目前,澄江市政府总计投资了1.12亿元资金,分步实施马房村片区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建筑外立面拆除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全域土地流转、农业庄园的文旅环境打造等工作。人居环境提升、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百米调蓄、莲藕种植观光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区域生态景观环境和乡村风貌,促进了马房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图7)。

    图7 空间转型驱动机制图

    4.1 打造高效复合的生产空间

    生产空间的物质财富生产和创造条件是村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流转引起的乡村生产空间转型,背后内涵了乡村产业转型、资源集约利用等乡村发展转型。马房村在急剧转型的背景下,生产空间被大力度改造成生态系统,人地关系矛盾突出、资源需要重新进行分配。土地多功能的高效复合利用方式决定了空间功能的多元化,也是目前解决存量土地资源、存量空间效益最大化和失地农民重新就业等乡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目前马房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和观赏农作物的种植种类较为单一,固定和短暂的农业观光时间没有很好地发挥乡村田园风光吸引力对其它乡村旅游体验和消费项目的带动作用。探索多样化生态种植、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生产空间的集约和高效发展、提升乡村农业生产系统经济产值、增加乡村旅游的田园风光吸引力是马房村未来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生产空间需要整治的重点。

    4.2 营造和谐融洽的生活空间

    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城市消费和娱乐文化对生活空间的重新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策划公司根据游客对乡土文化氛围的喜好,将村民的生活空间视作商品,按照设计图纸大规模化、标准化的将景观小品、墙画、建筑外墙装饰生产出来。原本风格杂乱的民居被统一化和标准化,风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除了外来商户,部分村民也在自家开启了民宿、餐厅或者商店等,生产生活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传统农业以种地为生的淳朴、宁静的乡村生活图景变成了热闹和嘈杂的游乐场景。

    在马房村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生活空间转型对村民原本的生活状态冲击、农耕文化传承危机、话语权丧失和熟人社会被打破的归属感危机以及去生活化和商业化现象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生活空间快速转型过程中人地、资源关系重新配置与村民现代生活转型不协调和不同步的表现。因此,在生活空间转型过程中,应提高作为村庄主体的村民的归属感和话语权,融入村民现代生活物质需求和文化归属感的精神需求,构建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图景以及和谐、融洽的乡村社会联系和治理网络,而不仅仅是将空间作为商品刻意营造出城市里的人希望看到的乡村景象。

    4.3 促进协调发展的“三生”空间

    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乡村“三生”空间治理提倡乡村空间要以“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环保”为核心,并且“三生”空间功能的协调与融合已逐渐成为乡村空间发展的重要工作[14]。在马房村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空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生产功能逐渐退化,依托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乡村生活和生态体验功能逐渐兴起。明确马房村的发展目标和乡村功能,统筹好“三生”空间的资源配置协调、多功能协调与相互促进,对于马房村未来乡村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马房村转型现状,要实现“三生”空间更好地发展,应充分利用旅游优势和市场的契机,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继续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农旅融合思路,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统筹发展。①将生态系统引入生产和生活空间,增加生态景观节点,为生产、生活和旅游体验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环境;
    ② 提高生产空间土地的精细化和多样化利用,加强产业和村庄的融合、优化一、二、三产业各空间的布局;
    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生活宜居度和旅游服务质量(图8)。

    图8 空间优化策略图

    本文引入空间生产理论用来揭示马房村空间转型过程中的特征、内容和转型机制,阐释了马房村空间转型背后各个空间生产的主体和生产内容。马房村目前处于从传统农业村向现代生态旅游村转型的初级阶段,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继续坚持以生态优先的发展路径,及时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问题来形成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发展转型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伴随着乡村空间非农化、消费化、城市化等空间现象。马房村空间转型和优化的策略对于其他地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旅游建设以及生态发展路径转型的乡村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1)生态文明背景下,控制生态空间对生产空间的侵占,构建良好的生态空间格局是乡村转型发展的基础。新时期的农村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等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2)打造多功能的乡村空间是提高乡村存量土地和空间高效复合利用的有效方式。乡村空间转型伴随着空间功能、生产方式和整个乡村社会人地关系的变化,需要重新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的各类资源,满足各类乡村项目建设、经济高效产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3)促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是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产空间是经济生产的基础,生活空间是村民居住和游客消费、休闲和娱乐的主要场所,生态空间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三生”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融合共生,又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态、生产安全、生活质量和游客的体验度。

    猜你喜欢抚仙湖村民转型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抚仙湖,万顷平湖一鉴清金秋(2021年12期)2021-10-06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航天工业管理(2020年4期)2020-06-16抚仙湖恋歌青年歌声(2019年12期)2019-12-17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人大建设(2018年5期)2018-08-16转型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走进抚仙湖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

    推荐访问:马房 空间 视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