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机制构建研究

    时间:2023-06-18 13:4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秦 瑜,袁春剑

    (1.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2.贺州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贺州 542899)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历史的学习和总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把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历史学习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021 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之际,全党全社会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各高校也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使广大学生深受精神洗礼和思想教育。为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践行青年担当,2022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出,“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1]。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2]。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探寻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成为目前高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议题。

    当前,国内学界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研究,主要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解读、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义、现实困境、原则方法、具体路径等问题展开探讨,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系统了解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目前学界对如何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长效机制鲜有系统探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状况,遵循学生知、情、信、行的认知规律,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长效机制,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以期提升思政课以史育人的实效性。

    理性认知作为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首要因素,“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规律认识事物,是对认知对象系统的、整体的和本质的认识”[3]30。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前提在于构建理性认知机制,即在系统分析党史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历史规律,科学辨析历史的主流本质,深化历史认知。换言之,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党史的理论内涵,引导学生形成对党史整体的、准确的认知。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遵循“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既要发挥其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中的主导作用,也要基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完善党史研学机制,提升理论说服力

    百年党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将其融入思政课是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一大挑战。近年来,教育部要求“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4]9,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虽然得到迅速扩大,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史学素养成为影响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倍加重视教育者的能力素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

    第一,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夯实理论之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5]12党和国家之所以能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制胜密码就在于重视学习并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正因如此,习近平强调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学党史,而且要经常学党史。显然,重视学习党史,把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不仅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更应是作为党史主要传授者的思政课教师的义务和基本要求。一方面,党史承载内容较多,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依靠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在给学生“一碗水”之前,要先具有“一潭水”;
    另一方面,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学习科学理论相结合。“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6]12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学懂弄通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和党的创新理论,方能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对此,思政课教师可通过个人自学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身学识素养。除了思政课教师个人要经常学习党史相关文本之外,高校还应通过集中教育方式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有关党史教育培训,开展党史专题讲座、专家辅导、同行交流等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搭建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史学素养,夯实理论根基。

    第二,健全研究机制,增强理论阐释能力。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要做到“潜心问道”的要求。所谓“潜心问道”,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传播真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向学生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历史规律。例如,思政课教师如何向学生讲明白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等等,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对党史相关问题有一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理阐释。相反,思政课教师如果缺乏科研积淀,教学没有学理支撑,思政课堂“抬头率”可想而知。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健全研究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学术研究,推动党史研究成果转换成教学资源,为讲好道理提供学理支撑,实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学术话语转化成教学话语。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要达到“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的目的,不仅需要增强对党史相关问题的理论阐述,还需要将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讲清讲透党史蕴含的历史规律,不断增强理论的穿透力、说服力,推动党史进学生头脑。

    (二)构建主体动力机制,强化思想引领力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7]21这为教师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简而言之,思政课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实际,构建主体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化理论武装。大学生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是主体性作用发挥的最集中表现,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也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遵循“学史明理”的目标要求。“学史明理”就是要把学习党史同加强理论武装相结合。大学生只有真学深悟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历史现象、洞察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读书活动,就有助于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但大学生还要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8]。把理论武装贯通于党史学习教育中,方能达到统一思想认识,增强理论认同。

    第二,强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力,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是让学生处于自发学习状态,而是要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复杂,大学生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对象之一,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一些缺乏理性甄别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识误区。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打着“重评历史”“反思历史”的幌子来曲解历史真相,企图混淆视听,从而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能否凝聚青年学子的思想共识,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涉及评价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认识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以及党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曲折等重点难点问题。一些敢于质疑的学生还会将党史事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提出尖锐敏感问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6]25。党史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资源,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精选党史素材,以翔实的史实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挑衅,揭露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同时,要避免单纯的历史叙述,要结合社会现实,善于捕捉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在答疑解惑中,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提高其明辨是非的洞察力。

    积极的情感会诱发主体对客体内在的精神和特质的追求、模仿,从而内化为主体的行为目标,为自身发展提供驱动力,这一心理过程即为情感认同,而“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9]117。因此,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仅有理性认知是不够的,必须注重情感育人,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善于发掘党史中最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精神价值,既要延拓、净化网络思想阵地,也要坚守校园主阵地,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红色精神家园。

