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课程实施层面解读历史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时间:2019-04-05 03:25: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课程实施,课标解读,问题  [中图分类号]c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46—07  历史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十年,总的看来,效果并不理想,诸多的课程目标没有实现。影响历史课程改革效果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上、文化上的因素,又有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原因。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业已公布,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出发,反思影响历史课程实施效果的原因,探寻解读新版课标时关注的着眼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课程改革,推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实施角度层面上影响
      历史课程改革效果的思维误区
      1.许多教师站在传统教学论的视角看待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
      对于历史课程改革的内涵与具体的实施,一线教师多从传统教学论或者凯洛夫教育学的视角去理解。
      根据凯洛夫教育学或传统教学论的认识,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将制约该国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方式,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需明确指出本国在教育方面要培养的目标与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根据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要求,国家安排专家制定出实施某一学科课程的教学大纲,其规定了该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要求,随后教育部组织相关的专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教科书。尽管教学大纲制约着具体学科课程的教学,但由于教科书明确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将大纲的宗旨与内容规定贯穿其中,教师并不需要翻看查阅教学大纲,只要在备课时吃透教科书,在教学中将教科书中的内容完全传递给学生即可。而考试评价也以教科书内容为依据。
      根据课程理论观念,按照国家长期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学科课程标准,明确中期,即经过8至10年的实施可以实现的学科课程目标,确定学生掌握的最低程度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科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内容规定,相关机构组织专家编制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并提交教育部申请通过。这里,学科教科书成为只是专家们认为的实现课程目标可以依据的中介,并不具有必须依从的权威性。考试评价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依据。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时应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按照本校学生的特点,重构教科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要求。这种新的观念认识,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下列图示做一个说明。
      传统教学实施的依据是教科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即使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准与学习特点。也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的依据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科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确定教学内容。由于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课程不仅指学科、计划、学习结果,而且还包括学生的直接经验。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从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强调课程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转变学习方式。这种观点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成为课程的一个主体,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课程实施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围绕着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发展与个人成长组织教学设计。两者比较不难看出,传统教学实施只要教好教科书即可,现在的课程实施却不同,其实施依据、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如此,考试评价的出发点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传统评价目标是衡量学生知识点掌握,评价的依据是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课程评价的目标是衡量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目标是否落实、学生是否得到全面的发展,评价的依据不再是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是以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为依据。由于是一纲多本,教科书在考试评价中仅起着辅助作用。
      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依然习惯从凯洛夫教育学或教学法的视角来理解课程实施,以为只要吃透教材,讲好知识点,教好书,就能够完成课程实施的任务。这是多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制度造成的思维定势。课程改革后,虽然有大量文本的解读与培训,不少教师从字面上似乎理解了什么是课程改革,但是思想认识(不是指课程理念的必要性)并未跟上。他们往往站在传统教学法或凯洛夫教育学(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一线骨干历史教师多是受八九十年代历史教育学、历史教学法熏陶长大的。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没有对历史教学法研究与教学产生太大影响,历史教育学或教学法骨子里还是凯洛夫的理论)视角解读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导致解读与实施很难切合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即使是各地从事培训的历史学科教研员和高校的历史教学法老师对于历史课程理论的认识也多是含糊的。
      十年课程改革效果不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仍然按照传统教学论的认识看待课程实施,把课程实施视为教教科书,课程评价视为考教科书。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教科书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等的认识,习惯于从传统教学论或者凯洛夫教育学的视域出发来审视看待,颠倒了它们上下位之间的关系,自然影响到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这一认识方式,造成历史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实施几乎完全落空。
      2.历史教师们将三维课程目标误解为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又分为课程总体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其中,课程总体目标描述的是在某一教学阶段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目标,并为安排各种类型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学科课程目标要遵循课程总体目标的原则要求,是相对具体的目标,它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则不同,课堂教学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关联,是具体的、情境化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对某一门学科或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的描述。课程目标是中期的教育目标,它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调整修改,而教学目标是短期的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目标。
      下面我们以图示来展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上,此次课程改革认为,课程与教学密切联系,课程是一个比教学更大的上位概念。课程是教学的客观存在依据,先有课程设置,然后才有课程实施,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将教学视为课程的下位概念,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目标属于课程编制探究的内容,而教学目标则是教学实施研究的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是课程研制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和环节,教学目标则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和环节。

    推荐访问:应注意 课程标准 层面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