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

    时间:2022-12-04 17:5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上海 200241)

    数字孪生是指综合运用物理模型、传感器、历史数据等,在虚拟空间对物理实体进行映射的技术过程。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原本在工程技术、产品设计等领域使用的数字孪生技术,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识经历了从“数字画像到数字孪生体”的进化过程。当代大学生在使用数字新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实中的物理实体与网络空间中的“数字虚体”的双重存在方式,即“数字孪生”现象。把握“数字孪生”现象下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并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活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等APP以及浏览网站的过程中,个人的网络“痕迹”和浏览“习惯”被数字工具自动存储,形成了一个包含个体各种信息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在数字世界里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中大学生的各方面特征高度相似的“虚拟自我”,即“数字孪生”现象。“这种虚拟自我比起我们自身来说更加触手可及,更加权威,更加显著,更加稳固,也更加可靠。”[1]这个“虚拟自我”既能体现出大学生的多面特征,又影响着现实中大学生的思维、行为、情感等,使大学生呈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特点。

    (一)存在形态硅基化

    硅基化存在是指大学生不再局限于碳基化生命存在形态,其生命生活与以“硅基芯片”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密切相关。存在形态硅基化是“数字孪生”现象下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首先,大学生产生、创造着数据。当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工作等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无时无刻不产生着数据。当大学生在浏览短视频时,他们对某种类型短视频的喜好会被网络记录和存贮;
    当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时,他们搜索网站、查看信息的习惯会被留存。大学生还在主动创造着数据。仅2020年一年,大学生在抖音平台发布的各种视频,播放量超过311万亿次、点赞量超过1184亿次、转发量超过27亿次。[2]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大学生的创造活力被充分激发,他们乐于创作各种作品,在数字空间发布出来。其次,大学生存在于数据之中。当前,对于大学生的了解、对于大学生发展需求的研判,主要依靠数据。抖音、B站、腾讯以及各类咨询公司,发布了大量大学生数字报告、行为报告等,这些报告的依据便来自于大学生在数字空间留下的海量数据。就连外卖APP背后的智能机器人,也能够根据数据对大学生进行精准分析研判,推送符合其个性需求的店铺和商品。在产生数据、创造数据和被数据服务、被数据包围的过程中,数据总能带来精准的和个性化的服务,使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数字世界,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嵌入数字空间,日常生活与数字世界密不可分,呈现出了硅基化的存在形态。

    (二)人际关系数据化

    作为“数媒土著”的当代大学生,更喜欢在数字空间与陌生人展开交流交往,这使得“数据”成为其交流的主要媒介,浏览、点赞、弹幕等成为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仅2021年毕业季,大学毕业生就在B站发布了超过4000份毕业设计作品,累计1508万次浏览。[3]此外,这一时期B站关于毕业话题的信息获得了4.5亿次的浏览,视频获得了2.8亿次的播放。在毕业话题的视频中,留恋大学生活、调侃大学生活、回忆大学生活的弹幕更是不计其数。可见,在数字空间发布短视频、文字、动画等,是大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数据成为其交流的主要载体。在“熟人”之间,大学生也更倾向于使用“数据”进行交流。群聊是当代大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生会加入各种各样的群,以满足不同的数字空间社交需求。以宿舍群为例,调查发现,即使舍友们都在宿舍,大学生也会优先选择通过“群聊”的方式,交流问题、发表意见,仿佛舍友们都处在不同的空间,而实际上,他们近在咫尺,甚至彼此的呼吸都能听得到。“数字孪生”现象下的大学生,已经适应数字世界的生活,就连日常交流交往,也在用“数据”彰显其“数字原住民”的特性。

    (三)认知方式技术化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的数字技术烙印。当前,大学生在认识事物时,较多的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譬如,大学生对某一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借助于数字抓取分析综合技术,可以迅速形成关于这一专业的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并没有深入学习各个知识点的内容,也没有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没有在头脑中建构这门学科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完全是借助于数字技术进行的认知活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脑力劳动”的实践过程,也没有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因而,彰显大学生认知、用大学生“自己的尺度”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学习实践活动,会部分甚至全部被数字技术替代,大学生的“思维劳动实践活动”变成“数字技术的实践活动”。另外,大学生创造欲的满足与数字技术密不可分。当前,大学生最热衷的三项数字空间活动是移动社交、移动视频和手机游戏。数据显示,2019年4月,大学生对手游《王者荣耀》的人均使用时长高达1875.8分钟。[4]大学生积极加入“数字技术狂欢”的背后,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的原始创造欲望与数字技术的密切关系。在手游的“打怪升级”过程中,大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与数字技术“精心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融合起来,大学生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满足和实现着自身的创造欲望。

