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协和考研逆袭”引发的本科教学思考

    时间:2022-12-07 15:2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刘 禹 邹颖凡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0048)

    近来,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专业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中,初试成绩331分的考生逆袭初试390分考生,引发热议。复试中,专家组对两位考生的专业知识、英语听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科研能力等进行了综合测试[1],逆袭者凭借突出的科研成果成功上岸。这反映出高校、乃至社会对本科生的评价正在从应试能力逐渐向综合能力倾斜,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竞赛履历和英语水平等素质在深造之路上的比重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审视现行的本科教学方式并及时调整,特别是人文学科“重授课轻科研”的传统教学模式值得深思。

    有研究向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4所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社科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836份有效问卷。仅259份样本表明“曾完整地参与过至少一次科研活动”,其中普通院校本科生参与情况仅占该数据的27.8%[2],即普通院校的人文社科本科生的科研参与率仅有7.2%左右。还需注意,参与科研并不等同于论文发表或竞赛获奖等成果。

    笔者向100名高等院校的人文社科本科生(以法学专业学生为主)发放自编问卷《人文科学本科生学习状况调查》,得到有效问卷92份。同时对30名本科生进一步访谈,以了解人文科学本科生的毕业规划、压力困境,及对本科教学的期待等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市场对人才的学历和能力要求快速提高,考研、保研、出国留学和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激烈,日益呈现内卷趋势。以国内考研为例,2022年457万学生报考研招初试,比前一年增加80万人[3]。各学科国家分数线明显上涨,大部分考生甚至被挡在国家线外。且近年来受国内外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容小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1.3%的受访学生毕业规划集中于深造(包括国内读研和国外留学)与就业,只有少数的学生尚不明晰未来规划或选择其它。88%的学生表示面临很大或较大的深造或就业压力,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深造和就业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科研潜力、专业能力、英语水平、综合素质占比不断增加。但本次调查问卷显示,受限于环境、专业能力等因素,多数本科生往往少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52.2%的学生认为现有课程设置缺少科研导向,无法提供充分的科研机会;
    60.9%的学生认为课程负担过重,限缩了兴趣学科、英语考试、考研等自主学习时间;
    14.1%的学生认为课程过多影响参加竞赛或实习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在内卷下提升竞争力,成为一个教学的思考题。

    (一)本科教学专业性导向不足

    每一门学科均设置若干专业课,学生在本科阶段通常不细化研究方向,因而通常需要进行全面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还面临着非专业的通识课程所带来的学分压力和考核压力。但实践中,多数学生会有专业课偏好,一些学生甚至对特定专业课展现出一定兴趣禀赋。因此,受精力和兴趣所限,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报之以不听讲或逃课。过多的专业课门类和课时设置,会导致教师、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继而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及其对兴趣课程的学习探索,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质量。因此,可以考虑本科阶段开展类似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化训练,依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开展专业化教学,以增强竞争力。并辅之一定的专业分流政策,为教与学的发展提供更多可选择性和可能性。

    就深造而言,国内外高校都会注重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专业性论文、竞赛成绩是专业能力的体现,是学校评价一名学生学习和科研潜力的一项参考。“协和考研逆袭”一例即表明,研究生入学复试考核明显偏向于科研潜力大的学生。当今申请国外留学,亦或国内研究生推免,目标学校普遍也要求提交科研或竞赛成果。但现实中,本科生的专业性学习不足,一般难以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或完成学术论文写作发表。一半以上的受访者也表示,所接受的本科教育存在“课程缺少科研导向”问题。而导向性不足还可能造成一些学生学习失去方向感,或是漫无目的做无用功,或丧失学习兴趣、悬崖撒手。从就业来看,用人单位同样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通的课程教学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和经验积累。专业性学习则能够让学生一定程度了解应聘工作的性质和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调研结果显示出“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不清楚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大三、大四学生则苦于过晚开始训练而竞争时间有限”的现象。这也是本科教育专业性导向不足所带来的恶性循环。

