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27 11:35: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精选文档)

    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6篇

    【篇1】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一)  星期五这天一直哗哗的下着雨,我坐在窗户边用一个上午仔细的阅读着纪实文学《梁家河》。书的封面醒目的印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通读全书,我深受感动和教育,当年在梁家河的窑洞里,十来岁的习近平点着自制的煤油灯读书、修身,汲取精神力量。对他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我尤其对这段话有很深的感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人自小就受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看到这里,我合上书不禁在想,我们基层干部还没有治国和平天下的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今时代,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一旦放松了学习,就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主动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自己身为普通的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要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思考,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努力把学习的收获体现到推动工作上。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重点学习掌握那些与做好本职 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知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此外,还要多学习了解一些哲学、历史、文学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把握新鲜事物,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具体到我所在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当前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有很多,在时事政策学习方面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党章学习培训和党史国史教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在业务知识方面要认真开展陕西养老保险手机APP运用推广、学习掌握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等等;
    在岗位技能方面要提高公文写作、媒体应对、应急管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协作意识,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组织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说到底,作为年轻的我们这一代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业务和岗位知识的培训, 都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标杆,立足本职岗位,提升工作水平,珍惜舞台,感恩时代,紧盯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推动养老保险经办事业高质量发展。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二)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40多年前年仅15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启了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党员,近期我认真研读了梁家河,感触颇深,在《梁家河》一书中,我看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真实体会到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这一切都让我不断加深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户人家。2018年2月13日他回梁家河,即使40年没有联系的人,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来,大名、小名都能叫出来。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名年轻大学生社区干部,学习习总书记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激励着我们这代年轻人要敢于到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激情、热情挥洒在基层社区这片热土上去。把心扎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敢于奉献。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愿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心中都有一条深藏心间的梁家河,不忘本色、本来、本源、本根,一直为心中的世界和梦想而战斗。

      真抓实干,实事求是

      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在梁家河办沼气,试验成功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店,习近平在梁家河先后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他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使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一名来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党员,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树立的榜样,给我今后干好社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源泉,是一盏光辉永照的盏明灯,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基层社区党员干部。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一个能激发我们砥砺奋进的地方。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三)  一、志存高远修身修心

      总书记从当年一位十五岁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党的总书记,他的信念从未改变。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
    要为人民做实事”

      我如今面临着同总书记当年一样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要向总书记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为自己树立一个坚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为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指引方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享受之外,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书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我们还没有平天下的能力,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书记看书的涉猎面就很宽,就连美术书他都会认真鉴赏。所以,我们也要努力认真的去学跨专业的知识。虽然很难,但是我们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总书记都敢去弥补大自然的不足,我们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二、参赞天地之化育

      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梁家河,总书记敢于挑战从未有过的事,即使有人对总书记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沼气过不了秦岭”,有的表示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有的人断言:“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正是在各种不赞同的声音下,总书记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在山沟里打河坝,做坝田,正是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我们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没有做过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难,经验是在实干中积累出来的,不干永远不知道怎么干,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清楚面临的问题都可能有什么,如何去解决。

      三、最难的“修行”是平等心

      总书记还叫小伙伴们的小名,石春阳发言,刚念了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习近平马上打断他的话,说:“碎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王宪平说:“那时候咱们年纪都小,不过,我当年要知道你现在能当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总书记哈哈大笑,说:“你看你这是啥话嘛”总书记并没有因为发小还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总书记的心理,曾经梁家河的村民和他的关系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我们组工这个大家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学习成绩好,有人学习成绩差,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总书记讲的“一碗水端平”。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四)  5月2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撰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为了第一时间阅读该书,当天下午,笔者立即去书店买了一本,中午“加班”一口气看完。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18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收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当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2018年,习近平在英国伦敦时,回忆起梁家河:“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股一往无前的执着和永不松懈的劲头,源于总书记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坚定真挚的人民情怀。正是这种真情大爱,获得了群众的情感认同,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崇敬爱戴,发自内心地坚定追随。

