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与展望——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时间:2022-12-09 22:20: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孙 芬,马璨婧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0044;
    2.江苏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一流专业,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2020 年5 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修订与核准教学大纲。

    人才培养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核心点。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纲要》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结合专业特点,贯彻OBE 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就是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一)在办学定位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坚持“规范+特色”的培养思路,实施“两化两创两面向三个高”的总体培养定位,即响应国际化、信息化等社会需求,凸显学校气象环境的学科优势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特色,积极开展适应复杂商业情景下的创新和创业两类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面向地方和行业、服务地方和行业的工商管理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和高素质的现代复合型商科人才,尤其擅长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相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在培养目标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职业道德和素养,能够从法律、伦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系统视角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决策和管理。

    根据《意见》要求,“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一方面,科学设计“显性思政”课程即课程思政通修课程。另一方面,发挥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与特色课程的“隐性思政”功能。力争使每一门课程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科学设计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系统

    以系统论的观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把整个专业的课程群看作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各个模块、各门课程作为子系统,统筹布局、重点突出、功能明确并互相配合。

    1.科学设计课程思政通修课程

    在第一学期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识课(核心+拓展),体育(1)、军训和军事理论等课程。在第二学期设置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育(2)等课程。在三、四学期分别设置体育(3)和体育(4)。第五学期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第六学期设置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第一到第八学期均设置了形势与政策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要发挥“显性思政”功能,响应《纲要》要求,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等。体育、美育类课程则要按《纲要》要求,发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温润心灵”等功能。

    设置全面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发展大学生的智力与潜能的同时,不忽视体育、美育和劳动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因为全面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也符合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大学阶段也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专业教育课程

    虽然专业课程主要发挥“隐性思政”的功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其又是关键和核心。在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绝不能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要把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的融合,而不是割裂。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要保持重视、热情与细致的态度,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掌握专业教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性与主动性。

    根据《纲要》对“专业教育”课程的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设置了学科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19)、市场营销学等。设置了专业主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和招聘与人才测评等。设置了专业选修课程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英文)等。

    《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以经济法、经济学原理等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例,这些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使用“马工程”教材、使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学术体系,课程内容既有理性又有温度。课程的设置符合“德法兼修”“经世济民”的育人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

    3.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实践课程

    理论来源于以前人们的实践与提炼,其框架和内容又用于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知与行的关系,是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但知易行难,在大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专业设置了实践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等。设置了实践选修课程:计量经济学实践、数据库与数据挖掘实践等。

    无论是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还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如果物质消亡了意识也随之消亡。真理只能从劳动人民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从艰苦的埋头实干中产生出来。当掌握了真理与理论又反过头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实践出真知,学习应与实践相伴,仅仅偏于理论上学是不对的,而是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从干中学、边干边学。

    没有科学的专业实践课程,就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业唯艰,创新弥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就是新生代艰苦朴素、“敢闯会创”,靠的是创新与科技振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重任。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展人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学思结合、敢挑战、敢精彩。

    4.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特色课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最早由列宁在《共产主义》中提出。在毛泽东的《矛盾论》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一般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行动的指南,这一原则在今天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建设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专业,就是要去把握学校与专业的特殊性即优势与特色。就是要以大气一流学科为引领,设置气象模块课程,大气科学概论、气候公共服务等学科,设置信息模块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PythonⅡ)和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等。

    (二)将课程思政融入具体课程子系统

    《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纲要》的要求,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做好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1.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每一门课的课程教学全过程

    在修订2020 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2020 版培养方案中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原理设为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课程,设置经济法为专业选修课程。

    一门课的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还不够。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课程思政体现到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中的思政元素设计,更体现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内容、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上。真正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生动而饱满、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建设有温度、广受青年学生喜爱的课程。“十年树木,百处树人”,发挥每一门课的价值引领与育人功能。

    以经济法课程为例,建立起课程的思政理念,包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德法兼修、经世济民;陪伴学习、亦师亦友;持续学习、百年树人;春风化雨、无痕融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体、合作学习等。任课教师不仅希望成为学生们的老师,也希望成为学生们的朋友,以真诚为路,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广受学生喜爱的专业思政课教师。

