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土生子》的逃跑主题浅析_逃跑吧少年无限钻石

    时间:2019-01-04 03:36: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土生子》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和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之一。逃跑是小说众多主题中的一个。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大批黑人向北方工业城市迁移的原因,以及主人公别格怎样通过各种幻想逃避现实生活的压抑与恐惧,最后得出结论,社会压迫和种族歧视是别格逃跑失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导致别格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土生子》 黑人 逃跑 个体意识觉醒
      
      一
      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美国奴隶制度在法律意义上被废除了,原南方的奴隶们成为“自由人”。然而他们不仅没有获得任何真正的权利,反而陷入了另一场生存危机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工业化进程。大批黑人为了逃避南方的一些激进组织如三K党的迫害,同时怀揣着去北方开始新生活的梦想,大量涌入北方工业城市,尤其是当时最发达的工业城市芝加哥。当时芝加哥的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1893年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取得成功,轰动全世界。世博会的设计者丹尼尔・本汉姆引进欧洲的城市理念,利用这次活动来宣传自己的远景规划――一座后工业化的、企业为中心的大都市,有着宽阔的林荫大道、令人神往的湖畔公园、崭新的办公大楼、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区。1909年至1930年间芝加哥花费了将近三亿美元用于城市美化[1]。然而,到了1940年,里查德・赖特在长篇小说《土生子》中向我们展现的不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更不是克里弗兰总统(1837―1908)在此50年之前所吹嘘的“白色之城风光无限,真是人间的乐园”[2]。恰恰相反,赖特笔下的芝加哥是一座黑暗的城市,是一个充满了犯罪、贫困和野性的人间地狱。“一道浓密而沉重的压迫黑奴的阴影横亘在全国人民的生活之中,喜欢描写黑暗的霍桑也许会从中得到一些满足。如果爱伦・坡当时还活着的话,不是他创作恐怖,而是恐怖创造他”[3]。这就是黑人或黑人居住区的真实情景。当代批评家威廉・科若能指出:“全国各地有成千上万的人相信,只要他们去参加世博会,芝加哥的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会对他们进行洗劫。”[4]社会秩序之恶劣,由此可见一斑。而芝加哥黑人居住区的情形就更糟了。种族隔离政策使黑人成为下等公民,他们时刻生活在恐惧中,生怕触犯了白人的法律,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了一家四口居住在只有一个房间的拥挤的小公寓里,紧接着的一个场景是他们试图打死一只侵扰他们的大老鼠。由此可见,他们居住的环境不仅狭小,而且老鼠成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居住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环境中的人们一定时不时有想要大喊的冲动,一定在精神上备感压抑。然而,这就是黑人居住的真实现状。别格曾说,他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中。的确,一位社会学家介绍说:“在芝加哥贫穷和劳动阶级的黑人集中在南部黑人聚居区的最北端,而最高的社会、经济阶层人士则居住在最南边。”[5]别格和他的黑人朋友们正是住在南边的聚居区,而最南端则是白人居住区。这两个居住区之间有一条分界线。高斯告诉别格说,白人“就在线的那边,在小树林大道的那一边”。后来别格对麦克斯诉说了这条线两边的巨大差别:“他们给你划一条线,告诉你就呆在线的你那一边。他们不管你那一边有没有面包吃,他们不管你的死活……你要是试图越过那一条线,他们就要宰了你。”当时的种族隔离政策使黑人既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又不可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像别格一样的年轻人只能要么整日游手好闲,要么去偷去抢,因为他们要生存。
      二
      别格是个喜欢幻想的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别格只能用幻想的方式排遣内心的压抑和恐惧,这种恐惧是几代人传下来的与生俱来的对白人与白人社会的恐惧。别格看到白人飞行员驾驶着飞机从头顶上经过,他无限向往地对朋友说,如果给他个机会,他也要开飞机。然而这样的机会他是永远也得不到的,只因他是黑人。社会提供给白人男孩各种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像别格一样的黑人男孩也有同样的梦想,可是他们的黑人身份早就注定了他们的梦想只能永远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别格还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扮演白人中的权威人士,或许只有在信马由缰的想象中他才能得到片刻的解脱。最有效的摆脱现实的方式要算是看电影了。虽然别格连电影票都买不起,但他还是要去看电影。因为在漆黑的电影院中,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做梦。他只需将身体向后一仰,睁开眼睛,就可以进入到那个远离现实的世界中。电影院成了帮助别格忘记一切的精神鸦片。以上种种幻想确实使别格暂时逃离现实世界,得到一种满足感和一丝对未来的模糊的希望。然而,梦终归是梦,无论多么瑰丽,也无法取代现实。别格想要采取行动真正获得解脱。
