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模糊修辞视角下《红楼梦》中的“囫囵语”探析

    时间:2023-06-20 13:2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薄晓婧

    (北京语言大学 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3)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脂评中有多处提及“囫囵语”,如“囫囵不解之语”“囫囵不解语”“囫囵语”“囫囵意”等,并认为“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1]252。“囫囵”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亦作‘浑沦’‘鹘沦’。本谓浑然一体不可剖析,一般用来形容整个儿的东西。”[2]911我们可以将“囫囵语”大体上理解为:人物语言含混,表述思想不够清晰。关于“囫囵语”,人们很容易将其与模糊修辞这个概念联系起来。黎千驹在《模糊修辞学导论》中认为:“模糊修辞,则是指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写者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3]2“囫囵语”和“模糊修辞”二者存在许多相似性:首先,二者皆应用于言语交际,通常出现在对话之中。其次,二者整体上皆模糊不清,没有给人提供明确、直接的信息;
    再次,二者皆用模糊不清的言语传达意旨,虽看起来令人不解,实则仔细品味之后也能理解。由此看来,“囫囵语”基本上可视作模糊修辞。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红楼梦》中模糊修辞的分类、叙事功能以及叙事效果展开分析。

    关于模糊修辞的分类,吴家珍在《当代汉语修辞艺术》中提到:“汉语模糊修辞大致表现为下列几种形式:选用模糊词语、语义上虚化、省略、跳跃、闪避、矛盾等形式。”[4]29-30韩庆玲在《模糊修辞论》中将模糊修辞分为常式模糊修辞和变式模糊修辞,又将变式模糊修辞分为虚化式、互融式、矛盾式、缺省式这几种类型。[5]66本文参考吴家珍、韩庆玲的分类方式,结合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具体内容,将《红楼梦》中模糊修辞的形式分为如下几种:

    (一)常式模糊修辞

    常式模糊修辞,主要是指选用模糊词语,根据其固有的模糊性使语句的意义变得不确定。《红楼梦》中使用常式模糊修辞的例子:

    例1:宝钗抿嘴一笑,说道:“这就不好意思了?明儿比这个更叫你不好意思的还有呢。”[1]471

    宝钗所说的“更”这个模糊限制词在程度上就比较模糊,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语义上也就存在着不确定性。王夫人打发人给袭人送了两碗菜令袭人不好意思,而令袭人更不好意思的事情有很多,如月钱的增加、比照姨娘的待遇等。

    (二)变式模糊修辞

    变式模糊修辞指的是词语之间进行组合所产生的模糊性使语句的意义变得不确定。《红楼梦》中也存在大量使用变式模糊修辞的事例。

    1.缺省式模糊修辞

    缺省式模糊修辞指在言语交际中,故意省去某些常规中应该说清的表意成分,导致表意含糊的现象。《红楼梦》中宝玉内心中的观念和想法与世人迥异,惯常在省去这些观念之后简短地说出他对事物的看法,与之交谈的另一方以常理来剖析这些话,就会认为宝玉之言令人费解。

    例2:宝玉道:“青天白日,这是怎么说。珍大爷知道,你是死是活?”……宝玉跺脚道:“还不快跑!”(己卯本夹批云:“此等搜神夺魄、至神至妙处,只在囫囵不解中得。”[1]251-252)

    评点者认为宝玉的这句“囫囵语”虽令人不解却很神妙。文本中,宝玉之前还在训斥茗烟,之后在急迫中说了句“还不快跑”这句没头没尾的话。前一句与后一句并没有前后相承,两句话互相孤立,彼此之间毫无逻辑。这中间省去了宝玉毫无责怪卍儿之心,以及不问缘由的保护卍儿的想法。

    例3:宝玉道:“连他的岁属也不问问,别的自然越发不知了。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己卯本夹批云:“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1]252)

    评点者认为宝玉这番言论是令人不解的,在不解之中似乎又可以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道理。宝玉先说“连他的岁属也不问问,别的自然越发不知了”,又说“可见他白认得你了”,二者之间缺失了重要的语义成分,也就是宝玉一直以来坚持的观念:男子必须关心爱护女子,对女子要做到多加了解、体贴入微,这样才不枉女子认识男子一场。

