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3-06-14 08:25: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吴 霜

    广西艺术学院 研究生处(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2020年11月,由教育部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指出,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1]。龚旗煌提出,新文科建设应聚焦目标、原则、方法和保障这四个维度,并强调应充分发挥先进思想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引领作用[2]。郭春方则认为,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是创新,而创新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词,也是艺术的灵魂,更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创新促发展”的时代共识下,艺术类高校更加应当建立起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探索创新的步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3]。可见,新文科建设的使命和要求为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从意识维度、核心动力、机制构成三个方面分析艺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以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从个体内在的“三项意识”切入,包括培养动力意识、问题意识和超越意识。

    首先,创新能力的获得及提高要基于动力意识。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部分地方高校的艺术类人才培养存在学科交叉融合较低、创新应用能力较弱等共性问题。为此,应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意识。一是通过课程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打破原本专业课程过于细化的格局,强化对学科专业新兴理论的引入,加大前沿知识在课程中的比重,增强理论学习及实践应用的多元性。同时,要注重解决艺术类专业学生科研训练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引导其积极关注和持续跟进学科专业理论的发展动态。二是结合当前高校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以往偏重技能教习的传统方式中贯穿“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注重融入国际化学术视野,厘清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递进关系,构建“‘学—研—导—教’(教师)+‘学—思—践—悟’(学生)”双维度并行的教学共同体,形成复合驱动的教学动力及创新意识。

    其次,培养问题意识。一方面,项目驱动是促进学生形成并增强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程,充分考虑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设计和论证形成与艺术类专业深度融合、与人文学科高度关联的选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发挥线上线下的综合教学优势,既充分运用线上教学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线上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也注重打造区域化、特色化的自主线上课程。例如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学团队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线的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阐释等课程,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区域化特色课程,并系统运用线上课程的优势资源,持续拓展相关专业知识空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该课程基于区域音乐文化视角,经过多年的孵化,形成了以线下专题知识讲授与实践、线上基础知识导学与音乐赏析相结合的岭南少数民族音乐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其从基础内容导读、音乐赏析与体验、线上模块互动这三个方面展开,系统分析和讲授广东、广西、海南三个区域的少数民族音乐。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学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发挥集体授课优势,同时依托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及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的“第二课堂”,使学生通过观察静态展陈、参与动态体验及实践个人创新等,将民族化与本土化音乐有机结合,凸显了区域特色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审美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新型人才。

    最后,发展形成个人潜在的超越意识。构建常态化的人文交流新机制,充分发挥人文交流的育人功能,强化交叉融合的新文科理念,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超越意识的关键,而理论与实训课程群的建立对超越意识的训练尤为重要。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领域)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近年来,该专业依托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以及“非遗”传习进校园等项目的实施,建立起“广西民歌”“广西器乐”“广西戏曲”“东南亚音乐文化”四个主题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群。这些课程群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始终贯穿实践应用的主线,设计主题型的实训工作坊或文科实验室项目,使学生广开视野、集聚能量,其超越意识的内在驱动效应已逐步显现。表1是该校近年来部分专业方向学生获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立项选题。

    表1 广西艺术学院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部分)项目表

    续表

    由表1可见,项目总体突出了专业性、民族性、融合性的特色,专业构成包含了艺术领域的音乐、美术、设计、人文、影视、动画、播音等多个类别,专业涵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既有积淀深厚的传统专业(音乐、美术、设计等),也包含艺术现代发展以来的新兴专业(影视、动画、播音等),专业培养分设在不同的教学单位。一方面,这些创新项目以相关专业理论为研究基础,并充分结合了学生自身的专业特性,项目团队由两个及以上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如“‘变废为宝’百色尾矿库泥再利用项目研究与实践”“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中国故事的IP开发与制作”“‘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东盟民族乐器音色库的制作(广西篇)”等,其初显跨专业、融学科的创新、超越意识,并逐步形成研究团队的专业集群力。另一方面,项目选题及研究规划主要以某一主导专业为基础,其他协作专业在技术综合及复合效应上共同作用,如“广西民族元素结合公共艺术在乡村中的规划传播与再创新”“新时代山歌直播带动乡村电商经济发展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广西‘海丝’文物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等,其集中体现了项目意识的多维超越——包含来自多专业集合的能量超越、研究成果转化的应用超越、服务社会和参与建设的责任超越等。此外,项目成果的应用意识不断凸显,项目聚焦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关注民生业态和乡村建设,团队成员自觉肩负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

    综上可知,基于“三项意识”,深化“产学融合、研创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专业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方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对标新文科的建设要求,将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融入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着力培养实践水平高、转换应用快、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艺术类专业人才。

    注重传承创新、强化优势特色是构建大学内涵式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而特色办学关乎着一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彰显着其使命和担当。强化特色办学是积极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浓厚、特色文化浓郁、开放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内在信念,深刻影响着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份子。深厚且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效点燃和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使其不断开拓创新并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

    其次,坚持特色化办学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同时也是检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地方高校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区域文化建设,充分运用优势学科,将特色化教学作为主要抓手,引导学生参与地方建设和区域性研究专题,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创新思维,吸收地方文化精髓,使理论研究扎进基层,以充分发挥其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的作用。以吉首大学为例,吉首大学地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是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被称为国家“小211工程”大学。该校立足区域特色(湘鄂渝黔边区、张家界武陵源自然风景区、“凤凰”文化特色区)和民族特色(土家族、苗族为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理念,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其中,其研究成果猕猴桃“米良一号”各项指标在2010年就达到了国内猕猴桃优良品种的先进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4]。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实际,遵循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进一步凝练艺术类专业教学的成果特色及其应用价值的独特性。如对于广西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来说,可聚焦岭南区域文化、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中国—东盟国家文化传播等研究领域,充分挖掘艺术资源并与文化产业的应用相结合,提升艺术类学科在服务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等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积极探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

