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的现代化启示

    时间:2021-06-23 20:03: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转而对文化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如何重构并提升精神文明,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关键。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统一起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文明的最佳载体;并依靠社群构建精神文明。
      关键词:精神文明;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道路问题的重要性,并指出“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这条正确的道路涵盖方方面面,在文化方面即指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在《哲学与人生》一书中将文化的结构归结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理念层次。[2]这三种层次大体上分别对应了三种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人们在精神领域不断产生的新需求客观上要求国家提升精神文明层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重新考察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有助于认清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发展脉络,为解决中华文化面临的现代化冲击和挑战提供助力。
      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恢复实事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一段徘徊中艰难前行的岁月。邓小平复出后,大声疾呼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所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枷锁中得到解放。一时间,党内外出现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局面。在这种活跃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及引发的讨论,使广大读者眼前一亮,引发了一场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有力地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构建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正确思路。
      (二)提倡解放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
      在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问题,并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列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是邓小平的一个创造性的贡献。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强调:“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3]什么叫解放思想?邓小平的这种选择的魄力,就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明了解放思想的问题,成为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宣言书,也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打开了一扇亮窗。
      (三)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
      1979年10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对如何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正确说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将科学、民主、法制、纪律观念列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它标志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党的十四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政治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常抓不懈,强调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标志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构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统一
      精神文明在当代中国最有力的诠释当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专家学者们更多将它停留在解释与宣扬的层面,外化成普通民众的行为习惯反而效果不够明显。与此同时,中国精神文明构建的另一个挑战是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解决价值观问题,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给了我们启示。首先,沿袭邓小平的教育起点——从娃娃抓起,这个巨大的责任在家庭,家长有义务教给孩子基本的行为规范;其次,重视各个年龄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人格魅力增强政治课的实效性,年长的老师有阅历,年轻的老师易沟通,从心理上铲除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刻板印象,这个责任在学校,在教师;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是每一个个体,应从历史的学习入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让新一代了解革命文化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人们心里。
      (二)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文明的最佳载体
      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领域,是保存理念的最佳载体。[5]中华文化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载体,如何在现代化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是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该思考的问题。邓小平的精神文明观,从本质上回答的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社会对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两种偏激的观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观点无疑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邓小平强调“古为今用”,是“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6]也就是则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然而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将精华当糟粕,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文化梦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个前提是提高国人的文化常识。新一代的党中共领导集体作为中国道路的领路人,负起了引领先进文化的神圣职责。
      (三)依靠社群构建精神文明
      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7]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组织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社会在极速城镇化的趋势下,已迅速由一个熟人社会变成为生人社会,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精神文明的构建很大程度上要靠一个一个的社会组织来运营,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人会主动生成一个个圈子,形成一部分群体的共同理念,继而扩散到社会的其他领域,这也是生人社会未来的沟通趋势,也符合分工模式下互联网思维模式。现在的社区治理也在积极发挥社区组织的力量,国家应积极落实多元共同治理的新政策,发挥社会组织的主动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沟通模式要相得益彰。社会治理与精神文明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社群这个主体。
      参考文献:
      [1]陈晋.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J].《党的文献》2013(2):22-33.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2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5]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32.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50.

    推荐访问:精神文明 启示 现代化 理论 邓小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