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浅析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时间:2019-05-06 03:13: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汉末时期的社会的大动乱,严重的冲击了两汉以来凝固在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念,改变了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追求,这样,随之而来的也就使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发生了变化。因此,中国文人就进入建安时期。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此时,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建安文学,文风清峻,慷慨悲凉,深沉强劲,气盛词丰,是反映社会现实,抒写人生感慨的灿烂历史篇章。
      关键词:建安文学 特征表现 形成原因
      一、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的表现
      (一)书写理想抱负,反映社会现实
      从思想内容上看,建安文人的思想开始从原来统治者的入学礼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各种各样的“异端”思想(包括庄子思想和外来的佛教影响)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建安文学的作家们——特别是以曹氏父子为领袖,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以及依附于“三曹”的文人们,他们打破传统创作的旧俗,既写社会之乱又有征战之苦,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打破了两汉以来词赋独盛的局面。他们对于百姓由于战争而带来的灾难深感同情,因此他们在诗文中真实的书写了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描绘了一幅幅乱世景象。如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揭示了混战所造成的悲惨现实,是当时社会的“实录”;又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蔡琰的《悲愤诗》等都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反映出当时满目疮痍和百姓疾苦。
      (二)深沉强劲,气盛词丰,慷慨悲凉的风格
      汉末时期的军事、政治的割据,异端思想的崛起,荡涤了两汉时期诸多不好的经学作风。建安作家的作品不依附于经典,而是直抒胸臆,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曹操想谋取天下,在鞍马间为文气韵沉雄,词气峭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诗句苍劲,充溢着无限慷慨悲凉的情调。曹氏兄弟的诗,则用细腻深婉的笔调,描绘出时代的风云,展现乱世中人们深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邺下文人的佼佼者“建安七子”,他们的文学作品,各有优点,其中尤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总之,从建安文学中,读者都能从他们的文章或诗歌中感受到强烈地慷慨悲凉的气氛。
      二、建安文学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两个集团互相倾轧、争权夺利,连年用兵和自然灾害的袭击,使汉帝国处于崩溃的前夕。失去土地的农民无法生活,纷纷揭竿而起,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此后长期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繁盛的中原地区出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建安文人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有的是军阀混战的直接参加者,有的是时代巨变的目击者,对悲惨现实有切身的感受,因而其创作能植根于现实,立足手人事,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二)与曹氏父子重视文学和文人密切相关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概括地反映了曹氏父子对文学提倡的一个方面。曹操极力倡导文学,并带头创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建安文坛出现“家弃章句,人重异术”的局面就毫不为奇了。曹操还非常重视文人。他根据“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下了三次《求贤令》,广泛“求贤”,举士”,收罗天下文人,给予官职。曹操不但注意发挥文人的政治作用,而且十分尊重他们的文学创作,曹操一生下过不少禁令,但没有一条是干预限制文人创作的,曹操甚至派专使把有杰出文才的女诗人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她回来后凭着自己的记忆写出父亲蔡邕的遗作四百余篇,为繁荣文学作出了贡献。曹氏父子倡导文学的结果,促进了文学繁荣,特别是诗歌的繁荣,一簇簇诗歌的鲜花,争艳于文坛,至今芬香馥郁。
      (三)与当时文人的思想解放密切相关
      汉代从董仲舒开始,把“天”解释为主宰一切的神。这样,许多人自觉地成了天命论的传声筒。到建安时代,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不少文人由怀疑天命进而否定天命。曹操称自己“性不信天命之事”,并在《度关山》中说:“天地间,人为贵。”把神学论者颠倒了的“天人”关系颠倒过来了。由于建安文人不同程度地破除了神学迷信思想,坚持天人相分,重视人的作用,因而敢于面对现实,文学创作也就充满了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文人的思想解放了,精神面貌随之改变,文风也就必然跟着起变化。可以说,没有学术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文人创作思想的改观,也就不会有建安文学的繁荣。
      这样一个年代 ,宦官、外戚拉锯式的你争我夺接踵而至的诸侯混战,既以皇权为中心,又意味着皇权严重旁落。虽然皇权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损害尤烈的则是普通百姓,残酷的战争导致了百姓的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国家不幸诗家幸,是浸渍着血泪的经验之谈,这一时期的诗歌,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出现了“五言腾踊”“词采华茂”“慷慨以任气”的诗风。在诗歌的风格、体裁和表现形式诸多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生机、新的变化。从这一方面看,建安时期的诗歌是继诗经、楚辞、汉乐府之后的中国诗歌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建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富于创造意气和英雄精神的文学时代。在前后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的作品,一方面面对现实,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悯乱伤时;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豪气激荡,从而形成了悲凉慷慨的独特风格,人称“建安风骨”。正是这样一个年代,这样一个诗派,使得中国的诗歌得到了过渡,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一蹶不振,使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史诗。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古诗源(第五卷).[C].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钟 嵘.诗品(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沈德潜.古诗源(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古代汉语 》第二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版
      [6]王鹏廷.建安七子诗歌创作实绩述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北京100022)

    推荐访问:建安 浅析 基本特征 文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