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立法”时代的来临

    时间:2021-05-31 20:02: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hyj/shyj201102/shyj20110219-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hyj/shyj201102/shyj20110219-2-l.jpg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环境、社会需要、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发生重大结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政策框架设计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议题应运而生,成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核心与主题,成为安定团结、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前提,标志着中国社会政策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中国以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框架为主体的经济立法取得显著成绩,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律制度框架,为依法治国和法制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处境、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社会结构转型、社会需要结构战略升级、社会现代化建设与高风险社会形成,尤其是中共发展哲学与执政理念的革命性转变,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宏伟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立法重点与立法模式由经济立法转变为社会立法,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政策框架形成与“社会立法”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与法制化建设进入关键时刻,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与社会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词〕转型法学;社会政策;福利社会;依法治国;经济立法;社会立法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2-0105-06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研究”(10BSH060);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首批科研启动项目“当代中国重大宗教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刘继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100191。
      
      一、依法治国、经济性立法与市场经济体制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中国式政治文明与法制建设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抉择,为提高立法质量、深化司法改革、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推进政务公开、法律监督和法制宣传教育,建设法治国家与法制政府奠定现代法治理念基础。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为治国理政和法制建设的基本国策,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崭新时代,标志着中国法律制度从“法制”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结构转型。〔1〕更重要的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理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法律制度与法学全面结构转型,在罗马法系、徳意志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北欧法系、社会主义法系和远东法系之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法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实践创造崭新的“转型法学”法系。〔2〕转型法学是指从法律制度结构性变迁角度,探索法律制度发展变化普遍性规律的法律科学。转型法学并不是特指经济转轨中国家的法律科学,更非局限于社会结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这意味着任何法律体系均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同时又具有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普世性规律。转型法学既研究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结构性变迁规律,且更加关注法律文化结构变迁规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取得显著成就,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框架,其中尤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立法和经济法律制度最具有代表性。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成为中国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制度建设的主旋律,法律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44次集体学习内容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如《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法制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关于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等学习题目,清晰表明中共依法治国的理念。〔3〕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立法工作战略重点是经济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经济立法模式基本形成,为社会立法、社会治理和依法治国奠定法律制度基础。〔4〕
      二、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政策框架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环境、社会需要、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和革命性变化,社会结构平稳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尤其是公共政策议程的战略目标。社会结构转型是指社会体系与社会制度历史性、全面性、系统性、结构性社会变迁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结构转型既是社会变迁的主题,又是社会变迁的基本途径。综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结构转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社会转型学应运而生。这意味着长期性、渐进性、历史性、全面性、系统性、结构性、革命性是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社会转型类型有社会发展程度较低水平社会向更高水平社会(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原有性质的社会向新型性质社会(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转轨,较高发展水平社会向较低发展水平社会的逆反倒退(如中外历史上军事征服者总是被被征服者所征服的案例)四类。总体来说,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实践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若干独特和重要社会结构特征,一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是全球化、体制改革、现代化建设和风险社会高度重叠;二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和文化传统积淀深厚,社会转型的影响因素众多;三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转型同时并存,社会发展的地区、行业、人群和收入差距很大;四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模式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结构转型的难度较大;五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范围之广、内容之繁、问题之多、冲突之剧世界罕见。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是只“看不见的无形之手”,成为认识中国社会的最佳视角。〔5〕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战略重点与重要社会后果之一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议题的形成,是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框架,是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问题、社会需要、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等社会性议题浮出水面。〔6〕长期以来,在皇权国家、父权国家、权威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意识形态国家的特定处境下,中国“社会”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国家”基本等同于“社会”,社会结构分化程度极低,国家一家独大和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状况体现在社会的所有领域。〔7〕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转变、城乡人口流动、经济体制改革、社区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功能变化、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和政府职能转变,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环境、社会面貌与社会结构。〔8〕更为重要的是,1990年代以来,公共领域、公共政策概念、公共财政理论、公共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新型理念、理论、政策、制度和服务,被引入中国理论学术界的研讨范围。国家与社会关系,核心是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转变,社会治理与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主题。〔9〕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社会政策概念、理论和政策框架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问题,日趋高涨的社会需要、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社会冲突,高举社会公平正义大旗,统筹城乡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不约而同”聚焦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标志着中国社会政策时代来临,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成关键。〔10〕欧洲社会发展经验证明,公共政策框架主要由公共政策、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三部分组成;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主要解决人们的公共性问题,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主要解决社会性问题;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的基础,社会服务是政府职能与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和难点;社会服务体系与社会福利制度,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和主体。〔11〕最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说明,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推进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推动立法工作的重心由经济立法向社会立法的全面转型。〔12〕

    推荐访问:社会 中国 立法 框架 来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