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先进性建设

    时间:2022-12-04 15:2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魏 霞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1]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很注重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对先进性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如何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性的整体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独特意蕴在于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遵循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梳理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程,探讨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哲学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继续发展自身和完善自身具有深刻的意义。

    唯物史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遵循唯物史观的价值原则,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价值遵循。

    (一)唯物史观为先进性建设提供哲学指导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首次阐释了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作用,指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第一次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人类社会历史之中,从而与以往旧哲学划清了界限,避免了人类社会历史陷入唯心主义的囹圄,真正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指出阶级与阶级斗争概念,为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依据。这些科学的理论和概念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社会历史活动,指导着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指导着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自我革命。

    (二)唯物史观为先进性建设指明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历程也是其凸显、发扬自身先进性的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始终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才看到了曙光和希望。《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得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其蕴含的“唯物史观”意蕴中领会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明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和必由之路;
    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发现社会主要矛盾,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过程。人民群众从其质上看,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价值遵循之一就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拥护、支持的政党才是先进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发展路径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党的先进性建设亦是如此,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重要的是党的方向是正确的,能够充分利用内外部条件,进行辩证否定,革除弊病,发展自身。

    (三)唯物史观为先进性建设提供价值遵循

    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指引。《共产党宣言》指明了共产党的永恒的根本价值追求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纲领,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百年的探索与实践,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解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这一最高理想终究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幸福。唯物史观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是实现党的工作的重要条件。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2]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安身立命的价值遵循。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对于客观事物的研究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分析其不同状态,从而发现其内在联系。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指导,贯彻于党的百年实践中,见证着党不断发展自身、强化自身。以唯物史观视角分析党在百年以来不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洞察与解决的发展历程;
    分析党对阶级和群众基础概念认识的演变历程;
    分析党的自身发展历程。通过层层剖析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不同状态,理解党为先进性建设所进行的探索,这也是理解党的政策、活动的重要维度。

    (一)百年先进性建设是“社会主要矛盾”变革史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辩证法“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据此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洞察和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找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推动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深刻指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我们的时代任务。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奋起反抗,追求独立与发展,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革命运动。通过一次次的胜利证明了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摆脱了中国被压迫、被奴役的局面,使得中国实现了真正的独立,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扩大并完善党组织,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等方式加强了自身建设,增强了自身的先进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一方面致力于解决革命遗留问题,另一方面适时作出“三大改造”的重要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创造了条件。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经过“三大改造”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要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4]。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实力欠缺,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的重心是工业,党中央也因此适时提出了以工业建设为重点,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判断。

    改革开放之后,在社会历史转变时期,社会生产的动力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针对这一状况,党中央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论断,强调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经济建设,增强社会生产动力,不断提高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此同时,党中央强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致力于破除陈旧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动,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6]。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现状,习近平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共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并将“五位一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统筹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两个方面,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是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是基于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党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

    (二)百年先进性建设是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发展史

    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决定了人民群众始终是其力量之源。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有着巨大的力量。简单来说,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离不开阶级基础的巩固和人民群众的拥护。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成分,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大工业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同时,工人阶级受到压迫和剥削最多,是最革命的阶级。除工人阶级之外,还吸收了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最初的组织形态。工人阶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但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和扩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党的“群众基础”是“党所代表和依靠的广泛的社会力量,是党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8]。毋庸讳言,人民群众是党的革命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革命发展过程中,由于革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组织形态不断扩大,不断吸纳工人、雇农、有着强烈抗争意识的人民加入党组织,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规定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肯定了工农联盟“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党中央还不断对工人进行教育,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扩大工人在党组织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同盟。这一规定,使党有了更为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工业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和扩大,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并重新界定知识分子,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工人阶级概念的外延,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壮大。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仍然高度重视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建设。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必须把握好党群关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6]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组织也随之迅速发展,原有的社会阶层内部又再次进行了细分,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群众基础中的“群众”的所指范围更加广泛,“群众构成”也日益复杂多样。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9]。以此对新时代的群众基础概念进行了新的概述,使之更具有时代特征,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发展上取得的成果证明了只有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才能取得革命的领导权,赢得民族独立;
    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组织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集起最大的人民群众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百年先进性建设是党的“辩证否定观”贯彻史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自身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其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不断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党的建设布局经历了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位一体到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5+2”布局的演变。比较典型和突出的是从思想、作风、组织三个方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领导核心发展为中国的执政党,必须始终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辩证发展历程,实现自身的先进性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求得民族解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恢复国民经济并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求经济快速发展,最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追求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历届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所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与此同时,对于党自身建设各届领导集体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推出各方面建设措施,以加强党的执政领导能力。

