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数字赋能创新链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机制研究

    时间:2022-12-07 18:2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晏文隽,陈 辰,冷奥琳

    1.长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2.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3.西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冲击,数字技术成为社会正常运行的坚实后盾,通过在线教育、办公、会议及时复工复产复学,通过一码通、行程卡来识别、定位和追溯问题人员,保障正常出行,通过无接触配送、无人机自动分拣提高物流效率、减少人员交叉感染等。作为国家新型发展规划中的新基建战略目标,数字技术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必将催生诸多新业态、新场景,改变各行各业的发展轨迹。习近平在2022年4月19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科技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基于数字技术中的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核心技术,围绕创新链高效贯通成环的关键瓶颈,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的突破路径,并以企业为创新链价值的实现载体,给出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保障与机制。

    创新链这一概念源自于描述科学发现至商业化整体过程的线性模型[1]。为了凸显创新知识经济化的过程,学者们将创新链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不同环节,各环节分别有不同的创新主体阶段性参与,完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小试中试、技术商品化等任务,进而实现创新价值增值[2-4]。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创新链的基本框架、环接功能已经实现,为了在新时期形成新发展格局,亟待破除瓶颈实现创新链的高效贯通成环,加速创新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变革”的演进步伐,突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

    (一)基础研究在实现产业再造、引领产业发展时存在信息共享与匹配机制障碍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为创新链效能大幅提升提供了先决条件,而高质量的基础研究需要实现引领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基础再造的目标。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特别是在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泛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能源科学和数据科学等领域[5],亟待加快发展根部技术,下好先手棋以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部分国家已经较为成熟的芯片、工业软件、数控机床、发动机等领域,我国仍然存在明显短板。为了强化补齐产业链,国务院2022年1月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要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强化关键产品自给保障能力,实现产业基础再造。基础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分别处于创新链的两端,因此基础研究主体及其成果转化主体之间存在天然屏障,如图1所示。

    图1 基础研究实现产业再造引领产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基础研究的主体是高校,高校集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者,熟悉科技前沿,其科研工作的成果主要是论文、专利等,也就是说高校在创新链中创造的价值往往以论文和专利的形式呈现;
    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熟悉市场和产业的需求,其现实目标就是产生经济价值。因此,基础研究主体及其产业化主体持有的资源、创造的价值有很强的异质性,导致双方形成有效匹配并非易事。其次,高校和企业拥有信息的结构、形式等不具有互相解析的基础和传递渠道,且在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前,试验数据、交易数据等信息都是不对称的。由此可知,为了打通创新链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连接障碍,需要突破基础研究及其产业化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匹配机制瓶颈,以形成双方高质量合作,进而实现基础研究对产业的再造和引领功能。

    (二)加速创新链“链式反应”时存在中试环节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瓶颈

    加快创新链“链式反应”是提升创新链效能的核心,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是提高创新链上每个环节任务完成度及环节衔接度的效率保障,如图2所示。

    图2 中试环节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瓶颈

    首先,由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阶段完成的是知识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政府通常会给予高度重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其次,在科技成果步入市场化和产业化阶段之后,正外部性基本消失,企业在这一阶段已经能预测或观测到创新的经济价值,因此,企业会主动完成该阶段的资源配置。最后,中试使用工业手段和装备放大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方案,是为产业化发展做技术、生产和营销准备的风险性实验活动[6],为了给工业意义上的量产提供可靠的流程手段及数据基础,中试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7-8],但中试环节创新的正外部性逐步消失,其既不能依靠科研端的资源倾斜,也无法依靠市场端的资源倾斜,需要多元化社会资本踊跃参与。

    现实中社会资本参与中试,需要其承受风险与获得收益相匹配。银行这类风险容忍度低的金融机构往往需要提供质押、担保才能提供资金;
    风险投资这类风险容忍度高的金融机构往往需要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会提供资金。中试处于产品量产的前端,这个阶段的资金投入缺乏历史数据作为参考,通过经验估算的资金需求往往有较大偏差[6],巨大的投资不确定性导致中试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提升创新链“链式反应”效率,需要着力解决中试环节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瓶颈。

