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析文化生态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3-06-09 08:20: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一然 陈忠平

    (1.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汕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环境健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完善,大众文化发展迅速并在社会文化中占主体地位,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主体部分,对大众文化地位及其作用的提升有着深刻影响。

    (一)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培育文化生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了大众文化水平、增强了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一个概念,是关于文化性质、存在状态的一个概念,表征是文化如同一个体系而存在。”[1]文化生态指“文化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来的具有明显区域和时代特征的整体文化状况”。[2]“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也是在与其他文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流互动中演化发展着,因而,完全可以把文化体系类比为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3]“文化生态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文化的生成、发展与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关系”[4]。以生态的维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化既是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强国背景下全面客观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整体现状的需要;
    也是通过深入探寻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切实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
    是基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多元现实,强化主流文化建设的必须;
    也是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战略意义上不断促进全社会优秀文化产品的充分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文化需求的选择。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系统存在,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

    (二)公共文化服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的文化体制改革部分,首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普及文化知识;
    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6]要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并明确了该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7]

    (三)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一般指一个国家被大多数民众信奉或接受的文化,是大众社会的产物,一般通过大众文化传媒传播和实现。大众文化兴起于现代都市,与大工业密切相关,是以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由民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引导的,具有时尚化运作方式的文化形态,它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及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特点,中国大众文化具有人文化、科学化、国际化、民族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大众文化,是以广大普通人民群众为创造、欣赏和传播主体、以市场为传播动力、以产品为载体、以现代通讯和传媒技术为传播手段的社会文化现象。

    (四)公共文化服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向社会提供的基本的、必需的、必要的公共文化平台和公共文化产品,[8]即公共文化服务。这些平台和产品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文化功能辐射和消费主体的大众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公共文化提供的文化产品属于市场化的大众性消费的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的公共文化平台和产品,及民众的消费和参与过程都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众的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源,大众文化的氛围和大众的文化审美决定或影响着公共文化的发展范围、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

    综上,大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大众文化的基础支撑和主体骨干。公共文化服务担负着主流意识形态赋予的主导和引领大众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随着价值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满足过程已超出了市场供应和消费活动本身,成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和形式,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以主流文化为媒介而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大众服务的背景下,地位更为突出和重要,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政府建设文化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

    1.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走向的主导,具有主体意识形态色彩,担负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功能的主导定位。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了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制度的主导。我国文化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或决定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性质和状态脉络。在制度设计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文化责任的担当。政府必须为民众提供与现实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的文化服务。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了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评价的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标评价体系。包括服务项目内容与标准实施。在社会实践中,文化评价主导是行之有效的主导,对以公共文化为主体的大众文化产生直接的主导效应。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体地位

    公共文化服务在大众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倡导对城乡实现基本文化服务均等覆盖的主体,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主体。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不断满足人民大众基本文化需求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事业的政府主管和单向供给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激励,曾经出现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而服务滞后或缺失的状态。同时,由于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精神性,在社会发展水平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个人发展要求的日益增强而日益强烈。政府必须及时担当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虽然在发达地区,一些民间组织和企业对文化服务进行关注,但体现出自发性、随机性和零散性特点,只有政府主导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城乡大众文化均等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主体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便捷的平台和资源。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城乡基本文化服务均等覆盖中发挥主体作用。城乡的文化资源配置和民众文化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在文化市场发育还不成熟,文化企业在大众文化发展中还不到位的条件下,担当其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服务责任,拟定规划、配置资源、制订标准、搭建社会文化网络。

    3.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对促进文化服务效益的提高起到了主体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制度、有政策、有资源,不等于有效益。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开展,在整个服务体系设计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标准化建设的监督评价体系。包括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并要求各地以国家指标为基本依据,因地制宜,明确分工,规范有序,加强监督,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主体引导作用。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现政府对大众文化支撑的基础地位

    政府对大众文化的支撑地位,主要体现在基础性文化网络平台的提供、专业和文化管理队伍的支撑、基本评价标准体系的支撑方面。

    1.为大众文化提供基础性、全覆盖的公益性文化网络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无论是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等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工程,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基础性的、实现全社会覆盖的公益性文化网络平台。

    2.为全社会提供基本的文化管理与专业服务的人才队伍。配备相应的专业服务和管理服务队伍是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国家对技术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做出了规定,明确加强服务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该领域,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建立培养、使用、激励、评价的相关制度,合理核定编制,加强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理念与业务素质,为大众文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3.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保障。从社会治理的意义而言,监督评价历来是促进文化战略实施和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举措。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下,文化工作的推进必须以强有力的监督评价为保障。

