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周代礼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6-20 18:5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冯盛国,杨晓青

    (宝鸡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周代礼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其内在价值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发挥其中主要的人文精神传统,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将礼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课是现实政治的应有之义。

    周代礼文化的传统渊源流长,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中华大地就已经萌发了礼文化的萌芽,主要表现为河北磁山地区的葬仪上,出现了将赦红色铁粉撒在死者周围的现象,学者们认为这是古代人们开始出现了灵魂的观念。[1]这些观念逐步发展,便开始了礼的萌芽,最初的礼主要体现在对原始宗教和对祖先神的崇拜,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中国的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期间经历是漫长的演变,从上古时期到夏商周三代,礼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上古的祭祀礼仪逐渐发展演变为更加具有人文理性精神文化传统,完成了礼文化从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的华丽转身。西周攻灭殷商,不但完成王朝的更替,更主要是开创了礼乐文化的先河。在这一意义上来讲,西周王朝经过制度性的变革,为人文理性的出现打开了一个缺口,进而为春秋时期儒家进行社会秩序的建构和设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这一资源就是以礼为核心的社会规制系统,西周时期主要表现为德概念的延伸与扩展,主要是围绕西周贵族统治合法性问题展开的。天命的转移是上天选择的结果,如果君王无德,自然就会丧失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春秋时期孔子倡导的仁丰富了礼文化的内涵,德礼逐渐一体化。仁爱观念继承了上古到西周的传统,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明显的人文精神。

    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指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包括对真理的探寻,对道德的追求,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重大价值的呼唤,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主体性的期盼,以及对人生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反思。[2]周代礼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以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呈现出来的。周代礼文化在西周时期就具有了政治伦理的特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具有了个体的道德追求。周代礼文化是从祭祀文化逐渐生成转化过来的,进而逐步形成了礼文化丰富的内涵。礼文化在西周时主要依靠德为基本价值观展开,到了春秋时期就逐步以礼为概念展开。因此许多学者也多次讲到德礼一体的逻辑,即按照德礼一体的逻辑来阐述礼的基本思想,这其中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德多倾向于内在的约束,而礼更多应用于外在的约束。从更广泛的伦理意义上来说,德礼契合为一个整体。

    周代礼文化包含着多重属性,其中作为道德伦理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吉、凶、宾、军、嘉五礼,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文化。可以将这些伦理概括为三种,即分别为政治伦理、社会生活伦理和天道伦理。政治伦理主要包括政权的合法性指向,“敬德保民”“仁政”“民为贵、君为轻”,以人民为导向的合理性思想都可以看成政治伦理的一部分。还有执政者的道德要求,一个掌握公权力的人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质,在今天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就是廉政文化。社会生活伦理是最重要的部分,庄、敬、仁、礼、智、信、忠恕等美德均可以纳入这样的体系,也是非常具有人文精神的部分,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挖掘出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天道伦理有两个方面的涵义,自然的天与宗教意义的天,自然的天实际上就是生态伦理,而宗教意义上的天则为神秘的宗教性所笼罩,也就是接近于自然宗教的天。这三个层次的伦理精神并非是截然分开的,因为周人在发明创造德观念的时候,其内涵存在着不断转换的可能性。

    周代礼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重道德、讲修养,无论是天道伦理、政治伦理还是社会生活伦理都是这种伦理精神的自然延伸。礼文化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成为华夏文化的主干和符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意义非凡,也是礼文化的一个特征。[3]周代礼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道家等其他学派思想家的思想成果,进行文化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改造,开放包容为其文化特征。

    大学思政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以下简称“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毛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能够与周代礼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将礼文化当中的人文精神有针对性地融入大学思政课程当中,思政课程教学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

    周代礼文化的道德部分主要与思修课程结合,思修课程主要讲的是道德伦理的内容,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依托,融合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在内的多种道德系统。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线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融入思修课教学之中,可以用传统道德的元素充实新时期道德内涵。纲要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艰辛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革命先烈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周代礼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家国情怀的思想,包括忠德观念、家国情怀和对君王和国家要忠诚,也包含着对事业的忠诚。周代礼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可以与毛概课程结合起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式的智慧和思维。周代礼文化的辩证思维则可以与马原课程结合起来。

    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应当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当代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外在制约力量在弱化,传统道德存在的场景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形下,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表现为学生训练理论有余而体验实践不足,学生们切实感受不深。诸多教育目标无法完全分解,需要在礼文化的统摄之下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大学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分别可以对应周代礼文化的内容,周代礼文化能够为其提供思想资源。周代礼文化中的天道伦理涉及的天人关系,阴阳五行学说可以为后现代社会价值提供矫正的可能性。环境破坏、社会秩序失范、道德沦丧和信仰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现代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天道伦理的类宗教特征或许可以在华夏大地寻求形而上的价值支撑,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寻求人们精神价值的依托。现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形成作为主体的人伦理道德的沦丧和在强大的金钱拜物教面前造成的人们信仰的缺失,礼文化能帮助我们建立信仰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当关注这些问题,通过思政课程学习,从总体上提升综合素质,建立自己的信仰。

    周代礼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性、道德观念,家国情怀和生命哲学,这些丰富的内容可以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中。我们梳理出礼文化的特质和主要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可资利用的内容融入到思政课程之中去。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与现实困境是学生认可度低、亲和力差、切入点不明确和场景感缺失。周代礼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原则和方法是课程目标细化的,课程的不同的知识点应对礼文化中不同的内容。周代礼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主要路径为理解知识结构性转换的内在逻辑,即知识融合、价值观渗透、情感认同、方法论融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结构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礼文化融合的内在逻辑。

