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药物相关性大疱性类天疱疮研究进展

    时间:2022-12-02 15:40: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谢卓廷 李安妮 张佩莲

    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21;
    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表现为厚壁紧张性大疱,水疱出现前常表现为湿疹样或荨麻疹样暗红斑伴剧烈瘙痒,尼氏征阴性,黏膜受累少见。血清中产生针对皮肤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的循环抗体,其靶抗原为BP230和BPl80;
    血清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增多。组织病理真皮也常有EOS浸润。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e Fluorescence,DIF)示基底膜带有IgG和/或C3沉积,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e fluorescence,IIF)检查在皮肤表皮侧见线性IgG和/或C3沉积。依据临床表现分为炎症型与非炎症型两种表型,炎症型表现为红斑、荨麻疹样皮损增多,组织病理见大量EOS浸润;
    非炎症型以水疱、糜烂为主,组织病理EOS浸润减少。

    药物相关性大疱性类天疱疮(drug-associated bullous pemphigoid,DABP)是因应用特定药物而诱发的一类特殊类型的BP,与经典BP相比,发病年龄较小,组织病理、免疫学特征与经典BP相比无明显特异性[1]。DABP病程分为两型——“固有型(DABP proper)”和“触发型(drug-triggered BP)”,以前者更常见。固有型以急性自限性为特征,停用诱发药物后皮损可在短期内消退;
    触发型与经典BP相似,病程更长、皮损更重,停用可疑药物后不能自行消退,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1970年首次报道柳氮磺吡啶[2]可诱发DABP,至今已有89种药物被报道与DABP有关[3],临床应用这些药物时需警惕DABP发生的风险。本文综述DABP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进展。

    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BPl80胞外段第16个非胶原结构域(NC16a)是经典BP的主要致病抗原表位,血清学检测其自身抗体的滴度与BP病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在接受全身药物治疗的BP患者中,BP180-NC16a自身抗体水平高于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的BP患者,这支持了药物触发表位扩散理论[3];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药物刺激下BP患者血清中也存在NCl6a以外的抗原表位的自身抗体,这表明这类非NCl6a抗原表位的抗体可能也具有致病性[5];
    (2)药物可能在结构上修饰分子,显露出原隐藏的表位,从而刺激发生免疫反应[3];
    (3)药物还可作为半抗原结合和修饰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透明层中的蛋白质形成一种新抗原,并产生针对这些新抗原的自身抗体而诱导形成抗BMZ抗体。(4)诱发BP的药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官能团的不同,分为硫醇类、酚类和其他类,不同种类的药物诱发BP的机制不同:硫醇类药物在代谢中释放巯基,导致桥粒中的巯基增多,破坏真皮、表皮紧密连接而诱导发病;
    部分硫醇类药物另有其发病机制,如青霉胺通过降低调节性T细胞的活性[3],致使自身反应性T辅助细胞与T调节细胞失衡,进而诱导BP的发生[6]。酚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官能团为苯基和羟基,可能与发病机制(2)相关[3]。

    2.1 利尿剂 诱发DABP的常见利尿剂有醛固酮拮抗剂、环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三类均可经上述硫醇类发病机制诱导BP。此三类药物的常用药物分别为螺内酯、呋塞米、氢氯噻嗪,法国Bastuji等[7]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显示长期使用螺内酯与发生DABP的相关性最强(OR=2.30),而英国Lloyd等[8]早期的研究发现呋塞米最易诱发DABP(OR=3.80),其原因可能是不同国家选择利尿剂的喜好不同。

    2.2 抗炎药物 据文献报道[3],柳氮磺胺吡啶、阿司匹林、塞来昔布、安乃近、非那西丁、阿扎丙酮、布洛芬、甲氨酸、美沙拉秦可诱发DABP。柳氮磺胺吡啶属于硫醇类药物,若与氨苯砜联用,可能产生交叉而加重BP病情。阿司匹林可作为一种半抗原通过发病机制(3)或通过附着在细胞靶位点导致自身抗体的形成发病。但也有文献显示不支持阿司匹林与DABP存在相关性的观点[3]。塞来昔布含有磺胺基团,理论上通过反应性磺胺中间体和大分子形成的共价键成为一种新的BMZ半抗原触发免疫反应而致病。

    2.3 心血管药物 各类心血管药物如普利类、地平类、洛尔类、他汀类及肝素类心血管药物可诱发DABP[3]。卡托普利可作为一种半抗原诱导产生BP抗体发生DABP;
    依那普利可诱导近BMZ的棘层松解,显露原BMZ隐藏成分进而发生免疫反应;
    二者均加速激肽酶的分解代谢,进而再次引起棘层松解。目前个别病例报告中报道了I型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也可导致DABP,但未见大样本研究。

    2.4 抗生素 抗生素诱发DABP的报道相对少见,涉及以下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放线菌素类和阿那霉素类[3]。青霉素属于硫醇类药物,通过非免疫介导的途径参与发病。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不含巯基,但可作为半抗原诱导发病。抗真菌药物中的灰黄霉素和特比那芬[3];
    其他类如利福平、苯甲酸苄酯等也有报道可诱发DABP[3]。同时BP好发于老年人,基础病众多,病程中抗生素使用的种类、时间不一,临床虽然难以明辨DABP与抗生素的关系,但仍需警惕抗生素可能是DABP的诱因之一。

