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水平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教育生态的视域

    时间:2023-06-14 21:15: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昝玉冰 孟 倩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202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水平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推动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找准自身生态位的基础上,与国内外一流高校构建合作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协调国际、国内和院校校内的生态系统,在本土化发展与国际化发展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实现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本文正是基于教育生态理论视域,全面阐释了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

    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在19世纪第一次提出“生态学”,并指出“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其主要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3]。生态学理论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4],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也被用来探讨教育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1966年,阿什比和安德森从生态学视角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论断,这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4]。到20世纪,美国教育家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5]。克雷明把生态学的理念应用到教育体系中,认为教育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有机性、整体性和复杂性。

    教育生态学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出动态的系统联系,强调整体的观点,主张竞争与协同进化、注重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整体的、系统的、平衡的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找准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精准施策,进而有所突破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6年,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6]。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化在政策文件的支持下有了较快发展。但与传统强校相比,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从教育生态理论视角看,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与教育生态系统运行不协调和不适应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战略管理理念和意识有待增强

    马丁·特罗认为,当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转变时,高等教育将由量变引起质变[7]。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8],高等教育面临急剧的变革、调整和分化。在大变革的时代,高校办学的战略管理理念攸关学校的兴衰成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化战略管理理念与意识比较欠缺,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忽视了学生跨境文化理解与交流等国际化综合素养的提升。另外,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走出去的积极性不高,国际化办学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思想观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高校整体发展目标中涉及国际化的内容很少,学校仅仅按照国家下达的国际化教学任务完成目标,没有将国际化作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高层次师资是当代高等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紧缺资源[9]。地方本科院校缺少国际化的师资储备。首先,师资队伍“引进来”不足,缺少海外高水平教师。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政策支持不足、人才引进相关待遇等原因,人才引进的规模小,层次也不高,缺乏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和专家。其次,师资队伍“走出去”欠缺,本土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0]。“一带一路”的建设主张在多方面与沿线国家进行战略合作和交流,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具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或工作背景的师资,难以借势“一带一路”的东风,将国际化发展引向深入。

    (三)国际化教育资源和经费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院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与部属重点高校生态位重叠,造成地方高校生存空间不足,教育资源和经费匮乏,由此成为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资源“先天”不足。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逆全球化潮流”直接影响各国师生的跨境流动,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逐渐获得重视,而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地处二、三线城市,对优质国际化教育资源吸引力偏低,在地国际化面临重重挑战。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后天”经费投入有限。地方本科院校依托地方政府拨款,经费来源与财政投入受到限制,有限的财力资源难以承受各种国际交流项目的高昂费用,这是地方高校国际化不得不面对的发展困境。

    (四)高校国际化发展缺少与周围生态因子的协同互动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其他类型的高校是影响地方本科院校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因子。但是内部其国际化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外部共享高校国际化资源不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教育并非孤立的活动,而是贯穿于专业教育体系之中。但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将外语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外语教学生态环境,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有待加强。另外,地方本科院校与国内外一流强校没有建立国际化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地方本科院校大多远离一线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本就不多的国际化教学科研资源也只是局限于校内共享,跨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乃至跨国之间的资源共享较少,加上缺少政策支持,没有建立规范的国际化资源共享平台。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中指出“到2050年,人类根植于生态系统之中的观念将深入人心”“所有的课程和教学都牢固地建立在生态意识的基础之上”[11]。地方本科院校以教育生态化的理念为指导,来重新审视国际化过程中的问题根源,进而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和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国际化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树立自然和谐的教育生态观,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的价值而对其他视而不见[12]。一是转变传统的学生培养理念,注重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领导层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主动提升对国际化的认知,深入挖掘各方面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并研究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机地融入学生培养目标之中。同时,在“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13]的指导下,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兼顾地方经济服务与国际视野的提高,对接国际标准,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主动“走出去”的意识。在“一带一路” 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大院校开放力度,打造国际品牌,扩大影响力,积极抓住“一带一路”中教育跨国合作的机遇,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意识,主动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展各种国际学术交流论坛,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从而促进国际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院校内部生态系统

    优化院校内部生态系统,促进各种生态因子协同有序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内部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其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首先,促进师资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开展多样化的国际教学交流活动。依据教育生态系统联系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主动建立联系,通过邀请国内外高水平学者专家来学校访问或开展讲座等活动,弥补本土国际化师资不足的劣势。同时,学校建立良好的制度生态保障。只有重视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制度支撑,才有可能实现教师群体的协同发展[14]。学校可以进行渐进式的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师资培训项目,鼓励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或企业进行访学研修,并将海外考察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列入教师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之一。实现教师个人与组织制度国际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国际化办学资源整合:提升生态位,拓展生态空间

    生态位是指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位置。高等教育生态位是指各种高等教育主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的位置。合理的高等教育生态位能够使不同位置的主体相互协调配合,拥有适宜的生态位资源和空间。一是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积极推进在地国际化。在地国际化培养的关键是在国内形成国际化的环境。地方本科院校要改变与部属一流高校生态位重叠的现象,扩展生态位空间,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利用慕课等形式开展各种专业的国际化在线课程。同时,开展双语辩论赛,双语演讲比赛,和双语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校内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合作。二是地方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要重新对地方本科院校进行生态定位,发挥特长,补齐短板,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国际化的区域强校,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反过来促进经费投入的增长,循环往复,促进政府,院校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做到经费投入与支出的公开透明。

    (四)国际化办学发展:建立互惠共生机制,构建生态共同体

    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发展要建立互惠共生机制,构建生态共同体。首先,应该促进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互惠共生的机制表现为一个种群的发展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发展,反过来后者也会反作用于前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打造特色专业的过程中有效融入外语教学,通过外语教学提高专业课中不同文化融合与交流,增加专业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专业课程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各院校间应该建立“共享共生”的生态共同体。院校间通过开发和共享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建立跨区域,跨国的国际化资源共享库,打破院校间孤立发展的壁垒,以形成院校治理共同体为目标,让国际化的教学资源惠及更多的师生。

    猜你喜欢 国际化院校生态 聚焦港口国际化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从园区化到国际化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推荐访问:视域 国际化 路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