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扩大内需背景下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协同发展研究

    时间:2023-01-15 12:2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陈玉梅,李新英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2020年针对特殊发展环境国家提出了“立足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当前全球范围内疫情仍在蔓延,世界各国经济活动收缩,投资和出口受损,在此情形下,依靠刺激消费来扩大内需成为必须要坚持的底线思维。长期以来城市居民都是我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下沉市场逐渐在我国消费图谱上崛起,农村消费市场在我国消费市场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并且我国人口的39.4%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消费市场广大,因此要扩大消费首先就要全面促进农村地区消费。全面促进农村消费,需要补齐农村消费短板,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从目前农村消费现状来看,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快于城镇5.9个百分点,但居民消费仍为基础性消费为主,食品烟酒、居住和交通通信比重居前三,居民消费结构仍较为基础和单一,可见农村消费升级缓慢制约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因此推动农村消费升级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必由之路。随着消费品数量由短缺到充足,作为生产与消费中间环节的流通的作用愈加重要,要激活消费就要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堵点,保证流通渠道高效畅通。流通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更是推动消费需求实现、消费热点培育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重视流通发展,依靠流通创新来拉动消费,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依靠流通创新来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以流通升级带动消费全面升级。流通创新利用先进理论、思维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和采用先进科学手段等构建现代流通业,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等进行全面改造,实现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交易畅通和优化结构等基本要求,从而达到激发居民消费欲望、降低消费成本、改变消费方式和提升消费体验等消费目标。此外消费需求是推动流通创新的根本动因,农村消费升级带来的消费模式、消费范围和消费层次等的改变必然会对流通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流通业创新发展,以更健全的流通体系来适应消费体系。

    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之间互相影响,但目前学者关于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研究数据多是关于城市居民或全国总体消费数据,且多是采用单一指标来衡量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研究也多集中于验证二者之间存在作用关系。通过构建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在验证二者存在耦合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分析这种作用是促进还是制约,旨在厘清二者目前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基于此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双方协同发展增强互动作用进而扩大内需提供一定的决策基础。

    当前关于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关于流通创新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研究较少,在此对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研究进行梳理,对于二者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1)流通创新促进消费升级。比如Theodoridis研究指出了流通创新具有溢出效应,这种效应能够促进消费升级[1]。Bobsaint[2]研究表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流通成本降低,产品销售价格会随着组织创新降低,进一步促进消费。我国学者在相关方面也进行研究,并且采用了更贴合国内经济发展特点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文启湘通过理论结合实证的方法研究消费增长与流通业的关系,得出流通创新与消费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3]。丁宁通过研究得出流通业借助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够提高居民消费率,并且流通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4]。江彤借助消费函数理论,从资产、收入以及消费惯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论表明流通创新在促进消费升级方面起积极作用[5]。郝爱民通过系统考察城乡流通体系的变动,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流通业现代化发展能够扩大农村居民消费,进而达到扩大内需的作用[6]。(2)消费升级对流通创新发展起积极作用。张文宏研究得出居民消费升级能够刺激流通业市场需求,继而扩大市场规模[7]。张旭波在省级面板数据基础上研究消费升级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实证得出存在非线性关系,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升级更能促进流通业发展[8]。陈君通过理论分析农村消费和商贸流通发展,认为农村消费升级能够带动流通业发展,促进流通结构优化升级[9]。(3)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李霞应用DEA分析方法,研究流通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之间的协调性,发现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在大部分时期较弱,整体协调性的提升空间很大[10]。丁凡凡通过理论结合实证的方法,发现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11]。李娜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式分析消费升级与流通创新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协同发展模式,发现二者在长期互动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存在协同发展的基础[12]。

    综合文献研究来看,当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分为单向影响和双向影响两种,多数仅是验证二者发展相互影响,缺乏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且关于消费升级多是全国或城市居民,对于农村消费升级研究相对较少。此外,目前关于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之间关系的研究,流通创新多是作为单一指标,未能准确全面概括流通创新的内涵。通过构建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从理论和实证结合的角度研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不仅验证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且通过数据分析这种相互作用程度,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一)流通创新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

