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政校企合作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

    时间:2023-06-07 18:15: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姚锦欣

    (一)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动力,也是国家竞争优势达成的核心要素之一。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优秀代表,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①,在推进技术研发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此,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②

    (二)技能人才供需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能中国行动工程,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就业人口总量为7.47亿人。其中,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6000万人③。然而,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我国现有的技能人才队伍还未能有效满足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总量比例和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均不高,分别仅为26.77%和30%,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仍比较突出,存在规模数量与技能储备不足、技能供给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一)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职业院校作为劳动者技能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是影响技能人才供给的核心主体。然而,很多职业院校未能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未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第一,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劳动者技能经验累积需要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和操作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技能知识学习与技能经验累积是前后连接、循环往复的紧密序列。然而,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由于受制于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现行的职业教育多以技能理论学习为主、生产实训为辅,两者尚未形成有机互动,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和技能匹配度有待提高。

    第二,职业教育理念偏功利。我国职业教育公共性质较强,多以可迁移的通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主,只能满足企业一般性技能需求,未能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生产工艺改造所要求的专用技能需求。此外,由于社会大众对学历文凭的偏好,使得部分职业院校为了迎合劳动者学历提升的社会需求,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偏重于学历提升,偏离了培养技能人才的使命要求,从而影响了技能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模数量、质量和结构。

    第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待完善。由于受到招生指标、现有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职业院校不能根据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对不同岗位(工种)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技能人才培养数量规模和质量结构,无法快速响应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需求,没有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

    (二)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是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同时也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者。但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仍普遍存在“政校热、企业冷”的情况。一方面,由于技能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企业自身培养能力不足,更多偏向于短期内从外部获取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人才培养经费有限,开展技能人才培养需投入导师成本、设施设备占用成本、试错产生废品成本等大量培养成本,还存在因企业间挖人行为和企业员工高流动性而产生沉没成本,直接削弱了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投资意愿。

    (三)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及待遇偏低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许多技能劳动者未能通过技能要素获得与自身技能价值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相当的社会地位及待遇,使得技能人才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较低。另一方面,现行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全面实现均等化,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与获取主要还是以户籍为依据,但“重学历轻技能”的城镇落户门槛,使得很多技能人才难以在就业地落户,未能充分享受住房福利、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资源及相应服务,削弱了劳动者技能累积和技能供给的意愿,最终影响劳动力市场整体技能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

    (四)技能人才认证体系不健全

    在劳动力市场上,技能认证是价格信号,它是劳动者技能资本获得市场回报的直接指引④。对于企业而言,劳动者所持有的技能认证证书代表的是劳动力技能价值;
    对于社会而言,技能认证证书是技能人才身份证明。有效互认的技能认证机制是保障技能人才充分享受相应的公共资源服务和企业薪资待遇的前提,对于提高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降低企业重复培训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职业标准作为技能认证体系的核心,对技能人才培养、技能认证起着导向作用。而现行的技能认证体系效力不足,不能有效反映劳动者技能水平是否达到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未能很好地发挥劳动力资本价格信号作用,企业不会因为劳动者持有国家颁发的技能认证证书就直接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
    政府部门对于企业或行业技能认证同样持怀疑和谨慎态度,一般不会直接将其作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依据,影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涉及政府、企业、院校、社会等多方主体,同时涉及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配合、社会参与等多方联动,密切协同、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一)构建产教评融合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1.建立互通互认的技能认证体系

    一是加强职业标准建设。通过政企协多方联动、深度合作,加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提升为根本的职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标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素质能力要求,及时调整职业标准。充分发挥职业标准的导向作用,将职业标准作为匹配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依据,使其成为指导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工作的“指挥棒”,贯穿于技能人才技能成长和职业发展全过程。

    二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进行有效认证。将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贯穿技能人才从院校培养到企业用人、再到职业发展全过程,用于检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企业技能人才搜寻、培养及使用成本。同时,将技能人才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劳动者技能价值的重要参考以及技能资本获得市场回报的直接指引,对内与企业薪酬待遇制度衔接,对外作为技能人才获得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重要依据,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2.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院校、企业共同承担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通过加强培养工种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提升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通过深度整合企校场地设备、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建立校企培养双基地、双导师制度,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培养模式,开展定向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效能。通过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项目,实施产学研联动,深化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拓展校企合作范围,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3.建立劳动者技能成长档案

    积极探索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借助数字技术,建立互联互通的、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的职业技能成长档案,对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技能经验累积、技能发展轨迹、技能水平认证等进行记录,为实现技能储备、技能迁移、职业晋升、岗位转换等提供路径指引,提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探索建立技能学习成果积累认证制度,构建完善为终身学习服务的考核评价、资格认证、就业服务和绩效评估体系,使劳动者各阶段的学习成果得到全社会认可和应用,减少不必要的技能重复培训,促进劳动者技能经验有效累积。

    4.建立技能人才供需动态监测分析系统

    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动态收集发布产业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以及院校与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供给情况,促进技能人才供需有效匹配。同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分析各地区、行业、专业领域、岗位工种等技能人才供需情况,预测预警行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供求情况,引导企业、院校、劳动者强化技能储备,促进产教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技能人才供需匹配效能。

    (二)激发技能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

    1.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户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问题,关涉技能人才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技能人才职业选择和队伍稳定性。为此,要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改革力度,转变现有以户籍为主要依据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获取方式,加大技能要素和技能价值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中比重,为技能人才长期潜心学习、提升技能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2.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政府、企业、协会、院校、社会等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同时,还应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选树技能典型,加强宣传报道,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改善技能人才的现实境遇,从而形成技能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获得、社会上有地位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人才选择技能成才、技能兴业、技能报国之路。

    3.完善职业保障制度

    技能培养本质上是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关联性是重要因素。企业能否与劳动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并提供稳定且与岗位技能提升密切相关的薪酬保障制度,是劳动者和企业双方愿意为技能累积尤其是企业专用技能累积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成本等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企业应当通过增强职业保障的确定性和职业发展的预见性,让技能人才对职业有明确的收入预期、稳定的职业岗位保障和通畅的发展晋升通道,增加职业吸引力,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更多的劳动者潜心专用技能累积与技能提升。

    4.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其未来职业前景和投资回报是劳动者选择技能成长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企业要建立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纵向延伸职业技能发展阶梯,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现有的职业天花板;
    横向贯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等职业转换通道,为技能人才发展提供职业转换的隐形门。

    注释:

    ①祖任平:《锻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技能大军——我国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述评》,《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2 年第4 期。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第3 版。

    ③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2022 年第3 期。

    ④王星:《走向技能社会:国家技能形成体系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 年版,第236-262 页。

    猜你喜欢 劳动者技能人才 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致敬劳动者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8劳动者新农村(浙江)(2022年5期)2022-05-19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劳动技能up up!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5期)2018-06-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秣马厉兵强技能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拼技能,享丰收学苑创造·A版(2017年6期)2017-06-23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新时代 技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