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的三点感悟]初中化学新课程答案

    时间:2019-02-05 03:25: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9-0023-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即将过去的学年是本地区初三化学进入课改的第一年,一年的课改实践与反思,使笔者对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认识,发生了由理性感知到实践感悟的转变。本文拟结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使用过程中的教学实例,与同行们交流三点感悟。
      
      1 注意知识逻辑关系的修复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做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弱化。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一定的能力又是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保障。因此,面对新教材中知识逻辑关系的颠倒甚至缺失,我们有必要做适当的修复工作。
      铺垫法是修复知识逻辑关系的方法之一。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本应在元素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但教材中上、下位概念出现的顺序却是颠倒的(元素的概念出现在73页,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出现在47页),为了避免化合物、氧化物、单质概念出现的唐突,教学中应对元素的概念做适当的铺垫,即让学生开始接触化学时,就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结合物质的化学符号去记忆),使学生对元素产生一种不识其人但闻其名的初步感知,这样既降低了化合物、氧化物、单质三个概念建立的难度,又为后续元素概念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延伸法是修复知识逻辑关系的方法之二。或许是出于降低教学难度的考虑,教材的第四单元中并没有说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笔者个人认为,在学习化合价时,将原子核外电子排步的初步知识向前延伸一点,让学生明白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不失为一种可取之举。因为此举不仅可以完善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化合价的记忆增添几分理解的成分,还有助于学生理顺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瞻前法是修复知识逻辑关系的方法之三。在第二单元中出现的探究实验――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中,强调了该实验所用的红磷不能用木炭代替,但到了第十单元,学过了氢氧化钠等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之后,教者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学过的这个探究实验上来,及时弥补当时所造成的知识缺失:该实验中的红磷也可以用木炭代替,不过要预先在集气瓶的内壁涂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
      
      2注意结论认知过程的呈现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最为关键的目标,因为知识和技能必须在过程和方法中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在过程和方法中渗透,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论认知过程的呈现。
      原子的构成,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执教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没有沿袭将原子构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教法,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对教学作了如下探究性设计。
      首先,呈现化学史实,让学生了解近代科学家揭开原子奥秘的大致历程: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质量和性质都相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
      1906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一种带正电的粒子)散射实验,即让一束平行的α射线穿过极薄的金箔。按卢瑟福的预料,由于α粒子的质量比电子质量大七千多倍,它在轰击金原子时应该一冲而过。但实验结果却发现,大部分α粒子能够沿着原来的方向穿过金箔,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直线射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转,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大约一万个中有一个),好像遇到某种坚实的不能穿透的东西而被弹回(媒体模拟展示)。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三位科学家的观点或实验事实。通过分析,学生得出了下列结论:
      
      
      然后,总结上述认识结果,帮助学生形成原子模型的表象: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电子在原子核外较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
      最后,介绍原子核的构成情况,建立原子构成知识的网络体系;让学生依据教材中的表4-2,描述氢、碳、氧等原子的构成情况。
      和传统的教法相比,上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闪现出了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呈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沿着科学家认识原子的轨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探究之
      旅:通过对道尔顿原子学说主要观点的评判,对汤姆生发现电子的事实以及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自主构建了原子构成的相关知识。其间,贯穿了学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消除了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促进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达成。
      二是让学生接受了一次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洗礼。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主要观点虽然与现代原子理论相悖,但他的学说是揭开原子庐山真面目的基础,因而人们送给了他“原子之父”的美誉;汤姆生发现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权威学说,是揭开原子奥秘的突破;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找到了构成原子的另一部分――原子核,是建立原子核型学说的依据。因而,汤姆生、卢瑟福都是发现原子构成的功臣。所有这些,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是一个由肤浅到深入、由谬误到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踏着前人脚步不断前行和创新的过程。从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找到了较为合适的落脚点。
      
      3 注意实验简约原则的把握
      
      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实验启迪学生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本质的功能,决定了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但探究实验是需要精心设计的,不一定要照搬教材,更不是越多越好。
      眼下好多公开教学中,取消了教师的演示实验,满堂都是学生实验,甚至出现了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状况,这种只顾热闹、不顾实效、无视浪费的现象是十分有害的,简约性是实验设计不可忽视的原则之一。
      《溶液的形成》(第九单元课题1教学的内容)是笔者参加江苏省2006年初中化学优课评比的一节课。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这一教学环节,教材上安排了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入到水、汽油中四个探究实验。教研组集体备课时,也有不少老师认为这四个实验必须由学生去做。笔者觉得无色汽油市场上难以买到,即使买到了,二十多组的学生实验也会使教室里充满了汽油味。因此,对教材上安排的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添:学生做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的三个实验(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教者演示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加入到汽油中的三个实验(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上述规律,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汇总分析,得出: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实验的简约性不仅体现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也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整节课,学生共做了四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
      
      感悟的前提是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一线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不断感悟教学的精妙,在感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真正走进课程、驾驭新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肖红梅.初中新课程“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之我见[J].化学教学.2007.(1)33-35.
      [3]陈思学.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化学教学.2007.(2)32-34.

    推荐访问:三点 新课程 感悟 实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