    因而,专业能力培养是本科教学中提升学生深造和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但现存问题是,教学安排缺乏专业性导向,将所有方向的专业课程无差别灌输于全体学生,占据大量时间,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专业性导向的缺乏使学生在考研、保研以及出国申请中处于劣势,也难以应对用人单位对专业能力提出的要求。

    (二)本科生专业能力培养方式单一

    本科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授课是本科教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因此教学不应只拘泥于授课一种形式。相比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由于自身学科特点,知识的掌握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本科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无论是对其本科毕业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本科生需要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准备保研、考研、出国和就业,提升英语水平,同时还要积累实习实践的经验。

    如果课程负担过重,学生将难有机会通过实践或竞赛等方式获得专业能力锻炼。而培养专业人才已成为国际、国内层面人才培养的目标,面向高校学生的国内外高水平专业竞赛日益增多,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竞赛平台“以赛代学”提升自己,效果是授课无法取代的。无论是学生参赛,还是教师作为教练进行竞赛指导,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授课压力将直接影响备赛效果和成绩。同时,各高校对竞赛的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参差不齐,也会影响教师的指导激情与学生的竞赛效果。此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充足的学习资源,教师授课内容如果不具有创新性和特色思路,将会被互联网取代。学校课程面对校外网络课程缺乏竞争力的现象,可谓大数据时代本科教育之弊病。

    从就业来看,用人单位同样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实习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了解应聘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从而更加胜任工作岗位。校园招聘实际情况显示,实习经历丰富的学生,特别是具有同行业实习经历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用人单位在面试中也会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甚至在简历筛选阶段就会把大学英语四、六级分数不高的应聘者拒之门外。近年来,学生若手握托福、雅思等成绩,往往更具竞争力。据了解,面对繁重课程压力和作业任务,本科学生坚持学习英语压力较大。有受访者指出,每年6月、12月期末考试月往往与四六级考试“撞车”,为取得高绩点,学生通常以学校课程复习为主,不重视英语考试的分数,在保研、考研调剂、出国留学及就业等环节因成绩不足而被淘汰。调研数据显示,近七成的本科生希望获得更多的课余时间能够自主学习。因此,注重教学培养模式的同时,需要增加本科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并在合理范围内改变一些选修科目的考核方式,减轻学生的期末考核压力。

    综上,加重教师授课课时和学生的课程量,并不能缓解学生在深造就业方面的内卷,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提升综合能力,教师也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科研,才能够带动学生提升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授课只是学生培养的一种方式,不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

    (三)教师考核体系的一致性

    考核是督促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一线人文社科教师通常感到事倍功半、力不从心,“教”“学”二者竞相抢占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学科研两难全。留任和晋升的压力使教师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在教学中,更难以关注本科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本科教育的积极发展。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科研内卷,另一方面是教师考核体系的导向分歧。科研内卷主要体现在近年来国内发表论文的总体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论文发表的难度也随之上升。这一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需要国家高层设计解决应对。教师考核体系的导向分歧是指学校对教师实施多项考核,但各个考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冲突,如年度考核给予教师较多的教学任务,而留任或晋升考核却强调科研成果,这使得教师在完成各项考核过程中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教学和科研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缓解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张力,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反映了考核标准促进作用的科学性。考核标准的设置应当追求“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如何通过设置科学的考核标准使“教”与“学”相统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竞争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个人发展,还关系到学校、学科在科研、教学等评价指标的表现。

    (一)教学活动适应环境发展

    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环境等维度的诸多挑战给国家人才需求提出了具体方向,高校教学面对新的命题,高校教师也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应对国际、国内挑战的专业人才。

    为此,需要注重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从而保证教学的市场导向。国家职能部门及企业是面对国际国内挑战的一线单位,因而需要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等单位的合作,安排学生实习,帮助学生了解实践中的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者邀请实务专家教授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硕士阶段的校内外导师制度推向本科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实务问题,并补充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培养自己熟练、妥善处理实务问题的能力,这样也有助于培养符合现实需求的实务人才。尤其对人文社科专业而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转变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安排,增加实务课程以适应时代需求。