    2.5 降糖药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DPP4i)是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也称格列汀类药物,常与二甲双胍联用,是诱发DABP的常见因素。但也有学者认为DPP4i可能会增加BP发病风险,但其本身不能作为独立诱发因素[9]。Wu等[10]发现DPP4i使用者的BP风险增加了2.2倍。既往报道中可诱发BP的药物有:维格列汀、利那格列汀、西格列汀、阿格列汀、沙格列汀、特利格列汀。多项病例对照研究[5,11-13]表明维格列汀、利那格列汀与DABP显著相关。DPP4i-BP潜伏期一般为14天~24个月[10];
    临床表现以非炎症型表型为主[9,12,14],伴有黏膜受累、存在NC16a结构域以外的BP180表位[14]。DPP4i-DABP的发病机制可能如下:(1)与遗传基因有关,文献报道HLA-DQB1*03:01等位基因是日本人群中非炎症性DPP4i-DABP遗传易感性的生物标记物[5];
    (2)其次DPP4i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向皮肤浸润,并改变表皮基底膜的抗原性质[9];
    (3)已知DPP4可促进纤溶酶形成,后者在膜外NC16A结构域中裂解BP180,因此DPP4i对纤溶酶的抑制可能会改变BP180抗原的正常裂解,从而影响其抗原性和功能[13]。

    2.6 生物制剂 近年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发现诱发DABP的生物制剂包括各类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类的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gG1单克隆抗体类的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Th1和Th2的细胞归巢理论,解释了生物制剂诱导发生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例如接受TNF-α靶向治疗的银屑病患者,其免疫状态从Th1型主导转变为Th2型主导而诱发BP[15]。

    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主要有PD1、CTLA4抑制剂等)使用者中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irAEs[16]。皮肤irAEs表现多样,BP为其中一种,一项皮肤irAEs的回顾性研究[15]表明,BP占皮肤irAEs的5.9%(3/51),其中以纳武单抗(nivolumab)、派姆(pembrolizumab)单抗与之相关性最强。还有杜伐单抗(durvalumab)和阿替唑单抗(atezolizumab)也与DABP相关的报道[3]。ICIs-DABP的发病年龄62~80岁(中位数:76岁)[17],发生潜伏期中位时间不一,有23周[17]及266天[18]等不同报道。与经典BP相比,ICIs-DABP表现为长期顽固性瘙痒和非大疱性皮疹[18,19],组织病理与经典BP相似[19]。ICIs-DABP的发生可能由于(1)ICIs阻断免疫检查点后意外激活T细胞[19,20],并打破免疫系统的激活与失活之间的平衡[20];
    (2)ICIs产生针对BP180和BP230抗原的自身抗体[20];
    (3)与PD-1抑制剂治疗的基础疾病种类有关,如黑素瘤患者与肺癌患者使用PD-1 抑制剂后更易发生DABP,原因在于PD-1 抑制剂常应用于这两种肿瘤,其次“共享抗原理论”认为,某些肿瘤细胞表达了基底膜带的某些抗原,当对肿瘤产生免疫反应时,这些抗原的免疫原性被激活,发生交叉反应,攻击基底膜带,导致BP发病[21]。

    表1 药物相关性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相关药物[3]

    2.7 疫苗 目前疫苗与DABP是否存在关联尚有争议,Hafiji[22]报道了一例婴儿注射疫苗后发生BP。据报道[3]发生DABP的疫苗包括肺炎球菌、六价疫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乙型流感嗜血杆菌(Hib)、乙型肝炎病毒(HBV))、猪流感、带状疱疹病毒、类毒素、轮状病毒、B血清群脑膜炎球菌。也有COVID-19疫苗(COMIRNATY(属于mRNA类疫苗)[23]、阿斯利康(腺病毒载体疫苗)[24])诱发BP的报道。疫苗诱导的DABP有以下特点[3]:(1)其潜伏期较短(约为1周);
    (2)婴儿发生BP大多与疫苗有关;
    (3)使用疫苗后触发免疫炎症级联反应,产生BMZ抗体并破坏BMZ完整性,进而诱导DABP。有学者也提出,观察时间太短,不能充分证实发生的BP与疫苗有关[3]。虽然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DABP,但BP不能作为接种疫苗的禁忌症[25]。

    2.8 精神病药 精神病的药物中可诱发DABP的药物有[3]:金刚烷胺、多塞平、艾司西他洛-普勒姆、氟西汀、文拉法辛、氟哌啶醇、加巴喷丁、加兰他明、左乙拉西坦和利培酮。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增加了BP风险[10]。Chen等[3]证实人类表皮和脑组织中均存在BP230抗原,由此推测,神经源性疾病的病原变化可导致神经亚型暴露,并由此与皮肤中的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产生自身抗体。

    2.9 中成药 目前中成药中Sun[26]报道了一例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glycosides,TG)诱发DABP,其诱发DABP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前临床上仅从临床表现、组织学或免疫病理特征难以对DABP与经典BP做出明确区分。在确诊DABP的患者中,尤其是小儿,需注意排查药物导致的BP,并及时推测出可疑药物;
    若需合并用药,应尽量避免选择易引起和加重BP的药物,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猜你喜欢 单抗抗原抑制剂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知多少保健与生活(2022年12期)2022-06-09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1期)2022-05-1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内科的应用分析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年4期)2022-05-13质子泵抑制剂对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研究医学概论(2022年4期)2022-04-24新辅助化疗后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7期)2022-04-224个进口PD-1/PD-L1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评价中国药房(2022年7期)2022-04-14新冠抗原检测入医保,算的是大账文萃报·周五版(2022年12期)2022-04-02一例卡瑞利珠单抗致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例分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27期)2021-05-13PD1单抗市场竞争加剧 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抢得先机?证券市场红周刊(2019年6期)2019-06-11我国抗癌新药研究引国际关注科学导报(2019年5期)2019-06-11

    推荐访问:天疱疮 研究进展 药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