    例4:(宝玉)乃笑问袭人道:“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袭人道:“那是我两姨妹子。”宝玉听了,赞叹了两声。(己卯本夹批云:“这一赞叹又是令人囫囵不解之语,只此便抵过一大篇文字。”)……宝玉笑道:“你说的话,怎么叫我答言呢。我不过是赞他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己卯本夹批云:“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1]257-258)

    宝玉赞叹了两声,之后又说明了赞叹的原因,评点者认为宝玉的赞叹是“囫囵不解之语”,还认为宝玉的浊物之论亦是“囫囵不解之言”,旁人无法揣摩他的心中之意。宝玉省去了赞叹原因,直接发出赞叹,显得很突兀,令人费解。之后宝玉夸赞红衣女孩生得好,又自称浊物贬低自己,之间省去了他自称浊物的原因,缺省了这个关键性的语义后,按照常理是难以理解的。

    例5:宝玉不禁也伤心,含泪说道:“我不知你作了什么大事,晴雯也病了,如今你又去。都要去了,这却怎么的好。”(庚辰本夹批云:“宝玉之语全作囫囵意,最是极无味之语,偏是极浓极有情之语也。只合如此写方是宝玉,稍有真切则不是宝玉了。”[1]1010-1011)

    评点者认为宝玉的言语之中有囫囵的意味,含糊而不真切。在司棋被赶出贾府之时,宝玉所说“都要去了,这却怎么的好”含义模糊,宝玉在此处缺省的是想要贾府中的女儿们一同看着他、守着他的想法。

    2.闪避式模糊修辞

    闪避式模糊修辞指受到交际目的、环境的限制,某些话不便说、不能说,只能故意避开重点,选择一些语义宽泛的词语或句子。

    例6:袭人明知其意,便点头冷笑道:“你也不用生气,从此后我只当哑子,再不说你一声儿,如何?”宝玉禁不住起身问道:“我又怎么了?你又劝我。你劝我也罢了,才刚又没见你劝我,一进来你就不理我,赌气睡了。我还摸不着是为什么,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我何尝听见你劝我什么话了。”袭人道:“你心里还不明白,还等我说呢!”(庚辰本侧批云:“亦是囫囵语,却从有生以来肺腑中出,千斤重。”畸笏叟批云:“《石头记》每用囫囵语处,无不精绝奇绝,且总不觉相犯。”)[1]285-286

    评点者认为袭人的话虽是“囫囵语”,却发自肺腑、精绝奇绝。袭人没有直言劝谏宝玉在潇湘馆吃胭脂、用女孩子的洗脸水洗漱等事,而是用宽泛隐晦、闪烁其词的语言避重就轻地暗示宝玉。袭人想让宝玉明白她所劝之事之所以不需要开口劝说,那是因为她早已劝过了,宝玉也答应过依她三件事,他心里应该明白。

    例7:李嬷嬷听了这话,益发气起来了,说道:“你只护着那起狐狸,那里认得我了,叫我问谁去?谁不帮着你呢,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我都知道那些事。”(庚辰本侧批云:“囫囵语,难解。”[1]271)

    评点者认为这是一句难以理解的“囫囵语”。李嬷嬷说她都知道那些事,具体是哪些事,她并没有直接说明,因为这涉及隐私问题,不便当众提及。为此,李嬷嬷避实就虚地使用了模糊言语,用“那些事”这个宽泛的词语拐弯抹角地暗示宝玉。

    例8:李嬷嬷站住将手一拍道:“你说说,好好的又看上了那个种树的什么云哥儿雨哥儿的,(甲戌本侧批云:囫囵不解语。)这会子逼着我叫了他来。明儿叫上房里听见,可又是不好。”(甲戌本侧批云:更不解)红玉笑道:“你老人家当真的就依了他去叫了?”李嬷嬷道:“可怎么样呢?”红玉笑道:“那一个要是知道好歹,(甲戌本侧批云:更不解。)就回不进来才是。”李嬷嬷道:“他又不痴,为什么不进来?”红玉道:“既是进来,你老人家该同他一齐来,回来叫他一个人乱碰,可是不好呢。”李嬷嬷道:“我有那样工夫和他走?不过告诉了他,回来打发个小丫头子或是老婆子,带进他来就完了。”[1]354-355

