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央最高官二代 [“官二代”的媒介形象分析]

    时间:2020-08-12 07:22: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恰当的媒介形象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形成好的社会互动,扭曲的媒介形象则会误导公众、形成歧视。本文以量化的内容分析法为主,选取“李刚门”事件之后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分析媒体建构的“官二代”形象。
      【关键词】媒介形象 官二代 形象构建
      
      一、研究目的
      2010年10月16日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某超市门口,一辆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撞倒两名穿着轮滑鞋的女生,司机没有停车。返回途中车被学生和保安拦下,年轻司机高喊“我爸是李刚!”两名女生一死一重伤。
      这则对“李刚门”事件的报道,被各大网络、报纸转载。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关于“官二代”的讨论在国内媒体中掀起了一阵热潮。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形成了贫富差距的格局(此处指的“富”不单单只是经济,还包括一些权利象征)。这两年关于官二代,富二代的报道频率增多。然而,恰当的媒介形象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形成好的社会互动,扭曲的媒介形象则会误导公众、形成歧视。是否所有的媒体都能够将真相公布于世,为我们营造一个真实的、可信的媒介形象?这是不确定的。我们常对某种事物产生定向思维,随后就会带有色眼镜去看待与之相关的所有事物。这其实是典型的“贴标签”。而媒体的报道角度也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真相的了解。
      正是基于报道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多家媒体的新闻文本,探讨其叙事的构成,分析其呈现的方法,以了解在新闻叙事中呈现了何种“官二代”的形象。
      二、文献探讨及问题提出
      不可否认媒体在报道特定群体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偏差,对于“真实的世界”,媒介往往有“虚构”的成分,这是无法避免的。媒体会把焦点针对于某一类现象上,处于强势的一方对弱势最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就是“贴标签”。我们通过考察城市社会中的各种话语特别是大众传媒的话语建构,发现类似“官二代”这样的群体主要是通过“标签化”的形式对其进行不完全的定位。
      (一)媒体的再现
      “再现”只是最大可能地接近事实的真相,但不是真相的全部,其隐含的意义已经被改造得或许与真相大相径庭;媒体的定位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大众媒体的主要受众是中低收入阶层,残酷的竞争使各大媒体都在打时间战,而忽略探求事实真相的动力。一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不客观报道事件,而是存在着戏剧化的成分以及主观化特点。这造成大众在接受信息时不可避免被误导。
      (二)“官二代”的媒介形象
      官二代是指高官后代很容易获得权力的现象,也形容高官后代的种种不良行为。继“富二代”“穷二代”之后,“官二代”的形象也在媒体中逐渐浮现。从上述三个概念中可以看出,其定位都是来源于父辈的原始积累,而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富”“穷”“官”分别对应“财富”“贫困”“权利”。
      “子承父业”在我们国家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官场裙带关系确实是很敏感的话题。平心而论,“官二代”原本只是一个中性现象。任何行业皆有二代三代,所谓世家。“官二代”是一个特定时代里的特定形象,这里的关键是“官”字,如果“官”使得这种正常的现象成为一种不正常的官场体制或官场形态,就等于把公权变成了私人物品而世袭,那么就触及了社会制度中最基本的底线。
      三、研究结果
      (一)主流报纸有关“我爸是李刚”报道的特点
      多则消息显示,“李刚门”事件多以反映“官二代”的不良形象为主,社会监督力薄弱次之,同时反映贫富差距。报道也是以李明启为代表的“官二代”的典型性为切入点。除此之外,“李刚门”事件背后的本质问题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要角度。然而在事件爆发的顶峰时期,很少有多角度看法。
      (二)新闻框架
      媒体在“李刚门”事件的报道中呈现的新闻框架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紧密相关,以下8则消息的新闻框架可以表明在报道时,记者们是如何构建事件影响度的。
      上表中列出的报道内容,大多在标题中就呈负面倾向。
      (三)叙事特点
      1、叙事风格。在新闻的叙事中保持了偏贬义的风格,使用了一些对大众有误导性的语言,中立风格所占比重极少,基本没有采取积极向上的褒义风格叙事。
      2、叙事采用故事化。媒体报道伊始,各大媒体机构都对事件进行简要的概述,内容分析法显示我们看到的故事梗概是经过记者们“润色”过的加工品。
      (四)报道差异化
      “李刚门”引起关于“官二代”的激烈讨论,通过网络内容分析法我们发现,输入“官二代”三个字符,相关链接均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而对于一些众所周知的父母是官员,自身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严格家教的子女,整篇报道就没有提到所谓的“官二代”。所以凡是提到“官二代”的报道,大多是负面的,大众已经约定俗成地认为这个词语代表了某种特定的含义。而有良好行为、同属于官员二代范围的人,却很少被描绘成有理想,有抱负,超越父辈的好形象。这是在报道中呈现了媒介不愿承认的报道差异化的典型案例。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发现
      根据内容分析的结论,媒体对于“官二代”形象有着不完全报道,他们中有仰仗父母地位为非作歹的,也有靠自己的真实力打拼的,我们不能将“官二代”这样标签性的词汇贴在所有官员子女身上,这是不公平的。
      记者们很容易只看到成功的表象,而没有警觉到可以把一些问题单纯化处理。虽然记者在这起事件中起到了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在报道中的不严谨、不客观,或是趋于利益的原因使得他们用自己的想象还原事件,构成所谓的“真相”。
      (二)建议
      在我国,宣传的言论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新闻媒体是社会监督的有力手段,要时刻提醒自己的独立性、客观性。媒体的倾向性主要源于媒体不负责任的转载,没有真凭实据的报道。对“李刚门”的批判契合了国家倡导的“反腐倡廉”精神,反腐倡廉,反对特权没有任何不妥,但是一味地将概念扩大化,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会与真相失之交臂。
      大众是具有倾向性的,主流媒体的引导很重要。我们已经进入“十二五”的重要战略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精神思想的先进性也同样要受到重视。只有我们的新闻媒体尽可能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报道,才能力图给受众呈现事件的真相。■
      
      参考文献
      ①李本送,《“官二代”现象带来的反思和启示》,《领导科学》,2011(5)
      ②王秀丽、韩刚,《“中国制造”与国家形象传播――美国主流媒体报道30年内容分析》,《国际新闻界》,2010(9)
      ③杨振威,《优良传统急需“官二代”继承发扬》,《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3)
      ④赵永华、赖华榕,《党报话语里的“公信力”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社论、言论数据库(2002―2009)的内容分析》,《现代传播》,2010(7)
      ⑤黄圣峰,《标签理论初探》,http://
      www.ntpu.edu.tw/law/paper/04/2002a/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刘冰石

    推荐访问:媒介 形象 分析 “官二代”的媒介形象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