    (四)价值观念双重化

    “数字孪生”现象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深受数字技术的影响,他们接受的价值观相当部分是由“智能机器”生产出来的。譬如,“00后”大学生理性化的处世态度和务实化的人生理想,[5]在某种程度上与数字世界追求数据交换尽可能的稳定有序具有内在的价值一致性。数字技术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进化,是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产生的主要技术原因,也是数字世界的价值观和伦理产生的前提条件。在深度学习阶段,智能机器能够自主学习、自主行动,智能机器在数据计算、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智能算法”界定人机、机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中不一样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即所谓的“硅基价值观”。深度学习的智能机器在构建大学生的“数字孪生体”时,实际上是以“硅基价值观”的价值原则建构起来的。大学生“数字孪生体”在数字世界是动态的,它与大学生进行实时的数据交互的同时,会持续与数字世界的其它要素进行数据交换,这会进一步被 “硅基价值观”所强化、所影响。也因此,它会不断重新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兼具生活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双重特征。

    (五)知识构成分布化

    “数字孪生”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突破了原来的系统化知识模式,形成了分布化的知识构成。大数据技术、智能算法、5G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数字世界形成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分布式共生知识空间”。[6]大学生“数字孪生体”既是数字空间“共生知识”重要来源之一,自身又具备了“分布式的共生知识”。因而,“数字孪生体”在与大学生本体的互动过程中,会把这种分布式共生知识的生成理念、生成规律等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掌握分布式知识的存在形态、使用方法,逐渐形成新的知识构成的思维和方法。同时,大学生在解决数字空间现实问题时,需要遵循数字世界的问题解决逻辑,即使用数字技术对分布于数字空间的相关知识进行抓取、分析、集成、创造,进而生成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掌握了分布式知识的使用原则和具体方法,也使得自身的知识构成逐步适应数字世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规律。这样,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系统的、集成的、封闭的,而是分布在数字空间的、各种知识融合兼有的“共生知识”。分布式知识构成的优势在于,大学生使用数字技术,能从“共生知识”中抓取需要的知识,进行实时的融合创新,生产出新的知识,以满足自身的学习、成长需要。

    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在全面认识大学生、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生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机遇。同时,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一)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的积极作用

    首先,“数字孪生”现象有助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对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全面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的形成,为全面了解和认识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过去,对大学生的认识主要依靠文本资源和人力资源,譬如,查阅大学生的档案资料、阅读与大学生相关的文献、与大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等,都是了解认识大学生的传统手段。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不能全面了解认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是不能及时把握大学生的个性变化趋势。大学生“数字孪生体”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对大学生“数字孪生体”进行研究,能够了解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表现出来的特点。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实时分析和研判。

    其次,“数字孪生”现象有助于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的出现,是智能算法、5G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创新发展和综合运用的结果,这些技术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变革。在载体方面,数字孪生技术带来了新载体。譬如,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的使用,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模拟体验许多原本不能体验的内容,这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性,达到浸润式教育的效果。此外,数字孪生技术的集成优势,能够进一步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发挥自身最大的功能,为“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提供技术支撑。[7]

    第三,“数字孪生”现象有助于生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知识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大学生群体特点不断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知识生产力有限,很难以丰富的、多样化的、具有吸引力的知识占据网络空间,是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数字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智能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使用,有助于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能力低下的问题。可进行深度学习的智能机器能够对网络数据进行自动抓取、存储、分析、生产,形成新的知识。在智能机器的深度学习过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相关的需求、价值等要素编码并输入智能机器,“指挥”智能机器在深度学习时,将知识生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结合起来。