      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

      现如今,习近平的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绕着习近平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该书中“随娃”是石春阳的小名,习近平当时任大队支部书记,有意推荐石春阳当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习近平为了培养“随娃”,在一次给村民分配救济粮时恪守“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至今让“随娃”受益匪浅。

      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讲述了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我们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据了解,去年12月,在“2017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经过专家学者和媒体公众评选,梁家河获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研读《梁家河》有感(五)  1969年1月,不满16周岁的懵懂少年习近平从首都北京来到“穷山僻壤”的黄土高原一个小山村延川县梁家河。从此,在窑洞一住就是七年。这七年,让我们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群众思想的诞生过程。

      陕北七年,当知青们受不了恶劣环境难以生活而纷纷离开的时候,他还住在一个老百姓的窑洞里。他说他并不感到寂寞。因为晚上的时候,村里边那些半大小子都会围过来听他讲故事。大家有什么吃什么,晚上一起盖几个破被子,互相用身体来互相取暖。为什么大家对一个十来岁的小伙有如此的亲近感、亲热感。为什么其他干部开会时,群众说闲话,基本上没人听,乱哄哄的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而他开会,大家静悄悄。因为,他没有把老百姓当外人,他深知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铸造江山的主人,共产党离不开老百姓。他不说大话、空话,都是大实话,都想听的话,他干的事都是老百姓盼望的事。(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习近平)。

      为老百姓建沼气池,解决了他们的取暖做饭,为老百姓建淤地坝,使他们多打粮食,解决肚子问题,修男女厕所,解决上厕所的尴尬问题,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谋幸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据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晚上,窑洞里有四五个小伙子陪着我,晚上不仅是他们,村里的其他人,都是陆续地吃完饭以后进了我的窑洞,来串门,来听我讲古今,因为我的故事多啊。问我这个问我那个,北京什么样子,知道还有国外,美国是怎么回事,很好奇。你们都吃些什么,在北京吃什么,什么最好吃,你们都还见过什么稀罕事,《三国》、《水浒》、《红楼梦》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就给他们讲了,讲《三国》、《水浒》、《红楼梦》,跟大家都是成为好朋友。面对数次申请入党屡屡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帮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当他上大学离开梁家河时,因为睡得比较晚,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因为我在里边睡觉,静静地等,感动地哭了。正是人民群众这些心灵馈赠,让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与老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人民情怀与日俱增,日益深厚。

      七年多的知青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形成深厚人民情怀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他成为全党的核心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从小受革命家庭的红色熏陶,15岁上山下乡,在陕北黄土高原度过艰苦的知青岁月,然后进入清华大学这个最高学府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大学出来后又进入高层领导机关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紧接着沉到县里直接当县委书记这样的“一线总指挥”,一直在改革发展稳定前沿摸爬滚打,在县、市、省重要领导岗位做实际工作。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待过,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这么丰富的阅历,在这么多重要领导岗位上历练过,有这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所有这些都是干好领导工作的宝贵财富。

      人们常说“厚积薄发”、“多年磨一剑”,这就是典型的厚积薄发,这就是典型的多年磨一剑。始终把对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天职,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感情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以百姓心为心”、“权为民所赋”的真谛。归结起来是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全党核心的形成,是具有深厚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是党和人民之福,是国家和民族之幸。毋庸置疑,基层干部的艰难经历,为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后形成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不由得使我想起,2018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第一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不完整的,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还要做到精准扶贫。在他的身上,无不闪烁着群众思想的光芒,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间。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生活,身上体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学习。

      今天,对于我们检察机关,来说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严厉打击发生在群众身边、侵害群众利益的犯罪案件,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篇2】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