    红玉心系贾芸,碍于礼法不能直接开口问贾芸来不来、何时来,于是旁敲侧击、委婉询问,然后得到了她想要的答案。

    3.互融式模糊修辞

    互融式模糊修辞指模糊不同范畴事物之间的界限,以实现表意的目的。

    例9: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1]413

    宝钗借《负荆请罪》这个戏名,讥讽宝玉同黛玉闹矛盾,事后宝玉对黛玉赔罪一事。看似戏名与真实事件属于两个范畴的事物,然而二者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宝钗消融了二者之间的界限,借戏名讥讽宝、黛二人,实现了回讥的目的。凤姐看出三人对话之间氛围紧张,宝、黛二人红了脸,于是用“吃生姜”来打趣二人。“吃生姜”与“脸羞红”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然而吃生姜不仅味道辣,亦能辣红脸。凤姐此言亦是消融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界限,加强了宝钗的讥讽效果,使宝、黛二人更加羞愧了。

    4.虚化式模糊修辞

    虚化式模糊修辞指的是一些具有精确意义的数量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传达出不精确的语义信息。

    例10:贾琏道:“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1]943

    “三二百万”是一个用邻数词组合而成的数词,用来表示概数,临时成了模糊词语,语义亦不精确。贾琏所说的“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意为曾经发过这样的财,他希望之后继续发财,然而数目却是未知的,于是用了这个概数以实达虚。

    5.矛盾式模糊修辞

    矛盾式模糊修辞指将矛盾对立的词语或句子组合在一起,表达出深刻的含义,通常富含哲理性。

    例11: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1]622

    香菱和黛玉论诗,提到有些诗既有理又无理,显然这是矛盾的。香菱之言揭示了事物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极富哲理性。

    《红楼梦》中的模糊修辞在塑造人物性格、呈现人物心理、揭示人物之间的隐秘关系等方面具有“立象以达意”的妙处。

    (一)塑造人物形象

    首先,在对话中,作者善于运用模糊修辞塑造人物复杂性格中的一面:例5中宝玉的情深意重;
    例6中袭人的娇嗔可爱;
    例9中宝钗的笑中带刺、凤姐的插科打诨;
    例11 中香菱的圆融单纯等皆是通过模糊修辞表现出来的。

    其次,作者以对话中一方的言语衬托另一方的“囫囵语”,以此强化人物的形象。例3 中宝玉询问茗烟卍儿的年龄,未能得到准确的答案。为此,宝玉说了一句“可见他白认得你了”这句模糊的言语。段江丽在《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中提到:“宝玉对袭人、晴雯、鸳鸯等丫鬟们的用心固然有两性之间的‘意淫’,更多的是主子对下人难能可贵的怜恤与怜悯。”[6]95宝玉站在同情、怜恤卍儿的立场上,指责茗烟不好好对待卍儿,辜负了她的一片情意。经过茗烟的衬托,强化了宝玉“护花使者”的形象。

    再次,在对话中,作者运用模糊修辞刻画了一些具有叙述功能的次要人物。文本中并没有在全知视角下叙述宝玉让李嬷嬷替他传话去把贾芸叫来之事,而是运用限知视角,借李嬷嬷的口中道出。不仅如此,在例8中,李嬷嬷通过“又看上了”这样的模糊言语透露了类似的事不止一件,宝玉曾经看上过很多人。作者运用模糊修辞通过李嬷嬷之口将之呈现给读者。