    界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就是明确其功能定位和作用,分析它所处位置上干了些什么,它在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何种功能。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领规范作用

    公共文化都程度不同地体现意识形态功能。由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从形式到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发展趋势的引领,对大众文化发展边界的规范和对公众文化审美观念的引导和培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发展的引领。大众文化是大众创造、传播、欣赏、消费的文化,大众文化创造的环境来自社会的文化氛围,大众文化创造的动力来自民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大众文化欣赏的价值取向来自社会主流价值的导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覆盖性,营造了大众文化创造和传播的氛围;
    而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大众的文化审美取向也取决于文化传统、环境等因素。

    2.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边界的规范。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能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开展运营绩效和社会信用的评估。[9]公共文化通过自身创造、传播先进文化的引领,发挥其占领主阵地,影响和带动民众参与到健康、向上的文化中的作用,通过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设防,杜绝不良文化的传播,起到对大众文化的规范作用。

    3.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主流文化对公众文化审美的引导。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育人。在思想道德、政治信念及基本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育人功能,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是文化审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活、文化审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会影响社会和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社会文化氛围和文化选择的共同意志的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的过程中通过先进性、时尚性、高雅性文化消费和熏陶,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能力水平。

    (二)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对大众文化的支撑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从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体系建设、保障措施建设围绕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求提供支撑。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大众文化提供平台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文化服务水平总体相对低下,特别是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的背景下,同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条件下,文化的投入短期内并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由于该体系的建立,大众文化具有了发挥骨干作用的文化平台,成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设施。

    2.公共文化产品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文化消费的支撑。文化服务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化设施和传播媒介都为内容服务,而文化产品是文化内容的基本载体。反映审美追求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是灵魂的支撑。同时,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送戏曲、送书籍等,逐渐从送什么看什么,进展到订单式服务,点什么送什么,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基本、普遍的文化消费支撑。

    3.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大众文化提供管理支撑。专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成为了支撑大众文化最基础、最骨干的专业队伍,他们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会直接地影响大众文化的走向和面貌。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也吸引了一些志愿者加入了服务队伍,在体系中闪耀奉献文化光辉,他们和专业管理人员共同成为了大众文化管理的支撑力量。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国家对大众文化需求的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国家对大众文化需求保障的命题,是基于公共文化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保障。

    1.公共文化服务为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公众的文化权利,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权利之一,也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度提升的重要条件。同时,相对均等的文化权益保障,也是有效提升全体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社会条件。[10]

    2.公共文化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保障。在当前社会的发展阶段,主要呈现为业余文化生活和休闲旅游等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了多数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的问题。图书馆能为学者提供读书和上网浏览,文化馆为玩者提供跳舞、唱歌、表演、娱乐的去处。各个地区结合旅游资源而拓展的特色文化服务也为百姓解决了旅游休闲的去处,为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提供追求精神享受的条件。

    3.公共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消费提供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覆盖了图书信息阅览、戏曲、歌舞、影视欣赏等方面,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各地方政府出资组织创作、编排和购买民众欢迎和喜爱的文化产品,并采取送戏、送电影、送歌舞下乡等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中国大众文化的主流特色

    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现象,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中国模式、社会公益性育人、文化传承的民族特色等方面。

    1.体现中国模式特色。大众文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对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是制度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主要由供给模式、支出模式、消费模式、增长模式构成。供给模式指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提供模式,包括制度安排、政策制定、产品生产与提供等。支出模式是资金提供和分担模式,效率型和二者兼顾型,我国目前是把公平放在首位。增长模式是根据公共文化的优先增长领域划分的。其次是保障模式。最后是价值取向模式,即把社会效益,即公益性的育人价值放在前位。大众文化的发展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文化消费行为,而是参与社会、政治的重要渠道。

    2.体现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优先的特色。党和国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重视社会效益和育人效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育人特色。

    3.中华文化传承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民族性,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创造。

    综上所述,文化生态是在当今中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文化发生和存在的状态,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相对应的文化构成状态。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主体部分,深刻影响着大众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服务体系服务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中国交通信息化(2022年5期)2022-07-23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小作家报·教研博览(2021年26期)2021-09-10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浅析“大众文化”西部论丛(2018年9期)2018-09-04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推荐访问:文化 大众 浅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