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对话主义哲学与“我―你”型师生关系 哲学♂百度百科

    时间:2018-12-23 19:51: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对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关系本体论上。以对话哲学为基础的“我―你”型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学领域中具有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对话 对话主义哲学 “我―你”型师生关系
      
      一、对话主义哲学的内涵
      
      对话主义哲学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8世纪的德国神秘主义哲学家弗里德利希・亨利希・雅各比(1743―1819)。雅各比曾说:“所有确定性的根源就在于:你在并且我在!”“没有‘你’,‘我’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话主义(dialogicalism)是在一战期间以及一战以后由柯恩(Hermann Cohen)、埃布纳(Ferdinand Ebner)、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埃伦伯格(Hans Ehrenberg)等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共同发起和参与的。柯恩在《源自犹太教的理性宗教》一书中探讨了人与人的对话关系。他认为:“只有‘你’,对‘你’的发现,才能够使我意识到我的‘我’的存在。”他还提出,人和上帝之间存在一种“相互的关系”(co-relation),而这种相互的关系,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够实现[1]。罗森茨维格认为上帝、世界和人彼此处在一定的关系中,是通过“创造”、“神启”和“救赎”联系起来的。世界通过创造与上帝相联系,上帝通过神启和人相联系,世界通过救赎和人相联系。“创造”是指上帝从虚无中把世界和人产生出来的活动。“启示”是指上帝的创造。启示的基本含义是揭示、显示、展现。由于上帝的创造就是自我表达,在创造活动中上帝展开了自身。他认为,更重要、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启示是人和上帝之间的一种普遍的爱的交流关系。“爱”是使创造后的启示发生的力量,是启示的本质。“救赎”是上帝与人和世界之间的一种关系。上帝在“救赎”人和世界的过程中,也救赎了自己。“救赎”就是达到上帝、世界和人的完全统一,也就是达到三者之间的对话[2]。
      现代德国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集对话主义理论之大成。其对话哲学的主要思想是强调关系本体论[3]。第一,用“我―你”关系取代“我―它”关系。所谓“我―你”关系即主体之于主体的关系。它不是一种人之于他者的认识和实用关系,而是一种超越这种关系的“会合”、“相遇”关系。“我”不是把一切存在物都视为外在于“我”的对象性存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我”一样的另一个主体或伙伴存在。第二,用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布伯认为:“关系是相互的,切不可因漠视这点而使关系意义的力量亏蚀消损。”[4]关系双方并无主次、等级之分。第三,用直接关系取代间接关系。布伯积极维护人与对象之间的非人为的天然联系。他认为,与“你”的关系是直接的。在“我”与“你”之间,不存在任何术语,不存在任何前见,不存在任何想象,并且记忆本身也改变了,因为它从单一性变成了整体性。所有的手段都是障碍。只有在所有手段都不存在的地方,才会有相遇发生[5]。布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而不是“我―它”关系。“我―你”关系是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与你之间活生生的精神上的相遇关系。“我―你”关系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相互性”和“在场”的关系。
      
      二、对话哲学是“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哲学基础
      
      “我―你”型师生关系体现了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本真内涵,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实体(对象)本体论”。它以“关系本体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倡导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不是“我”同化“你”,“你”同化“我”,而是“我”以“你”的存在而彰显。“没有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在‘我’与‘你’之间”[61],两者是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共同步入“我―你”之间,不存在“主体客体”关系,也不存在“人―物”的关系。“我―你”的关系是开放的在场的关系,既是选择者又是被选择者,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7]。对话是“我―你”师生关系的实质。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对话关系,是师生双方作为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的“会晤”关系。不仅指二者之间在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且指双方内心世界的相互敞开和互相接纳,是双方的相互投入、共同在场、互相包容的关系。在对话关系中,师生都不是作为依附性和被动性的对象,而是作为与“我”围绕共同话题充分交流意见的“你”。两者共同参与、真诚合作、互相承领、相互分享。这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和谐的和富有成效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师生的“我―你”对话关系,并不是否定师生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区别性,淡化或混同其固有的职业角色和作用,而在于说明双方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在基于平等、尊重、共享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密和和谐。
      
      三、“我―你”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一种交互式主体关系
      “我―你”型师生关系把师生关系中的另一方看做与我讨论话题的“你”,表现为一种交互式主体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彼此间存在着差异,但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对方,让对方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构成了教学活动的整体,相对师生关系的另一方也就没有了“占有”的欲望,而是让其“存在”着,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这样师生间的关系也就成了交互式的,教师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影响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就摆脱了由教师安排课堂内容的做法,不再依据某种不变规则去规定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也变成交互式的,在师生相互理解中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共同商议教学的进程。
      2.“我―你”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都以整体人格面对对方
      在以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关注的是自己传授了多少知识,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忽视了每个学生都具有情感、意志、价值、意义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你”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为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都应以整体人格来面对对方,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丁・布伯就曾论述:“我们反对把学生当做一系列性质追求和阻障的单纯集合”[8],而“应把他看做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9]。每个人都是有着独特人格的个体,都是有着认知、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整体,是一个有待发展的潜在体,若仅仅把学生当做知识的载体时,我们就失去了与学生对话的机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就变成了“我―它”关系,也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在“我―你”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来接纳理解,同时也向学生真诚地敞开自己的整体人格,而抛弃不必要的虚假和伪装,当教师真诚地去理解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的选择时,学生也会真诚对待教师,向教师敞开自己的真实人格,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就变成整体人格间的交流。
      3.“我―你”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
      “我―你”型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学活动发生在师生之间,而不是教师和学生中的任何一方所规定的。师生交往“对话”关系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并不能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每一细节的动作进行操作,师生交互活动依赖于教育过程中的变化,是按照“对话”本身的规则进行的。它有一定的原则、模式和方法,但无特定的原则模式和方法,因为师生“对话”依据双方经验的增长和精神的变化而变化[10]。教师和学生的真正相遇构建出一个共有的领域,而这个共有的领域则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它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脱离开教师和学生的任何一方,“我―你”型师生关系就不能发生。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专制的消除,教师和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师生地位的平等并不是指地位的高低相同,谁也不能去管制谁,谁都可以独立活动而不需要另一方,而是指平等是发生在师生交往的基础上的,平等是交往中的平等,平等意味着打破了教师一言九鼎的局面,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以“存在者”的身份同教师对话,教师不再把学生当做无知的载体,而是有见解的主体。当教师能把学生当做和自己一样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教师和学生也就处于平等地位了。
      4.“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
      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体现出与以往教育不同的特点,义务教育、终身教育等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教育行为,同样各种教育资源也变得极为丰富与快捷,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在以前,教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无知的基础上的,而现在这种教育现象已基本消失,并且由于教育资源的丰富,也给学生的自觉性学习和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些既给教育中师生间的教学提供了资源,也对师生间的关系提出了挑战。“我―你”型师生关系认为师生间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教师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和学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11]。这就要求教师能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能与学生共同讨论的“对话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达到教师自己学习的目的,做到从“独奏者”到“伴奏者”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2][5]傅有德.现代犹太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9.
      [3]张再林.对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J].世界哲学,2002,(2).
      [4][6][8][9]马丁・布伯.我与你[M].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1986.
      [7]张鲁宁.“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天津市教科院院学报[J].2004,(6).
      [10][11]陶李刚,赵欢君.“对话”与师生交往关系的意义关联[J].教育评论,2003,(5).

    推荐访问:师生关系 主义哲学 对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