    (三)实现创新经济效益提升和应用范畴扩大时存在企业前瞻性技术布局瓶颈

    创新链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环节,从价值属性来看,就是价值产生、转换和实现的过程[9],如图3所示。在价值实现和放大阶段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性能、外观等方面进行改良,甚至要从中衍生新的产品[10],面临技术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甚至是管理风险等障碍(1)LEWIS M B,PHILIP E A.Between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an analysis of funding for early-sta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EB/OL].[2020-12-03].https://www.nist.gov/system/files/documents/2017/05/09/gcr02-841.pdf.。企业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主体,倘若企业在创新链末端启动创新价值实现的相关决策,必然导致其产品和服务面临技术再造、市场培育等现实问题,也难以应对产业变革、供应链断裂等外部风险,难渡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达尔文之海”,创新价值的放大与倍增无从谈起,更无法支撑产业链的升级与重塑。要全面提升创新链的经济效益和应用范畴,需要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基于未来产业发展、供应链变化和技术演进,由“投资现有技术重塑竞争力”“技术二次研发合作”和“投资应用基础研究”三条途径实现前瞻性技术布局[11],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之间构建联动反馈机制,快速推进研发、资产管理、生产者服务各模块协同。

    图3 企业前瞻性技术布局瓶颈

    “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注重发挥优质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强链补链、融通发展等方面。由此可知,要实现创新价值的倍增和创新应用范畴的扩大,亟待企业跨越前瞻性技术布局的瓶颈。

    综上,创新链不同环节的特点、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和目前存在的信息壁垒,导致创新链上基础研究对产业引领再造、中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企业前瞻性技术布局等方面存在瓶颈。创新链上大多数参与主体决策的信息需求是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作业层,而信息的汇总整理、萃取处理、积累提炼和运用是从作业层自下而上,是一个从“数据化—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的过程。而数字技术包括互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开展高效率的数据抓取、流动、建模分析和决策推进,系统性提升创新引领、资源配置、技术布局,重塑价值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9]。因此,本文将针对创新链高效贯通成环的关键瓶颈问题,探究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的路径,并以企业为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的价值实现载体,分析数字赋能重塑企业价值链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机制,实现机理如图4所示。

    图4 数字赋能创新链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实现机理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要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原则,以创新链链式结构为依托,盯紧重点、疏通卡壳,改善和升华创新链中的匹配机制、资源配置和创新协同。

    (一)建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科技成果转化匹配机制

    基础研究及其产业化的主体有效匹配是实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关键。作为基础研究成果拥有方的高校同作为需求方的企业持有的资源和利益诉求完全不一致,且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不互通,导致双方难以形成有效匹配以实现基础研究对产业的引领和重塑。现有的类似于科技大市场之类的中介机构也没有发挥应有的匹配作用。一是未能完全挖掘科学研究的潜在转化价值,进而存在成果转化难或转化效益低的问题;
    二是基础研究通常极具专业性,而中介机构缺乏将科技信息准确传递的能力,因此大多数科技成果都被搁浅而没有完全利用和有效转化;
    三是缺乏对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价值与风险追溯、评价的数据和技术支持,导致匹配机制的设计与落地难以实现。科技中介机构作为扩大创新搜索的外部机构,应该对创新效能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12],但就目前的中介机构来看,其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可解决基础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主体的信息壁垒和匹配瓶颈,如图5所示。首先,利用互联网和5G技术等科技手段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使得信息发布和信息获取能够同步进行。其次,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对传统科技中介进行数字化升级,使其对创新价值可识别、可定价,在高校、研发团队、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准确传达知识、技术、产品的各类信息。最后,利用数字技术协助科技中介作为创新链与产业链上的客观主体,解析创新链上各类主体共创的价值规律、分析资本加持导致的以科技为内核的项目估值变化趋势、分析各主体之间的“共创价值”引领下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关系,按照共创价值、共担风险的顺序和共享利益的逆序,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匹配机制并落实匹配策略,将原有单向的科技成果转化链式反应拓展为“企业反馈产业发展需求—政府部门按需招标—科研机构定向研发”的循环链式反应。

