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是她,牵动了我的心|牵动了我的心

    时间:2019-05-12 03:23: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山东省滕州市(原滕县)龙山路东侧,有一座废弃的滕县基督教会医院。  这座教会医院始建于1918年。  滕县基督教会最初创办它时,是作为麻风病医院使用的。解放后,它又作为滕州北坛医院、枣庄市皮肤病医院使用,废弃后被顽童放火焚烧,坍塌成现状。
      一、140多名贫困交加的麻风病人集资立碑,感谢教会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神父对他们疾病的治疗,生活的照顾和思想的洗礼
      走进这处神秘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迹斑驳的主席台。
      院子里有几棵苍老的柏树,几处低矮的小平房,还有几位步履蹒跚、肢体残缺的老人。
      春日的暮阳照在青砖灰瓦的老建筑上,越显沧桑;掩埋在荒草丛中的一幢幢石碑映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凄凉。
      我加快步伐,走近石碑集中的地方。
      刻有中文、英文、德文、拉丁文的石碑大多残破不全。
      可是,还是有一块完整的英文石碑。
      这块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
      石碑上记录的,是一个加拿大多仑多传教士的经历。
      1921年,这位传教士来到滕州传教,死后安藏于此。1933年,他的妻子彼得·坎贝尔夫人来到这里,为纪念丈夫,立了这块墓碑。
      坍塌的房屋前,又有一块刻有“独隆千古”的条石,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一块残碑,完整的碑文无法考究。
      此情此景,不由令我喟叹物是人非。
      百年老建筑,如今坍塌成这种残垣断壁的样子,着实令人惋惜。
      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告诉我说,是2004年的一场大火,将这个具有欧洲风情的哥特式小洋楼烧得面目全非,荒草丛生的院落也渐渐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
      我不由得预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就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掉吧。
      坍塌的小洋楼西南方,有一块不高的石碑,顶端带有四角碑帽,正南面刻着“癞感救恩”四个正楷大字,左右两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名,石碑背面刻有上个世纪初滕县知名书法家黄以元先生书写的《道女士、张长老、道牧师纪德碑》文,全文如下:
      “天下若人,吾等为最贫矣而病;病也,而麻风,形既可丑,气难触人,人纵怜吾,而吾已拒人于千里之外,夫何望哉!美国道德贞女士哀吾之贫而病也,饮食之,衣服之,医药之;吾之易于传染也,宏其宇,净其地,洁新其床被,使吾聚于一处而不复与人接近;哀吾之无依,举安邱张瑞春长老为院长,经纪之,训诲之,而张长老风雨寒暑,昼夜无稍闲,数十年如一日;哀吾之体有养而灵无以培也,举美国道雅伯牧师祈祷研经,而道牧师口讲指画,务为道吾于重生称义成圣之地。是吾不幸于前,今由不幸而得此大幸,岂非上帝之特恩哉!虽然道女士、张长老、道牧师之尽心尽力尽意尽志,而吾等不能生死忘也,爰立碑以纪之。滕邑男女麻风院养病者全体酹金立。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夏月,邑人黄以元敬书,时年六十有五。”
      从这个医院退休的张医生向我讲述了这块碑的历史。他说:“1935年,住在医院中的140多名病人集资兴建了这座‘纪德碑’,碑文记载了当时教会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神父对他们疾病的治疗、生活的照顾、思想的洗礼,使贫困交加的麻风病人重获新生,为了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碑的正面刻了‘癞感救恩’4个大字。”
      在石碑南面,有一幢比较完整的三层小洋楼,主体尚存,虽然房屋后期经过人为的改修,但依然保留着西式的风气和精巧,只是房屋空旷无人,年久失修,如今屋顶已坍塌残破,矗立在荒草树丛中,显得阴森恐怖。
      这两座残存的小洋楼,连同滕州一中院内的道德贞别墅,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清末民初基督教传入滕州的那段历史中去……
      二、道德贞走了,带着大家为她做的“百衲衣”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最早来滕县的传教士是1901年来华的牧师罗密阁(H·G·Romwg)。
      罗密阁从潍县乐道院来到滕县传教。
      那时滕县,还叫滕州。
      来到滕州后,他先在仓沟买了数间瓦房,作为布道所,又在西门里路南买了一所宅院,开办福音堂,进行传教活动。
      1913年,他在滕州北关外购置大片土地,盖了宿舍楼,在滕州一中老校南创办了滕县基督教长老会。
      后来,教会不仅建了教堂,还建立了小学、中学、神学院、医院、孤儿院,这就是被称为“滕县五北”的华北基督教长老会、华北神学院、华北弘道学院、华北孤儿院、华北医院。
      1911年至1918年,美籍牧师申乐道、道德贞、道雅伯、狄乐播等相继来到滕州。
      这中间,有一个我们不能忘却的人——道德贞。
      一个美国修女来到中国,为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道德贞。“癞感救恩”碑文上记载的道女士就是她。
      这位修女在上世纪初,从她的家乡来到中国,最后“定居”在山东滕州。她办起了女孤贫院,从美国的教会组织“美以美会”筹得善款,建起了鲁南、苏北地区第一所基督教会麻风病医院。
      在滕县及周边地区,道德贞一边传教布道,一边把流落荒野的麻风病人接回自己创办的医院。
      居住在这里,仍健在的麻风病患者回忆说:
      “她亲自给麻风病人擦拭伤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她和他们亲如兄妹、姐妹。1938年,日本侵占滕州后,道德贞作为中立国美国的公民,多次被占领滕州的日军告知‘非常时期,不能保证她的人身安全’,令其离境。
      1940年,道德贞到南京为麻风病人筹款时,再次收到日本人发出的劝离警告。
      她返回滕县后,将她从教会筹到的钱换成银元,转交给当地的几位绅士,嘱托他们用这笔钱照顾好院里的病人。
      麻风病人知道她要走了,在她将要离开的那天,在大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她合影时,给她穿上了一件大伙忙活了一夜为她赶制出来的衣服。
      那件衣服是用很多布条缝制的,每一个布条上,都写着一位麻风病人的中国名字。
      道德贞百感交集,穿上那件奇特的“百衲衣”,留下了她在基督教会医院最后的一张照片。
      她走后,徐文湧等几位绅士用她留下的银元买下麻风村附近的一大片土地,土地租给附近农民,每年收上来的租子用来维持麻风病人的治疗和饮食开支,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前。”
      《滕县卫生志》载,解放前后,滕县基督教会麻风病医院“滕县北坦麻风村”是山东当时规模最大、患者最多的麻风院,从1918年至1951年,共收容病人1400多人。
      道德贞走了,带着大家为她做的“百衲衣”。
      但怀念并未停止,很多已被治愈的老年麻风病患者至今还在追忆着她。
      三、几位不远千里而来的韩国义工在这里服侍着这些年老体迈、肢体残缺的麻风病患者
      “文革”时期,这里是红卫兵办公的地方,现在院落中还有一处主席台,主席台两侧墙上的毛泽东诗词保存完好。
      洋楼的墙体上也还有很多毛主席语录。
      置身在这些语录墙前,遥想当年人们的狂热与虔诚,仿佛看到一群身穿绿军装、臂戴红袖章的红卫兵在这里高唱语录歌的情景。
      在这个立着“癞感救恩”石碑的院落里,至今还住着一些老年麻风畸残康复患者。
      几位不远千里而来的韩国义工在这里服侍着这些年老体迈、肢体残缺的麻风病患者。
      在这次采访中,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从最初的基督教徒布道乐善,到今天的韩国义工大爱无疆,使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信仰,什么是大爱无私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推荐访问:我的心 牵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