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泉州申遗失败思考_“申遗”热的冷思考

    时间:2019-02-13 03:19: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自2004年在我国举行世遗大会后,各地“申遗”之势更是如火如荼。这样做当然有其依据和突出的现时意义,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风潮中一些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成为世界遗产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其濒危性的承认;对于申遗目的的明确应是申遗行动的前提;平衡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体制、法制和机构的建设是其保证;在这些工作中参照国外遗产保护的方法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申遗 世界遗产 保护 开发
      
      2004年在我国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中国新添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沈阳故宫、盛京三陵三处世界遗产,加之2005年又新增澳门历史城区,截至今年年底,我国共有3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2个、自然遗产4个、文化与自然遗产4个、文化景观1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个。遗产总数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居世界第3位。
      就在人们沉浸于遗产大国的喜悦之中时,一些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屡屡出现违规现象,比如颇受争议的张家界天梯事件、泰山缆车事件、都江堰建坝事件等等。面对日趋严重的遗产隐患,不少专家忧心忡忡:当一些地方争抢申报世界遗产时,是否还记得“申遗”的真正目的?
      
      一、明确“申遗”的目的
      
      社会大众,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政府管理单位,对于世界遗产的概念还存在误解和模糊。“世界文化遗产”被当作了景点宣传的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有的地方甚至把“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当作了旅游宣传的卖点。于是,许多不具备申报资格的部门和企业出于各种目的,纷纷把项目拿出来申报文化遗产。
      对于“申遗”的目的,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的立场。各级政府对于“申遗”目的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遗产的管理、保护及“申遗”工作起到主导作用,他们的举措将直接影响到遗产的发展命运。
       “申遗”之所以让各地这么热心,除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详尽到令人难以卒读的规定外,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可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这对于从来都觉得钱不够花的地方政府来说,算得上是一件好事。一窝蜂地“申遗”,除了盲目之外,不排除有人名义上是“申遗”实则是为了“世界遗产基金”;也不排除有借“申遗”的幌子吸引眼球,提升人气,炒作旅游的。刻薄点说,某些昨天还对古人的遗址废墟不屑一顾今天却把“申遗”当作“香饽饽”来捧的人,脑子里根本就没绷上文物保护这根弦。事实上,不切实际的“申遗热”烧得越猛越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不良心态越容易被刺激得膨胀起来。
      
      二、成为世界遗产也是对其濒危性的承认
      
      被列为世界遗产意味着遗产的价值得到了世界级遗产专家权威的承认,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一个区域性的遗产
      成为了世界性的名牌。当人们庆贺区域性的遗产成为世界级的珍品时,是否还应冷静地思考一下,这种赋名是否是绝对的荣耀。
      入选“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除了这种文化能够代表人类文明的精髓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濒临灭绝。像成功入选联合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昆曲,正在逐渐远离我们这个时代,正是为了挽救这个濒危的曲艺,它才得以申报和入选。
      在一些地方,“申遗”是迫不得已的最后之举,入选并不代表这种文化本身的价值就比别的高,很有可能是因为它更亟须保护。我们在大张旗鼓“申遗”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以前对这种文化的保护是非常不力的。那只能说明我们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精髓不够珍视,缺乏切实地保护它们的能力和举措,未能为这种文化提供一个自由生长和良性发展的环境。
      在我们耗费巨资“申遗”时,冷静地思考一下也许会发现,用此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也许更具有现实价值。
      
      三、平衡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成为世界遗产的根本动因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这在前面已论述过,但这并不是指遗产要在无开发的状态下进行绝对的保护。保护并非一味反对任何开发举措,并非一切保持原始状态。世界遗产可开发利用、可以做成旅游景点,从遗产是全世界的共有财富、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是历史及自然的教育窗口等角度来看,世界遗产应当进行旅游开发。
      开发是一种积极的方向,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没有经过古人和前人的开拓,就不会存在人文旅游资源,不必说文明,更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就算是自然风光,如果没有人涉足,没有道路,没有人们必要的生活条件,也很难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许多申遗的积极者会认为,挂上世界遗产的牌子,可以带来巨大的旅游品牌效应。离开了旅游,就没有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招牌就成了累赘。虽然世界遗产本质的属性是文化资源和知识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供人研究、鉴赏上;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世界遗产地作为国民欣赏自然与精神活动的场所,作为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神圣的“瑰宝之地”,但仅有公益价值而没有经济价值,对于急于加快发展的一级政府来说,对急于出政绩的各级官员来说,远水难解近渴。
      都江堰前再建拦水坝、乐山大佛旁边修建巴米扬,以及怒江水电开发的蓄势待发,世界遗产总是不断地承载经济发展的重压。在对待世界遗产的态度上,专家及民间环保人士坚定主张,保护是第一位的,且一再警示,过于功利的申遗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普遍面临旅游威胁,人满为患,错位开发,再好的遗产也可能命途多舛。
      在申遗问题上,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应允许不同申遗观的存在,关键看实际效果。如果能找到旅游和保护的结合点和平衡点,既能保护好,又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那就能达到多赢。但很多时候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如果必须在保护世界遗产和发展旅游两者间作出取舍的话,对于一个有眼光、有境界、有责任心的政府来说,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保护遗产,因为我们必须替我们自己,也替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些东西。
      