    最后,建设民族特色学科,推动民族(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民族特色学科既有狭义上的“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如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所构建的特色学科,也有广义所指的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民族特色学科”。该学科类型既有民族特色也具有学科优势,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动力和夯实基础,并且对地方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广西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广西的高校可以建设民族特色的艺术学科为载体,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这有利于促进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其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融合的新文科发展格局的形成。

    新文科建设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5]。可见,新文科建设并非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转换,而是在原有的文科范畴和模式上的拓展与提升。具体到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则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优化机制,包括优化评价体系、课程结构、创新平台。这三者相互联系,形成体系,共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首先,优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逻辑设定是培养定位和教学目标的重要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6]。在新文科背景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文科人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优化应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课程类型等分类展开。如艺术理论类专业主要以音乐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等为代表,其专业考试以笔试为主,因此在学习成绩的评价上主要以期末试卷的答分为评定标准,这不利于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对此,首先,需改变“唯一性”的评价标尺或“标准式”的评价结论,如在试题的题型设计上,一方面可加大主观题型(理论辨析题、材料应用题、“开放型”论述等)的比重,以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及其解题思辨;
    另一方面应弱化标准答案的设定,提倡围绕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向性的解答。其次,关于过程评价,可从过程的“两端”着手。一是教师在过程的“起端”设定每阶段(单元)的学习标值,并明确达标要求,学生达成阶段性的目标及对应的学习小结可得到相应的分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在过程临近完成的“末端”,即期末成绩的综合评价或总评成绩计算上,可加大平时分所占的比例,如可将常用的“40%(平时分)+60%(考试分)”的分数比例调整为“40%(考试分)+60%(平时分)”的模式,以强化过程评价。关于“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笔者认为这是应对新文科建设的有力措施。增值评价是随着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评价方式,这一评价基点的设定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健全综合评价”的关键在于“健全”,即除了完善已有综合评价机制,还要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更为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的运用能客观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并通过“增值+综合”的评价杠杆,避免评价趋于僵化。

    其次,优化课程结构。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将艺术类的专业方向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但仍存在过于强调艺术类专业“特殊性”等问题,也因此造成了艺术类专业部分课程“窄化”的现象。鉴于此,优化课程结构势在必行,可围绕“人文通识课为基础,专业系统课为核心,综合应用课为拓展”这一理念展开。具体来说,艺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加大通识课的课程比重,引入跨专业领域的授课内容。这是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人文通识课在文科学习中的重要基础。第二,坚持以专业课程为核心。这是教学的主线和艺术类专业“原理性知识”的支撑,它包含艺术类专业的基础性学识、认知性方法、本质性学理、技术性艺能等重要内容,是培养“精专业、强能力”的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内核。第三,拓展综合应用课程。这里的“综合”包含“小综合”与“大综合”两个概念。“小综合”以大力提倡启发性引导和探讨式学习为教学方式,注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增强其逻辑思辨性,最终通过开放式的考核,如演讲、听辨、写作、创编、表演等组合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大综合”主要是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引入学术前沿知识:一是打破专业理论与创作技能的隔阂,形成专业意识的相互融通;
    二是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使所培养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具有更强的可塑性。

    最后,优化创新平台。创新平台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操训练和应用转换。创新平台的优化应是质量和数量的集成优化。质量优化是围绕培养宗旨,结合社会需求,在原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拓展体系化结构,包括专题性实践课程(“工作坊”训练)、研学性实习课程(社会调研)、竞赛项目式课程(项目导学)、应用创新型课程(“跨学科”课题训练)等。数量优化主要是丰富实践平台的类别,从专业内部向外延伸,由校内向校外扩展,打造协同育人实践创新型平台。具体来说,应加强新文科综合训练,构建“艺术科技+”“文化产业+”“新媒体+”“非遗+”“国际化+”等线上线下的立体平台,多维度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以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核心·双循环·三塑造”:民族地区设计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培养架构为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面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等重要需求,而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设计人才是提高相关领域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即“一核心”;
    无论“双循环”或“双轨道”,还是“双驱动”,都明确指向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强化”,这也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相契合,如打造和运用“艺术+科技”“高校+行业”的协同育人平台,集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塑造”的培养理念贯穿“卓越工匠精神”的创新追求、以问题探究为核心的“学术创意思维”导向、以面向社会需求的“设计服务能力”之“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主线。该成果培育尤其强调校内外平台的“双向”机制,并形成有机互通,以设计创新融入新兴科技产业、积极助力当代实际服务业、推动实现区域和谐和乡村振兴的教学实践为目标,逐步形成了民族设计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产业设计实践开放式教学的人才培养双效提升模式,同时将创新理念的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拓展双向结合、共同推进,从而谋求长久持续的跨越式发展[7]。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科为自治区级特色学科,其依托学校的自治区级数字媒体艺术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视觉艺术创新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协同创新(实验)中心,以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共建自治区级研究生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基地为契机,不断深化产教学融合,与华为UCD中心、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国内高新企业及研究机构搭建了30余个校企、校地、校校实践教学平台,为研究生实践成果孵化与落地提供系统支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促进新兴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十四五”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艺科等教学改革将带动新时代大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新挑战,将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实践性有机结合,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猜你喜欢 艺术类文科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4期)2022-04-15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1期)2020-02-10艺术类专访心得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推荐访问:专业人才 创新能力 艺术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