    图5 数字化打破信息壁垒并建立匹配的机制

    (二)构建提升创新链活力的数字化资源要素配置体系

    目前,中国拥有适用于创新链的人才、科技和金融等各种处于世界前列的先进资源,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创新链涉及的各部门协同能力不强,资源调配不合理,金融要素不活跃,影响了创新能力。创新链的链式结构包括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完成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实验室或孵化器完成小试、中试,在企业最终完成量产并推向市场。由于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往往是共性知识和底层技术,因此具有公益特征和正外部性,这个阶段目前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在中试环节,共性知识和底层技术进一步工业化,正外部性逐步消失,需要注意的是,与在企业内完成的商品化阶段不同,在中试阶段的预期收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个阶段要调动金融资源,充分释放资本活力,需要最大限度地解决投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可解决中试环节资源要素配置瓶颈,如图6所示。首先,数字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并分析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向和市场需求,合理有效地进行人才、设备、场地、实验室、资金等方面资源配置,特别是将具有共性技术的中试平台高效调度给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成果转化主体使用。利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中试环节的作业流程,提高中试速度,省去原材料损耗,一定程度上降低中试成本。其次,数字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手段,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等让传统的投资方加速投资进度,如立项部门对承接项目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对中试阶段的投资进度等。最后,通过对影响收益和风险的历史活动数据资料的深入挖掘、中试平台及财务管理数据的实时抓取以及那些不可篡改的中试投入与产出的追溯和评价,增加金融机构对中试资金投入风险与产出收益分析的数据质量和范围,充分释放和传递科技成果中试潜力信号,去伪存真,激发银行、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等多元化资本向中试环节靠拢。

    图6 数字化配置创新链资源激活金融市场的渠道

    (三)构建支撑前瞻性技术布局的创新链群信息流通与协同创新渠道

    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可持续的优化升级,需要企业具有前瞻性技术的布局能力,不仅要实现本创新链上各主体协同作战,还要实现与相关链群的信息互通。实际上,一个可引领产业升级的创新往往需要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例如在制药行业,利用传统的方式研制时间长、投入成本高,制药企业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科学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药研制的新手段,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各种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实现,基于人工智能识别靶点的药物研发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药物研发模式,成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的主流[13]。同样,汽车产业数字化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提供数据与基础设施条件,加速了车辆运行、智能路网、消费者信息等数据的爆发式增长[14]。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可提升企业的前瞻性技术布局能力,对企业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应用服务一体化,也能以最快捷、最便利、成本最低的方式实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整合、挖掘、利用和价值转换[9],如图7所示。第一,企业经营决策时可便宜地获得所处创新链上下游的信息以及其他相关创新链条的信息,为其创新决策做好信息准备。第二,企业的前瞻性技术布局需要搭建“企业技术合作创新联合体”“二次研发创新联合体”和“基础研究创新联合体”等多元创新合作平台[11]。利用交易大数据对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重塑价值链格局的技术创新方向,寻求创新知识与技术的预期持有方,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主导建立多元合作创新平台,实现企业前瞻性技术研发布局和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合作平台的构建将成为多个企业、科研机构协同的保障,需要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每一步的风险分析、成本核算、信息追溯和利益分配。第三,利用自动装配技术标准化和模块化复杂的研发和生产技能,降低技术的学习与传递成本[15],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提升对生产要素和配套技术的跟踪能力,缩短交易距离和贸易成本[16]。第四,通过数据的高效传递,打破政府和科技中介参与的信息藩篱,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创新发展的非资金增值服务,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与信心。

    图7 数字化规划市场导向的科技需求和布局未来创新方向

    要落实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目标,首先需要保障数字技术本身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其次要落实企业的价值链重塑职能。

    (一)数字赋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保障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营造良好数字技术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列为“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之一。为了确保数字技术赋能落地,应该切实突出三大保障,包括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可持续投资以及突出创新价值实现载体。

    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基础保障

    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集散、算力提升、规划调度增效降本,是数字赋能创新链的底层技术保障。融合基础设施是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全流程数据能力的增强,原有基础设施对外提供服务的种类和方式发生变化,如智能交通、远程手术,为数字技术赋能拓展了应用场景和服务内容。创新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科技创新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从源头增加数字技术赋能的价值。由此可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过程中参与主体数字转型、决策环节智能升级、产业发展融合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17]。

    2.可持续投资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战略保障

    数字技术发展本身就需要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以适应其不断更新迭代、产出前低后高的特征。在数字技术为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赋能时,仍然存在新型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数字新业态企业优势不突出、跨界融合性人才短缺等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可持续投资在提高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与忠诚度,合理地控制风险,吸引潜在投资人[18-21]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可持续投资对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战略保障。