    15岁的迷惘、彷徨;
    22岁坚定的人生目标、自信的人生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的伟人形象。品读泪别梁家河,让我感触颇深。
    时代也许在变,但我们青年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无论是干打垒的艰苦奋进,一次创业的坚定改革,二次创业的励精图治,几代青年、皆以梦为马,不断探索企业发展未来。青年的一举一动总被密切关注,因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样的信念,奔腾于历史,涌动于血液,历久而弥新。
    坎坷前路,仍需砥砺前行,这世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生命的酒杯,不可能总是盛满可口的甘醴,苦酒也是成长的滋味。一帆风顺,显示不出水手的坚强;
    百转千回,才有百炼成钢。恰恰是在跌倒的时候,奋斗才能凸显其意义。 “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因为——“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时不待我,必须只争朝夕。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奔走的总是人。是青年的脚步,写下青春之歌,让人对青春之中国充满希望。生长在这个时代,就像坐上了一辆快速向前的列车,它会带你去远方。你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今天的我们,则有机会把整个世界作为想象和行动的空间,去一展拳脚、实现抱负。
    前景可期,未来可待;
    中国离不开我们青年人的奋力拼搏。行进中的中国,给了我们最大的底气。这份底气,在我们坚定的眼神里,执着拼搏的自信里,文明的谈吐与行为里。让我们以 “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前奔跑、共创未来。愿我们用雄奇的梦想,成就中国的美丽。青年向上,时代向前,大家继续前行。
     
     
     

    【篇3】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

    近日,公司给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分发了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读此书后,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体会如下:

    “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这是书中梁家河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对习总书记知青工作的简短评价。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官方,但建大坝、挖水井、俢沼气、办代销,习总书记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办起,身体力行的为当地老百信谋幸福、谋发展,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习总书记为老百姓服务的根本就是务实,务实是能力,落实是水平。求真务实是延安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想得再好、说得再多,不去深入实际,办实事、求实效,都是白搭。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就是要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抓好管理、求真务实,让企业实起来、强起来、扬起来。

    《梁家河》故事中有这样一则事例,当年村里维修拖拉机,有位村民为找人帮忙抬机器,花3毛钱买了两包烟,但在报销的时候因为不符合生产队规定,习总书记坚持不给报销。咋一看这样做似乎不通情理,但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坚守办事原则的决心。也为后来党中央大力开展“三严三实”

    教育,从严治党政策埋下了伏笔。其实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此类于法不容,于情在理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讲原则,葫芦僧判葫芦案,等到真正出问题的问题,卖给别人的面子就成了送给自己的枷锁。因此,我们一定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必定会伤及部分人的利益,至少会让个别人心中不舒服,会得罪人。但是,只要我们行得端、做得正,不能办的事情坚决不办,不能开的口子坚决不开,始终坚持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关爱的关爱,我们还是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当前,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胜阶段,正处于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廉洁从业、守原则,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才能不负芳华,实现人生价值,凝聚成企业“追赶超越”的最大动能。作为我们矿山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亘古不变的第一职责就是安全,就是要承担起企业安全发展的主体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保护员工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篇4】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

    学生党员读梁家河读后感

    《论语》有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古人常曰: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以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傲骨铮铮。做人如做树,毛泽东同志曾以"松柳之喻",我们要学习松树的原则性,也要学习柳树的灵活性,把根扎于群众之中、事业之中,我们将获得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成长为挺拔的大树。种德如种树,党员干部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做一名勤勤恳恳的拓荒者。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一名勇于开拓的拓荒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总书记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这里山山卯卯,滚滚黄尘,就像路遥《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有几分壮美,但更多的是满目的苍凉。而总书记在这里一扎根,便是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七年,几乎是一个人青春时光的全部。对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灵魂来说,身处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艰苦贫瘠的生存环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其中的个中滋味不是现在的我们能体会得到的,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但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干农活,不仅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了"五关"的重重困难,还帮梁家河打坝、办铁业社、缝纫社、修磨房。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

    今年三月,在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片中各种大国重器的研发应用,一个个超级工程的诞生,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无不让我们青年一代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更进一步,同时也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与希望,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逐梦者和造梦人。

    【篇5】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

    《梁家河》这本书并不厚。它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严肃的行文,而是像一个朴实的老者娓娓道来。我花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它,第二天又忍不住拿起书来翻看,尤其是书中第二章讲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内容,让我回味无穷。

