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考虑落石入射能量-角度-位置的棚洞结构精细化动力响应研究*

    时间:2023-05-31 18:15: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 星 梅 华 覃 维 王 庆

    (1.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西安 710065;

    2.中交集团山区长大桥隧建设技术研发中心 西安 710199;
    3.湖南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衡阳 421002;

    4.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64)

    落石灾害是我国三大地质灾害之一,落石冲击棚洞结构力学响应机制、新型耗能减震棚洞已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课题。

    文献[1-5]聚焦落石冲击风险评价、冲击力、耗能减震棚洞展开研究。文献[6]联合采用型钢、钢丝网构建柔性棚洞,通过实验验证其防护效果。文献[7]通过型钢搭建棚洞支架,采用轻钢夹EPS构建顶板,依托数值模拟验证其防落石冲击效果。文献[8]基于理论推导对比传统棚洞与减震棚洞对落石冲击能量耗散效果。文献[9]依托数值模拟揭示传统棚洞与柔性棚洞耗能减震特性。文献[10]采用数值模拟探究砂土-EPS复合垫层耗能减震特性。

    本文以某高速公路Y隧道洞口工程为依托,拟开展下述工作:①基于LS-DYNA建立三维棚洞计算模型,揭示棚洞整体、分部结构冲击应力扩散规律,定量探究顶板、立柱结构特征单元应力、位移变化趋势;
    ②分析落石入射能量、角度、位置对棚洞结构受力影响。

    某高速公路Y隧道洞口呈沿河傍山状态,全貌见图1。区域地层为古生界泥盆系中统大枫沟组(D2d)、石家沟组(D2s)和志留系下统梅子垭组(S1m)。区域内岩层地质条件较差,岩层倾角65°~75°,属中等地应力状态。洞口仰坡高约60 m,左侧边坡高约280 m,坡面倾角接近直立,坡体表面覆盖松散堆积层,上部存在部分风化裸露岩块。经现场勘查,沿洞口160 m为设计构建棚洞结构区间。

    图1 Y隧道洞口全貌

    2.1 确定本构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各结构调用SOLID164单元,落石采用RIGID刚体模型,棚洞顶板采用HJC材料模型,顶板上部缓冲垫层材料本构模型采用D-P屈服准则。

    D-P准则屈服函数如式(1)。

    (1)

    式中:I1为应力状态第一不变量;
    J2为应力偏张量第二不变量;
    α、k为系数。

    I1=σ1+σ2+σ3

    (2)

    (3)

    α、k与c、φ之间关系为

    (4)

    (5)

    式中:c、φ之为土体黏聚力与内摩擦角(°)。

    2.2 几何尺寸与材料参数

    隧道洞口拟建棚洞结构设计净高8.5 m,净宽10.7 m,顶板厚0.8 m。立柱、侧墙下端布设扩大基础,二者通过横向系梁连接,系梁横截面尺寸1.0 m×1.2 m。侧墙基础下部1.5 m×5.0 m范围采用锚杆注浆进行加固。立柱基础下部采用C20混凝土浇筑1.5 m×3.0 m条形扩大基础。侧墙与后部山体间采用C15片石混凝土回填,回填高度为3 m。顶板上部采用砂土垫层回填,板内配筋率为3.8%,按等效配筋原则考虑,其弹性模计算方法见式(6)。

    (6)

    式中:Ec、Er、Eg分别为素混凝土、钢筋、钢筋混凝土等效弹性模量,MPa,Ac、Ar为素混凝土、钢筋截面积,m2。

    棚洞计算模型涉及12种不同材料,计算参数见表1,计算模型见图2。

    图2 落石冲击棚洞计算模型

    表1 计算模型参数表

    3.1 棚洞整体力学响应

    落石以24 m/s速度进行冲击,棚洞结构力学响应机制见图3。由图3可见:

