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跨文化视域下的《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30 19:1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张曦 杨培 申梦嫣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2)06-0043-03

    将《产品设计表达》课程纳入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中是一次有意义的教学尝试,但教学主体的改变会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来华留学生要经历从跨文化差异到跨文化适应的过程,这是他们对中国生产、生活环境、传统文化和制度等主观感受的综合、过程性反映[1]。这就要求课程改革应与来华留学生特点进行匹配,同时考虑其文化差异性和文化融入性,因此笔者尝试对现有《产品设计表达》的课程设计定位、培养目标、内容设计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使其可以匹配授课对象的特点,并充分考虑文化要素和特征在课程改革中的融合关系。

    1跨文化概述

    跨文化研究是基于文化研究的比较研究,而文化研究是对文化现象(产物、过程、问题)开展多学科或跨学科分析[2]。因此,跨文化研究即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研究对象进行阐述和比较,从而明确文化间的异同。同时,跨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管理学、传播学、教育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3]。

    跨文化研究对产品设计来说也非常重要。殷海光先生提出文化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器物层、制度层、行为规范层和价值观念層。前两个层次处于文化系统结构的外围,后两个层次处于文化系统结构的核心。这种文化系统没有将文化限制于物质或精神文化的单一系统中,并与人为事物的发生逻辑相一致。人由思想产生行为动机,支配着行为发生,进而出现造物,且器物的意义被人所赋予。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会对物的理解产生差异,如表1所示为中美两国人对色彩的认知差异对比表[4]。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人将红色理解为停止和危险超过90%,而中国人将红色理解为停止和危险信号的只有50%左右,因为红色对于中国人而言还与喜庆、祥和、节日相联系。中美两国人民对颜色含义的认知是具有显著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性与文化紧密相关。跨文化研究将帮助设计人员建构跨文化的设计思考,设计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户需求的产品,从而避免因为文化的差异和冲突造成的设计失误。

    2《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新工科”人才,适应当下数字化社会的转型,在课程中强化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训练非常重要。《产品设计表达》课程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积极地对教学内容、培养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孙岚[5]通过对四所高校中《产品设计表达》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指出当下教学存在以技巧速成为主,缺乏对学生长久发展能力的培养。宫浩钦[6]指出只顾视觉效果的手绘教学训练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强化其描述产品、记录想法、阐述理念的作用。王铁球[7]基于其课程改革经验提出,在《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教学中应该摆脱一味追求绘画效果,应从机械式的“画得像”转入到注重设计创新的“想得妙”,并将教学分为基础模块和设计应用模块,重点强化设计思维的融入。王明旨[8]提出学习草图绘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项技能,也是深入了解视觉、认知和表现技术的能力。

    综上所述,当下很多《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已开始关注设计思维在该课程中的融入和体现,从单纯强调表现技巧,转向技巧为辅,围绕设计命题进行方案设计,这就为该课程在改革中探索设计创新提供了机会。

    3跨文化视域下的《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重点

    设计表达是对思维的呈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不仅仅强化技法方面的学习,更应该重视设计思维方面的训练。因此,跨文化视域下的《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重点应该强化思维层面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性,这既符合授课对象即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同时也是对《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教学重点的有效回应。

    基于跨文化视域下的《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重点在于将原课程中只强化技法表现学习模块的训练,转向技法表现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且将文化性充分融合在思维训练模块中,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产品设计表现基本功,能够将设计概念通过草图表达出来,同时将设计表达技巧与设计问题建立关联,把设计表达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为设计思维服务。将基于文化特性提出的设计问题作为设计表达的说明路径,是为了训练来华留学生对设计构思的提炼和形态造型的分析能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逻辑的推演过程对设计问题进行视觉化的呈现,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用户分析、需求分析、痛点定义和情景分析(如图1)。通过将技法表现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使原有的一维训练即技法训练,变成多维度、多视角和多层次的思维训练,帮助来华留学生构建策略性分析框架,提炼有效的跨文化分析思路。

    4跨文化视域下的《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思路

    4.1以文化特点为核心的课程定位

    《产品设计表达》课程培养学生的表现力、理解力和系统思维,帮助他们学会用可视化的方法分析问题,并表达最终的解决方案,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一门促进来华留学生创新能力的通识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也符合国际化的工程学院复合型人才的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ArtMathematics,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培养理念。

    基于本课程特殊的学情(如图2),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教师与来华留学生、来华留学生相互间具有天然的文化差异,这也使得《产品设计表达》成为一门以文化特点为核心的设计类通识课。

    4.2以文化创新为导向的课程培养目标

    《产品设计表达》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通过技法模块的训练可以掌握基本的产品形态绘制和材质、结构等的表现,实现抽象思维的具象化表达;二是使学生获得设计思维方面的训练,让产品表达成为兼具问题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华留学生通过《产品设计表达》课程的学习,也需要实现上述两个目标,但针对其身份特点,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和文化要素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培养目标需围绕文化创新能力做进一步细化调整,包括以下三个能力的培养:

