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06-16 13:5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孙甜甜 王 新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还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彰显文化自信。通过发掘优秀文化资源、联结传统与现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乡村文化培育体系等措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问题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必须贯彻到国家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是新时代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动力。要完成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文化是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乡村文化的精要所在,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文化根基,是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精神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不断强大的文化之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新时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改革开放至今,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成熟,农产品结构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乡村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业产业化管理体制滞后、乡村文化建设不足等,乡村发展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块“短板”。据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建设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我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结合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面临的诸多新特点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表明我党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乡村文化发展平台的吸引力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文化振兴的事业中去,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迅速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文化瓶颈问题仍然存在,乡村文化经济发展滞后,文化人才培育与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尚未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当前,中国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依然较大,乡村文化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一个“短板”。

    新时代,需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为巩固脱贫攻坚重要成果,防贫返贫,更要长期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持久战。提升乡村治理效力,建设和谐乡村,是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法合治”的思想一直是儒家经典的基调,《荀子·成相》提到“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足见“礼治”的重要性。熟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乡村社会素有安土重迁之传统,大多数乡村人“生于斯亦长于斯”,人—土地—乡村结成密切联系的整体,村民自治为其治理的主要形式。在村民世代交往的过程中,乡村人在精耕细作、丧葬嫁娶、兴筑房屋的过程中协作交流,彼此熟悉。同时,乡村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独有的伦理规范和交往规则,矛盾冲突的处理也主要以村规民约为重要参考,“礼治”优于“法治”。村规民约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准则和乡村实际制定的重要规章制度,涵盖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规制文化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治理乡村的过程中,各种争执矛盾时有发生,若是不论问题大小全部依靠法律解决,容易导致政府行政成本增加,部分社会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影响乡村治理效力,阻碍和谐乡村的建设。村规民约的出现填补了乡村自治中法律制度的不足,其制定和实施程序的复杂程度远低于法律制度,弹性空间大,且因地制宜,更适宜当地乡村发展现状,大大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

    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培育文明乡风,充分发扬其弘德扬善的“软约束”作用,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发展,是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应有之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彰显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表明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在眉睫,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提升文化自信,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

    凝聚农耕文明之光,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孕育了沿袭至今的农耕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于乡村,并在农耕文明中不断发展壮大。农耕文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

    首先,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农民的生产劳作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观日测天图像的陶尊,上古时期,人们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与时节、气候的变化规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广大农民心中世代坚守的真经。据此而形成的“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等谚语以及庙会集市等民间习俗,也有利于农民的生产劳作及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人民对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技能的把握,还包括古村落、制作手工技术等传统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当前不少乡村、博物馆等依托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制作文创产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产品以新的生机和活力,深受民众青睐。通过对古村落、古寺庙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再开发,不仅可以激发乡村活力,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业,还可以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提升文化自信,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何淑红不论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都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担任连队主要领导以来,她先后担任过不同连队的连长和党支部书记。她经常为民汉职工调解矛盾,化解纠纷。孙某、史某是当时团场的两个老上访户,谁见谁摇头,何淑红到连队后,详细了解情况,每星期至少到两家走访两次,耐心细致做工作,与上级职能部门协商,积极化解矛盾。通过两年半的耐心疏导,这两位上访户与何淑红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已不再上访。她常说:“团场把咱们干部任命到连队来,是对咱们的信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是我们的职责,咱们做一天和尚就必须把钟撞响。”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激发村民主体意识,积极发掘优秀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承模式,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既要补文化“短板”,也要促文化发展。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挖掘文化资源,激发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保驾护航。

    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传承和发展好已有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包括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有重要启示的传统文化、凝聚中国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纽带的乡贤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红色文化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国乡村文明饱受磨难却依旧生机勃勃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深入研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汲取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思想精髓,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精神支撑。

    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联结传统与现代,创新传承模式。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多元文化传承方式,创新乡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要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柯马丁在《仪式中国》中说:“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若想获得持续的影响,已无法避开新媒介方式的介入。”当今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移动媒体技术的快速成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客观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公众号、头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构建多元文化传播体系,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拓宽传统文化的宣传渠道,加深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传承形式的创新。从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到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节目的热播,再到云端博物馆的快速发展,一个个文化现象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只有充分融入社会实践,与时俱进,贴近群众生活,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深刻理解它的内涵,还要与时代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时代精神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核,在传承中促进创新,在创新中谋取发展,如此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古老的农耕文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高村民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首先,要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体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密切联系乡村群众,深入开展素质文明教育,加强思想引导,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以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政府要大力开展文化下乡、乡村支教等文化服务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下沉;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如乡村传统手工艺比赛、诗词大会、书法比赛等,活跃乡村文化氛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村民,影响村民,促进乡村传统文化振兴。

    其次,增强主体创新意识。文化传承者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于当地乡村文化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色彩,在传承中谋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纽带作用。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稳固精神文化成果。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乡村振兴的内涵不仅包括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在共建共享的现代治理体系中,“政府负责”决定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要加强政策保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度重视乡村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加快推进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项目。

    其次,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推动形成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最后,乡村振兴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又要促进经济发展。政府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为依托,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对农业及民间手工艺品的创新再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符号”,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通过开展对古村落、古建筑等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修旧如旧”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结合各地乡村发展现状,设置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私人资本等民间资本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队伍,推进建设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资金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强化乡村文化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化人才支撑。清康熙皇帝指出:“自古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所以,“致治之道,首重人才”。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一方面,要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培育体系,做到“知行合一”,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发挥带动效应。政府应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手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慕课等信息化网络平台,根据本地乡村传统文化特性设置课程内容,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培育体系。同时,社区要有计划地组织传统文化故事会、传统习俗大讲堂等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乡村人才工作责任制,选派机关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为城乡文化人才资源流通搭建好平台。

    其次,完善乡村人才激励制度。积极开展乡村人才评比工作,定期对优秀人才进行表彰,提升人才工作创新的积极性。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尽可能地提升乡村人才的薪酬待遇,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技术人员增加专项资金,在住房、交通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

    最后,加快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乡村环境卫生较差、科教事业相对落后的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吸引、留住更多非本土人才进乡归田,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建设性力量,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区域治理(2022年37期)2022-10-31弘扬爱国精神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推荐访问:中华 助力 传统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