    1)落石冲击0.01 s时,冲击位置正下方处顶板形成应力集中,并逐步向外震荡扩散,图3a)。

    2)至0.02 s,冲击应力已扩散至立柱结构上端,并在立柱上端内侧、顶板腹部中心两处形成应力集中,图3b)~c)。

    3)考察图3c)~f),冲击应力在棚洞顶板内部通过震荡进行耗散与扩散,棚洞分部结构对冲击能量进行逐步吸收。

    图3 棚洞整体结构动力响应

    4)侧墙基础左侧与系梁连接,且其下部为1.5 m×5.0 m注浆加固区,墙后为C15片混凝土回填,故顶板侧墙、侧墙基础应力水平均较低。系梁为水平受力构件,其内部应力亦较低。

    3.2 分部结构力学响应

    图4~8为落石以24 m/s进行冲击,棚洞顶板、立柱、立柱基础、侧墙基础、系梁在0~0.06 s内应力分布云图。

    图4 顶板应力分布(单位:Pa)

    图5 立柱结构应力分布(单位:Pa)

    图6 立柱基础应力分布(单位:Pa)

    图7 侧墙基础应力分布(单位:Pa)

    图8 横向系梁应力分布(单位:Pa)

    综上可见,在落石冲击作用下,棚洞顶板腹部正中单元、立柱上端内侧两处属应力集中区域,加固设计时需重点考虑。落石冲击棚洞结构具备“就近伤害”“瞬态脉冲性”“滞后性”“逐级衰减”特点。

    4.1 冲击能量敏感性分析

    4.1.1缓冲垫层侵彻深度

    图9为落石以8,12,16,20,24 m/s冲击棚洞时,垫层冲击坑内正中单元位移变化曲线。

    图9 落石侵彻垫层深度

    由图9可见:

    1)侵彻深度以近抛物线形式增加至峰值,分别可达:0.476,0.395,0.316,0.238,0.152 m。

    2)因垫层土体具弹塑性特征,冲击坑增至峰值位移后产生少许回弹形成最终深度,分别为:0.447,0.361,0.282,0.230,0.124 m。

    4.1.2落石冲击加速度

    图10为不同冲击速度下,落石冲击加速度变化曲线。

    图10 落石冲击加速度

    由图10可见:

    1)0.004~0.008 s时,各曲线以剧烈震荡趋势增至峰值,分别为:1 370.6,1 193.4,862.6,508.9,357.2 m/s2。

    2)0.008~0.015 s期间,加速度值迅速降低。至0.015~0.045 s时,曲线逐步减小至0。

    4.1.3顶板腹部正中单元应力

    图11为不同冲击速度下,棚洞顶板腹部中心单元应力变化曲线。

    图11 顶板腹部正中单元应力

    由图11可见:

    1)0~0.015 s期间,各工况应力曲线呈快速上升趋势并达到峰值状态,0.015~0.020 s时应力快速下降,0.020~0.060 s应力逐步下降至0。

    2)冲击能量越大,顶板单元峰值应力水平越高,值依次为:2.984,2.211,1.675,1.252,0.779 MPa,峰值应力时间亦越提前,值依次为:0.013 2,0.015 6,0.016 8,0.019 2,0.020 4 s。

    3)C30混凝土抗拉强度为1.78 MPa,冲击速度>20 m/s时,顶板被冲切破坏。

    4.1.4顶板腹部正中单元Y位移

    图12为不同冲击速度下,顶板腹部正中单元Y向位移变化曲线。由图12可见:

    图12 顶板腹部正中单元Y向位移

    1)冲击能量越大,顶板腹部单元Y向位移越大,曲线震荡越明显,值依次为:-1.732,-1.400,-1.097,-0.805,-0.618 mm。

    2)冲击能量越大,达到峰值位移时间越迟,依次为:0.016 8,0.018 0,0.019 2,0.022 8,0.033 6 s。

    4.2 结构单元位置敏感性分析

    选取棚洞顶板、立柱结构5个特征单元进行分析。顶板特征单元1位于立柱上端托梁处,单元2位于冲击正下方处腹部,单元3位于顶板弯曲起始处,单元4位于弯曲段1/2处,单元5位于弯曲段1/4处。立柱结构单元1位于立柱上端内侧,2毗邻于1,3位于立柱内侧正中,4、5位于立柱下端外侧,其特征示意见图13~14。