    1)文化认知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文化调研,发现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具备透过现象表层认识深层动机的能力;

    2)文化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将中国文化相关的设计命题作为文化思考的起点,具备逻辑清晰的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3)文化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文化创新的载体,选用恰当的技法与手段,具备通过手绘草图准确表达思维成果的能力。

    4.3以文化研究为特色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以文化相关的主题作为核心展开设计,需要能够反应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例如可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9],这不仅体现在饮食的食材、风味、礼仪等差异上,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在烹饪方式和器物中。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后对饮食文化有着深刻的感知和体验,在这种外来和本土文化的碰撞中更容易获取相关产品的设计命题。因此,技法学习模块和设计思维训练模块都将围绕“饮食文化”组织课程材料,构建知识点。

    4.3.1技法学习模块

    表现技法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础知识内容讲授与临摹。讲授部分的内容包括线条、透视、立体感与形态分析等,以及設计表达工具的使用,例如彩色铅笔、马克笔、色粉、高光笔等。基础练习包括几何立体图形的色彩训练,要求学生掌握空间一点和多点透视的变化,远近虚实的关系,并使其能逐渐从简单几何形体练习过渡到绘制形态丰富的产品。在产品表现的临摹学习阶段,选择烹饪类家电产品的效果图供学生学习,同时也会选取烹饪类家电产品的实物照片进行写实训练。如“小熊电饼铛”是一款具有中国北方饮食文化特色的厨房家电产品,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是以面食为主食,因此对于面食的加工制作方式非常丰富,而电饼铛的出现满足了用户对面食加工的需求。通过临摹具体的厨房家电产品使来华留学生熟悉中国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烹饪相关器物的使用和功能,使其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并感知本国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为后续基于文化属性的设计问题导出做准备。

    4.3.2设计思维模块

    课程改革中设计思维训练模块强化了对设计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对使用者进行分析即回答为谁设计;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即回答用户在使用中想要的是什么;对行为痛点进行分析即定位到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障碍点或盲点;以及定义用户使用的场景,即对时间、地点、环境进行相关描述。以上问题分析逻辑将帮助来华留学生产出有意义的设计命题和产品方案,最终,基于其对表现技法的掌握可将分析过程进行可视化的表达。

    4.4以文化交融为目的的课程教学模式

    当下,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非常适用于《产品设计表达》课程,例如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进行交换。即将原来需要课上教师传授的部分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自学,然后把需要通过课后作业或者实践来完成的知识内化放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协助共同完成。因此,可以将表现技巧和设计原理性的知识传授通过视频播放让来华留学生在课下完成学习,在课上则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任课教师在课堂协助学生完成产品设计表达和分析,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来华留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他们乐于讨论,对新的文化环境充满了好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不仅包括教师与来华留学生基于课堂中问题的互动,还包括来华留学生之间基于课程内容的互动,以及来华留学生与在校高年级学生之间以设计主题为主的讨论式互动。

    4.5构建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产品设计表达》课程的教学评价多采用传统的方式,即通过平时过程作业和终期大作业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且多是以图纸表现效果作为最终结果,因此对技法表现的效果关注会更多,而对于设计思维表达部分的评价仅从效果层面进行评价。

    在跨文化视域下的《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授课效果两个层面进行评价。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提交的过程和最终大作业,以及在设计思维表达部分对于关键问题的回答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用户定义、用户需求、痛点分析和情景分析。通过多维度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将“效果评价”变为有意义的“表达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评价是学生对整个授课过程给予的反馈,将有效地辅助教师对授课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研究者尝试应用基于KANO模型的课程评价方法[10],这是一种可以量化分析课程满意度和学生满足度的方法,虽然已有学者应用其进行了相关《产品设计表达》课程的实证研究,但是针对跨文化视域下的《产品设计表达》课程在内容设置、核心知识聚焦和授课形式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根据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重新进行评价指标设置。

    5总结

    《产品设计表达》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理解力,帮助其使用可视化方法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设计方案,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一门促进来华留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课程。笔者对目前《产品设计表达》课程改革研究现状和课程内容设计进行了分析,尝试将文化属性要素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从技法训练学习模块的感知文化差异性,到设计思维训练模块的分析文化差异性,最后产出基于文化属性的设计命题,输出产品设计,这是充分发掘跨文化属性与《产品设计表达》课程融合的结果。接下来笔者将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对文章内容加以实证,并将其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猜你喜欢 跨文化教育课程改革 浅谈跨文化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1期)2017-02-06渗透跨文化教育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研究成才之路(2017年2期)2017-01-17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27期)2016-11-07“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跨文化教育:对每个人更好的教育?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22期)2016-01-06

    推荐访问:视域 产品设计 课程改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