    (一)构建红色精神激励机制,激发情感共振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惯于理论灌输,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太“高大上”,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将其视为无用之学。因而回应并解决学生需求,成为破解思政课陷入“空洞化、边缘化、标签化”等困境的突破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一踏入校门就面临着高压力、“内卷化”的社会境遇,部分学生难免产生精神困惑和焦虑感。加之,“丧文化”“佛系”“躺平”等亚文化在多种媒介的渲染下,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被其接受、认同,消解其应有的奋斗精神,所以,选择“躺平”、做“佛系青年”,成为部分大学生抵抗外界压力、逃避责任担当的理由。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重任,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增强责任意识,消解精神动力不足的“肌无力”困局。因此,融入思政课中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现实境遇,构建红色精神激励机制,以史明志,激励担当。这就要充分挖掘蕴藏于党史中的精神价值。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精神塑造史,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孕育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资源能为构筑大学生红色精神家园提供丰富滋养,是砥砺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的不竭精神动力。这些精神对大学生来说,并非是抽象的概念,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还要学会讲好党史故事,以史育情,厚植大学生“国之大者”的情怀。习近平强调,思政课就要讲好故事,“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6]26。这为教师如何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引。故事是传递情感的载体,讲好故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把抽象的精神具象化为鲜活生动的故事,利用跌宕起伏的情节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故事与道理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所以讲故事只是手段,启人悟“道”才是目的。比如,讲述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故事,不应只是停留在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浅层描述,而是要提炼其中富有价值的精神品质,汇聚红色精神激励,激发大学生效仿意愿和情感共鸣、共振,从中汲取精神动力。

    (二)健全网络红色舆论引导机制,凝聚情感正能量

    网络红色舆论引导机制是指借助网络新技术,将有关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融入网络生活,引导规范其网络舆论,促进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
    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
    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10]20新时代大学生是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数字原生代”,既是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的主要群体,但也是极易被网络负向舆论裹挟的主要对象。因而,要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大增量,引导大学生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固守、扩大红色地带,挤占、覆盖黑色地带,转变灰色地带。

    第一,用活新媒体技术以建构大学生红色集体记忆。党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但由于新时代大学生所处环境与革命、建设年代相去甚远,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苦难生活的磨砺,这些集体记忆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尘封于文献资料且碎片化的历史知识。如不消弭因时空隔阂造成的集体记忆淡漠,筑牢历史记忆,则会导致集体失忆,甚至酿成忘记历史的悲剧。新媒体技术发展为穿越时空场域再现历史、建构集体记忆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抓住大学生喜欢从网上获取信息这一特点,善用微信、微博、抖音、B 站、知乎、快手、小红书等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媒介,再现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并对其进行多元表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分享转发,再经由媒体的“裂变”式传播,最终增强学生的历史情感和集体记忆。

    第二,增强网络发声能力,涵养大学生网络空间精神家园。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拓展了传播平台,创新了学习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另一方面,由网络媒介催生的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侵蚀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人人皆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一些自媒体“唯流量论”,为迎合学生猎奇心理以攫取这一庞大群体带来的流量,或通过戏说党史内容、恶搞红色经典、丑化英烈等方式引发关注,或通过把奇闻轶事包裹成红色宣传以博人眼球,“低级红、高级黑”现象时有出现,致使网络空间低俗之风有所抬头,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和良好社会风尚,由此可能消解部分学生的崇高精神。对此,思政课教师要扮演好网络舆论“把关人”的角色,针对网络负向舆论,要及时、主动发声,科学分析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认知,提高网络舆论辨别能力。同时,还应主动设置党史议题,抢占舆论高地,引导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清朗网络空间。此外,善用“网言网语”生动诠释党史人物故事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内涵,传递网络舆论的情感温度,引发亿万青年网民的情感共鸣,凝聚起青春正能量以破除网络泛娱乐化的影响。总之,网络时代要求思政教师“与网俱进”,方能坚守、扩大红色地带,涵养学生网络空间精神家园,使正史成为青年学生的共识。

