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走向富民强省

    时间:2021-07-11 04:01: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iac/xiac200911/xiac20091110-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iac/xiac200911/xiac20091110-2-l.jpg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从此,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发展经济、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己任,开始了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60年光阴似箭,虽然征程并不平坦,甚至充满艰辛坎坷,但60年的奋斗,铸就了湖南走向富民强省的历史辉煌。如今,一个经济繁荣兴旺、文化特色鲜明、人民生活殷实、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的湖南,正伴随充满希冀的新世纪向人们走来。
      
      一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先后成立。新省委刚一组建就提出“将落后的湖南建设成为人民的、进步的、繁荣的新湖南”作为今后的长期任务,由此放飞了三湘儿女实现富民强省的光辉梦想。
      解放之初,历经长期战乱的湖南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摆在湖南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省委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是基本问题”,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在巩固人民政权和成功地实施一系列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同时,迅速着手经济秩序的稳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5年12月,历时3年拟定的《湖南省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经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吹响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号角。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整体实力显著提高。一批骨干企业以及与之配套的大小企业,初步奠定了湖南工业的布局框架,三湘大地迅速崛起一批新型工业城市。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18.19亿元,比1952年增长136.23%,比1949年增长4.7倍。与此同时,国内外贸易、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呈现繁荣的势头,人民生活明显提高。据统计,1957年,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52年的313元增加到5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比1952年增长10.56%。其间,省委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结合湖南实际,胜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带领全省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富民强省和湖南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然而,通向富民强省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57年以后,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以及3年自然灾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一段时期内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一直到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省委结合本省省情,就关系全省经济建设、群众生活等重大实际问题,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湖南国民经济才重新步入协调发展的健康轨道。
      1962年2月,在全省农业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省委明确提出,劳动致富光荣,这不是资本主义,合法的个人所得受法律保护,全省农民“要敢于发社会主义红财”。表明省委已力图摆脱“左”的思想的束缚,提出了“强省富民”的美好目标。虽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其后发生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强省富民”步伐被迫中断,但历届省委从未放弃这一“强省富民”之梦,千方百计恢复和发展工业、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时刻不忘把解决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当务之急,为富民强省建立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和思想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这时起至20世纪末,省委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探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迈开了富民强省的新步伐。
      1979年,在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补课的大讨论中,省委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和稳定生产责任制上。此后,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而健康地在全省发展起来,湖南农村迎来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的改革春天。1983年至1984年,在稳定和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省委在林、牧、渔业及社队企业等多种经营方面推行和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省委积极地、稳步地推进城市经济体制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改革。按照简政放权、搞活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过试点,逐步在全省工业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省委制定了“抓大放小”的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联合、兼并拍卖、组建各类企业集团、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至1999年,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已逐步由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转变,实现了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围绕富民强省这一中心主题,湖南省委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
      1.实施“科技兴湘”战略。1990年10月,省委明确提出了“科技兴湘”战略,推进和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规模经济。通过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和改革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加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使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四大支柱产业,科技进步在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提升,为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奠定了较好的科技基础。
      2.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步伐。湖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但长期以来农业大而不强。为改变这一状况,省委根据客观实际,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不断探索建设农业强省之路。1988年,省委形成了“八亩山地做文章,综合开发奔小康”的开发山区资源、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思路。1995年8月,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关于加速建设农业强省的决定》,正式提出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围绕加速建设农业强省这一目标,湖南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以规模化、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二是市场农业初见端倪。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名、优、新、特、稀等农产品生产,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三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凸显出科技在建设农业强省中的巨大作用。
      3.制定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贯彻党的改革开放精神和增强开放意识,1988年2月,省委确定了“以开放促开发”加快建设湘南的指导思想,决定在郴州、零陵(永州)、衡阳3地市设立湘南改革开放试验区,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虽然当时一些设想未能变成现实,但经过宣传发动,湖南全省逐步形成了“以开放促开发”的共识。
      1992年12月,省委六届五次会议确立“放开南北两口,建设五区一廊,拓宽三条通道,加快西线开发”的开放开发战略方针,即放开湘南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岳阳,主动迎接广东和浦东的经济辐射,融入华南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五区一廊”是实施全省开放开发战略的重点,提出在沿京广线和107国道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5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尽快建成科技先导型、外向型的综合经济开发示范区,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这一战略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效,推动了全省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1995年,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呼应‘两东’,开放带动、科教先导、兴工强农”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并在“五区一廊”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点一线”,即以长沙、株洲、湘潭经济核心区为一点,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为一线的优先发展战略。现在“一点一线”地区已成为全省快速经济带。“一点一线”开放带动战略,把湖南对外开放和富民强省之路推向了新阶段。

    推荐访问:富民 强省 走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