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世界、国家、人民

    时间:2021-06-27 04:01: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通过讨论国际政治中的几对核心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寻求当代社会对国际政治价值观的主流理解以助于新课程的日常教学。讨论的目的还在于以点带面,归纳旧课程价值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探求新课程价值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价值观教学 国际政治 普遍问题 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56-03
      
      教育培养怎样的人?作为教育终极目标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欧洲启蒙时代的德国哲学大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一句话,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育人的目标和追求。“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地思索,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头上的星空是指导我们学生对自然界的探求,内心的道德法则要求塑造拥有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合格公民。从而我们可以理解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对落实价值观教学的强调,本文力图通过讨论国际政治中的几对核心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寻求当代社会对国际政治价值观的主流理解以助于新课程的日常教学。讨论的目的还在于以点带面,归纳旧课程价值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探求新课程价值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主权、人权
      
      人权、主权都是近代以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政治概念。一般说来,人权指的是人民所天然享有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权利,主权可以认为指的是国家。关于二者的关系我们日常习惯性告诉学生:“主权高于人权”,但许多学生在学习欧洲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时,对此必然产生疑问。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为近代社会构建了理性的政治秩序,他们也重点讨论了主权和人权的关系问题: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的职能在于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如果政府违反了与人民的契约,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人权高于主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也不缺少对于人权与主权关系的研究,甚至有极其精湛的思想。比如说孟子。作为一个2300多年前的政治哲学家,他对二者关系就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一句话,东西方的哲人关于国内政治的论述得出结论是一致的:人权高于主权,人民是主权国家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保障人权是国家的第一要务。
      那么,“主权高于人权”论断难道是错误的吗?不,这是我们从历史和经验角度考察国际政治得出的正确结论。近现代史国际关系中,以结束天主教与新教争夺权力的30年战争而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648年)为界线,把缔结该条约后的国家与国际间关系称为近代国际关系。300多年的国际政治,无政府是其基本的生存状态,以权力为中心,追逐利益的“丛林原则”是其基本的游戏规则。“国际政治从本质上讲就是自私的,国家很少像圣徒一样行动。国家会表现出宽容大度和利他主义,但这经常带有一种加强他们国际权力和声望的目的。”[1]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国际社会,决定这场游戏规则的仍然是权力和利益。美国为首的北约1998年对于巴尔干半岛的武力介入,2003年美国不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西方大国都标榜着“人权”“世界和平”的道德口号,但很明显美国主导的两次武力干涉的出发点是构建美国领导下的单极“和平”世界和掠夺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看看今天伊拉克的现状,最起码的安全环境都无法实现,更谈不上人权保障。反观1994年卢旺达那场恐怖的流血事件,世界大国几乎没有做什么事情,大约有50万人被屠杀,惨剧甚至超过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卢旺达地理位置偏僻,既无战略上的,也无经济上的意义,只有法国派了一些维和部队,因为法国希望扮演一个对中非拥有统治和保护权力的角色,它与那里有很强的经济、政治联系。所以在现今国际政治领域,人权不过是大国实现其利益的华丽外衣,主权是人权获得保障的前提,主权缺失的地区和国家,人权只是写在白纸上的黑字,起码的生命权、生存权都难以保障,遑论政治权利,近代中国就是明证。
      我们日常关于价值观的教学往往沦为简单的政治说教,无法使学生信服,最多是增加了他们的记忆负担。价值观的教学本身是启发学生理性思考、细致分析的过程,但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偏激的口号、肤浅的结论、政治的说教充斥课堂,感觉又回到了文革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培养的不是具有现代意识、世界眼光的合格公民,而是言论偏激的网络愤青,崇尚武力的“暴民”。人类追求的价值是多元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安全、和谐等,这些价值都获得现代社会的普遍的认可。但问题在于价值的排序问题,不同的民族、群体、人对价值的选择次序存在差异。“有些文化比另一些文化更珍惜政治自由,穷人可能把体面的生活条件看得比政治权利更重要,宗教、伦理体系、文化的其他因素和经济条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只有科学能够帮助我们澄清关于价值的看法。”[2]价值观的教学就是要把这些价值追求结合特殊的时空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教会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思考历史与现实,认同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憧憬人类的未来。价值次序的选择与人类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紧密联系,价值观在人类社会的架构中显然归属上层建筑,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超越时空的抽象价值理念凤毛麟角,因而价值观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同样,主权、人权的次序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中我们所做的选择也有所差别。
      
      二、权力、道德
      
      自古以来对现实的国际关系的分析研究中,存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它们的传统思想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并交错的出现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历史中。“根据现实主义的看法,一个民族国家互相竞争的体系基本上是无政府主义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政府或统治权威的体系。国家间为权力而彼此争斗,总是照顾他们自己的利益,最终不得不依赖自助,不可能为执行国际法而诉诸更高一级的权威。”[3]权力和利益是现实主义研究模式的核心概念,我们旧教材的很多历史结论可以作为这种观点最好的注脚,例如“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理想主义者的立场则主要从善意出发,强调国家之间的合作,“人们把国际主义视作一种慈善行为,设想建立一个世界联邦那种超国家的国际机构,进而认为通过建立世界政府可以维持世界和平。”[3]早在文艺复兴时代,但丁在他的《论君主制度》最先强烈呼吁建立由一个世界统治者领导的国际组织,这个统治者垄断军事权力,维持各国之间的和平,但不干涉各个政治实体的内部自治。康德1795年发表的《永久和平论》中指出“共和宪政的国家应基于权利的原则而不是武力,逐渐地扩展和平的地域。放弃战争和相互间的军备竞赛,建设一个法治的自由国家组成的联邦。”[4]这些理想主义的政策主张在一战后付诸实践,试图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和相应的国际法则,使国际政治摆脱零和博弈的丛林状态,进入“法治”层面,以此来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
      两种理论体系显然都无法全面阐述国际政治的现实,抛弃权力或道德的任何一者对国际政治的解读必将是片面的。从旧教材的相关论述考察,现实主义无疑是旧教材国际关系问题的理论根基,道德因素被严重忽视。例如对于国联和联合国(前期)的评价以负面价值为主,在文本的表述中二者被认定为大国推行霸权的工具,忽视它们对构建法治国际社会的象征和现实意义。价值观的教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基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抽象价值也许不能使我们获得现实的利益,但道德原则还是提供了我们值得努力争取的目标。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研究强调权力因素的传统来自于意大利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成了最早把握现代国际体系的权势竞争性质的思想家”,[5]而马基雅维利强调权力主要由于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抛弃道德束缚,从历史和经验出发。因此,旧教材过分强调权力和利益,冷落道德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毕竟是历史学科。但从另一方面讲,正是由于历史学,我们的教学就更应该克服自己学科在价值观教学方面的缺陷,超越历史和现实,转换角度,更多从人类未来的高度和人性道德角度分析、认识国际政治,使学生认同和接受充满人性、民主、法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推荐访问:国家 世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