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课例模式及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时间:2019-02-05 03:25: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本文粗略地介绍了课例的涵义及价值,提炼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化学课例模式,对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所借鉴。
      关键词: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32-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真正实现先进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实践的转换,使先进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学生的教学行为,真正使新课程理念与当下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有效促进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必须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注重研究课例、提炼课例、升华课例。
      
      1课例的涵义
      
      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研究最早由哈佛法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法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如同医生必须写病历,律师必须研究案例一样,教师必须要学会撰写并研究课例。
      课例源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但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渗透着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由于案例研究引入教育学专业中应用时间比较短暂,因此,关于课例的定义尚无公认的界定。
      有人认为教学课例即教例,课例等同于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也有人认为课例就是教学设计,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还有人认为课例就是教学反思。我们认为,所谓一个课例是指一个个实际的教学例子,它是开展此次研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课例分析模式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和研讨活动。它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化学教学课例的几种模式设计
      
      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研究运行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教师研究的基本环节,现在就要寻求一个特定的、精确的课例模式和用法,并为大家所认同,这样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重要的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课例的模式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典例和某种信念。下面对代表性的并能反映新课程改革的课例模式加以介绍。
      2.1 设计总体思路+教学过程+专题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在介绍教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详尽场景加以叙述,再现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门思考和讨论。
      案例1 课题:“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教学内容是不断生成的,科学探究将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如何结合新课程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能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材料,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得出结论或规律。那么,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呢?以山东科技版《化学》(必修1)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为例,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一点的。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的教学过程:
      [提出主题]
      师:对物质的性质,科学家都是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定出来的,在没有精确测定仪器的情况下,运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也可以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帮助我们去认识物质的某些性质。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最强,谁运用的方法最合适,谁的分析推理最合乎逻辑,谁的结论最科学。
      [实验分析]
      给出步骤:(1)切一小块钠观察切面;(提示学生注意颜色的变化)(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钠,加热燃烧(火焰颜色);(3)切一小块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4)切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要求: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结论。
      (学生开始实验后,怀着强烈的兴趣进行观察记录。这时可以鼓励同桌的两个学生展开讨论,相互补充。)
      [科学探究]
      师:大家在实验过程中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钠在空气中氧化,切面的颜色变暗了,钠在空气中燃烧火苗是黄色的。
      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
      生:钠是浮在水面的,与水反应很剧烈……
      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蓝色的Cu(OH)2沉淀。
      师:回答的不错,比较完整地描述了钠与水的反应现象。(由学生归纳、整理钠的性质,教师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感兴趣问题吗?
      生:钠在切开以后变暗的物质是什么?和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相同吗?
      生:钠比铜活泼,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中没有发生置换反应呢?
      生:刚刚生成的 Cu(OH)2沉淀不全是蓝色的,有一点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我也不能一下就回答出来,大家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到二个问题进行研究,我尽可能提供知识支持。(学生开始活动)
      生:学生成果整合展示……(教师点评,归纳,并拓展信息)
      [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方案。第一块:你能从上述实验中提取哪些钠的性质;第二块:你还有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主要知道重、难点的学习;第三块:试着探究、拓展和创新。并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需要,大胆的重组教材,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因为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本课进行重组、整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进程可能不算完美,但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收获颇多。
      如①学生描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时,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有局部变黑现象,那么教师应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有的现象是偶然观察到的,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得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能量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的正确结论。③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要遵循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规律。这些信息有预料之中的,也有预料之外的。学生的种种生成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位,势必影响这节课的预期深度和广度。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上述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师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思考了这种理念转变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摆脱重复机械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方向。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景,课例做了详细的介绍,让没有到现场听课的读者也能有切身体验,明确了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教师是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一系列事件的。
      2.2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首先对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然后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素材进行加工,呈现出教学的总体进程,最后再对教学作总体性的反思。
