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井夫杰教授推拿治疗小儿食积咳嗽临证经验※

    时间:2022-12-05 09:4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潘 琪 戎 姣 李梦甜 井夫杰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推拿教研室,山东 济南 250000)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可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临床上以外感咳嗽为多见[1],正如《景岳全书·总论》曰:“盖小儿之病,非外感伤寒,则内伤饮食。”现代社会,家长期盼小儿长高长壮,其殷切之情化为不恰当的过度喂养,小儿饥饱不知自节则饮食失调,影响肺脾而发为咳嗽及其他疾病。因此,由内伤饮食所致的食积咳嗽为小儿咳嗽的临床常见证型。本病大多预后良好,部分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可发展为肺炎喘嗽或疳积等证,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正如《幼幼集成·食积论治》所曰:“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现代医学治疗小儿食积咳嗽多应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见咳止咳,疗效均较差且易反复发作。

    井夫杰,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山东省名中医。井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对于应用传统推拿疗法防治小儿咳嗽、厌食、便秘、腹泻等儿科疾病,以及以整脊手法为主,结合针灸、导引及现代治疗新技术综合防治颈肩腰腿痛经验丰富。现将井教授推拿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经验总结如下。

    食积咳嗽最早记载于《素问·咳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之胃,关于肺。”表明肺胃二脏与咳嗽关系密切。此外,《素问·咳论》亦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不调皆可影响肺之宣肃功能而发为咳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儿食积主要导致胃肠功能改变、血生化、免疫功能及微量元素变化,从而引发小儿外感、咳嗽、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疾病的发生[2]。

    中医治疗小儿食积咳嗽多从肺论治以宣肺止咳化痰,忽略本病涉及肺、脾两脏。井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发育未臻完善,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小儿家长缺乏育儿知识,喂养不当,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皆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职,饮停中焦,酿生湿痰,痰湿犯肺,肺失宣肃而成咳嗽,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丰富多样,家长予以过多“营养”食品,加之儿童喜好甜食、油炸、肥甘厚味等,不加节制,食滞中焦郁热可灼津炼液成痰,郁热痰浊上蒸于肺,影响肺的宣肃功能而形成咳嗽[3],正如《医宗金鉴·食积咳嗽》所曰:“食积生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此外,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饮食停聚中焦则影响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浊,气逆犯肺则为咳,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提到:“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因此,井教授认为小儿食积咳嗽多以脾虚为本,肺咳为标。

    井教授认为,小儿食咳多表现为五更咳,其咳嗽以夜间或在黎明时尤为明显,且食积在咳嗽症状之前出现。正如《丹溪治法心要·咳嗽》曰:“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流入肺经。”此外,二更咳也较为多见,二更指21:00—23:00,属于亥时,属手少阳三焦经,故食积可导致三焦枢机不利而咳嗽[4]。如《幼科切要·咳嗽门》所言:“清晨咳者属痰火,午前嗽者属胃火,午后嗽者属阴虚,黄昏嗽者火浮于肺,二更嗽者食积滞于三焦。”此外,临床表现除咳嗽频发之外,尚有食积郁热的表现,如脘腹胀满、手足心热、有口气、大便酸臭、舌红、苔厚腻等。患儿“胃不和则卧不安”,则有夜卧不宁的临床表现。食积咳嗽的患儿喉间大多可闻及痰声,即使在安静入睡时,亦可闻及喉间痰声漉漉。正如《幼幼集成·哮喘证治》中提到:“因宿食而得者,必痰涎壅盛,喘息有声。”井教授亦认为,食积郁热之患儿因其热邪积于内,腠理开泄,因此极易外感从而引发咳嗽,与中医名家关幼波提出的“内里无伏热,不易受外感”[5]之理论相合。若患儿久咳不愈,病程延长,伤及肺脾之气,可见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纳呆、大便溏薄等肺脾气虚之症。

    井教授认为,食咳之病,“食积为本,咳嗽为标”,只要乳食积滞不化,痰热蕴肺就存在,故食积咳嗽大多病程较长,对抗生素无效,宣肺止咳药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治疗上应重消积滞,同调肺脾,咳嗽即可好转。井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推拿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疗效显著,无副作用,且易被患儿接受,临床配合度高。