      四、参照国外,反思自己
      
      韩国公立公园有一句标语:“这里无与伦比的美丽,只邀请热爱大自然的客人。”就在国内一些地方不惜将祖宗留下的、子孙后代应当享有的名胜风景过度或违规开发时,我们该有所反思,应放开眼界参考国外的遗产保护是怎样进行的。
      在欧洲以及日本、加拿大等国,世界遗产保护区内几乎见不到索道,即使有,也都远离遗产保护区。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想在富士山上修索道,但在经过社会大争论后被否定。
      世界各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都由国家立法保护。美国《国家公园法》规定,禁止在所有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修建索道,除按照公路美学修建必要公路外,严格限制其他机动交通。法国的《历史古迹法》也规定,历史建筑和遗址周围500米范围内为控制保护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开发地。
      发达国家景区保护的观念,实在是值得我们在遗产保护中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当人们在不断地为那些渐渐消失的种种古都风貌、风景名胜而深感惋惜之时,或许,放弃狭隘的地方利益,从名胜风景区的长久着眼,找寻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较大差距,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世界遗产监测的国际“大考”。
      
      五、体制、法制和机构的建设
      
      由于现存体制的缺陷,我国既无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又无一个权威的、全国统一的遗产管理部门,导致权出多门、交叉管理。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行政管辖权比较分散,有的分属国家主管部门管理,有的属于省政府管理,还有市县政府管理的。将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地方和部门间利益之争和责权不明。这种大而统的风景名胜资源所有权与实际支配权的纷争,使得各部门在行使管理权力时形不成合力,一些地方政府在遗产保护中往往忽视景区的整体性,出于地方利益为破坏性建设大开绿灯。有的连地方利益都不考虑,只考虑集团利益。所以有很多专家建议成立专门的国家遗产局,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世界遗产。
      从管理机构来看,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工作由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地方政府多头负责,还没有一个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体制的建立、法制的履行需要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与监督。我国需要一个统领全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机构,这个管理机构应是由中央扩展到地方,由政府主导、由群众监督,同时需要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支持与帮助。这是实现遗产统一管理的必然途径。
      结语
      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资源景观给予的一种极高荣誉,所以申报世界遗产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于国内各地出现的“申遗热”,国家的态度应是积极引导并向国际社会努力争取。
      世界遗产是全世界共同的遗产,而不是中国独享的遗产,更不是中国的某个地方独占的遗产。“申遗”说到底是为了使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获得更大范围、更高规格的重视和保护。
      伴随着一部分传统文化幸运地走上申遗的道路,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起来,更多地方的文化遗产则面临着被历史尘封、淘汰的惨淡局面。所以,政府的“抢救性”保护与民间的商业开发有时也是一条遗产保护的出路。做开发的决定简单,开发后经济行为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地方。
      申遗“独木桥”能承载的遗产保护之重是有限的,“申遗”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倘若大家都是遗产了,所谓的遗产也就没什么稀罕的了。所以,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申遗”的落榜者。“申遗”固然要进行到底,生存还得脚踏实地。
      
      参考文献 :
      [1] 陈芳.“申遗”,不要忘记初衷[J]. 环境导报,2003,(17). 28―29.
      [2] 萧正. “申遗”可别成风[N].检察日报,2005-06-18.
      [3] 谁不为旅游而申遗? http://www.省略/eastday/node19599/node24496/node24506/userobject1ai347651.html.
      [4] 社评:关于“申遗热”的冷思考.http://www.省略/news/news_detail_zt.asp?news_id=187043.
      [5] 陈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J]. 环境导报,2003,(17). 29.
      [6] 古春晓. 世界遗产 中国责任[J]. 建设科技,2004,(12). 14―15.

    推荐访问:申遗 冷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