    4.2.1顶板腹部单元应力

    图15为落石以24 m/s冲击棚洞,顶板特征单元应力变化曲线。

    图15 顶板特征单元应力(24 m/s)

    由图15可见:

    1)各特征单元应力以各自规律发展变化,但具一定程度同步性,即落石冲击后,各应力均快速上升,继而逐步震荡并趋于0。

    2)单元2位于落石冲击正下方,应力值最大且峰值应力时间最短,曲线震荡最剧烈。反之,单元5应力水平及震荡幅度最低。

    3)单元1、3、4分别位于冲击位置两侧与顶板弯曲段1/4处,应力值及震荡幅度相对较低。

    4.2.2顶板腹部单元Y向位移

    图16为落石以24 m/s冲击棚洞,顶板特征单元Y向位移。

    图16 顶板特征单元Y位移(24 m/s)

    由图16可见:

    1)各特征单元Y向位移变化规律较一致,即冲击后先快速增加,继而震荡衰减。

    2)单元2位移最大且最快形成峰值,其在0.015 6 s便形成位移-1.725 mm。

    4.2.3立柱结构特征单元应力

    图17为24 m/s冲击速度下,立柱结构特征单元应力变化曲线。

    图17 立柱特征单元应力(24 m/s)

    由图17可见:

    1)2、4号特征单元峰值应力有整体较高且曲线震荡剧烈,分别为2.477,2.188 MPa,超过C30混凝土受拉强度极限值,且二者峰值应力时间最短,为 0.016 8,0.019 2 s。

    2)单元1、3位于立柱端头、内侧中心,应力水平较大,分别在0.026 4,0.038 4 s时达到0.673,0.506 MPa。单元5处于立柱最下端,应力水平偏低。

    4.2.4立柱结构特征单元X向位移

    图18为24 m/s冲击速度下,立柱特征单元X向位移曲线。由图18可见:

    图18 立柱特征单元X位移(24 m/s)

    1)单元1、2位于立柱上端,位移值较大为-1.195,-1.148 mm,且二者峰值位移时间最长。

    2)单元4、5处于立柱下端,峰值位移、峰值位移时间均较小,为-0.155,-0.087 mm。

    4.3 计算结果验证

    文献[11]基于试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若落石直径为1.0 m,质量为1 039 kg,下落高度由5 m增至20 m时:

    1)落石最大冲击力由279.16 kN增至74.95kN,落石冲击力与下落高度呈正相关。

    2)最大冲击深度由-0.151 m增至-0.282 m。最大冲击深度与下落高度呈正相关。

    3)棚洞顶板Mises等效应力从0.779 MPa增至2.648 MPa,Mises等效应力与下落高度呈正相关。超过C30极限抗拉强度1.78 MPa。上述研究计算所得结果与规律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互吻合。

    落石冲击棚洞往往携带一定入射角度,考虑0°,15°,30°,45°,60°入射角。图19为冲击入射角示意图,图20为60°入射角时垫层土体应力分布。

    图19 入射角示意图 图20 入射角度为60°(单位:Pa)

    图21为60°入射角时,不同冲击速度下顶板腹部正中单元应力变化曲线(限于篇幅,0°,15°,30°,45°入射角计算结果不再赘述)。

    图21 顶板正中单元应力(60°入射角)

    由图21可见,入射角由0°增至60°,单元应力逐步降低,应力曲线震荡幅度逐步放缓,曲线形式变化越来越明显。

    图22为不同冲击速度-入射角度下,棚洞顶板腹部正中单元峰值应力统计结果。

    图22 “冲击速度-入射角度”单元峰值应力

    由图22可见:

    1)冲击角度一定时,随着冲击速度增加,单元峰值应力呈近线性增加趋势。

    2)针对不同冲击速度,单元应力与0°入射角相比,15°时变化不大,30°时有一定差异,45°时变化较大,60°时变化很大。

    3)入射角越大、冲击速度越大,侵彻深度曲线形变亦越明显。

    图23为60°入射角时,不同冲击速度下侵彻深度变化曲线(限于篇幅,0°,15°,30°,45°入射角计算结果不再赘述)。

    图23 落石侵彻深度(60°入射角)