      别格无意中杀死白人姑娘玛丽,满足了他长期潜藏在心头的杀白人的欲望。具有悲剧意味的是,他只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才意识到这种满足的。他真正获得了解脱,恐惧也不再如影随行地缠着他。他是芝加哥许许多多黑人中的一个,他们“渴望到一个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世界里,这个世界能承认他们的个人价值,能容纳他们……他们虽然无法喊出心头的痛苦,也无法铲除这些痛苦,但是他们试图找到某种有意义的行动”[6]。别格后来又杀死了女友碧西,这次杀人是出于自卫,他要让自己的意愿主宰自己的身体。
      三
      别格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他的母亲尽管也是黑人,却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她每天餐前都要做祷告,感谢上帝赐给他们食物滋养他们的身体,但他们餐桌上的食物不仅粗糙,而且少得可怜。别格看着母亲祷告的样子就感到厌烦,甚至无端地发脾气,忤逆母亲。在别格被捕以后,年迈心碎的母亲曾到狱中看望即将被执行死刑的儿子。母亲请求别格答应她一件事,就是在没人的时候跪下来告诉上帝他所做的一切。母亲说上帝一定会给他们安排一个来生相会的地点,在那个地方,他们可以没有恐惧地生活。别格为了安慰伤心欲绝的母亲一口答应下来,可是他并没有做祈祷,一直到死。由此可见,基督教不能拯救他,他对宗教有着天生的抵触,母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一辈子信仰宗教,虔诚地做祈祷,可是她的生活还是一贫如洗,有数不尽的烦恼。因此,基督教不是黑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贯穿于整个小说中,共产主义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观点。小说中也不乏共产主义者,如玛丽和她的男友,以及后来为别格辩护的律师麦克斯。玛丽曾试图劝说别格接收他们的信仰――共产主义,他们看到了别格生活在痛苦中,想帮助他通过信仰共产主义得到精神上和感情上的释放。但别格拒绝了他们,后来还杀死了玛丽。麦克斯的出现给了别格希望,别格把自己的心里感受统统讲给了麦克斯,他之前对共产主义的不信任在此时有了点转变。他坦白承认他杀玛丽和碧西完全是出于恐惧和憎恨,他从小到大生活在爱的真空环境中,母亲并不真正了解他,他对白人的既怕又恨的心理与日俱增。在他杀了那两个女人以后他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解脱。这一点反映了作者赖特试图用共产主义的信仰解决种族问题,但是他最终放弃了共产主义。因为他“让”别格杀死了玛丽,一个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种族问题。
      只有在美国这样一个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壤上,别格式的黑人们才能得以生长、复制、繁衍。然而这样的黑人在美国社会是无处可逃的。别格的出现代表了美国黑人的种族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唤起了整个社会对黑人问题的高度重视,别格也因此成为美国文学中又一典型的黑人形象,成为黑人个体意识觉醒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Barbara Ferman:Challenging the Growth Machine:Neighborhood Politics in Chicago and Pittsburgh[M].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6:55&56.
      [2]Daniel Oscar Loy,61.
      [3]Richard Wright.‘Introduction:How “Bigger” Was Born’ to Native Son[M].New York: Harper& Row,Publishers,1940, ×××IV.
      [4]William Cronon,Natures’Metropolis: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M].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1991:351.
      [5]Joe W illiam Trotter,Jr.,75.
      [6]Carl.S.Smith,Chicago and the American Literary Imagination 1880-1920[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175.

    推荐访问:土生 浅析 逃跑 主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