    (三)优化校园红色文化熏陶机制,营造沉浸式情感体验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既要拓展网络新阵地,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也要立足于校园主阵地,优化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188大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熏陶下,其言行举止、人格塑造、道德情操、志趣追求等方面均会潜移默化地深受影响。正是基于环境育人这一重要作用,习近平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2]。由是,应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第一,优化校园人文景观设计以凸显党史学习教育内涵,实现熏陶教化。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设计具有思政育人的作用,折射出该校的精神高度。因而可以把党史中的重要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精神谱系等内容以雕塑、石刻、展板、标语等形式布设在校园里的主要角落,使每一处景观都折射鲜活的红色故事,校园处处洋溢着红色的气息。这既能提高学校的文化内涵,也能使学生浸润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濡染红色文化,实现熏陶感染,进而增进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体验,并在体悟中将其转化为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

    第二,创新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在共情体验中升华情感认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开展格调高雅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能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无形中塑造学生高尚理想情操和行为规范,并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情与共鸣,升华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如各高校可以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VR 学党史”、党史知识竞赛、党史情景剧、红色经典作品诵读、红色故事会、红色歌会等系列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特别是越来越多高校运用VR 技术与党史学习教育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参与拍摄中创作新颖独特的“VR 学党史”系列作品,从而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模式。这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沉浸式参与体验中更能感受红色文化的永恒魅力和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引发其共情心理与深化认同,从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3]323共同的信仰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因而,“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4]44。习近平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5]519所以,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必须构筑信仰机制,通过纵横比较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涵育政治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实际上已体现在思政课教材中,这需要各门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协调分工,各有侧重,避免在教学中过多重复同一主题和赘述相同内容。

    (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政治信仰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6]15正是因为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思想武器、坚守这一科学信仰,支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劈波斩浪、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凝心聚力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追求者,而政治上的坚定需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信笃行之上。这就需要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尤其是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重大事件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一时间,“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人鼓吹中国也将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倒下,种种杂音可能会冲击一小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信心,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7]8。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坚守这一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18]63,从而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学生“知之真则信”。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共产主义远大而渺茫”的错误思想,可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特别是在讲授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可将党史中有关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充实到该章节,带领学生品味“信仰的味道是甜的”,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道阻且长,但只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终将在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中行则将至。

    (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才取得的伟大成就。“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3]36这份高度自信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思政课教师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历经四十多年的实践探索独立自主走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将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优劣对比,激发学生筑牢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立足时代之基,破解时代难题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遵循“两个结合”的前提下,回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从而有效解答学生的理论困惑,坚定理论自信。要讲清楚“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根本的竞争”[19]119,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最根本原因在于建立和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通过中西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等典型事例,使学生深刻体会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 个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而坚定制度自信。通过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党史中内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的生动故事和蕴含的伟大精神,厚植学生更深沉和更持久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总之,通过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定历史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懈探索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担负起这一重大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首要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18]3。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0]7。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奋斗史,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度关联。因此,在该课程中可从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新旧中国面貌的鲜明对比和从百年党史形成的伟大奋斗精神中,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祖国的历史信心,以坚定其历史自信。

    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的四个历史阶段及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实现的“四个伟大飞跃”,并结合具体的史实阐释清楚党的百年奋斗的“五个历史意义”,知道“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还要讲清楚“十个坚持”是党经过百年奋斗积累的历史经验,是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如何继续成功的制胜法宝,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此外,善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展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信心。通过讲清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时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两大奇迹”,彻底扭转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通过新中国成立后改天换地的历史性巨变,使学生体会新中国各项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坚定对党的领导和国家的信心。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18]72,这就需要教师弘扬百年党史中形成的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以克服前进道路上难以预测的艰难险阻,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学史重在力行,就是要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自觉地转化为个体干事创业的行动和实践,达到知、情、信、行有机统一。促成个体的行为养成并付诸实践,这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实效性的标准。规范制度主义认为,制度能够改变个体偏好选择,使其行为成为“遵从规则”的行为。因此,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增强其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需要建立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以引导教育主体和大学生自觉遵从制度安排,真正使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一)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制度设计,强化教育主体的育人责任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育人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简而言之,需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制度设计以规范教育主体育人责任,实现协同联动。