    (二)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的新挑战

    首先,“数字孪生”现象下的教育场域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如果说网络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空间发展的1.0时代的话,那么,数字空间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空间发展的2.0时代,甚至是3.0时代。相较于网络空间,数字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内容也更加复杂。网络空间是通过通信技术连接计算机,以实现一定通信功能的虚拟空间。数字空间则更进一步,不仅仅是计算机之间的连接,还包括海量的数据、智能算法、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等。在数字空间,不确定性更大,变化也更多。持续不断的新数据的产生,会在智能机器深度学习下产生许多更新的知识;
    数据集成,会形成新的技术;
    深度学习,会产生基于硅基的伦理问题等。这些都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而如何在数据世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数字孪生”现象下的教育对象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任务。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的出现,使教育对象更加模糊,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教育,还是针对大学生的“数字孪生体”开展教育?这还尚未有清晰的认知。在“数字孪生”现象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存在形态、主体意识、价值观念、人际交往、知识构成等都发生了变化。在教育过程中,面对“数字孪生体”这一大学生的“虚拟自我”,如何把握大学生在数字世界的这一存在形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数字孪生体”会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在与自己的“物理实体”进行数据交换的同时,能够与其他“数字孪生体”进行数据交换。因此,依据大学生及其“数字孪生体”的特征开展工作,提升教育的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面临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8]大学生“数字孪生”现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同样如此。因此,要善于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人才发展目标出发,多维度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功能,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材。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筑牢大学生思想根基

    要用科学理论涵养大学生,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使科学理论既内化于心,成为大学生的思想武器,也外化于行,使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一是多维推进大学生的理论学习。要善于把新思想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比如,运用数字技术中的知识图谱功能,把新思想转化为“知识图谱”,通过分布式的知识构成将理论展现出来。二是多措推进大学生的理论实践。引导大学生在数字世界里运用科学理论,通过短视频、朋友圈动态等方式,践行新思想要求的爱国、以人民为中心等内容,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科学理论。

    (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

    一是以数字世界拓展大学生的实践空间,释放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数字世界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大学生的实践空间,使原来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此外,数字世界的各种平台,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自己制作开发数字产品。因此,要挖掘数字世界的平台优势,有意识地搭建各种大学生数字实践创新平台,使大学生在数字世界的实践中创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二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实践技能。数字世界的生成,实际上是人类实践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要鼓励大学生直面数字时代的到来,勇于开创新技术、提出新观点,推动数字时代不断向前发展。

    (三)技术与价值相结合优化大学生知识构成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某些方面会造成大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增大,不利于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技术与价值融合起来。首先,要让大学生充分掌握数字技术。当代大学生作为“Z世代”的年轻人,具备了一定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对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数字思维能力、数字创新能力等,使其具备使用数字技术优化自身知识构成的能力。其次,要引导数字技术向善。要使公平、正义、自由成为数字技术发展的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技术的内在张力作用和价值的外在尺度效用,推动大学生形成具有价值底蕴的数字化知识构成。

    (四)情感与数字相结合升华大学生人际关系

    要把情感与数字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构建起数字时代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要在数字技术中嵌入人类的情感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数字孪生体”具备一定的情感功能。事实上,大学生在数字世界的交往互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的情感在现实社会没有得到满足,只好在数字世界里找寻情感支持。教育者要随时关注大学生及其“数字孪生体”的数字情感表达状况,运用“数字+情感”的新方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媒平台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情感塑造和情感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自身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数字时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制度与道德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生存空间

    要从制度和道德两个层面着手,净化大学生生存的数字空间。在制度层面,国家应加强对数字技术及其应用的立法。比如,对于大数据杀熟问题、数字信息泄露等问题,要坚持立法与监管相结合,尽快实现数字空间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也要加强数字空间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建设。在道德层面,应加强数字世界的道德伦理建设,特别是对硅基伦理、人的生存伦理等突出的伦理问题,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数据空间道德伦理实践活动。坚持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结合,规范数字空间的运转运行,营造一个气朗风清的数字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环境基础。

    猜你喜欢 数字孪生数字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工厂数据平台架构设计与研究软件工程(2019年12期)2019-12-24“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浅析大数据时代的机械设计发展趋势山东工业技术(2019年6期)2019-03-27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数字孪生”改变行业规则的顶尖技术大飞机(2018年6期)2018-05-14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应用与发展图书与情报(2017年6期)2018-03-12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 治理 现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