    (二)呈现人物心理

    运用模糊修辞能够呈现人物心理,通过人物所说的模糊言语,可以察觉到他们的心理活动。例8,李嬷嬷是个懒散的不愿意跑腿的人,迫于无奈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去见贾芸。此时的李嬷嬷心里正满腹牢骚,恰好被小红询问,于是她向小红抱怨宝玉让她跑腿传话之事。同时李嬷嬷也顺带着抱怨起贾芸,既不像茗烟一样称之为“廊上的二爷”,也不同某个婆子一般称之为“廊上的芸哥儿”,而是含糊地称贾芸为“那个种树的什么云哥儿雨哥儿的”,话中有轻视之意。之后李嬷嬷听小红说让她同贾芸一齐进来,她心里更是不愿意,带贾芸进来既让她跑腿又耽误时间。作者运用模糊修辞刻画出李嬷嬷爱偷懒、怕麻烦以及对贾芸既抱怨又轻视的心理。例9,宝玉将宝钗比作杨贵妃,但杨贵妃的形象并不好,不仅生得体胖还被世人认作祸国妖妃,因此宝钗听了之后心里十分气恼,乃至勃然大怒。于是,宝钗在谈话间就借《负荆请罪》这个戏名讽刺宝玉对黛玉赔罪一事。虽然宝玉、黛玉二人听了之后羞愧难当,依然难解宝钗气愤之情。之后凤姐的“吃生姜”之说致使宝玉、黛玉二人更加难堪。本来宝钗还想继续挖苦二人,却看到宝玉十分惭愧,虽有心说什么但她不得不就此打住。作者运用模糊修辞刻画出宝钗对宝、黛二人气恼、讥讽的心理。

    (三)揭示人物之间的隐秘关系

    作者运用模糊修辞揭示了人物之间的隐秘关系,如宝玉和黛玉、宝玉和袭人、小红和贾芸的隐秘情意。

    第十九回夹批云:“余阅《石头记》中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宝玉颦儿至痴至呆、囫囵不解之语中。”[1]252“听其囫囵不解之言……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1]258不仅宝玉时常说“囫囵语”,黛玉亦能与之相对。第二十回,林黛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也同样说“我也为的是你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宝玉和黛玉所言“我的心”指的就是对彼此的爱意。例7 中李嬷嬷在气急之下,用“那些事”拐弯抹角地暗示宝玉。“那些事”究竟是哪些事呢,宝玉和袭人二人心知肚明。读者也会根据语境,通过“狐狸”二字联想到“狐狸精”,再联系前文,与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联系起来。例8中李嬷嬷在闲谈中没有指名道姓地提起贾芸,小红一听就立刻想到了贾芸。小红首先问李嬷嬷去没去,但却不好紧接着问贾芸来没来,于是故意说出“那一个要是知道好歹就回不进来才是”这句话。既能让李嬷嬷误以为她不希望贾芸进来,从而撇清她与贾芸的关系,又能让李嬷嬷做出回应,从而得知贾芸来还是不来。紧接着她又以贾芸不好一个人进来为由试探李嬷嬷,从而得知贾芸什么时候来。从这一番对话中可以看出小红对贾芸暗藏的情意。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模糊修辞增强了诸多叙事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言此意彼,激发联想

    叶燮在《原诗·内篇下》中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7]193叶燮认为诗的妙处就是言此意彼,引发无穷的想象。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模糊修辞使人物在对话中言此意彼,能够激发对话中的另一方及读者的联想。如第十二回,凤姐对贾瑞所说:“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两个强远了。我看他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谁知竟是两个糊涂虫,一点不知人心。”[1]159表面看,凤姐在和贾瑞讨论长相清秀的人应该明白人心之事,实则在说长相清秀的人应该明白风月之事。贾瑞听到凤姐这话之后就根据“清秀”“明白人心”等词展开了联想,听懂了凤姐的暗示。不独是贾瑞听后产生联想,就是读者也从中猜测凤姐与贾蓉之间是否有暧昧关系。结合上下文,第六回凤姐想起一事叫住贾蓉,之后出了半日的神,因刘姥姥在旁边也没有说出什么事就让贾蓉晚饭后再来,贾蓉也慢慢地退去。由此看出凤姐、贾蓉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正因文中这几处比较微妙的描写,高鹗续写《红楼梦》的时候也对原文第六十八回做了些许改动,增加了一段关于凤姐和贾蓉互动的暧昧描写。“凤姐瞅了他一眼,啐道:‘谁信你这——’说到这里,又咽住了。”[8]1062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模糊修辞,在言此意彼之间可以激发对话中的人物、读者以及续写者的联想。