    依据结构功能理论,周代礼文化对于社会秩序的规范功能、政治人格和终极信仰塑造功能以及审美理念的陶冶功能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周代礼文化的这些功能对于塑造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周代礼仪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先秦儒家由此生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挖掘其现代价值,就是要寻求能够与现代观念文化重合的交集,又不会失去中华文化的特质。在道德层次,与人类基本的规范吻合的周代礼文化能作为构建新道德的基础,中国传统的道德可以转为现代道德。中国优秀的礼文化鼓励人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优秀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向其学习,改进自己的缺点,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4]政治伦理当中的民本观念也可以作为建构现代政治伦理的内容,和平主义的观念也能为现代国际关系伦理提供重要的借鉴。周代礼文化当中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家国情怀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提升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实践素质。

    礼文化是传统道德的载体,能够规范民众的行为和道德,在社会群体中寻求自身的价值,完善自身心性,面对社会的挑战。礼文化可以通过对身份的规定让人们各安其位,可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由于秉持以德服人和平主义的策略,强调以德服人,对于社会的兴盛与安定有积极意义。礼文化与乐文化一起,具有熏陶人们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高雅情趣的功能。

    宝鸡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以青铜礼器为载体的礼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存。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优势,将礼文化中优秀观念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礼文化的内在价值。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时代主题,文化复兴就是要找中华文化的根,才能建立其复兴的可能与机制。中国近现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传统文化遭遇到巨大挑战,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复兴与传承传统文化与中国道德的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体的同步的进程,从先秦德文化的生成机制中我们能看到文化复兴的可能性,这是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是文化复兴的精神之源,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5]

    周代礼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性、道德观念,家国情怀和生命哲学,这些丰富的内容可以融入到大学思政课程中。梳理出礼文化的特质和主要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可资利用的内容确定下来。

    在思想政治课中贯穿礼文化教育,是顺应国家对待传统文化复兴的总体规划,将其核心内容礼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提炼出来,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可以将周代礼文化中的知识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传达给学生爱国、诚信、和平、正直、善良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大学思政课教师帮助学生提升对礼仪文化的价值认同,充满人文精神的周代礼文化恰好能唤起学生的对思政课程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产生价值认同。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环节,帮助学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爱国主义思想、传统道德观念、传统审美意识和身体力行的个性修持方法传递给学生。

    在终极信仰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生命意识,即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礼制的天道观念已经接近于宗教的形态,对于当代一些人空虚的心灵一定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礼制中有许多生命礼仪,可以重建人们内心的秩序。天道伦理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的敬畏和信仰的尊重两个方面。作为自然的天就是要正确理解发展与环境关系,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礼仪的宗教属性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信仰,在当今信仰缺失的时代,必须建立超越性的主体文化价值,以对抗过度世俗的金钱拜物观。

    社会生活伦理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宽容、忠恕、仁义等观念,这些充满人文理性观念与全球公认的原则有交集,能够成为人们共同的财富。应当有意识地发扬这些原则,重建传统礼仪习俗,强化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例如成人礼和婚礼这样的人生礼仪对于梳理身份认同、强化责任意识,均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伦理包括政权的合法性依据,执政者的自我约束与管理、处理国际关系遵守的国际伦理原则。在制度属性的意义上,周代礼仪文化德性伦理原则可以为我们建设现代政治提供支持,可以为政治的合法性找到依据。对于执政者的德行修养,政治体制运行的伦理原则,以民众的利益作为政权的基础,都属于政治伦理的原则。法律作为政治的一部分,礼仪的法律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法律体系,礼法并存等思想对于我们法制建设有积极意义。

    周代礼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用周代礼文化的原则去建构新的道德范式、信仰体系、生命哲学和家国情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炼与高校思政课目标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将这些核心的价值融汇渗透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建构起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可以达到一种深层次的融合。针对礼文化的研究开掘不深,将传统礼文化与思想政治课有效结合和起来的是本课题研究目标。我们要用思政课的标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主要精神,将传统礼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中。

    周代礼制文化研究对于重建人们道德意识,重构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个体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古代的忠孝仁义忠勇等观念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资源。礼文化教育是塑造三观的基础内容,礼文化契合大学生思政课程教育的基本精神和逻辑,是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落实的基本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调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礼文化的相关内容,补充礼文化对应的相关知识,用礼文化经典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我们将这一方法叫做经典渗透法,就是在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中将《礼记》当中若干章节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调整教学环节,让学生每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诵读礼仪文化的经典内容,从《三礼》当中寻找一些经典篇章,有选择地让学生诵读经典,达到习得知识和培养良好品行的目的。

    努力强化课程实践环节。宝鸡地区有丰富的礼文化资源遗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周公庙、青铜器博物馆、周原博物馆都是很好的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礼文化的魅力。大学思政课程理论教学较多,实践体验较少。利用这些丰富的礼文化资源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礼文化的魅力所在,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变。摆脱说教式课堂灌输,使学生在道德价值上产生认同感,增加道德实践过程的体验。周代的冠礼、婚礼、乡饮酒礼和祭礼都具有非常严谨的仪式,对于大学生而言,冠礼即成人礼更加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如果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成人礼的活动,在体验中使学生感受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对于强化高校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有重要意义。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在进行学业评价时,有意识地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将课本中的原理与礼文化相结合,加入与传统礼文化相关的古文翻译和释读内容,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寻求礼文化拓展的空间。这样对于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会带来切实的影响,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廓清大学礼文化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对大学生的礼仪水准、综合素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伦理道德思政《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推荐访问:周代 融入 课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