    作为一个在沿海地区长大的80后,我对陕北地区的地理风貌的认识都是来源于书本,我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了解都是来源于长辈的叙述。而《梁家河》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不仅是充实了这两方面的认知,更是让我从工作上、从党性信仰上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书的第一章记述习总书记于2015年回到梁家河的场景。他亲切地叫着乡亲们的小名,用陕西话和乡亲们话家常;
    他指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回忆当年……这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平易近人、情真意切的总书记,和他不忘初心的人民情怀。

    书的第二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习总书记初到梁家河的经历。首先是眼前所见城市与乡村、繁华与贫困的反差让他产生了距离感;
    其次是遭受父亲的文革冤案的牵连,家人的离散,自己的不被信任,让他倍感孤独。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消极过,也当过“逃兵”。最后他没有被困难打倒,是因为从小父亲教育他要讲团结,经过一番反思,青年习近平形成了自己的“团结观”,即团结群众、团结人民。改变了观念之后,习近平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起劳动,踏实随和的作风使他赢得了乡亲和知青伙伴们的好评和支持。而乡亲们在贫苦的条件下对一个16岁少年的照顾和帮助,让他感到无比温暖,更坚定了他“为人民办实事”的信念。

    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眼睛”总向上看、只对上级领导负责,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只有深入基层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才能切切实实解决群众的所急、所忧。

    在梁家河,习总书记带领村民打水坠坝、办沼气。这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工程,最初没有得到乡亲们的支持。但是青年习近平坚持不懈,他先是向专业人士求教、亲赴外省学习,又想了许多巧办法向村民进行科普、推广,另一方面,脏活累活他总是带头干。谦虚、坚韧、有想法、能吃苦,这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怎能不爱戴?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还有许多敢为人先的事迹,比如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等。这些创造性的做法,把资源、人力加以合理地分配,发挥了每个村民的特长,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又方便了群众。青年习近平的这些点子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因为他的心里装着老百姓,总想着为人民做实事,所以他总能从百姓的实际困难出发想办法,又总能立足政策建立合理的制度让群众信服。

    人民政府办民生工程,如果不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容易把好事办成坏事,最后变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等不良后果。

    看了《梁家河》,你就知道为什么习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看得那么重。因为只有扎根人民,与人民感同身受,才能真实感受人民疾苦,与人民始终站在一起。

    书的第三章通过4篇人物专访,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深远影响。这四个人物是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结识的伙伴。习总书记与他们一起奋斗的时光虽然只有7年,他的言传身教却深深地印在小伙伴们的心底,他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和思维模式,从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道路。也正因如此,梁家河的发展之路后继有人。

    习总书记曾说,梁家河的变化是中国进步的缩影。《梁家河》的第四章讲述这个小村庄40年来的变化:“包产到户”让村民富起来了,“退耕还林”让乡村的生态变好了,“合疗”、“养老保险”等制度让村民生活有了保障,“现代农业”、“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新理念让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样的变化发生在祖国大地许许多多的小村庄里。这些变化凝结了无数共产党人的汗水和心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梁家河》这本书不厚,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传达了习总书记的治国理念、家国情怀。读完了《梁家河》,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会把今日之所学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把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好、落实好,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篇6】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

    读《梁家河》一书心得体会

    《梁家河》是一本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感召人心灵的一本书,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提升境界。此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做事、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他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总书记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是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读到当年习近平经常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很恶劣。习近平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使得1969年梁家河玉米亩产从400斤突飞猛进到了800斤。我相信他正是因为实实在在的干事才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才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书中读到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活的最大问题,习近平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水井,还建立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以吃苦耐劳,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我作为一名质量管理工作者,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一线的工作中。以员工满不满意,到不到位来衡量和检验自己,真正做到心系一线,让一线人员满意。

    最后,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阅读中了解到梁家河在建大坝是,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总是会主动去铲土、搬石头。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近平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领导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来?读了《梁家河》一书,我认为形象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积累起来的。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

    通过学习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真心服务一线群众这一理想,做到立足基层,从群众最看重的问题着手,列出清单,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

    2018年8月16日

    推荐访问:读后感 一书 梁家 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 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