    因本病与脾、肺关系密切,因此井教授认为推拿治疗食咳前期应以消积导滞、祛痰止咳为主。基本处方为:清板门,清胃经,清大肠,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合谷,按揉足三里,补脾经,推背法(术者先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揉转50~100次;
    然后用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内缘,经肺俞向外下方斜推至两肩胛骨下角50~100次,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100次;
    最后,用中指盐擦“八”字,以中指指腹蘸盐粉或姜汁,沿肩胛骨内缘由上向下斜擦过肺俞,以皮肤发红为度),推腹法(术者用中指指腹在中脘穴做顺时针方向揉转100~200次;
    然后用中指指腹在中脘穴做逆时针揉转100~200次;
    最后食、中二指指腹从剑突轻轻推至肚脐50~100次)。夜寐不安者加揉小天心、清小肠经;
    湿啰音明显者加揉掌小横纹、丰隆;
    鼻塞、流涕等外感者加四大手法、黄蜂入洞;
    烦躁不安、肝气不舒者加按弦搓摩、清肝经。

    推拿处方中清板门、清胃经以消食导滞;
    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合谷合用以健脾和胃,消食除胀;
    按揉足三里、补脾经、清大肠与特色手法推腹法相合以补脾益气,降气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通则肺宣肃正常,且食积郁久化热,熏蒸于肺,加通便手法则有利于清泻肺热,有“以泻代清”之义;
    推背法以宣肺化痰止咳。诸法共用以达到消积导滞、健脾和胃、宣肺止咳之效。

    咳嗽日久,耗伤肺脾之气,故推拿治疗本病后期应以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为主,通过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绝生痰之源,培土生金以益肺气助其宣肃功能恢复正常。基本处方为:补脾经,揉脾俞,揉肺俞,补肺经,揉足三里,揉板门,顺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捏脊。大便溏薄可加补大肠经、揉外劳宫;
    体虚多汗加揉气海、肾顶。处方中补脾经、揉脾俞可健脾补肺,培土生金;
    揉肺俞、补肺经以调肺气,补虚损,治咳嗽;
    揉足三里、揉板门、顺运内八卦、推四横纹以健脾和胃,调中理气;
    捏脊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现代研究表明,通过捏脊操作可刺激局部组织,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细胞代谢,刺激机体产生胃肠激素和部分神经肽物质,促进胃肠动力,改善呼吸及消化系统功能,调节人体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增强人体防御能力[6-7]。诸手法共用,达到健脾和中、补肺益气之效。

    由于幼儿表述能力有限,家长多以患儿外在表现作为主诉就诊,多表现为咳嗽、发热、便秘等。井教授指出,在临床中小儿食积咳嗽一病最为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因此临床治疗应审证求因,绝不可仅从肺论治,而当细辨其因以治其食积之本,方可奏效。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杂合以治”的思想初见于《内经》,清·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进一步提出注解:“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处衣食之殊,治有针灸药饵之异,故圣人或随天地之气,或合地之宜,或随人之病,或用针灸、毒药,或以导引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井教授在临床治疗时遵循这一学术思想,并不拘泥于推拿一法,根据患儿病情、年龄、耐受度等运用多种外治疗法,合法以治增强临床疗效。

    4.1 点刺三缝 三缝为井教授经验选穴,由四缝穴衍化而来,即四缝穴除小拇指外其余三缝。四缝穴为经外奇穴,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胃肠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四缝穴可以使患儿胃肠中胰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等相关消化酶含量增加以促进胃肠运动,改善胃肠蠕动状态,从而促进患儿消化吸收,改善临床症状。此外点刺四缝穴可以明显提高患儿体内锌、铁含量以促进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恢复[8-9]。井教授认为,点刺四缝穴可健脾和胃,消积导滞,化痰止咳平喘,是治疗食积所致相关疾病的要穴。但又认为小拇指为小儿推拿五经穴之肾经穴所在位置,根据“同气相求”理论,肾水穴虽然属成人手少阴心经,相当于求足少阴肾经的同气[10]。《小儿推拿按摩经》中记载 “五经纹动脏腑气”,又因小儿有“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因此井教授认为点刺四缝之小拇指恐有泻其肾气之弊。此外,人体手部有大量的触觉感受器,针刺三缝穴相较于四缝减少穴位刺激,适当减轻患儿治疗的痛苦。因此,井教授在临床中将四缝改为三缝,达到既防泻其肾气又能达到临床疗效,并且减轻患儿痛苦的目的。

    4.2 拔罐疗法 陈勇等[11]提出“罐之理即针之理”理论,认为拔罐疗法与针灸疗法同属于中医的体表刺激疗法,都是通过刺激相应的经络腧穴或体表特定部位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井教授临床常联合应用拔罐疗法治疗食积咳嗽。常选大椎、肺俞、脾俞、胃俞及肺部啰音密集的部位行闪火罐法以疏通表里,祛邪外出,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此外,井教授认为通过观察局部出痧情况也可判断患儿病邪深浅,一般出痧呈点状、色浅淡者多为病邪轻浅;
    出痧为片状、瘀块状、色黯红多为病邪入里,色鲜红者为热,色青黯者为寒。实证时行泻法,手法操作应速度快,用力深透,在相应部位留罐5~10 s以加强局部穴位刺激量;
    虚证时行补法,手法操作动作宜缓和,用力轻。