    流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渠道,在当前互联网和物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流通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将生产商的产品和服务送达消费者手中,而且使得交易时间缩短交易成本降低,扩大了农村居民消费规模,并促使居民消费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实现消费升级。将流通创新分为流通规模、流通效率、流通技术和流通结构四个方面的创新,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流通创新促进消费升级机理

    流通规模创新通常是通过扩大营业面积、开发营业新业态等方式扩充从业人员,农村居民可以就地实现就业,在流通产业值增加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刺激居民消费欲望,促使其增加消费支出;
    流通效率直接反映流通业发展水平,流通效率关系到居民消费的获得感,农村由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流通速度较慢流通成本较高,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提升流通效率可以促使居民消费省时省钱,提高其消费积极性,吸引和激发消费需求,加速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流通技术创新是在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搭建的平台基础上,实现供需的直接有效对接,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实现购物需求,改变传统的线下购物方式,农村居民消费不必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激发居民购物欲望,扩大居民消费范围,有效解决农村居民消费选择性少的难题,促使其不断产生更高的消费需求,从生存型消费逐渐向发展型消费过渡。流通结构通过调整流通业内部组织方式,使其组织方式更能满足消费需求,推进社会生产分工细化,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多样化、定制化消费产品,摆脱以往产品单一大众的困难,激发农村居民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继而实现消费升级。

    (二)农村消费升级对流通创新的影响

    消费升级是指在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提高的基础上消费结构不断合理优化,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消费升级不仅指消费支出扩大还包括消费结构优化,居民消费逐渐从以生存型消费支出为主转向发展型消费,消费升级代表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消费状况与城市相比具有特殊性。收入的差距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居民缺乏高端商品和大宗商品消费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不仅影响农民消费能力而且还影响其消费结构,基础设施的薄弱致使大型企业并未延伸到农村,限制了居民消费的选择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不够,致使居民有钱不敢花,消费结构基础单一。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提高,消费结构逐渐改善,农村消费呈升级态势。流通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必然承担着衔接高端供给和高质量消费的任务,导致流通业发展必然受到市场需求的驱使,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升级是驱动流通业发展创新的主要动力,一旦市场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配置扭曲,会直接反应到流通市场,继而迫使流通业进行发展变革[13]。收入的提高伴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农村居民自给性消费比率逐渐降低而商品性消费比率逐渐提高,要求社会商品供给量增加,农村居民不再满足于以往低端基础产品的消费,这需要通过扩大流通规模来提高消费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消费需求的旺盛会倒逼流通业提高效率,缩短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消费升级意味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改善,居民会降低消费支出中的共同消费比重,更倾向于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层次结构逐渐分散,不再满足于本地的产品供给。流通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为了适应新形势的消费需求,不仅需要调整自己的结构,还需要在相关行业进行信息化创新,依靠信息科技力量来满足消费者对于各地产品的消费需求。总的来看,伴随着消费升级的需求高涨和市场扩大是促进流通业进行创新的直接动力。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参考宋则[14]和杨海丽[15]等学者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将流通创新评价体系细分为流通规模、流通效率、流通技术以及流通结构等四个系统,在构建消费升级评价体系时考虑消费数量和消费质量两个方面,构建12个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考虑到下文篇幅问题,将指标权重放在表1中)。关于流通业具体包括哪些行业,现有的定义并未明确指出,考虑到实证分析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可获得性,将三个典型流通产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以及流通业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关于消费升级这一变量同样难以量化,一些文献用居民人均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来衡量消费升级,但这类数据仅部分地展现了居民消费变化,难以全面概括消费升级的内涵。鉴于学术界目前并没有明确定义消费升级,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消费数量和消费质量两个方面来分析消费升级。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仅选取2005—2018年的官方统计数据,并以1978年为基期对数据进行换算。