    第一,加强制度安排确保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实现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当前,各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形式化、简单化等问题,影响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引导功能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可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监督管理等制度,发挥制度引导力以规范引导教育主体遵从制度安排,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确保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构建制度协同机制形成合力育人格局。党史学习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多方协调联动,仅靠思政课教师“单曲独奏”难以实现以史育人目标,唯有多元主体参与协同育人,方能最大限度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当前,极少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存在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缺乏协同合作造成的育人职责不明、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制度作为育人主体沟通协作的中介,为打破学科壁垒,明确育人主体责任分工,整合多元力量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发挥制度协同作用,要优化党史学习教育制度顶层设计,加强高校党委领导,统筹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设计,明确各部门机构、教师队伍之间的育人职责分工,使其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有章可循,相互配合,形成协同共振的育人合力。

    (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制度执行,强化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19]128,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相关制度设计是否能有效转化为育人效能,取决于执行主体能否贯彻落实有关制度要求以及执行客体能否实现将制度内容内化为自觉行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制度有效执行,需要做好以下这几点。

    首先,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制度执行中的关键作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同样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制度执行的主体,思政课教师更是关键执行主体,在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制度执行力中起关键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以实际行动作制度执行的表率,将以史育人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日常行为表现上,党史学习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会对其他教师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其次,增强时代新人的制度认知,践履时代使命担当。制度认知是制度执行的前提,大学生是制度执行的客体,他们对党史学习教育制度的内涵价值的了解,对党史学习教育制度的具体规定与自身关系等问题的认识,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制度的认可和执行意愿。对此,一方面,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深刻体会作为时代新人所要肩负的重大使命与责任。大学生在时代使命感的驱动下,切身体悟党史学习教育制度与自身的关系,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遵从和维护制度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制度执行落地,使学生自觉遵从党史学习教育制度的要求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还需要落脚到实践中锤炼担当。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善用“大思政课”资源,就是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深入到社会大课堂“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21]53。具体而言,教师可依托地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事件和党史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和理论宣讲、投身志愿服务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让学生在实地实景的教学互动中增强对党史学习教育的认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再经由实践转化环节,党史学习教育才会由刚性的制度规定内化为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外化为自觉投身民族复兴的担当行为。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当前及今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党史立德树人作用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提出,以“完善制度机制”作为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切入点。评价反馈制度是完善制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育人效果中能够发挥考核评价、激励调节的作用。因此,通过完善党史学习教育评价反馈制度有助于健全党史学习教育制度体系,使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育人效能。

    (一)构建多元的考核评价主体网络

    发挥党史学习教育育人成效以提升思政课以史育人的实效性,需要校内外相关主体广泛参与,合力推进,因而,建立考核评价主体网络也应由高校、学生、社会层面等有关主体多方力量共同构成,以确保考核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首先,高校要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具体要求,可通过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督导组重点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督导检查,全面了解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果。

    其次,建立以学生满意为根本的评价标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如何,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接受者,最有发言权,将学生纳入考核评价主体网络突出其主体地位,使其有机会反馈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感受。思政课教师再依据学生的评价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增强融入的实效性。

    最后,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确保党史教育价值引导的成效,还可以邀请校外的党史教育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家、社会实践导师等人员参与考核评价,他们的评价结果和建议更具中立性、专业性,通过综合多方评价结果,可为完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制度体系提供更具科学性的依据。

    (二)建立常态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效果反馈机制

    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实现以评促改,就是在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开展督导检查的基础上,发现并及时改进问题,确保育人实效。通过常态化的反馈及时将全面的评价结果传达给有关部门,对于评价中的经验做法要予以一定的奖励并推广,对于评价中的问题要督导问责,通过反馈和纠偏机制,及时调整党史学习教育制度体系,多措并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增强以史育人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长期任务,遵循大学生知、情、信、行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理性认知机制、情感育人机制、信仰树立机制、制度执行机制、评价反馈机制,以增强大学生对党史的“四个认同”即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行为认同,从而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这可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进而提升思政课以史育人实效性提供思路和思考。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第一次学党史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2期)2022-01-12党史告诉我们什么?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党史上的今天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3期)2020-11-16

    推荐访问:党史 融入 构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