      案例2 课题:“正确使用药物”教学场景
      [教学设计说明]
      探索如何结合课程教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人教版《化学与生活》教材的第二章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探索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STS教育。将教材知识以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提高学习效率,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录]
      [引入] 各位同学,我刚从外地出差出来,出差时,我除了带上手表、手机、钱包、身份证、换洗衣服外,还要带一样东西(即拿出“固肠止泻丸”),我的常备药――固肠止泻丸。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外出旅行,我们都需要配备一些常用药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课题:装备一个小药箱。(从学生(教师)的生活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1)交流与讨论:我的家庭小药箱。(学生谈自己家庭小药箱中的药品:创可贴、胃舒平、花露水、止咳糖浆、烫伤药……)
      (活动2)设计方案:探究“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还是碳酸氢钠。(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设计。)
      (活动3)交流与表达。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提供方案,并对各个方案逐条加以分析论证。经过讨论,师生一致认可的有:溶解法,与盐酸反应法。
      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实验报告。(这是本课的主体,通过讨论实验方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认识物质成分检验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4)学生按讨论的方案或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案进行实验。
      (活动5)应用:与学生交流关于药品的组成或应用知识,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活动6)介绍“阿司匹林”的发现、合成史。(略)
      (活动7)演示实验:阿司匹林的水解。学生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书阿司匹林水解的化学方程式。(掌握阿司匹林的有关知识,通过阿司匹林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合成药物的成分。)
      布置课后任务:阅读有关合理用药及避免药物依赖、远离毒品的内容。
      [教学反思]
      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学生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在这节课中,首先教师通过生活经验引入教学情境,通过对常备药使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步是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探究“胃舒平”的成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讨论确定了最优化的实验原理和方案,不仅复习了以前所学习的认识物质成分检验方法的知识,同时让学生通过积极发言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一主体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解放,表现出了较强的探究欲望,改变了长期以来课堂上学生的被动状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用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理论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应用化。第三步通过对阿斯匹林和毒品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感受人类在应对疾病斗争中化学的作用,并且对毒品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上述课例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作者对教学场景进行了提炼和加工,把教学素材经过分析后,分解为三个不同的教学步骤,并通过这些步骤来统辖相关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使教学摆脱了零散的甚至是杂乱的信息场景,呈现出一定的脉络和线索。作者的反思也是依据教学的诸环节进行的,思考的是每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所作出的相应的知道,是通过教学进程的重新梳理来探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的。
      2.3教学思路+教学片段+教学反思
      这中形式与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在教学实录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片段、场景,在呈现这些片段的基础上,着重对其中蕴涵的问题进行反思。它既不同于第一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原汁原味的反映,也不同与第二种形式将实录素材做剔弊理纷的处理,而是择其要点展开分析。
      案例3 课题:“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片段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作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学练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利用好“科学探究”、“学与问”、“资料卡片”等栏目。学习时采用对比法、分组实验、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推测、探索物质的性质。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知识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探究欲望”的要求。
      [教学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学习目标,接着播放准备好的录像,学生观看。
      [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常识和录像及课本77~78页内容,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要求从三个方面讨论:
      1.二氧化硫的组成和二氧化碳相似,是一种大气污染物,能形成酸雨。
      2.从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角度分析。
      3.从二氧化硫能使黄色银耳变白分析。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生]从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形成酸雨角度看:二氧化硫有毒;可溶性气体、酸性氧化物。
      [生]从化合价角度看硫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生]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师]同学们回答很积极,很好。试根据所给仪器,通过实验探索一下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并根据你的实验,总结出你所探索出的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并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问题。
      录像,闻气体的方法。屏幕幻灯片的内容: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约六分钟,然后三名学生先后发言,最后一名学生综述结果。(略)
      [教学反思]
      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以以互动为基础,探究过程和结果中的反映就是生成,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组合信息,去发现和创造出相关的知识和规律,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应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在本节课中,课堂互动实际上不是非常有效,无效生成信息还有很多,而这些在本案例中没有反映。对教师来说,如何系统地判断或提取即时生成信息,对45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值得大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反思、总结和交流。
      上述课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没有详细地叙述教学的全过程,也不对教学复杂场景进行提炼,而是选择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展示,在汇总教学片段各层面信息的基础上,就其中蕴涵的问题分析自己的感受和启示。这种形式大大缩短了课例的篇幅,内容集中,反思的针对性也较强,能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上。
      
      3结语
      
      以上三种课例,都是将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集中不同的研究方式来透视课堂、探寻教学的。在这些课例中,有教学反思,有教学事件的描述,甚至有时会有像案例那样对特定问题的把握,是将多个不同研究方式的目光聚焦一节课上。
      在运用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地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段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而升华,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8).
      [4]万长江,王后雄.一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验设计探究课[J].化学教学,2006,(4).
      [5] 吴俊明等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吴丕敏.对常规课例研究的几点认识[J].当代教育科学,2007.

    推荐访问:新课程 模式 高中化学 课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