    (二)似与不似,产生悬念

    在人物交际时,信息发出一方有时不是没有清晰精确的说法可供选择,而是不需要说出或不方便明说,于是故意制造表意上的模糊,委婉含蓄地说出对话双方早已心知肚明的事情。这样的言语虽然比较模糊,有时读者通过语境联系上下文也只能做出一些猜测,最后没有更多的依据,逐渐成为悬念。如例10中贾琏所说的“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话中之意是贾琏之前发过三二百万的财。那么,何时发过财,从哪发过的财呢?清人涂瀛认为:“或问:‘黛玉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有明征与?’曰:‘有,当贾琏发急时,自言‘何处再发二三百万银子财’,一‘再’字知之。”[9]47显然,涂瀛认为黛玉有着数百万的家资,而这些家资都已尽归贾府所有。贾琏提到一个“再”字,就说明贾琏之前发过三二百万的财,正是黛玉的家资。井玉贵则认为,贾琏、凤姐夫妇私吞黛玉巨额家产的可能性并不存在。[10]以上两种观点皆有学者认同,很难辨明哪种说法更符合原著。作者运用模糊修辞营造了一种似与不似的效果,贾琏所说“三二百万的财”是否为黛玉家产始终是一个悬念。

    (三)朦胧美感,令人回味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11]53表面上不提及一字,却早已尽得神采风流。作者不直述其事,用“不著一字”的方式带来令人回味的叙事效果。在朦胧模糊之中,读者需要借助语境,仔细回味人物话语中隐含的信息。例4 中宝玉听了袭人的回答之后赞叹了两声,评点者认为这种“囫囵语”抵过一大篇文字。作者没有对宝玉赞叹的内容多费笔墨,而是一笔带过,于是营造了一种朦胧的美感。读者根据下文宝玉所说“我不过是赞他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从而回想到先前的赞叹,终于明了宝玉赞叹的具体内容。例5 中宝玉对司棋感慨“都要去了,这却怎么的好”,宝玉的感慨虽然着墨不多,却也令人回想起第十九回中,宝玉不忍袭人离开时所说之语:“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1]261-262宝玉所思所想都是众多女儿陪伴在他的身边,看着他守着他,直到他化作一股轻烟顾不得彼此之时才不在意离别。宝玉对司棋所说的“囫囵语”虽显得有些朦胧、不真切,却营造了一种朦胧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在脂砚斋提及“囫囵语”之前,也有桂衡、李渔、叶燮等人对模糊修辞有着大概的认识。桂衡在《剪灯新话》上写的序云:“余不敏,则既不知其是,亦不知其非,不知何者为可取,何者为可讥。伏而观之,但见其有文、有诗、有歌、有词、有可喜、有可悲、有可骇、有可嗤。”[12]5桂衡认为《剪灯新话》具有难以言表的模糊美感,令他不知该如何评价,既不知道作品哪里是对的,哪里是错的,哪里有可取之处。李渔在《答同席诸子》中提到:“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耳。”[13]198例4中宝玉赞叹袭人的两姨妹子,贬低自己为浊物。此处己卯本夹批云:“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1]258评点者对宝玉的评价和桂衡的这段序言有着异曲同工的模糊美感,皆看到了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事物,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李渔强调了明确的言语不如给人带来无穷想象的模糊言语。叶燮在《原诗·内篇下》中言:“然子但知可言可执之理之为理,而抑知名言所绝之理之为至理乎?子但知有是事之为事,而抑知无是事之为凡事之所出乎……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7]194叶燮所说的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被人默默领会后,较之可言之理、可述之事更妙,例11中香菱所说之语正暗合了叶燮此论。《红楼梦》中,作者在处理对话中的不需说、不便说、不能说之事时,选择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的词语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最终提高了语言表达效果。

    猜你喜欢 凤姐宝玉言语 势均力敌,也有友谊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2年3期)2022-04-08宝玉不喜欢的男生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2-08论宝玉之泪红楼梦学刊(2020年5期)2020-02-06凤姐的妙计幽默大师(2020年10期)2020-01-03宝玉受笞幽默大师(2019年11期)2019-11-23宝玉问路幽默大师(2019年11期)2019-01-14向“凤姐”学习批评艺术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作文世界(小学版)(2017年5期)2017-06-08“凤姐”列传小溪流(成长校园)(2014年5期)2014-07-11

    推荐访问:红楼梦 囫囵 探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