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影响

    时间:2022-08-09 18:40: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影响,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2篇

    【篇1】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公益广告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在日益进步的社会环境下,在日益多元的日常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原,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边陲之地,都逃不脱广告的影响。事实上,今天的广告已经发展到令人眼花缭乱甚至嗔目结舌的地步,像传单、直邮、户外媒介、数字互联媒介、特殊媒介等,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而公益广告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鼓舞人民斗志、振奋民族精神,一跃成为电视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的起点是消费者,如果没有深入地洞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偏好,那么再华丽的广告也难以收获市场效果。电视的消费者是观众,作为“伪”广告人的策划者,在广告策划时,也应该展现出比别人更关注、更能挖掘观众深层次需求的能力。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的思维方式要经常迸发。广告风格的标新立异是创意的追求似乎是一种天性,因为市场永远是喜新厌旧的。

    心理学报告显示,人凭感觉接受到的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8%来自直觉。因此听觉和视觉对人的心里感觉影响很大。广告词的构成和人们心里感觉有很大关系。研究表明,人们很多时候是边看电视,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一则富有美好内涵的广告词,能够使受众注意并引起人们美好的心里感觉。2005大众汽车品牌广告背景歌曲I will come to you 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黑夜阴沉、风雨交加,当你迷失方向、无人陪伴,不需你向我求援,我自会向你走来;
    我发誓,无论如何,我都会伴你左右···”。不禁使人想到爱人的臂弯、父母的怀抱、孩子的笑脸、朋友的肩膀。让人情不自禁的去购买大众汽车。受众津津乐道的商业广告注重了商业与艺术的结合,达到了商业与艺术的统一,如中国的黑芝麻糊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广告语家喻户晓,到处可见对它的调侃,其口碑并不尽如人意。爱的是它的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它的定位也颇为大众接受---送礼更是送健康嘛!健康谁不爱,不屑的是它略显低俗化了。在广告投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挑剔广告产品的理念,也越来越挑剔广告的画面,强调一种广告艺术与受众心理的共鸣。人是视听动物,对艺术一直渴望同时又一直苛求。

    近代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我国通过电视媒体播出公益广告,最早出现的是1986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引领神会风尚,凸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反映百姓心声,不仅是电视的重要职能,更成为电视台公益危险的社会责任。之后,中央电视台开播《广而告之》栏目,公益广告虽然不像商业广告那样一字千金,公益广告却以极强的亲和力在倡导健康的社会风尚。用心品味公益,确实令人心悦诚服,广告也符合伦理道德。公益广告拥有最广泛的广告受众,从内容上来看大都是我们的社会性题材,从而导致它解决的基本上都是我们的社会问题,这就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由于它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因此,公益广告更容易深入人心。自1987年播出《广而告之》公益栏目以来,中央电视台20多年来持续投入公益广告的创意、制作和播出工作,先后播出了"下岗再就业"、"知识改变命运"、"抗击非典"、"迎讲树"、"扬正气、促和谐"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公益广告,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好评。体现国家级的气质和精神追求,向真,向善,打动人心。"公益广告应成为电视作品中的"格言",虽然短小,但直抵灵魂。"引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多年来,中央电视台积极倡导文明的社会氛围,制作并播出了一系列弘扬社会新风正气的公益广告,大力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围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出"爱心传递"主题系列广告,其中《给妈妈洗脚》等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这则公益广告就给我们以温馨的感觉,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回到家中,给自己的孩子一边讲小鸭子的故事一边给他洗脚,接着又提了一大桶水为自己年迈的老母亲洗脚,淘气的小男孩本是想偷窥妈妈去干什么了,却看到了这一幕,眼含泪花。妈妈服侍完母亲,回到孩子的房间,却发现孩子不见了,妈妈担忧的皱起了眉头,忽而听到身后的响动,孩子端着一盆水,踉踉跄跄地朝她走来,稚嫩的说:“妈妈,洗脚•••”这则打动了千万观众心的公益广告并没有花哨的讲述,也没有做作的传教,只是通过画面娓娓道出“爱”这一鲜活主题。母爱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力量,同样做儿女的也想用同样的关爱孝顺自己的母亲。广告最后说:“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说的是孩子身边的人,父母长辈的言行举止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的。长辈有良好的品德,孩子自然也就深受影响。这则公益广告,通过简短的真情表演,呼唤起广大观众被世俗生活打磨迟钝了的人性和爱心。

    北京市曾连续3年征兵期间推出公益广告,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007年首次推出平面公益广告,以航天英雄杨利伟、创新理论者方永刚、北大学子高明等时代人物代言征兵,并在广告中展现了我军新军装的风采;
    2008年在平面广告中融入奥运安保、抗震救灾、神七飞天等时代新元素,同时制作了电视二维动漫广告,着力宣传征兵政策的调整;
    2009年又将国庆60周年大阅兵作为背景,尤其是针对女兵征集政策的大幅调整变化,将受阅女兵选作征兵代言人,电视广告也从二维升级为三维动漫,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艺术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现代化的生活中充斥着太多的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盒、一次性桌布、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圆珠笔、一次性照相机···,这么多的一次性用品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棵生长20年的大树,仅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为此减少森林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当地球上最后一棵大树也被人们砍伐用以制作一次性筷子时,我们居住的环境开始无法避免地变成了沙漠。这部公益广告运用艺术元素来表现主题,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促使受众抵制一次性筷子的消费行为。2005年7月,中央电视台针对许多城市水电供应紧张的局面推出"节约创造价值"系列公益广告,加强了人们节约资源的观念。继而在"扬正气,促和谐"公益广告活动中,制作了《姚明篇》和《体操队篇》,为弘扬社会正气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公益广告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能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同时对于社会风气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现今我国的大多数公益广告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在保证教育意义的同时往广告中穿插创意和幽默的元素,使得公益广告更加的吸引观众,用这样的方式使得公益广告的教育意义更加深重。公益广告蓬勃发展,人们也期盼着充满人情味的广告佳作,公益广告的影响是生动而且深刻的。它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利用各种艺术手段,运用准确而生动的艺术语言,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融入生动感人的视觉形之中,从而打动观众影响观众。呼唤公益广告唤醒沉积在社会文化深处的民族情结和精神需求。