    表1 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综合指标体系

    (二)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用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分为耦合和协调两部分,耦合度一般指双方或多方的相互作用影响,并表征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程度的强弱但不考虑利弊;
    协调度是计算在相互作用关系中良性耦合的程度,它可以反映协调状况的好坏,表征研究对象之间是在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制约。该模型中需要计算3个指标值,分别为耦合度C值,协调指数T值,耦合协调度D值,并且最终结合耦合协调度D值和协调等级划分标准,得出各项的耦合协调程度。

    1.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耦合协调度之前需要确定指标权重,权重的计算方式有主观和客观两种,从准确性和科学性角度出发,本文在确定权重时采取客观赋权法的熵值法。熵值法是通过计算信息熵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信息熵值越小,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就越大[16]。在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为了消除量纲影响,通常在建立指标体系后,将指标分为正向和负向指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1)标准化处理:

    式中xij为第i个待评项目下的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m个待评项目,n个指标),并且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向右平移了0.0001个单位来避免熵值计算可能出现无意义的情况。

    2)计算xθij的比重pij:

    3)计算指标的熵值ej:

    4)计算指标的熵权wj:

    5)确定综合权数u:

    根据上述公式运用excel2016进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各系统的综合权数如表2所示,U1和U2分别为流通创新和消费升级的综合评价值,该值处于[0,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流通创新和消费升级情况越好,相反地,越接近于0,情况越差。

    表2 流通创新和消费升级的综合评价结果

    2.计算耦合协调度

    引入耦合度和协调度来测量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17],推广得到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如下:

    Cn={(U1,U2,…,Um)/∏(Ui+Uj)}1/n

    本文的耦合度模型只有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两个系统,因此n=2,为了便于计算,得到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如下:

    式中C为耦合度,用来反映系统之间耦合作用强度,取值范围为[0,1],耦合强度通常划分为5个等级,如表3所示。耦合度越大说明系统之间耦合作用越强,但该值并不能说明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因此还需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用来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如下所示:

    T=αU1+βU2

    式中,D为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T为系统之间协调效应综合评价指数,其中α和β为待定系数分别表示各系统发展水平的权重,取值大小取决于该系统在耦合协调作用中的重要程度,且二者之和为1。比较综合评价得分,流通创新在多数年份大于农村消费升级,即流通创新在多数年份发展水平高于农村消费升级,因此取α=0.6,β=0.4。耦合协调度D的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表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越高。耦合协调度通常被划分为10个等级,见表3。

    表3 耦合度及耦合强度划分

    利用excel2016计算得出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之间的耦合度、协调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并根据划分等级给出相应的协调等级以及耦合协调程度,见表4。

    表4 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3.稳健性检验

    关于农村消费升级本文采用的是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学者仅采用恩格尔系数这一指标来衡量,认为农村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的改善,而目前在衡量消费结构优化方面多采用恩格尔系数这一国际通用指标。因此,以恩格尔系数代替农村消费升级评级指标体系,再次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如表5所示。由表5模型稳健性检验可知: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状况除去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协调发展状况恶化外,仍然呈现整体失调,但逐渐改善趋势,说明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结果较为稳健。

    表5 模型稳健性检验

    (三)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分析

    通过比较U1和U2,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3年的9年里,仅在2009年U1其余年份中当U1>U2时,表明在这些年份中农村消费升级发展滞后,流通创新对农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农村消费升级对流通创新的贡献[18]。而从2014年开始到2018年的5年时间中均为U1

    从表4中可知,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之间的耦合度处于[0.9439,0.9997],虽然耦合度的变化并未呈现逐渐递增或降低的趋势,而是一直处于轻微波动状态中,但在整个样本研究时间内二者均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这表明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二者的发展状况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耦合协调度来看,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值为[0.1817,0.3520],在2005~2018年内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均处于失调状态。但从整体来看,除2008年和2009年以外,耦合协调度值整体呈上升趋势,意味着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之间失调状态在逐渐改善,由严重失调过渡到轻度失调并从2014年开始呈现轻度失调状态。从2005年到2018年的14年里,除个别年份外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协调发展状况呈三种状态,并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5年二者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2006~2007年开始改善转为中度协调状态;
    2008~2009年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失调加剧,再次恶化为严重失调;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后,在2010~2013年再次达到中度协调状态,并从2014年开始二者实现轻度失调状态。虽然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一直处于失调发展状态,但二者之间的失调程度在逐渐降低,也即双方的协调发展程度在提高。