    在数字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呈多元化,网络等平台能够提供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依据兴趣选择名师名课。因此,高校教师如果无法投入充足时间进行科研,就难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投入教学,也就无法形成自身特色和独立价值,最终会被网络所替代。在本次调研中,63.4%的本科学生希望获得科研导向的教学,而教师通常只有在自身研究的领域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启迪。由此可见,科研水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教书育人不可否认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但不可忽视的是,科研力是高校的重要生产力,教学和科研的平衡若被打破,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生产力目标都将落空。

    (二)系统提升学生竞争力

    在数字时代,学生竞争力并非因课程增加而提高,所修读学分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因子可谓极小。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中并未就提升学生竞争力进行系统设计,这导致学生通常难以在学校学到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需要完成上课的要求,还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和时间在深造和就业中提升竞争力。除增加实务经验外,学生还需要在高校提升专业能力,包括科研能力、英语等外语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有部分高校对理工科学生设有科研培养课程,但事实上学生的时间集中投入不高,其原因可能是科研参与一般属于第二课堂活动,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则会形成与课程学习的冲突[4]。而教师授课并非培养科研能力的唯一方式,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和竞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以论文习作为例,即使学校未开设专业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学生也可以在论文比赛中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在写作经验日久积累之下,学生的科研竞争力必然会有所提升。

    可见,“唯分数论”时代已慢慢逝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则更被各大高校青睐。因此,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授课,还需要指导学生一同走进科研、探索之路,共享科研成果,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竞争力以及学生在国内、国际上的认可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提供科研机会,让学生提前找到研究方向,获悉该领域的学术前沿。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困难,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在深造就业过程中依然受困于毕业论文,实现压力上的“错峰”。同时,提升科研训练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深造和就业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学习途径不断丰富,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及发展规划获取国内外的前沿理念和专业知识,以达到甚至超过听课学习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科研能力才能教授学生具有创新性的知识。科研思路和方法除了需要学生摸索外,还需要教师言传身教,这是网络学习难以取代的。与此同时,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本科教学还可以引入小型学术论坛、精讲培养课程等方式,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

    (三)设置教研相长的考核体系

    教学与科研的考核标准需要统一平衡。高校不仅是教育单位,也是研究单位,其使命不仅在于培养人才,还需要肩负科研创新的责任。在“教”与“研”分别内卷的时期,教学和科研二者是无法规避或轻视的工作,因此“教”与“研”各自考核体系不可偏废或冲突,否则将导致学生和教师都陷入事倍功半的陷阱,因而亟需建立教研相长的考核体系。而且,科研对于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多种学术技能和社会性能力的获得有着重要作用[5]。不同背景的本科生科研参与效能存在显著差异,科研参与次数对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技能,对其对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6]。

    第一,有必要减少对教师授课量的过重要求。教学不是孤立的环节,科研时间不足同样会导致课程质量下降,“照本宣科”无法满足当代学生深造和就业的需求。且教师授课量过大,所剩时间有限而无法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成果作出及时反馈;
    学生在学习时从简单的概念传授中也领会不到专业学习的趣味性,每到期末考试前夕则通过看线上课程“临时抱佛脚”。教师是培养学生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具有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等作用,需要给予教师和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释放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教师的科研力。

    第二,设置科研友好型考核标准。教学较易于脱离市场需求,但科研相对不容易脱离市场需求。在科技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变革时期,以科研促教学有助于高校师生重视市场需求。同时,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是国内很多高校的发展目标,而从世界名校的评价标准来看,科研实力和学生培养所占比重极大。科研是学校、学生和教师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学生、教师需要与外国高校、学者保持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从而整合优势资源,促成科研、科技的创新和突破,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科研环境基础上。

    猜你喜欢 本科生考核专业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3期)2022-05-26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2期)2019-09-10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4期)2019-09-10部分专业介绍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4期)2019-09-10“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传奇故事(上旬)(2018年7期)2018-10-30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推荐访问:协和 本科教学 考研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