    21世纪我国将完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建立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现代公益广告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公益广告已经开始并努力满足广大公众的要求,影响并改变着社会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并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和宣传方式,产生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公益广告既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又推动社会的发展,推进人的社会化进程,并会最终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各方面的素质水平,是公益广告的根本所在。在情感上寻找切入点,以情动人,感动公众,引起公众的共鸣。让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注:
    1.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
    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

    2.《广而告之》,是中国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

    【篇2】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原因探究

    【摘 要】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要素,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佛教的传入除了由于它自身的性质使然以外,还与古代中国在西汉末期和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对佛教的需求和呼唤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佛教;
    中国;
    传播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是古印度的社会生活、国家法制和风尚习俗的反映。由于中印两国相距遥远,中间远隔重山,所以秦汉之前中国与印度交流很少。所以,在此之前,佛教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文明。尽管佛教与中国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佛教却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功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据调查,佛教是随着西域商人的到来而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佛教只是所谓胡人的一种信仰,但随着交流的一步步扩大,一些佛教僧人开始有意识地到中国传教。在他们的努力下,佛教在中国慢慢被接受。然而一种文化的传播,除了其自身因素外,也与其他诸如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 佛教在中国传播前中国的社会政治条件

    政治环境对异域思想文化的传播有着很大的影响,它能够凭借其政策法令等促进或者阻碍该文化的传播,还可以运用其掌握的权力及所主导的意识形态对内容的选择,传播过程和传播者进行控制,进而影响思想的流传和发展。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秦末陈胜、武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专制统治,随后建立以刘邦为首的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短暂的兴旺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小农经济开始不断瓦解,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富者天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悬殊状况的出现,社会矛盾逐渐加大。东汉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激烈,封建大地主所有制极速发展,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尤其是东汉后期,皇戚与宦官独断专权,对劳动人民残酷压榨,政治十分腐败,当时的百姓和统治阶级都惶惶不可终日。农民颠沛流离,无所依靠,死后只能暴尸荒野。这些生活上的困苦都为佛教的“无生”、“无我”、“因果报应”、“死后安乐”等说教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恶劣的社会政治状况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广大的贫苦人民想通过宗教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希望通过宗教来笼络人心,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之后,大量的佛教典籍被翻译成汉文,逐步施展了它的力量,佛教也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2 佛教在中国传播前中国的对外经济状况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其政治目的,但却使汉朝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开启了汉朝与这些地区的联系。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陆上的交流促进了海上航路的发展。《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即从合浦始发后经过徐闻过海,沿着海南岛西海岸过东京湾到越南驶向金瓯角的航线。据史书记载,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统一岭南后,环北部湾沿岸就和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发生了贸易往来,形成了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更往西延伸到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环北部湾沿岸,成为中国古代最早开展海洋贸易的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的同时,环北部湾沿岸与国内的中原和西南地区也建立了密切的贸易联系,由于国际国内贸易的繁荣,环北部湾沿岸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和汉王朝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北部湾沿岸的对外贸易,也使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罗马文明第一次实现了沟通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到公元前后交替之际印度佛教从陆路和海路传到了中国内地。文明的接触总是从商业交流开始,文化交流为止,这也是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性的规律。商业的发展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得益于此,汉武帝才得以在陆上和海上让都采取进取的政策。在陆路方面,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密切了西域及至更远地区与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
    在海路方面,开辟中印海上航道,与海上通道国家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总之,汉时东西方经济交往的加强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哲学的发展需要佛教的介入来完善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文化繁荣兴盛,哲学思想方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都纷纷想扩大自己的影响。但是在秦始皇武力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使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严重摧残。汉代在立国时以法家之法,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文景时期,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而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教从而得到了复兴。但是在此期间,黄老道术和道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爆发黄巾军大起义。起义被镇压后,道教地位逐渐衰落。据史书记载,东汉王朝在黄巾军起义后下令停止道教的活动,但对佛教则给予优惠政策,这就说明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亲睐。这就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就是把异域文化意识形态输入到本土的过程,既是对其本身文化的考验又是对本土文化的破坏和颠覆。佛教传入中国并没有采取强制改革的极端形式,而是发生在较为平和的环境之中,它运用自身所有的思想理论上的优势,与中国传统的各家学说融为一体,取长补短,为其在中国的流布和传播找到了主客体两方面的因素。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传播,以及后来的老子哲学,都为佛教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与中华文化有许多相通和相关的地方,所以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佛教的传播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些,对我们正确对待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研究其深远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寇学敏.翻译的发展与佛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m].俄罗斯文艺,2005(3).

    [3]王公伟.神异与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6):53-56.

    [4]戴继诚.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j].佛学研究,2008(4):13-18.

    [5]张晓华.公元前后的国内环境对佛教传播中国的影响[j].松辽学刊,2000(12):1-4.

    [6]汪勇.佛教与宗教传播[j].中国校外教育,2012(6):141-142.

    [责任编辑:王迎迎]

    推荐访问:莎士比亚 中国 戏剧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莎士比亚第一部在中国上演的戏剧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