    3.企业为数字技术赋能提供价值实现载体保障

    数字赋能需要创新链群协同以破除信息传递壁垒、激发数据要素潜能,从而实现产业发展需求与技术攻关方向的无缝衔接,人才、金融等资源的精准匹配,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的资源调度,实现创新价值叠加、放大和倍增。在这个创新链群中,企业承担了包括技术开发、小试中试、生产销售等创新链核心任务,因此成为创新价值的直接实现与获得主体。而且,企业主导的数字化变革,能有效防范化解产业底层共性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也能加速驱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产出。因此,企业为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链提供了价值实现的载体保障。

    (二)企业利用数字赋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机制

    “十四五”初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轨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数字技术推动企业积极探索底层共性技术研发,加速补齐创新链的缺项和短板,为原有价值链环节降本增效、提升品质,创新服务与商业模式,持续增加企业社会效用,推动企业更广更深地融入并完善全球供给体系,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1.数字技术赋能挖掘价值链前向一体化

    实际上,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开展了技术研发活动,但仍然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这些关键核心技术往往都是产业的底层共性技术,导致企业乃至产业链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近年来,美国利用其产业链链主优势,限制芯片、工业软件、高精度元器件等出口,对我国断供高科技产品,充分反映了我国产业链环节缺失、受制于人的危害,也侧面反映了原始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要突破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产业链的重围,重点就是要重新部署创新链,让创新链向前端、高端转移,以提升企业的规模、结构、自主程度和价值。

    为了解锁创新链前端,企业利用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如图8所示,一是提升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水平、提高企业前瞻性技术布局能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创新链前端的高附加值。二是加强企业风险投资对实验室阶段的投资比重,并且合理配置全局资源,让专业的人才、设备、实验室充分释放创新链前端的服务能力。三是精准定位企业自身技术发展瓶颈、澄清对应的科技成果供给,从而实现真正的按需转化。企业协同基础研究、风险投资等主体将价值链“微笑曲线”前向一体化延伸,进而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图8 数字技术赋能挖掘价值链前向一体化

    2.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价值链品质

    信息集散管理、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不强导致大多数传统企业产品开发周期长、市场需求响应速度慢,难以保证经济收益稳定增长。

    为了提升价值链品质,可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极大地提升企业价值链上的信息传输效率和信息安全性,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对决策管理、产品制造、销售服务的创新,升级原有企业发展平台、增加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对创新链的掌控能力,如图9所示。目前有很多企业选择和华为公司合作,在原有企业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基础上引入数字技术,所推出的ILINK产品广受好评,价格更高且销量更大。很多数字技术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传统企业生产过程优化和市场需求预测,帮助传统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价值链品质。

    图9 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价值链品质

    3.数字技术赋能拓展价值链后向一体化

    企业在价值链的后端一直在努力争取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有形经济价值环节,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还需要考虑产品的社会效用。企业在其价值创造的每个环节都要占用社会资源,因此社会效用是企业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涵盖在创造价值时对国计民生产生的长远作用,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共同体。社会效用虽然为无形价值环节,但从企业长期发展和长久利益来看,社会效用占据了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

    着眼当下,企业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使得这些环节的高附加值在企业价值链中得以体现。例如京东商城,基于数字技术全流程信息轨迹的记录和快速响应提供了优质的售后服务,牢牢占据了网络销售平台的领头羊地位。放眼未来,企业将不可避免地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绿色、共享等主题并入创新思考,从而稳固提升企业未来的社会价值,如图10所示。

    图10 数字技术赋能拓展价值链后向一体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完善创新链上的匹配机制、资源配置和规划布局,破除创新链高效贯通成环的障碍。企业作为创新链的价值实现主体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主体,可通过数字赋能延伸价值链、提升附加值,实现创新价值的创造、转化、放大和倍增,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提升目标。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价值链数字 北京市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调查与分析医院管理论坛(2022年7期)2022-10-14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商场现代化(2022年5期)2022-04-17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现状和管理理论现代企业(2020年7期)2020-08-11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人大建设(2019年11期)2019-05-21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中国军转民(2018年7期)2018-09-10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健康管理(2017年7期)2017-09-22《价值链重构》决策(2016年10期)2016-11-23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消费导刊(2014年12期)2015-02-13

    推荐访问:效能 成果转化 提升企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