    (一)结论

    本文在理论分析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耦合互动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二者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选取2005~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相关结论:(1)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之间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2005~2018年二者始终处于高度耦合状态,双方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在整个样本调查期内,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之间协调发展状况均处于失调状态,但二者的协调发展关系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除去2008年和2009年由经济发展外部冲击原因导致的协调状况恶化外,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呈阶段性逐渐改善,经历严重失调到中度失调,并在2014年优化到中度失调状态。(2)当前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的发展水平均不是很理想,农村消费升级发展状况滞后于流通创新发展水平,但总体来看二者的发展处于波动上升中,此外当流通创新与农村消费升级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并趋近时,二者的协调等级随之提高。

    (二)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业带动当地就业,扩大流通规模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农村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如网点覆盖分散、道路建设不完善、商业环境不佳等原因,难以吸引流通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导致农村地区流通业发展滞后。因此要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支持投资主体以乡村建设为依托在农村地区投资建设,根据农村消费市场特点合理规划布局,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流通业。积极推动农村流通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流通规模,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农村居民就业降低农村地区失业率,提高了农民收入,收入的提高直接刺激居民消费,反过来推动流通业发展。

    2.构建城乡一体化经营网络,提高流通效率节约农民交易成本。作为承担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农村居民对于生产性商品的销售和消费性产品的购买都依赖流通环节来实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农民不再满足于本地消费市场提供的产品,对异地市场商品产生需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被城市市场需要,但由于农村地区位置分散,导致产品周转时间长流通成本增加。构建城乡一体化经营网络,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缩短了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满足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城乡一体化经营网络的构建,不仅提高了流通效率,还使得农村居民在减少交易成本的同时实现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积极性。

    3.推进流通业科技赋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扩大农民消费范围改变消费方式。在发展现代流通产业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建设,促使流通行业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流通业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如大力推广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快农村电商的发展,流通业可以借助电商平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供给直接对接农村居民需求,缩短了流通链条,降低了流通成本。农村居民对于产品的选择性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和线下,扩大了消费范围,也减少了因流通环节过多而造成的信息获取错误,并且线上购物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消费行为,改变了农村居民传统消费方式的同时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4.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优化流通结构,培育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坚定市场需求的导向地位,坚持发挥大型商贸流通在农村商贸流通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分散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农村商贸建设达到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促进流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于农村消费市场,调整业态结构或引进新结构,如设立专卖店、仓库式商店、折扣店等,根据居民消费需要打造定位和特色明确的流通业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形成多种业态优势互补和规划合理的商业布局。此外,在满足居民消费多样化需求的同时,紧跟本地居民消费趋势,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范围。

    5.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拆县设市的步伐,培育更多的小县城和特色城镇,同时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破除城乡户籍制度限制,放松城镇落户限制。建立一套基于居住证的人口管理体系,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消费倾向,消费需求的扩大会倒逼流通业创新发展。城镇化建设会带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流通效率的提高、流通成本的降低激发居民消费欲望。

    6.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流通创新,落实精准扶贫。在加快流通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不仅要高度重视,更要发挥组织领导职能,加强对流通工作的协调和监督,积极推进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诚信建设,规范流通市场秩序,及时研究解决流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并要加大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为建设现代化流通业提供助力。同时在实现全面脱贫后更应深入落实精准扶贫,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来调动居民消费积极性,比如发放针对性的消费补贴和大宗商品消费的优惠补贴,在加快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猜你喜欢 流通业居民消费农村居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客联(2021年2期)2021-09-10“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我国省域流通业集聚的空间分异演化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20期)2020-10-22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10期)2020-05-23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10期)2020-05-23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32期)2019-09-10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12期)2018-05-29

    推荐访问:扩大内需 协同 流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