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挖掘实践与操作素材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时间:2020-02-27 07:20: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活化教材 实验化 操作化 创设活动情景 做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36-02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再忽略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与体验,进而上升为智慧,形成思维的张力,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能力。
      
      一、活化教材,巧妙设计活动案例,创设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本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这就意味着课程教育活动所依托的教材,仅仅只是学生课堂生活的“剧本”,是一个个“案例”,对这些剧本与案例,教师和每个学生解读的方式不同,获得的体验与感悟也不同。从而说明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圣经”,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案例”之后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仅通过认知是难以全部获得的,相反,只有通过实践与操作,体验与感悟才能构建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教材对于教学活动来说,起到的只是一个媒介的作用而已。
      如,我在七年级数学《探索规律》(北师大版)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我把教材进行了重组与整合:⑴把教材中只有一行联体长方形增加到两行、三行联体长方形,然后探求搭 n个这样的联体长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⑵把联体长方形改成联体梯形后,再探求搭 n个这样的联体梯形需要多少根火柴?通过上述“手术”,帮助学生了解探索规律过程中变量和不变量的不同作用,初步建立了一类有规律递增问题的数学模型,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面对挑战性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信心得到了加强。
      因此,教师只有视教材为桥梁,使之成为师生间共同利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纽带,灵活地使用教材,以继
      承为中介,以创新、超越为目标,活化教材,构建学生内心需求的课堂,为学生思维搭建平台,寻求着力点。
      
      二、结合教学内容,增设活动课程,让学生感受数学操作与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科书中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以提供给学生活动,只不过这些内容大多与考试无关,许多教师认为把时间花在这些地方不合算,于是对它们置之不理,其实这些内容正是挑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绝好素材。
      例如七年级有一选学内容“七桥问题”,针对这一内容,我开设了一堂活动课――“有趣的一笔画”,首先我从著名的“七桥问题”引入(如图1)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而无结果时,我介绍了著名数学家欧拉如何把问题进行转化的思想:把岛和岸看成 “点”,把桥看成“线”,“不重复地通过七座桥”就转化为“如何一笔画出如图2中的图形”,从而提出了一笔画问题,接着我又介绍了“奇点”“偶点”等概念,并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试判断下列图形能否“一笔画”?先填写下表,再分组讨论:从表中能发现奇点的个数与“一笔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你认为满足什么条件的图形可一笔画出?
      
      在学生充分实践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能一笔画出的图形必须是连通的且奇点个数是零或2个,然后用一笔画的原理解决上述“七桥问题”。最后设计了两个应用问题:一是解决游览路线问题,二是投递员设计投递路线问题;活动课在学生的余兴未尽中结束。通过这堂课,学生因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规律而兴奋(产生了兴趣),更能因为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满足(体验了成功)。
      
      三、把数学问题实验化、操作化,创设活动情景,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形成思维的能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数学活动应该始终贯彻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一章中有这么一题:把18根火柴首尾相接,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看谁围出的等腰三角形种数最多,试问最多能围出多少种不同的等腰三角形?教学中常规的做法是运用不等式的知识作出解答:设每根火柴的长为1,围成的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x为正整数),则有:(18-2x)+x>x;x+x>18-2x 解得4.5<x<9。所以,x只能取5、6、7、8。即能围出四种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题条件展开活动,
      方法一:利用火柴棒让学生直接进行摆放。
      方法二:避免方法一中实际操作的困难,改让学生尝试画图,先考虑三边相等的情况(如下图②),再从增大、减小两腰长两方面去考虑(如下图①③④)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再用不等式的知识去解决,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⑴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用生动的问题情景去烘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⑵开拓了学生的思路;⑶验证了思维的正确性;⑷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使数学课成为实验型课。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画、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
      总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数学课,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读一读、听一听”,自觉主动地去感受、观察、思考,然后与同学互相协商、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懂得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的道理,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推荐访问:提高学生 思维能力 挖掘 挖掘实践与操作素材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例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