    2.积极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研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目前已申报学校组织行为学、经济法和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充分发挥课程组的团队作用,组织课程组探讨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在知识传授中进行价值引领,建设形成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而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编撰优秀教学案例和论文。通过培育教学成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提升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完善和修订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各方面均体现思政元素。

    (一)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

    设计了课程思政目标:(1)传统精神,培养学生保持家国天下、自强不息、诚信友善及知行合一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2)时代价值,培养学生形成富强民主、平衡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科学真理及人民至上等时代价值观念。

    设计了专业思政指标点,课程思政目标支撑专业思政指标点,形成对应关系。设计了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途径,包括讲授、案例分析、演示、讨论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等多种方式。

    (二)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内容

    按要求使用“马工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中渗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教学内容中设计思政融入点,思政融入点至少有3 点,简述课程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知识点。理论教学内容不仅与课程目标,而且和课程思政目标相对应。

    实践(实验或实习)教学内容中设计了思政融入点,教学内容不仅与课程目标,而且与课程思政目标相对应。

    (三)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设计

    在章节教学目标中设计了思政目标。在章节教学内容中设计了思政融入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中融入价值塑造,与价值观引导,使学生“三观”正确,全面发展。

    (四)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考核

    在课程的核心学习结果中强调思政元素,如培养学生保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形成时代价值观念。

    考核内容、方式与课程目标、课程思政目标相对应。

    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体现思政元素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课堂出勤、作业及实验报告的独立性、考场表现有无作弊意图或行为、对布置的课程思政讨论的参与程度与思维活跃程度等。

    以经济法课程为例,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将签到(10%)、线上音视频(5%)、线上章节测验(10%)、线上分组任务(10%)、线上讨论(5%)均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线下课程采用论文考核(60%)。

    (五)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入问题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法、案例分析与讨论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讲授与讨论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导向与知识技能培育的统一。

    教学手段重在实现教学资源多样化,补充资料与时俱进,补充案例贴合理论与实际。实行小组讨论问题、分析案例的团队合作式学习。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 年时间左右,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根据《意见》要求,本专业未来三年产教融合建设目标、具体举措及预期成效,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校企合作育人

    所谓校企协同育人,就是本专业和企业基于各自的需求,通过资源整合共同培养人才。

    (1)开放、共赢、灵敏、动态:直面企业与市场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本专业人才供给端将直面市场,提高对市场需求的灵敏度与弹性,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紧贴企业需求、动态适应市场变化,本专业将构建开放、权变及动态生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就业质量,有效供给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整合、协同、配置、提升:资源协整与人才培养效益提升。本专业和合作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本专业在理论课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优势,合作企业在实习实训方面具有资源优势。然而,人才培养效益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所拥有的资源,还取决于资源协同与配置,未来将重新布局资源序列与关系,产生更大的人才培养效益。

    (二)校企融合“两链”

    所谓两链融合,就是教育链和产业链通过一定的机制融为一体。

    (1)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双向参与。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高校设立“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现多种形式与程度的企业与高校的双向参与。

    (2)高校、企业与政府:角色清晰、多元合作。产教融合,企业应该在“生产性实习实训、科研成果转化、员工在岗培训、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等方面发挥重要主体作用。政府主要通过制度创新,发挥在“计划、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提供制度创新与保障,产教融合才能深入。而高校应兼顾人的发展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宽基础、厚口径,厚植大学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国家与企业。

    (三)校企合作科研

    所谓校企合作科研,就是本专业和企业共同进行科研创新。

    教师科研工作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关键技术需求,建立校企共建科研实验室,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教师创新,教师科研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四)产教融合中的思政元素

    产教融合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要明确,理论来自于前人的实践,是从实践中提炼、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成果。但这些理论,今天反过来又用来指导实践。当我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第一步就应该是看一下前人的理论,搭建一个理论框架,去帮助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理论又得到进一步的产生和发展。

    总之,课程思政教育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了学习效果。课程也受到学生们的好评。提高了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部分专业介绍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4期)2019-09-1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

    推荐访问:专业课程 为例 人力资源管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