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个性教育――从《马说》中闪烁的教育智慧谈起】21世纪教育网(21教育)

    时间:2019-01-13 03:21: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韩愈在《马说》中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邸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中,不以千里称之。”马有千里之能,却不为世人所知,为何?最明显的原因在于:一般饲马者,只是按照当时固定的养马“标准”饲养,即以固定量的草料喂养它,以固定的方法驾驱它,最终使它成为“标准马”。而只有伯乐才能突破已有的养马标准,提供足够的草料满足其胃口,以灵活的驾驱方式,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所能,使马尽其才。与此可见,绝非“天下无马”,只是那种固有的养马方式,限制了马彰显其千里之能罢了。
      返观今日之教育,亦有所发。我国传统教育注重整齐划一,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也就自觉不自觉地用同一个模子来塑造各具差异的学生。世间万物,各属其类,同类之物又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此,这种以固定尺度、框架要求人,而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传统教育模式,违背了人性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成长。在流逝的近百年岁月中,中国本土竟没有出现过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原因何在?中国并非缺乏英才,而是缺乏培养和孕育更多英才的教育。因此,教育要改革,要扭转忽视个性的倾向和改变千人一面的划一化模式,以使教育焕发勃勃生机。而实施个性教育无疑是其必然选择,个性教育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取多样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满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个性教育的意义探析
      
      1.实施个性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以个性为基础和表现形式,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
      
      2.实施个性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顽症。长期以来,教育管理全国划一,统一体制,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考试,统一评价标准,功利导向过重,共性制约过强。把学生始终至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制约了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发展,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要改革这些弊端,我们要实施个性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健康、完美的发展。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更新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内涵探析
      
      个性译自英文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是指喜剧演员所戴的表现角色的假面具,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特征。哲学曾从最广泛意义上把个性解释为与共同性相对应的“单一适于的个体性、独特性,此事物和他事务的差异性”。[1]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2]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而持久地独特性特征的结合。[3]
      个性教育是相对于整齐划一的传统教育而言的,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发掘学生潜能,同时注重学生的特长,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4]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内涵主要如下:
      
      1.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人的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是一个完全独特、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差异性正是个性的本质所在。个性的种种特质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以不同层次、不同强度进行组合,从而导致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只有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个性教育。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个性教育的视野下,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个性教育的内因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也就是说个体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因此,个性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中以学生为本体,着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批判反思的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体价值,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信等品质,让学生自觉能动的实现个性的发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推动个性顺应环境、开发智力、走向成功的潜在诱因。因此,个性教育必须是极富创造性的创新教育,要求保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发挥他的优势潜能和使用个人的表达方式。
      
      4.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教育的目标即是培养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说过:“个性的概念表现着生活主体的整体性,是一种整体的形成物。”[4]因此,个性教育强调通过从每个学生不同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欲望要求、价值取向和创造性等个性特质出发,寻求全面发展和个人特性发展的理想结合,以达到学生个体素质的整体优化,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各式人才。
      
      三、个性教育的策略思考
      
      随着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进,个性教育也备受关注,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均有利于个性教育的实施。
      
      1.更新教育观念,建构个性教育的思想保障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个性教育的前提条件。首先,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只片面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为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生存能力而打好基础。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潜在性、独特性。个体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时,才可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因此,要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逐步具有自我表现教育的能力。同时,学生又是有发展潜能的个体,可塑性强。教师要辩证地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身心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的缺点,并给予正面的教育和矫正,使其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又是有独特个性的独立体,每个学生都有其对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观,不能幻想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而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了解其生理、心理特征,善于发现并重视其个性特点,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促使其个性品质的发展与自我表现价值的实现。
      
      2.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促进个性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这种单一、科班的评价机制,忽视学生间客观差异的存在,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改变单纯的知识记忆性考试为综合素质测评,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身心素质和兴趣特长等的和谐发展;将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为辅,让评价对象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能力;在强化个性评价的同时,变终结性评价为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从对评价对象间的差异分析入手,探究适合不同评价队形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最终目的。
      
      3.建立有弹性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个性教育的要求
      首先,发展和完善选修课制度,允许学生通过个人的价值判断,根据自己的动机、兴趣和爱好等个性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取向的课程,发挥各自的优势潜能。其次,有效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重视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及亲身实践,使其个性得以发展。
      
      4.重视教师鲜明健康的个性培养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其个性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思想、情感、态度、性格等在与学生的各种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要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健康个性的培养。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二要拓展教师个性舒展的空间,推行人性化的管理,尊重教师人格,加强与教师的交流疏通;三要搭建个性展示的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鼓励改革创新。
      
      5.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在实践中健全个性
      个性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个性的优劣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个性的健全与改变也依赖于活动的开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证实与检验学生个性的舞台,从而让学生反思、健全、巩固已有的个性品质。如体育竞赛、团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竞争的观念、合作的意识,从而摆脱自私与冷漠。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89.
      [2] 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39.
      [3] 崔瑞锋, 田东平. 个性化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 教育探索,2004(6).
      [4]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503-504.

    推荐访问:教育 谈起 闪烁 智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