    由图23可见:

    1)入射角为0°~60°时,侵彻深度曲线快速增加至峰值,产生少量回弹后趋于平稳。

    图24为不同冲击速度-入射角角度下,落石冲击侵彻深度峰值统计结果。

    图24 “冲击速度-入射角度”侵彻深度峰值

    由图24可见:

    1)入射角一定,侵彻深度峰值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呈现近线性增加趋势。

    2)入射角由0°增至15°、45°增至60°时,侵彻深度峰值变化较小,由15°增至30°和由30°增至45°时侵彻深度峰值变化较大。

    落石冲击棚洞顶板位置亦属随机行为,选取图25中5个特征位置进行考虑。图26为冲击5号位置棚洞结构内部应力。图27为落石冲击5号特征位置后,不同冲击速度下,顶板腹部单元最大应力变化曲线(限于篇幅,1、2、3、4号冲击位置计算结果不再赘述)。

    图25 特征冲击位置 图26 5号位置棚洞结构内部应力(单位:Pa)

    图27 顶板单元最大应力曲线(5号位置)

    由图25、26、27可见:

    1)各应力曲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短时间内先增至峰值,继而以震荡形式逐步衰减至0。

    2)1号位置曲线应力最大。4号应力曲线形状变化较大,5号位置应力曲线变化很大。

    图28为不同冲击速度-冲击位置下,棚洞顶板峰值应力统计结果。

    图28 “冲击速度-冲击位置”顶板峰值应力

    由图28可见:

    1)冲击位置一定,顶板腹部单元最大应力曲线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呈近线性增加,各特征位置峰值应力增幅速度基本一致。

    2)冲击速度达到24 m/s时,顶板腹部最大应力水平满足:1号>4号>2号≈3号>5号,可见棚洞顶板纵向中心线将是结构薄弱环节。

    3)以22 m/s速度冲击立柱上方区域时,结构处于危险失效状态。2、3号位置安全性略高于1、4号位置。以24 m/s速度冲击5号位置,结构仍处于安全状态。

    1)落石冲击位置正下方处顶板腹部单元、立柱上端内侧均处于应力集中状态,易发生受拉破坏,需着重进行加固设计。冲击能量呈现“就近损伤、瞬态脉冲性、滞后性、逐级衰减”扩散规律。

    2)落石侵彻垫层深度、冲击加速度,均与冲击速度呈近似正相关。立柱结构呈现“8”字形受力状态,立柱上端内侧、下端外侧呈现较强受拉状态。冲击入射角越大,侵彻深度、顶板应力值越小。不同落石冲击位置,顶板腹部单元最大应力与冲击速度呈近似正相关。

    3)冲击速度<18 m/s时,无论冲击顶板任何位置,结构均处于安全状态,冲击速度>18 m/s时结构逐步失稳。现场可尝试构造“砂土-EPE-EPS-顶板”复合棚洞,亦可研发多级吸震拼装式耗能减震棚洞。

    猜你喜欢 落石入射角立柱 崩塌落石冲击埋地输气管道数值模拟研究化工设计通讯(2022年7期)2022-08-11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立柱挠度影响因素试验分析及其仿真矿山机械(2022年5期)2022-05-19年久公路护栏立柱埋深无损检测精度控制研究湖南交通科技(2022年1期)2022-04-14落石撞击下钢混组合梁桥上部结构动力响应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2021年6期)2021-12-14八旬老者 文化养生——记85岁北大老学长陈立柱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不同典型形状落石冲击砂垫层试验与量纲分析*爆炸与冲击(2021年7期)2021-07-30光通过平行玻璃砖侧位移大小的分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14期)2021-06-20光束通过三棱镜的偏折情况再探讨*物理通报(2020年2期)2020-05-18基于计算模拟的危岩落石危险性研究新生代(2019年16期)2019-10-18五台山掠影记者观察(2019年1期)2019-04-04

    推荐访问:响应 精细化 能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