    在思想上,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员干部思想不纯、非无产阶级思想滋长的状况,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重要论断;
    邓小平从“两个凡是”错误思想阻碍经济发展的事实出发,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江泽民针对当时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的“三讲”学习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
    胡锦涛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境况,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标准;
    进入新时代,党面临“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习近平强调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建设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上把理想信念比作是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1]。一方面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建设,另一方面抓好道德建设、党性建设,以更好发挥其在思想建设中的作用;
    把握好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的有机统一关系,使之相互配合,实现高效建党。

    在作风上,党的作风是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在工作、活动中的体现,是党贯彻自身宗旨、性质的体现。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建设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实践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整风运动”这一独特的整顿党组织的形式,为后来的整党提供了基本遵循;
    并且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将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12]。邓小平提出以制度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断。江泽民提出严肃惩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胡锦涛提出大力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狠抓作风建设,围绕“为什么抓、抓什么、怎么抓”等根本性问题对党的作风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对新形势和新境况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韬略,形成了一系列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论述。“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14]一系列的论述强调了良好的党风对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此引导着党加强作风建设,使之成为先进的政党。从实施的具体措施看,要通过党组织内部颁布规章制度等形式规范党员干部的作风,从细小、细微处加强党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建设。一系列论述和措施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学说和理论,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组织上,党组织的完善程度与党开展活动的顺利程度密切相关。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领导集体对组织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从扩大党组织到优化党组织,从吸纳人员加入党组织到不断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素质。毛泽东指出,“我们党的一切力量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纪律的原则下,坚强地团结起来。”[15]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邓小平主要强调对党员干部的组织和教育,“各部门的骨干分子确实太少,需要加强教育,提高现有干部水平,特别是在群众中培养大批新干部,以克服干部不足的困难。”[16]加强其组织性、使命感。江泽民强调加强党的纪律的严肃性,以严格的纪律规范组织建设,同时规范的组织纪律也有利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组织力。习近平首次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构建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强调以五个体系加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选好、用好新时代的好干部和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形成坚强的党的组织基层堡垒。这些转变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结果,是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党组织要以更高的素质、更高的思想觉悟、更高的工作标准做好工作,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17]强大且团结的组织是高效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形成高效、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要条件。而先进的党组织能够实现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还强调,对人类社会的研究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秉承这一原则,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核心作用。历史和现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将唯物史观作为哲学指导是正确且可行的,这一选择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党进行先进性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

    (一)深入践行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中国共产党深刻贯彻这一概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扩大党组织,进行革命斗争;
    致力于探索革命道路,为国家谋发展;
    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不断证明着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论断的正确性,而且证明着自身的实践道路是正确的,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自身实践是正确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历届党中央坚持贯彻的思想指导,是引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作出正确决策的关键。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原则,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在积贫积弱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作出“一化三改”的决定,为我国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国际风云变幻之际,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定,推动中国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面临依然不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执政环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国情、世情出发,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二)坚定贯彻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9]。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初心所在,也是党在百年风雨中不断取胜的法宝。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追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幸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奋起反抗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洞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作出正确决策发展生产力,为改革开放奠定物质经济基础。迈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质量并重;
    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还重视社会平等和民生建设,使发展成果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多领域、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并重,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到人的发展之上。一个政党只有真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

    (三)坚定贯彻“自我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交替进行的。社会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自我革命的目的在于革除自身弊病,推动自身发展。而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坚持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推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几次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历史和现实证明了“自我革命”是党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党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同志提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一个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不容易,进行自我革命更不容易,而不进行自我革命就必然被历史所淘汰。”[2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自我革命便是其强大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从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出发,抓住党的内部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党建成先进、纯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只有以将“自我革命”贯彻到底的决心和恒心,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魄力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党的先进性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随历史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习近平指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22]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探索党的百年先进性建设历史,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到党的先进性建设之中,是更加直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与此同时,分析党的百年先进性建设所蕴含的唯物史观原则是更加明晰党的地位、历史使命的重要维度。进入新时代,需要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其真理力量助力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先进性革命 篆刻大江南北(2022年6期)2022-06-16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中国的出行革命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6期)2018-07-06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1期)2016-12-07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青年文学家(2016年29期)2016-11-23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掀起秋冬潮流革命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颜色革命文学少年(小学版)(2009年2期)2009-01-2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课参考教材》出版全国新书目(2005年5期)2005-07-09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唯物史观 视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