    4.3 挤痧疗法 捏挤法是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特色手法,在儿科临床常见病中运用十分广泛。捏挤出痧作为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物理刺激使该区域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对作用部位产生良性刺激进而将体内邪气驱逐出体表,通达于外,从而达到祛邪外出,通络活血,增强脏腑功能的作用[12]。现代研究发现,局部持续捏挤出痧能够增强人体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激发体内的免疫细胞,通过调节免疫抗炎系统,改善其相关因子水平,从而治疗相关疾病[13-14]。井教授临床治疗食积腹胀严重时常配合捏挤中脘、脾俞、胃俞以消积和胃,患儿咳嗽痰多时常配合捏挤肺俞、大椎,可根据患儿体质及承受程度决定捏挤次数。具体操作为以双手拇指、示指两指相对,固定捏住小儿中脘穴处皮肤,双拇指、示指指腹由皮肤周边向中心部位挤捏,然后放松,反复操作至捏挤出痧为度。所用之中脘穴为胃气所聚之募穴,六腑精气所会之腑会,又位于总调一身阴经气血的任脉上,与脾胃系疾病联系密切,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要穴[15],正如元·忽公泰《循经》中所曰 “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脾俞、胃俞、肺俞为背俞穴,可治疗本脏疾病,并且位于肺、脾二脏的体表投影部位,可增强疗效。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宣通一身阳气,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具有宣肺理气,降逆平喘之效。

    4.4 针刺疗法 井教授对于早期食滞中焦的患儿多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操作时穴位常规消毒针刺,用0.25 mm×25 mm一次性针灸针针刺,用捻转泻法,后期肺脾气虚患儿多取足三里、合谷,用捻转补法,均不留针。年龄较大或耐受度较高的患儿可留针5 min加强疗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中脘为胃之募穴,且为腑会,二者合募配穴以健运脾胃,行气消胀;
    出现肝气横逆犯脾症状时可配伍针刺太冲,太冲为肝经原穴,脾土虚弱,肝木乘土,用泻法,以疏肝理气,调达气机。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贯通表里二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取大肠经之原穴合谷以补益肺气。正如李世珍《常用腧穴临床发挥》中提到:“补足三里、合谷,或加补百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类似补中益气汤之效。”因此,针刺合谷、足三里可增强健脾胃,益肺气之功。

    临床治疗中,井教授始终强调家长配合至关重要,正如明代医家万全所云:“小儿诸疾,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妨,则根本常固矣。”因此井教授将“治养结合,未病先防”理念贯穿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发育尚未完善,因此消化系统较弱,加之喂养不当,“饮食不知自节”,极易损伤脾胃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井教授主张家长平素对患儿合理安排饮食,营养合理,顾护脾胃。正如《幼科推拿秘书·察儿病症秘旨》所曰:“调理脾胃,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却病之良方。”井教授提出在小儿食积咳嗽患病期间首先应暂食素食,提倡清淡饮食,尤其是夜卧前停止进食,哺乳患儿应适当减少喂养次数,使小儿胃肠得到恢复。《诸病源候论·宿食不消候》指出:“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井教授指出疾病恢复后,尤其热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尚虚,病后多为思食,但进食过多会导致余邪夹食滞而复发热,临床称之为“食复”。因此,饮食应做到粮菜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多样化、合理化进食。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为服之,以补精益气。”此外,井教授认为,食积咳嗽重在预防,平日喂养得宜则不易发病,因此患儿家长平素喂养也应以水果、蔬菜、五谷杂粮等易消化的、营养全面的食物为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达到“食贵有节,乳贵有时”。

    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后,井教授将健脾保肺推拿手法教与患儿家长,嘱家长平素在家推拿以调节营卫,宣通肺气,提高患儿免疫力,增强体质,积极调动小儿自身抗病能力以预防疾病发生。此外,若小儿有手心发热、口臭、便干、苔厚腻等症状时,家长可予小儿暂食素食配合健脾保肺手法以达到“未病先防”目的,若症状未改善者则须及时至医院推拿调理以防疾病的发生。健脾保肺处方:补脾经300次,揉足三里300次,推三关100次,清板门100次,清肺经100次,逆运内八卦100次,掐揉四横纹3次(掐一揉三),顺时针摩腹50次。揉足三里、推三关均有补养气血作用,可助脾阳,使脾气健旺,则水谷精微之气充实,加强肺的功能而卫外自固;
    补脾经、清板门、清肺经、逆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顺时针摩腹可肃肺,促进胃肠蠕动,调节中焦,促进消化吸收而增强体质,加强抗病能力以保肺。诸穴共用,以达到健脾和胃,补肺益气之效。

    谭某,男,3岁6个月。2021-08-16初诊。家长代诉:间断咳嗽2 d。现病史:患儿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咳嗽,以晨起夜间为重。平素喜荤少素,喜食奶油、蛋糕等甜食,喜食夜宵。现症见:咳嗽,晨起夜间为重,偶有咯痰,色白量少,手心热,晨起口气明显,夜卧不宁伴有轻微鼾声,纳呆,2 d未解大便,小便黄,苔白厚腻,脉滑数。查体:体温36.8 ℃,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腹部胀满,肺部听诊闻及呼吸音粗,无痰鸣音。西医诊断:咳嗽。中医诊断:咳嗽(食积咳嗽)。治则:消积导滞,宣肺止咳。治法:推拿联合点刺三缝、挤痧。①推拿:清脾经,清板门,清胃经,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合谷,清大肠,推腹法,按揉足三里,补脾经,按揉小天心,清小肠。②点刺三缝:三缝穴常规消毒,避开血管,用一次性采血针(施莱Soft型一次性采血针 28G)点刺放血,直刺深度约为0.5 mm,挤出少量(2~5滴)淡黄色或透明色黏液或血液,碘伏局部消毒后按压止血,放血后4~6 h内患儿避免洗手、接触污物,以防感染。③挤痧:于肺俞以双手拇指、示指两指相对,固定捏住小儿穴处皮肤,双拇、示指指腹由皮肤周边向中心部位挤捏,然后放松,反复操作至捏挤出痧为度。④拔罐:于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行闪罐法。嘱患儿家长回家后予以清淡饮食,忌食油腻、辛凉、甜食等,以清淡饮食为主。治疗1次后,患儿夜间咳嗽症状改善,回家当日即排便,大便略干,有臭味,睡眠较前2 d安稳;
    第2天晨起口臭明显缓解,停止拔罐疗法;
    治疗2次后,患儿偶有晨起咳嗽,腹胀症状明显改善,大便畅,停止针刺三缝、捏挤肺俞,继行推拿治疗。治疗3次后,患儿症状消失,行推拿巩固治疗2次,嘱家长为患儿进行健脾保肺推拿以健脾助运,增强体质。

    按:本例患儿平素喜食夜宵,饮食偏嗜,不知自节,过食肥甘,食积内滞,痰热内生,肺气壅塞则发为咳嗽。正如《素问·奇病论》所曰:“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治疗当以消积导滞,宣肺止咳为法。推拿处方中清脾经、清板门、清胃经、消中焦食积;
    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合谷以健脾和胃,消食除胀;
    清大肠、推腹法以降气通便,大肠清则肺气降;
    按揉足三里、补脾经以健脾和胃;
    按揉小天心、清小肠可清心火,助安眠。联合点刺三缝消积导滞,化痰止咳;
    拔罐、挤痧疗法引邪外出,共奏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宣肺止咳之效。治疗中配合饮食调养以顾护脾胃,病后保健推拿增强体质以防病于未然。

    食积咳嗽为儿科临床一种特殊类型的咳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该病临床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如果处理不当,常易致咳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井教授临床从食积论治小儿咳嗽是以脾常不足为入手点,食积内生则致脾病,脾病及母则母子同病,依此确定重消积滞,肺脾同调的诊疗思路。以推拿为主并灵活运用多种中医传统外治方法,凭借绿色安全、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使患儿依从性提高,又避免了滥用抗生素以及迎合了家长不愿让孩子打针吃药的诉求,临床疗效颇佳,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食积健脾脾胃 健脾中成药 应该怎么选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4期)2019-12-17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人人健康(2018年5期)2018-05-10保和丸在部分儿科临床应用的概述现代养生·下半月(2017年8期)2017-12-28常见病三验方中老年健康(2016年12期)2017-01-18脾虚可用三芽茶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6年12期)2016-12-29黄精治乏力饮食科学(2016年7期)2016-07-27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小儿感冒一则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6年5期)2016-06-27细嚼慢咽护脾胃爱你(2014年23期)2014-11-14浅谈《格致余论》中顾护脾胃思想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3年1期)2013-11-01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12期)2004-03-08

    推荐访问:推拿 小儿 咳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